天天看小說

第三百四十四節 定國號和出兵

方山在禮儀上是懂一些的,不然也沒法給人看風水,但是卻也只是一個半吊子,他很有自知之明,至少在怎麼籌備登基國禮這樣的大禮上,他還玩不轉,但是他會請人,他找的是滿清前太常寺少卿龍元喜。

英法聯軍佔領廣州期間,是龍元喜最風光的時候,組織廣州團練總局編練了數萬團練,但可惜咸豐不信任團練,廣州城收復之後,先後就裁撤了一大半團練,最後所有團練讓李福泰帶著去廣西剿匪了,龍元喜領了一點有名無實的賞賜,依然給打發回家鄉順德大良去了。

當時龍元喜就再三希望能保留團練,就是因爲對仕途不死心,因此在方山找上他時,他不像一般的老夫子一樣避嫌,怕招惹麻煩,而是非常積極的幫方山籌謀。

在龍元喜的邀請下,又來了一批老夫子,衆人制定章程,事情一件一件辦,他們認爲最要緊的是定國號,可是在這個問題上,意見始終無法一致。

中國曆代王朝的國號都不是隨便定的,而是有一定的原則,都講究一個傳承關係,從春秋時期開始,這個傳統綿延了很長時間,比如統一天下的秦王朝,最初是周天子分封的伯爵,名號叫做秦,因此史書上稱呼秦國君王爲秦伯,秦國一統天下後,自然就是秦朝。

第二個統一王朝,劉邦的漢王是楚霸王項羽封的,也有追溯性。之後的魏晉,曹魏是傀儡漢獻帝封的魏國公,司馬家是魏國封的晉王;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也是先有前朝北周封的隨國公;唐朝李淵是隋朝封的唐國公;宋朝趙匡胤是宋州節度使。

這個官吏持續了兩千多年,到了蒙古人手裡才被打破,蒙古人第一不認同漢人的這種習慣,第二也實在是找不到依據,宋朝可沒封蒙古人做過什麼官。蒙古中斷慣例之後,到了明朝又重拾了回來,朱元璋最先稱王是吳王,後來控制了小明王韓林兒,之所以建國大明,當時的人就認爲是“國號大明,承林兒小明號也”。

到了清朝,這個慣例再次被打破,滿清統治者也在給自己找傳承,他們跟蒙古人一樣,沒什麼根基,努爾哈赤時代是“金”,號稱是宋金時期的金朝繼承者,到了皇太極時代,他直接定了一個“清”的國號,沒人知道什麼原因,也沒人知道什麼來源。

老夫子們,認爲現在的朱敬倫也應該遵循這個傳承原則,朱敬倫的官是清廷封的,正式官職是“廣肇羅道道臺”,因此應該仿宋朝舊曆,以“廣”字爲年好,但是“大廣國”,讓人聽著就彆扭。

宋朝的宋字,是古代就有的國號,可以追溯到周天子,也是宋朝叫宋的原因之一,明朝的大明雖然根基不甚,可是歷代明朝皇帝分封諸王的時候,無不是以周、秦、蜀等古國名號分封,就沒聽過一個“大廣國”,怎麼聽怎麼像是農民起義的名號,跟什麼大西國,大順國,大洪國,大成國是一個德性,實在是不符合老夫子們的審美觀。

又有人說,不如用地名,宋州節度使是一個官名,宋州可是一個抵命,唐國公是一個爵位,唐國本身代表的是地方,朱元璋最開始做過吳王,因爲在吳地稱王所致,既然朱皇上(敬倫)是在廣東建立基業的,不如叫粵國。

廣東人在明清時期可沒什麼文化自豪感,凡事必提中原云云,可不是後世粵語歌橫行的時代,因此保守的老夫子依然覺得這個名字不好聽,粵國一聽就沒什麼根基。

說道根基,有人提出,廣東歷史上也是有過古國的,比如最早可退追溯到秦將趙佗建立的南越國,另外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漢國。

“越”和“漢”這兩個詞都很好,但是南越國和南漢國的國運卻不怎麼樣,趙佗一死南越國很快就被漢武帝滅了,南漢國更是污穢不堪,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所有大臣都是太監的國度。

相比“越”到底還好一些,雖然有人認爲跟越南相沖,大部分人還能接受。

另外一些人提出,朱皇帝姓朱,何不稱“明”,假託明朝延續,更和人心。

歷數清代,凡是造反,必然打反清復明的旗號,這個旗號在民間的影響力極大。

因此有些老夫子認爲,稱大明,有助於穩定人心,哪怕做一個國度,就像朱元璋稱過吳王,不也是爲了穩定當時統治的舊吳國地區的人心嗎。

於是爭吵了十來天之後,“越”和“明”兩個國號擺在了朱敬倫的面前,這兩個國號,朱敬倫都沒什麼感覺,他還想稱“中國”呢,這才大氣,但事實上做不到,不統一中國之前,自稱中國,有沐猴而冠的嫌疑。

“老百姓更喜歡哪一個?”

朱敬倫問道,方山和龍元喜異口同聲:“大明!”

朱敬倫點點頭,國號這東西,就得是所有人都願意接受的,不過得走一個程序。

“這樣,請全省有名望的士紳都來廣州共商國是,讓廣大士紳選定國號。”

上次因爲科舉的問題,全省的士紳都行動過一次,朱敬倫認爲那是一個非常好的先例,凡事商量著來嗎,哪怕只是一些士紳,並不是全民,但也意味著權力的下沉,英國不也是先從貴族開始平權的嗎,最後才能滲透到老百姓,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如同水流滲透,直接給每個人平等的權力,那是找死,沒受過教育的老百姓,還無法承擔責任,只能變成民粹,就像阿根廷那樣。

朱敬倫的手下都明白,朱敬倫似乎很喜歡跟人商量著辦事,他們也很喜歡,這意味著朱敬倫這個皇帝不會專權,最差也能做到宋朝皇帝那種“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意味著士紳的地位大大提升。

因爲有了上一次聯合請願的經驗,這一次士紳們來廣州很順利,但是人數卻不多,整個廣東省,朱敬倫發下去了上千份請帖,凡是有點名望的,什麼舉人、進士,甚至當地世代行善的大鄉紳,都專門發請帖去請,請他們來共商國是,但是就一百來個來了。

這些來的士紳和沒來的士紳,心情都是很複雜的,有一部分是欣然前往,想在新朝給自己謀取一個地位,但大多數還是拿了請帖不敢不來;說來好笑,那些沒來的鄉紳裡頭,也大多是不敢來。總之因爲一個不敢,讓有的人來了,讓有的人沒來,同樣的原因造成了不一樣的結果。

除了班定國號問題,大禮儀問題複雜著呢,籌備建國,除非是李自成那種打算跑的,一般情況下都會準備很長時間,甚至會進行多次彩排預演,把朝臣都召集起來練習磕頭這種事都是必須的。

不止程序上的問題需要時間,製作各種禮儀用具也需要時間,光是一件正經的龍袍,沒個半年時間就製作不出來,那種採用樓花機編織的複雜織物,每天也就能織出幾釐米。

反正朱敬倫不著急,方山更像弄的好一些,好像禮儀搞好了,國家根基就更深一樣,但軍事上的問題不等人。

經過跟蔣益澧一戰,水師雖然損失慘重,但也等於經歷了一次洗禮,這隻軍隊徹底脫胎換骨,有了軍隊的精氣神了。

訓練水平也大大提高,當然跟英國佬的皇家海軍比起來還差得多,但是在東亞這一畝三分地也是能橫著走一下的。

海軍始終在擴軍,跟陸軍一樣,人手從來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是軍官,通過這場激烈的戰鬥,很多軍官也算成熟了,大批的軍官升官。

圖同細胞分裂一樣,20艘炮艇變成了50艘炮艇,還有50艘炮艇沒有交付,但有這50艘已經可以跟湘軍的長江水師較量一二了,等到全部炮艇服役,就可以跟湘軍爭奪制江權,將湘軍徹底趕出長江。

那些大型軍艦,比如取名爲廣州號,作爲旗艦使用的5000噸級鉅艦,和2艘三千噸級,4艘千噸級的軍艦,早在去年年前就交付了,軍官、水手們已經訓練了小半年時間,目前已經有了一戰之力,但要形成真正的戰鬥力,還遙遙無期,英國人說百年海軍,海軍骨子裡那種東西,確實需要積澱。

總計57艘大小軍艦,這一個多月來,除了休整外,全部投入緊張的訓練之中,從廣州到海南島,從海南島到潮州,反覆進行了三次長途訓練,順帶著將海南島納入了統治之中,在珠江上也進行了多次模擬演習,打沉了無數破舊的漁船,一切準備就緒,就等一聲令下,就可以北上長江了。

1864年5月1日,農曆同治三年三月廿六,整隻艦隊浩浩蕩蕩的北上。

在出兵之前,已經向香港各國公使提交照會,這次已經可以用大明的名號通告各國了,因爲就在照會發出去之前兩個小時,鄉紳們選定了“明”作爲國號,所以外交部可以用大明國的名義給各國發通告了,儘管各國還沒有認可,但是隻作爲轉遞信息的備忘錄的話,他們還是能夠接受的。

朱敬倫並不看重洋人的態度,他只是告訴洋人,從即日起大明跟清政府處於戰爭狀態,要求各國根據萬國公法保持中立,不得介入戰爭。

朱敬倫更看重的是,出征的軍人們終於知道他們在爲那一面旗幟而戰了,可以看的出來大多數來自底層的士兵,他們聽慣了各種江湖好漢的傳說,對反清復明這個旗號,十分的滿意,這纔是最重要的。

第七百七十一節 休斯敦大會戰 1第七百二十六節 複雜的南洋問題 1第一百三十五節 交代後事第七百七十七節 倫敦和談 2第三百五十八節 大任務第一百八十九節 鬧餉還是造反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39節 嫌疑人第三百三十三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1第六百四十四節 把麻煩交給大明第七百二十節 頭痛的鐵路問題第五百五十九節 普法戰爭紅利第六百六十二節 兵工廠私有化第一百九十節 朱敬倫出山第六百四十五節 琉球流亡政府第三百九十四節 壓力重重的宰相第七百七十三節 休斯敦大會戰 3第六百八十八節 軍事準備第六百三十節 深化改革 1第一百六十六節 正反割地呢,沒空!第四百四十九節 各方聯動第五節 離開第七百零八節 順化會戰 3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三百六十節 浮出水面第三百零四節 鬧市掛印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爭財纔開始第五百九十三節 專利法的頒佈第一百二十四節 招募炮兵第五百五十六節 兩個新國家第五百五十一節 李秀成的上海第三百一十七節 司法改革第一百三十二節 最大的目的第三百四十四節 定國號和出兵第七百八十五節 唯有巧手來捏合第六百六十四節 特許股份公司第七百零五節 俄軍入塞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一百八十七節 火星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三百七十一節 勞務輸出及移民公司第八百二十八節 德國需要保證第一百六十八節 昭常一樣的忠臣第41節 大計劃(一)第五百四十八節 精神偶像的坍塌第四百五十節 李鴻章的準備第四百零七節 真的洞房第七百八十六節 大明的傀儡政權第三百八十五節 進京城第三百一十節 引入競爭第六十七節 發大財了第五百五十六節 不要讓人絕望第七百四十節 北伐的地緣顧慮第八百二十八節 德國需要保證第七百七十八節 一樣的甲午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六百八十節 能戰方能談第六百五十九節 工業革命的衝擊第一百五十七節 立約毀約第一百二十二節 新安交易所第二十八節 意外第七百一十五節 屠殺藍衣軍事件第一百八十五節 機會來了第七百七十七節 倫敦和談 2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二十七節 侯進第七百七十七節 倫敦和談 2第八百零五節 不可避免的戰爭第七百二十八節 赫德的財政政策第七十五節 僱傭兵第三十節 願與你結拜第六百九十六節 明法戰爭爆發第八百一十八節 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第八百三十節 參觀日本繅絲廠第六百零一節 攪屎棍子第三百九十七節 場外遊說 1第六百六十六節 官僚集團與皇權第三百八十七節 婚姻介紹所第一百八十四節 後臺倒了第三百三十一節 徙木立信第七十一節 敵國外患者第八百零七節 中德同盟談判第八十二節 雙槍隊第七百一十一節 北極熊的衝擊第兩百零一節 主心骨第十三節 行動(1)第六百八十九節 外交準備第八百一十九節 用的只是這個身份第三百一十九節 新顧問第六百八十九節 外交準備第六百六十一節 路通八方通鬼神第九十四節 全靠演技 1第一百八十九節 鬧餉還是造反第五百七十二節 多事之秋第三百七十四節 歸國第七十九節 短兵相接第六百三十九節 希望還是噩夢第六百七十七節 經商別學胡雪巖第六十二節 炮聲就是信號
第七百七十一節 休斯敦大會戰 1第七百二十六節 複雜的南洋問題 1第一百三十五節 交代後事第七百七十七節 倫敦和談 2第三百五十八節 大任務第一百八十九節 鬧餉還是造反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39節 嫌疑人第三百三十三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1第六百四十四節 把麻煩交給大明第七百二十節 頭痛的鐵路問題第五百五十九節 普法戰爭紅利第六百六十二節 兵工廠私有化第一百九十節 朱敬倫出山第六百四十五節 琉球流亡政府第三百九十四節 壓力重重的宰相第七百七十三節 休斯敦大會戰 3第六百八十八節 軍事準備第六百三十節 深化改革 1第一百六十六節 正反割地呢,沒空!第四百四十九節 各方聯動第五節 離開第七百零八節 順化會戰 3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三百六十節 浮出水面第三百零四節 鬧市掛印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爭財纔開始第五百九十三節 專利法的頒佈第一百二十四節 招募炮兵第五百五十六節 兩個新國家第五百五十一節 李秀成的上海第三百一十七節 司法改革第一百三十二節 最大的目的第三百四十四節 定國號和出兵第七百八十五節 唯有巧手來捏合第六百六十四節 特許股份公司第七百零五節 俄軍入塞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一百八十七節 火星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三百七十一節 勞務輸出及移民公司第八百二十八節 德國需要保證第一百六十八節 昭常一樣的忠臣第41節 大計劃(一)第五百四十八節 精神偶像的坍塌第四百五十節 李鴻章的準備第四百零七節 真的洞房第七百八十六節 大明的傀儡政權第三百八十五節 進京城第三百一十節 引入競爭第六十七節 發大財了第五百五十六節 不要讓人絕望第七百四十節 北伐的地緣顧慮第八百二十八節 德國需要保證第七百七十八節 一樣的甲午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六百八十節 能戰方能談第六百五十九節 工業革命的衝擊第一百五十七節 立約毀約第一百二十二節 新安交易所第二十八節 意外第七百一十五節 屠殺藍衣軍事件第一百八十五節 機會來了第七百七十七節 倫敦和談 2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二十七節 侯進第七百七十七節 倫敦和談 2第八百零五節 不可避免的戰爭第七百二十八節 赫德的財政政策第七十五節 僱傭兵第三十節 願與你結拜第六百九十六節 明法戰爭爆發第八百一十八節 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第八百三十節 參觀日本繅絲廠第六百零一節 攪屎棍子第三百九十七節 場外遊說 1第六百六十六節 官僚集團與皇權第三百八十七節 婚姻介紹所第一百八十四節 後臺倒了第三百三十一節 徙木立信第七十一節 敵國外患者第八百零七節 中德同盟談判第八十二節 雙槍隊第七百一十一節 北極熊的衝擊第兩百零一節 主心骨第十三節 行動(1)第六百八十九節 外交準備第八百一十九節 用的只是這個身份第三百一十九節 新顧問第六百八十九節 外交準備第六百六十一節 路通八方通鬼神第九十四節 全靠演技 1第一百八十九節 鬧餉還是造反第五百七十二節 多事之秋第三百七十四節 歸國第七十九節 短兵相接第六百三十九節 希望還是噩夢第六百七十七節 經商別學胡雪巖第六十二節 炮聲就是信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义县| 岳阳市| 盱眙县| 珠海市| 仙游县| 江山市| 建平县| 永清县| 临澧县| 长岭县| 灵台县| 瑞丽市| 乃东县| 郸城县| 阳城县| 瓮安县| 普陀区| 资兴市| 惠来县| 乳山市| 巩留县| 闽清县| 儋州市| 同仁县| 鄂托克旗| 曲水县| 康乐县| 牡丹江市| 洞头县| 溧水县| 大洼县| 剑川县| 华坪县| 德格县| 瓮安县| 来宾市| 新竹县| 正定县| 奈曼旗| 正蓝旗| 奉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