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五百六十七節 規範鄉村自治 2

“那公局呢?”

陳芝廷問道,顯然他們對這個組織都很關心,因爲不管是龍元喜也好,陳芝廷也好,他們都曾組建過公局,陳家就是靠著沙井練勇起家的,沙井練勇當時可是歸屬於沙井局。

朱敬倫說道:“總歸還是有好處的。但他們還不會用鄉勇,那就讓刑部收編了吧。將這些鄉勇收歸刑部警務司統一管理。”

這等於將過去公局用來維持鄉村治安的鄉勇組織,變成了鄉村警察。

“至於公局,暫且保留。”

朱敬倫還想試一下,看看這種鄉村自治的組織,能不能慢慢進化到現代化的代議組織,而且現在保留這些組織,作爲官府跟鄉間溝通的一個渠道,也有利於化解文化程度比較低的農民對官府的誤解和不信任情緒。

任何事沒有百姓從心底的支持,總歸會遇到很大的麻煩。現在的情況就很明顯了,雖然警察和士兵進入鄉村,保護住了那些學堂。但是學生們卻不敢來上學了,從省城派下去的新教師哪怕一家家去說服,學生家長也很不願意讓孩子去學堂,因爲他們看到鄉下那些鄉紳都不把孩子送去,他們就覺得學堂不是什麼好東西。

鄉紳階層則利用他們在鄉村的話語權,極力歪曲新式教育,

鄉紳們認爲新式學堂不好,尤其是官府接管了學堂之後,強行派下來一大批數學教師,更讓他們反感,他們說學了那些東西,就忘了禮義廉恥,忘了孝悌人倫,將來不定成個什麼玩意呢,可能連父母都不認了。

淳樸又愚昧的農民就害怕這個,養兒子不認老子了,這簡直就是天塌了的事情,加上看到很多鄉紳把自家的孩子都接回家自己教育,農民們也就熄了讓兒子讀官辦小學的念頭。

鄉紳夫子退避,軍隊接管學堂,還讓農村的氣氛變得異常緊張,村民們甚至出門都繞著學堂走,農村充滿了一種壓抑的氣氛。

化解這種氣氛,是官府張貼多少告示,是城裡的報紙如何宣傳,都不可能做到的,還是得讓鄉紳階層主動帶頭示範,老百姓才能跟隨。

因此現在大明的政府還真的離不開這些鄉紳。

但犯罪的鄉紳也不能包庇:“至於那些攻擊學堂的公局,依律辦理!該抓的人抓,該流放的流放。從上到下一糾到底。”

朱敬倫說完,陳芝廷他們心軟了,因爲很顯然,這些公局背後,都是一個個鄉紳,但凡對鄉紳階層動手的朝代,就沒什麼好名聲,而且他們也都出身於這個階層,如果真的流放了成百上千的讀書人,他們有種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感覺。

於是刑部尚書羅天池開始解釋起來,他表示這些公局之所以包圍攻擊學堂,其實並不是想要造反。主要原因還是出於警察下鄉饒命所致,羅天池主動請罪。

可不止有警察,軍隊也長期駐紮在農村,駐紮在宗族勢力的地盤,而且因爲分散,往往一個村只有兩三個士兵。士兵和警察深處陌生的,異鄉人的地方,其實也是很緊張的。而村民們見到警察和士兵,又有一種對方侵入了自己生活的感覺,更是緊張無比。

人跟人之間難免有矛盾,衝突不可避免,加上雙方情緒都很緊張,擦槍走火在所難免,有的老百姓跟士兵起了衝突,一開始還忍讓著,慢慢就開始爆發,爲了個別軍紀散漫的士兵偷了農民的雞,或者農民不小心撞到了士兵,然後發生口角,都能一起鄉民羣起圍攻士兵的現象。

士兵是有槍的,打起來他們吃不了虧,鄉民人多勢衆,吃了虧也不會善罷甘休,引起流血事件不時發生。

今年半年時間,就發生了士兵打死人事件十多起,這種情況讓城裡一直批評農村鄉紳文化壟斷現象的報紙,都開始大聲批評軍隊,讓政府異常頭痛,刑部不斷的給禮部施壓,讓禮部儘快解決教育問題,然後讓軍隊撤出鄉村。

軍事問題一般都是朱敬倫親自指揮,他對這種問題也十分頭痛,中國人是全世界出了名的順從的民族,可這不是因爲中國人真的膽小怕事,中國人一旦組織起來,往往變得缺乏理性而且好鬥,因爲那時候大家會產生一種法不責衆的肆無忌憚。

之前朱敬倫也想撤兵,用軍隊來維持教育,本身就是一件極具諷刺的現象,而且一旦一直將教育強加給農民身上,朱敬倫甚至擔憂破壞了幾千年來中國人普遍重視教育的傳統,因爲任何事情,一旦強加於人,最後都會遇到反彈,要是教育成爲一個貶義詞的時候,再想推動教育,就更不容易了。

他很想撤出軍隊,緩和跟鄉村社會的對立,但眼下這種情況,他一旦撤出,恐怕學堂中不但剩下那一多半學生會因爲強大的鄉紳壓力而流失,甚至學堂都有可能被拆除,現在鄉紳們已經普遍認爲這些學堂是官府幹涉他們的藉口,拆了這些學堂,官府也就沒有再派兵到他們村子的理由了。

因此駐兵的事情,朱敬倫其實也很爲難,所以他纔給官府施壓,讓他們儘快完成教育改革,將該派下去的教師都派下去,完善鄉村教育機構,等平穩之後,他纔敢撤出軍隊。

現在羅天池請罪,只說警察的問題,卻不說軍隊的問題,因爲他還不敢指責朱敬倫。

朱敬倫卻擺擺手:“軍隊的問題可能更大。這些事情我自己會處理的。警察那邊你也得多費心,我看你恐怕也有難處。不用顧及赫德。”

赫德是門下省侍中地位上跟陳芝廷平級,而大明的警察部門基本上都是從海關的水警發展出來的,因此是當年赫德打下的根底,現在赫德又在門下省中成立了監察部門,歸諫議大夫主管。

這樣赫德對警察系統還是有監督之權,誰能想到一向給人一種不牽扯人情的洋人,竟然也沾染了人情這種風氣,赫德竟然有意無意的對警察系統頗多留情,很少動警察部門,結果導致警察系統中弊政不少。

這種事朱敬倫不打算用赫德這個洋人,所以希望刑部能夠自糾。

至於軍隊,軍中是有自己一套監察系統的,稱爲憲兵司,直接向朱敬倫負責,看來這個部門目前的監察力度還不夠,他得考慮一下給他們施壓了。

遇到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問題,捂蓋子,而不是藉機解決問題,改善制度。

改進制度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朱敬倫向來是暴露問題立刻著手從制度上改進,因此他並不把軍隊和警政中的弊政看的多麼嚴重,眼下解決鄉村自治問題纔是關鍵。

立足依法辦理這個原則,跟陳芝廷他們商量了一番,很快就定下了規則。

這些人執政到現在,即便過去不是強硬的人,現在也不缺執行力了,他們很清楚這種事情無法拖延,否則也不會馬上來求見朱敬倫,這種事越早處理,越快處理越好,拖延下去纔會蔓延。

他們回去後,第一時間先私下接觸各地鄉紳,告訴他們這件事的嚴重性,試圖說服他們自首。很快絕大多數鄉紳就妥協了,他們本就是出於一股義氣,事後就已經後悔不已。他們根本就沒有造反的勇氣和動機。

對那少部分負隅頑抗的,軍隊立刻就出動了,鄉勇不過是一羣烏合之衆,在正規軍的打擊之下,很快就土崩瓦解,不到一週時間,三縣的包圍學堂事件平息下去,最終有十一個士兵和三十多個警察因此而死,而在鎮壓的過程中,鄉勇則死了一百多人。

接下來是正規的審判,大多數負責的鄉紳認罪,不打算上訴。也有一些鄉紳抱著一種殉道的態度,在法庭上就叫嚷不止,大罵官府大逆不道云云,甚至都有罵皇帝的。他們的表現還贏得了一些看客的叫好聲,頗有將他們當作英雄的。

只是這些英雄最後基本上就被判了絞刑,這些主要都是爲首者。從犯則大多被判了流放,包括那些公局的局董和大批的鄉勇。

公開透明的判決過程中,教育改革和公局改革繼續進行。

果然改革是需要用血來祭奠的,強硬的打擊了這些以暴力對抗的反對派之後,各項制度順利的推行了下去。

在鄉村教師、官府以及一些已經改變了觀念的鄉紳的努力下,學生們陸續返回學堂,到這年年底,總算恢復到了曾國藩時期的水平,入學率再次達到了八成,基本上能夠方便上學的學生基本上都進入了學堂。那些上不了學的,往往都在一些偏遠山區。日後想要繼續提高升學率,恐怕要付出更大的成本。

公局的改革方案也出臺了,公局依然存在,依然是鄉紳們管理。但是歸縣衙管轄,由縣衙發給“局戳”作爲公局行使權力的憑證。而公局的權力,也進行了一定的規範和保護,基本上公局成爲了鄉村政府,縣以下的鄉村的警政、政治和建設都歸他們管轄,官府不進行干涉。

只是受到這次打擊,鄉紳階層的態度發生了轉變,他們不再敢跟官府對抗,公局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變成了官府的一個附屬組織。

這是後話了。

1872年完成了兩件大改革,應該說是這些年來改革力度最大的一年,大大加強官府的權力不說,還終於完成了教育的普及,這在朱敬倫推進教育開始,已經經歷了十年時間,他爲此付出的經歷和耐心,終於收到了回報,儘管最後還是出現了流血情況,但破壞已經侷限到了最小的程度,朱敬倫不是一個吹毛求疵的人,他心裡對此表示了滿意。

第七百七十六節 倫敦和談 1第二百零二節 超人第二百九十七節 控制廣東 2第四百二十節 收穫來了第一百八十五節 機會來了第七百五十四節 史上最大殲滅戰第七百九十節 給滿遺找個去處第七百七十九節 昏君混臣第八百三十一節 日本人的小算盤第六百零八節 大明軍國主義第六百五十六節 戰爭財第四百三十八節 曾國藩立道第六百八十節 能戰方能談第七百三十六節 浩瀚大洋是障礙第一百三十節 炮轟美艦第七十節 幫辦團練第一百七十節 誤判第六百一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第六十七節 發大財了第三百四十八節 挖天國的牆角第三百一十九節 新顧問第五十一節 封港第三節 千總之家第八百三十一節 日本人的小算盤第八百零五節 不可避免的戰爭第一節 廣州陷落第一百零二節 方山借款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四百三十五節 兵工廠的大生意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五百七十四節 美國人在背後第七百二十四節 這有德國什麼事第38節 救人第七百二十二節 瓜分南洋會議第一百三十四節 赫德要權第五百八十五節 金融市場的想象力第五百五十九節 普法戰爭紅利第二節 意識上傳第一百一十七節 茶葉危機第五十一節 封港第一百九十二節 拉攏穆克德訥第五百八十五節 金融市場的想象力第一百七十節 誤判第八百二十八節 德國需要保證第四百四十五節 日本的事情咱也管第八百節 擴大公局法案第八百一十六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2第四百四十七節 戰爭衝擊第六百七十八節 法越戰爭第八百一十二節 列強分贓會議第七十六節 英軍襲來第三百一十七節 司法改革第四百一十四節 航程第六百四十節 天王必須死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四百三十五節 兵工廠的大生意第六百一十四節 生產自救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回失去的就是正義第六百四十二節 琉球國還是沖繩縣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三百九十四節 壓力重重的宰相第一百七十五節 升官發財的黑狗第四百三十二節 敕建絲廠第一百零五節 種子已經種下第三十一節 攻城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五百四十四節 小看了英國人第一百三十八節 奪情第四百三十三節 官辦企業改革第九十五節 全靠演技 2第八百零四節 中國的東亞秩序第三百八十節 蓄髮易服第三百三十七節 肇慶會戰 1第八十一節 參戰第六百六十七節 鐵路扯動的政局第六百一十一節 揚州大會戰第三百六十三節 常捷軍的末日第42節 大計劃(二)第四百二十四節 股份制的遐想第一百三十一節 給個甜棗第五十二節 回城第35節 見柏貴第六百四十四節 把麻煩交給大明第二十節 取信(4)第三百一十節 引入競爭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第三百二十五節 太平軍來人第五百九十節 大明棉紡業困境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二十一節 取信(5)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五百六十七節 規範鄉村自治 2第二次新加坡和談第六百二十七節 鐵路狂熱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第三十四節 蛇無頭第六百九十七節 明越兄弟同盟條約第六百四十三節 琉球人的態度第三十四節 蛇無頭
第七百七十六節 倫敦和談 1第二百零二節 超人第二百九十七節 控制廣東 2第四百二十節 收穫來了第一百八十五節 機會來了第七百五十四節 史上最大殲滅戰第七百九十節 給滿遺找個去處第七百七十九節 昏君混臣第八百三十一節 日本人的小算盤第六百零八節 大明軍國主義第六百五十六節 戰爭財第四百三十八節 曾國藩立道第六百八十節 能戰方能談第七百三十六節 浩瀚大洋是障礙第一百三十節 炮轟美艦第七十節 幫辦團練第一百七十節 誤判第六百一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第六十七節 發大財了第三百四十八節 挖天國的牆角第三百一十九節 新顧問第五十一節 封港第三節 千總之家第八百三十一節 日本人的小算盤第八百零五節 不可避免的戰爭第一節 廣州陷落第一百零二節 方山借款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四百三十五節 兵工廠的大生意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五百七十四節 美國人在背後第七百二十四節 這有德國什麼事第38節 救人第七百二十二節 瓜分南洋會議第一百三十四節 赫德要權第五百八十五節 金融市場的想象力第五百五十九節 普法戰爭紅利第二節 意識上傳第一百一十七節 茶葉危機第五十一節 封港第一百九十二節 拉攏穆克德訥第五百八十五節 金融市場的想象力第一百七十節 誤判第八百二十八節 德國需要保證第四百四十五節 日本的事情咱也管第八百節 擴大公局法案第八百一十六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2第四百四十七節 戰爭衝擊第六百七十八節 法越戰爭第八百一十二節 列強分贓會議第七十六節 英軍襲來第三百一十七節 司法改革第四百一十四節 航程第六百四十節 天王必須死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四百三十五節 兵工廠的大生意第六百一十四節 生產自救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回失去的就是正義第六百四十二節 琉球國還是沖繩縣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三百九十四節 壓力重重的宰相第一百七十五節 升官發財的黑狗第四百三十二節 敕建絲廠第一百零五節 種子已經種下第三十一節 攻城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五百四十四節 小看了英國人第一百三十八節 奪情第四百三十三節 官辦企業改革第九十五節 全靠演技 2第八百零四節 中國的東亞秩序第三百八十節 蓄髮易服第三百三十七節 肇慶會戰 1第八十一節 參戰第六百六十七節 鐵路扯動的政局第六百一十一節 揚州大會戰第三百六十三節 常捷軍的末日第42節 大計劃(二)第四百二十四節 股份制的遐想第一百三十一節 給個甜棗第五十二節 回城第35節 見柏貴第六百四十四節 把麻煩交給大明第二十節 取信(4)第三百一十節 引入競爭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第三百二十五節 太平軍來人第五百九十節 大明棉紡業困境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二十一節 取信(5)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五百六十七節 規範鄉村自治 2第二次新加坡和談第六百二十七節 鐵路狂熱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第三十四節 蛇無頭第六百九十七節 明越兄弟同盟條約第六百四十三節 琉球人的態度第三十四節 蛇無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潮安县| 临安市| 兴海县| 沭阳县| 长兴县| 孟津县| 台东县| 高台县| 息烽县| 百色市| 德州市| 上高县| 新建县| 阿克陶县| 高阳县| 固原市| 新龙县| 义马市| 黑山县| 灯塔市| 鹤山市| 桐乡市| 永定县| 格尔木市| 金川县| 阿拉尔市| 双桥区| 资溪县| 赤水市| 西吉县| 宁德市| 平乐县| 乌审旗| 开封县| 大渡口区| 临夏市| 南丰县| 牙克石市| 海阳市| 博兴县| 婺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