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百零四節 鬧市掛印

赫德收到朱敬倫的信後,沒有任何猶豫,立馬行動起來,這是他最好的機會,是他個人實現抱負的機會,他的身份是廣東地方的僱員,幫助廣東地方政府管理海關,可是現在他接受了朱敬倫的任命,那麼就意味著他個人承認了廣東已經是朱敬倫的了。

至於英國政府,他給北京的公使普魯斯寫了一封陳情,他告訴駐華公使,廣東地方的世紀情況,讓他不得不選擇站在取得廣東實際控制權的朱敬倫這邊,否則有可能損害英國在廣東的利益,如果他的行爲給英國政府帶來了任何麻煩的話他很抱歉,這屬於他的個人行爲,可以以此向清政府解釋。

同時還告訴了普魯斯,一旦整條珠江開放,那麼帶來的利益將是難以想象的,他認爲廣東的對外貿易至少能提升一倍,達到四千萬兩級別的貿易額,在美國南北戰爭之際,擁有這樣的貿易額,即便是當成一個國家,廣東也將是英國的第一大貿易國。

早在美國戰爭之前,1860年,英國最重要的工業品棉布,出口額增長到了4800萬英鎊,其中印度佔了一大半,可是對中國、日本和爪哇等地的輸出也很重要,這三地加起來,超過英國對歐洲大陸輸出額的60%。

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興起,歐洲國家或者以高關稅保護,或者是更先進的技術衝擊,大大影響了英國紡織品向歐洲大陸的出口,這導致英國的對外貿易越來越依靠美國和印度,但是隨著中國市場的開放,英國向中國出口的規模越來越大,1860年之後,更是大大增加,上海港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前的年一年,進口的外國船隻共489艘,總噸數15587噸,貨物總值6492299兩。戰爭結束後的一年,進口船隻激增爲1806艘,總噸數爲419659噸,貨值達33702614兩。

赫德對比歷史數據,認爲廣州歷史上貿易量規模巨大,絕對不會比上海差,只是因爲一時的戰爭,導致了貿易萎縮,他認爲一旦珠江開放,廣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追上上海的貿易額,屆時,廣東市場將有可能堪比印度市場帶給英國的利益。

赫德在用各種方法遊說著他的國家支持他在珠江的行動,而他在珠江的行動,則是朱敬倫支持的,英國支持他,就等於間接支持了朱敬倫,這種外交之間的連帶作用,就是朱敬倫讓赫德立刻開港的原因之一。

但更重要的原因則是他知道清廷要安撫他,所以他要赫德立刻去開港,拿著他的命令去開港,一方面讓英國默認他成了廣東的主人這件事,另一方面讓廣東地方看看,他朱敬倫擅自跟洋人勾結開港,而後朝廷不但拿他沒辦法,還得給他加官進爵,那麼之後朝廷在廣東還有什麼威信可言,從此廣東地方官只能聽從朱敬倫的命令,違逆了朱敬倫,朱敬倫會收拾他們,甚至他們的朝廷也會收拾他們,而服從了朱敬倫,他們的朝廷卻無動於衷。

щщщ◆Tтkan◆c ○

但事情絕對沒有那麼順利。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不是每個人都會將冷冰冰的利益計算擺在第一位,赫德確實按照朱敬倫的要求去做了,他派去了稅務司官員,接收東莞、香山等縣的老碼頭,租房子掛牌開設海關。

朱敬倫的命令也發到了各個縣,這幾個縣都有朱敬倫的軍隊駐守,主力核心是一百個精銳的火槍兵,外加招募來的一千鄉勇,這樣的武力,是這些縣無法對抗的。

無法對抗不意味著只能接受,他們還是可以消極對抗,外國人叫做杯葛,赫德的人一到各縣,這些縣令立馬就派人去聯絡鄉紳,鼓動他們對抗,鄉紳們一聽洋人要來,當即就不樂意了,就有附近的鄉紳組織鄉勇封堵,跟朱敬倫的士兵開始對峙,朱敬倫派人去依次勸說,組織鄉紳開會,告訴他們開港是爲了做生意,是爲了賺洋人的錢,高傲的鄉紳們表示,他們不需要賺洋人的錢,他們不想跟洋人有任何瓜葛,他們不允許任何一個洋人到他們縣來。

朱敬倫又派人跟他們談判,最後達成協議,只要洋人不來,開不開埠他們根本不在乎,那麼好,朱敬倫表示,他就只派中國人來,一個洋人都不會讓他們靠岸。

事情這麼解決之後,縣令們還不甘心,從中他們還發現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找鄉紳們鋤頭真的很有用,就是蠻橫的朱敬倫也會顧忌。漸漸的他們開始串聯,已經不止是開埠各縣,廣州府幾乎所有的縣都有聯繫,帶頭的正是廣東首縣南??h的縣令周士俊。

除了開埠六縣之外,朱敬倫也沒有閒著,早就派人在其他縣張貼告示,告訴各縣百姓,廣府絕對不允許任何洋人到他們的地方往來。

這是一場朱敬倫跟廣東頑固的官場之間的鬥爭,朱敬倫並不打算強硬的鎮壓老百姓的盲目排外行爲,一切以軟化爭取爲主,他相信只要不突破地方鄉紳們的底線,他們會始終保持中立,就好像當年清廷不減辨子,他們就不會起來抗爭一樣。

縣令們發現沒能鼓動百姓,看到一個個海關人員登上了各縣的碼頭,在附近租了房子,掛上了海關的牌子,公佈海關制度,派員向各個船隻收稅,朱敬倫的一切目的都達到了。

文官們發現,朱敬倫無法阻止朱敬倫無理的命令,頓時有些氣急敗壞,士大夫的脾氣來了,他們甩了袖子。

南??h令周士俊脫下了自己的官服,然後讓衙役鳴鑼開道,徒步從縣衙走向城門,手裡拎著一個包袱,在熱鬧的人羣圍觀之下,走到了歸德門,讓衙役架梯子爬上城門洞,垂下來一條紅布,他打開包袱,將一個物件掛了上去。

接著又拿出一塊血書白布,貼在百姓進出的城門旁,歷數了朱敬倫的罪證,好一篇檄文,將朱敬倫描繪成了萬惡不赦的亂臣賊子。

然後他穿著青衣布履,昂這套高的頭顱,走出了城門,在門外上了一輛老僕準備好的牛車,出歸德門走進了小市街上的人羣之中,慢慢消失不見了。

“掛印了?”

所有縣令的一舉一動都在朱敬倫的監控之中,周士俊的舉動,第一時間就被彙報給了朱敬倫,朱敬倫不由感覺有些好笑,周士俊在城門洞中懸了他的大印,懸掛大印就意味著棄官,意味著對上級的不滿,意味著反抗。

劉備掛過印,痛打了上級派來的督郵一頓之後,掛印棄官,現在周士俊也掛印棄官,但總感覺有些不倫不類。

“還是文人的臭毛病犯了??!”

既不敢站出來反抗,又要表現自己的凜然正義,除了在鬧市掛印之外,沒什麼好辦法,還是那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說起來好聽,不就是盛世出來錦上添花,亂世趕緊明哲保身嗎,典型的文人士大夫茍且觀念,根本就沒有在大夏將傾時候出來力挽狂瀾的勇氣和魄力。

歷史上無數文人,在亂世來臨的時候,躲入深山,自誇隱士,國家安定之後,然後又被當政者請出來粉飾太平,所謂鄉野遺賢大多是如此。

在朱敬倫看來,周士俊這些文官的掛印,更像是被慣壞了的少爺羔子,發脾氣賭氣什麼都不管了的一種表象,如果他們真的要爲他們的皇帝盡忠,那就該不顧一切想進任何辦法,跟朱敬倫鬥下去,陸秀夫、文天祥那種人,才堪當大丈夫。

但是朱敬倫相信,他們的這些舉動,後世一定會進入史書,歌頌他們的高風亮節,可事實上他們的做法完全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作爲士大夫階層,古代幾千年的社會精英,完全沒有擔當的行爲,卻會被一代又一代的史書誇讚,因爲史書就是他們編寫的。

他們不肯合作,選擇掛印,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他們的史書會誇讚他們做的很風雅,卻不會說他們棄官等於拱手將權力交了出來,他們的史書認爲他們不畏懼強權,事實上只是強權不跟他們一般見識,換一個殘暴的軍閥,這種消極對抗的行爲,完全可以砍了他們的頭。

他們不敢動刀子,說成是文雅,他們不負責人,說成了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歷史就這樣一代一代的影響了所有人的世界觀,周士俊已經是不錯的官吏了,但依然這樣,可想而知中國的士大夫階層已經墮落到了何種地步。

周士俊掛印之後,第二天,朱敬倫就收到了其他情報。

廣州十四縣文官,集體在一天之內,鬧市掛印,棄官而去,引起轟動。

看到方山擔憂的樣子,朱敬倫反而安慰他道:

“只是掛印而已,如果他們有種,全都吊死在縣衙的門前,那倒是能給我惹點麻煩,現在嗎,屁事沒有?!?

然後又道:“寫任命書,找當地最有錢的富商,讓他們出來當縣令。”

方山皺眉:“商賈?”

朱敬倫點頭:“是啊,該讓他們站在前頭了。”

十四縣商人當官,前所未有的情況,第一次讓商人站在了政治的風口浪尖,他們第一次集體擁有權力,他們也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通告十四縣,免除來年地畝錢糧!”

以商稅代農稅,這就是商人該擔負的責任,權力與責任永遠是分不開的,權責一體是社會的契約法則。

第四百四十二節 另一條鐵路的命運第三百零八節 外交獨立第十八節 取信(2)第四百一十八節 給日本人貸款第七百二十節 頭痛的鐵路問題第一百三十四節 赫德要權第一百二十二節 新安交易所第七百五十二節 在墨西哥外交戰第四百一十五節 巴黎世博會第六百六十八節 唐郝合作第五百九十三節 專利法的頒佈第一百七十七節 使團第七百八十節 迷局第六百九十節 曾左之死第一百三十五節 交代後事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2第38節 救人第六百二十九節 求新自強圖存衛道第七百零五節 俄軍入塞第六百四十四節 把麻煩交給大明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2第五百六十節 富則變第一百九十九節 成親第三百七十四節 歸國第三百九十一節 中國種族的悲哀第七百六十節 飲馬墨西哥灣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八十節 練兵第十六節 行動(4)第七百二十六節 複雜的南洋問題 1第三百八十四節 工業革命種子 2第七百六十八節 海軍上刺刀第四百二十六節 建設特色商業社會第五百四十八節 精神偶像的坍塌第七百八十七節 慈禧的算計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四百二十節 收穫來了第七百六十二節 朝鮮東學道起義第七百七十三節 休斯敦大會戰 3第三百六十九節 全球解讀第一百七十四節 背信棄義第六百三十六節 明法全面合作關係第七百二十四節 這有德國什麼事第六百八十五節 大明政變第六百零四節 唯一責任政府第三百四十三節 檄文第四百三十四節 兵工廠大掌櫃第一百四十一節 人民動員起來了第五十一節 封港楔子第七百六十三節 大會戰序幕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一百九十三節 大兵壓境第六百五十八節 東亞霸權第五百五十三節 軍火買賣第六百九十三節 越南流亡政府第八十二節 雙槍隊第六百一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第十九節 取信(3)第七節 應募第八十一節 參戰第三百零六節 廣東姓朱了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一百六十二節 回報友誼的方式第三百五十二節 洪天王復生第八百零二節 東亞火藥桶第七百七十九節 昏君混臣第五百四十四節 小看了英國人第一百零四節 朱敬倫的千金馬骨第七百四十二節 洪天王借屍還魂第六百五十節 軍隊有思想了第一百六十節 北京陷落的震動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一百五十九節 城下之盟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第六十節 中間人第六百六十一節 路通八方通鬼神第十三節 行動(1)第六百七十九節 越南亂局第一百七十九節 推銷自由貿易第四百四十七節 戰爭衝擊第一百六十八節 昭常一樣的忠臣第六百四十節 天王必須死第三百七十四節 歸國第六十四節 發動總攻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一百七十六節 只要活不下去的那些人第八百三十一節 日本人的小算盤第三百二十節 發美國人的戰爭財第四百四十四節 大明的威勢第四十七節 請纓第九十一節 疲敵戰術第三百五十節 一羣傳教士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六百零五節 反彈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五百六十七節 規範鄉村自治 2第一百一十五節 紛至踏來
第四百四十二節 另一條鐵路的命運第三百零八節 外交獨立第十八節 取信(2)第四百一十八節 給日本人貸款第七百二十節 頭痛的鐵路問題第一百三十四節 赫德要權第一百二十二節 新安交易所第七百五十二節 在墨西哥外交戰第四百一十五節 巴黎世博會第六百六十八節 唐郝合作第五百九十三節 專利法的頒佈第一百七十七節 使團第七百八十節 迷局第六百九十節 曾左之死第一百三十五節 交代後事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2第38節 救人第六百二十九節 求新自強圖存衛道第七百零五節 俄軍入塞第六百四十四節 把麻煩交給大明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2第五百六十節 富則變第一百九十九節 成親第三百七十四節 歸國第三百九十一節 中國種族的悲哀第七百六十節 飲馬墨西哥灣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八十節 練兵第十六節 行動(4)第七百二十六節 複雜的南洋問題 1第三百八十四節 工業革命種子 2第七百六十八節 海軍上刺刀第四百二十六節 建設特色商業社會第五百四十八節 精神偶像的坍塌第七百八十七節 慈禧的算計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四百二十節 收穫來了第七百六十二節 朝鮮東學道起義第七百七十三節 休斯敦大會戰 3第三百六十九節 全球解讀第一百七十四節 背信棄義第六百三十六節 明法全面合作關係第七百二十四節 這有德國什麼事第六百八十五節 大明政變第六百零四節 唯一責任政府第三百四十三節 檄文第四百三十四節 兵工廠大掌櫃第一百四十一節 人民動員起來了第五十一節 封港楔子第七百六十三節 大會戰序幕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一百九十三節 大兵壓境第六百五十八節 東亞霸權第五百五十三節 軍火買賣第六百九十三節 越南流亡政府第八十二節 雙槍隊第六百一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第十九節 取信(3)第七節 應募第八十一節 參戰第三百零六節 廣東姓朱了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一百六十二節 回報友誼的方式第三百五十二節 洪天王復生第八百零二節 東亞火藥桶第七百七十九節 昏君混臣第五百四十四節 小看了英國人第一百零四節 朱敬倫的千金馬骨第七百四十二節 洪天王借屍還魂第六百五十節 軍隊有思想了第一百六十節 北京陷落的震動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一百五十九節 城下之盟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第六十節 中間人第六百六十一節 路通八方通鬼神第十三節 行動(1)第六百七十九節 越南亂局第一百七十九節 推銷自由貿易第四百四十七節 戰爭衝擊第一百六十八節 昭常一樣的忠臣第六百四十節 天王必須死第三百七十四節 歸國第六十四節 發動總攻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一百七十六節 只要活不下去的那些人第八百三十一節 日本人的小算盤第三百二十節 發美國人的戰爭財第四百四十四節 大明的威勢第四十七節 請纓第九十一節 疲敵戰術第三百五十節 一羣傳教士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六百零五節 反彈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五百六十七節 規範鄉村自治 2第一百一十五節 紛至踏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东县| 攀枝花市| 太原市| 廉江市| 上饶县| 馆陶县| 扬州市| 京山县| 建始县| 巴彦淖尔市| 樟树市| 嘉鱼县| 绍兴县| 分宜县| 湖北省| 香港 | 新晃| 渝中区| 潢川县| 泸定县| 合肥市| 龙泉市| 精河县| 汝州市| 清水河县| 甘南县| 南阳市| 乾安县| 奉节县| 义马市| 博客| 芜湖县| 金溪县| 石棉县| 台东市| 六枝特区| 蒙阴县| 永靖县| 牙克石市| 黄平县| 阿鲁科尔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