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

激動過後,朱敬倫馬上奮筆疾書,一張條理清晰的條陳就出來了。

柏貴一直認爲朱敬倫的公文寫的好,不是因爲朱敬倫的文采好,朱敬倫從來用白話,在廣東官場上一直就是一個笑談,而是因爲朱敬倫的條理極爲清楚,有時候還用上第一條,第二條這樣的大白話,讓人恥笑,卻又讓人很容易能明白。

他這次要跟新安鄉紳約法,共七條:

第一,各村各寨的鄉勇,立刻趕回本村駐紮,沒有調令不得私自行動。

這是針對目前不同的鄉勇都聚在一起,結果不同的鄉勇間不斷的發生摩擦,爲了一塊駐紮的地方打架,爲了買同一塊豬肉也能打架,甚至走路撞到一起都能扭打起來,最後呼朋喚友來一場羣架。

第二,各村鄉勇立刻登記在冊,明確官兵身份,以各村鄉紳作爲首領,給以臨時官職。

之所以混亂,除了各個鄉村的鄉勇聚在一起,還因爲各個鄉村的鄉勇組織十分混亂,有的一個村,一個頭目招呼一聲,三五成羣就來城裡響應對抗洋人了。有的村子裡有幾家地主就有幾隻隊伍,互相之間還有可能是世仇。當然也有一些無業的浪蕩子,沉寂渾水摸魚,滋擾地方的。

第三,由新安勇營派員駐紮各村鎮之間的墟市,各個大邑,負責幫忙訓練周邊村鎮鄉勇。

人都動員起來了,真的擺著不用,那就太浪費了,所以很有必要抓緊時間訓練他們,起碼能讓他們有點紀律。

第四,各村寨編練鄉勇,所需費用官府概不負責,一應自籌,爲鼓紳民士氣,免除明年整年錢糧。

沒有任何約束,僅僅靠洋人割地的威脅,這是不可能持久的。雖說免除錢糧,會讓有些人感覺是他們自己武裝起來朝廷纔不敢徵收他們的糧餉,今後繼續接著武裝自己,但如果此時不主動免除他們的錢糧,朱敬倫確信,很多武裝起來的村莊會自發的抗稅抗捐,要是讓大家以爲只有動刀子,才能給自己爭取到免稅的資格才更壞,所以朱敬倫寧可選擇前者,當然稅收是不可能永久的免下去的,不然當官的吃什麼。

至於後年收稅的時候,會不會爆發衝突,那時候羣體性的老百姓聚集已經消失,各個擊破的本是,官府還是有的。

第五,各村鄉勇當以保家守土爲責,不可聚衆滋事,不可鼓動造反,不可勾結洪匪,不可據地自雄,不可攔截商旅,違者嚴懲!

第六,各村寨鄉勇首領,若能立功,加官晉賞,手下生事,首領連帶。

第七,凡各村宗族族長,地主鄉紳,無論大小,具名聯保,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幾萬人鼓動起來,良莠不齊,鬼知道會生出什麼莫名其妙的事情來,提前給他們立一個目標,告訴他們大家是保家守土的,不是要造反,不是要拉桿子打天下,明確他們的目標,這樣纔有基本的規矩。

前四條是關於如何組織的,後三天都是在講規矩的,不但要講規矩,還講明違反規矩的懲罰,不但要懲罰,還具體到人,還要讓相關人具名,讓責任到個人,這是責任制的方式。

當所有村鎮的青壯都組織起來,並且給他們都明確首領,這就有了帶頭人。有了帶頭人還不夠,鄉村情況複雜,跟帶頭人唱反調的多了去了,那就讓所有的鄉紳,哪怕只是一個小地主也要具名聯保,出了事連坐懲罰。

朱敬倫就不相信,鄉村中所有的鄉紳階層,宗族頭領全都背上責任的情況下,鄉勇們還能鬧出事來。

條陳很快就給富禮和陳芝廷看過。

都認爲這種條陳太過嚴苛,至少那些地主、鄉紳恐怕都不敢擔保,要是出了事,他們要背連帶責任的。

“必須聯保,不然纔會出事呢。有的是站在後面看熱鬧不嫌事大,而且還悄悄煽動的,一個二流子煽動自然不怕,怕的是一個鄉下舉人也煽動,那就麻煩了。”

朱敬倫堅持道。

“這是疏嗎?”

富禮很疑惑,按照他的理解,朱敬倫不是應該想辦法解散鄉勇嗎。

朱敬倫道:“堵不如疏,疏的要訣,則在於導,疏出渠道,導進溝槽,這才能泄洪。”

陳芝廷點點頭。

朱敬倫馬上道:“立馬通知各個鄉紳、宗族來明堂會議,我要當衆宣讀約法。”

陳芝廷猶豫道:“只是這免除明年錢糧,怕是不妥吧。”

朱敬倫道:“管不了那麼多了,不給他們免,他們就要抗了。”

這幾天很多富有聲望的鄉紳都在新安城裡,他們是抱著一腔熱血來的,誓要保家守土,很多鄉紳別看年紀大了,但就數這些人不好對付,因爲他們真的是不怕死,打算拼上老命,也要給後代或者本族保住土地的。

比如九龍鄧家的一個老秀才,這些天就數他義憤填膺,整天都在跟其他地主、鄉紳和宗族訴說他們鄧家的土地被洋人給佔了,香港幾百畝地都沒了,實在是咽不下這口氣,他這次就是拼了老命,也不讓洋人割九龍一寸土地。

朱敬倫讓人抄寫的一百多份約法很快就傳到了這些人手裡,果然就有人站出來了。

“什麼?還要聯保,大家就是來拼命的,用不著聯保。”

“就是,我等一片拳拳之心,可奈何有些人居心不良,若是有意滋事,豈不是連帶了好人?”

“可不,鄉野村夫知道什麼,若是起了歹心,豈不連累我等。不能聯保!”

一個個討論的熱火朝天,怨氣四溢,朱敬倫等他們醞釀了一陣之後,馬上拍案而起。

“都住嘴!”

所有人都看向他。

“你們一個個的嘴上叫的山響,等洋人真打來了,到時候臨陣脫逃,有幾個兵敢打。到時候洋人佔了新安,你們誰能落的好去?聯保就是爲了大家一條心,你們一個個怕牽累,本官不怕。本官跟你們一起聯保。”

說完潑墨揮毫,將自己的大名,簽在了保單的第一個。

但依然沒人簽字。

一個個聲音小了些,都表示大家都是誠心誠意保家守土的,犯不著用個規條約束著。還又說割讓一事也就是風聞,還沒個影兒呢,沒準洋人也就是那麼一說,未必會來真格的。有些人明顯已經打退堂鼓了。

朱敬倫大怒:“姑且不說洋人敢不敢割整個新安,九龍那可是已經擺上案頭了。朝廷一旦簽約,到時候洋人來奪地,九龍是跑不了的。你們一個個的,哪裡知道洋人的狡詐,豈不聞天竺國,依然被那英夷滅了,而且不是一天一年滅的,他們用了一百年滅了天竺,就肯用一百年滅我中國。到時候子孫後代沒有尺寸之地,一個個的都得給人當奴才。有人說本官跟洋人勾搭,難道就沒聽說過本官可是跟洋人見過血的,看看本官的後背,這是炸洋人炸的,你們一個個好好看看,本官都敢拼命,你們都慫了嗎?”

朱敬倫說完,直接脫下了上衣,露出一個猙獰的脊背,上面密密麻麻的是大大小小的傷疤,擰在一起,極爲可怕,跟朱敬倫年輕的面容完全不搭,尤其是那一根根縱橫交錯的肉刺讓人看著都不由心生寒意。

朱敬倫在衆人面前轉了一圈,很多人都不由自主的嚥了口唾沫,他們也聽說過朱敬倫的故事,此時想起來,才明白,這貨可是一個敢玩命的亡命徒啊,平時是被他那張客套的臉給騙了。

什麼人最可怕,不要命的最可怕,到現在位置,被炸斷了腿的赫德見到朱敬倫發怒,都有些哆嗦,就是因爲朱敬倫是一個爲達目的連命都敢不要的人,跟這種人談條件的時候,往往都很沒有底氣,很難有勇氣反駁對方提出的要求,因爲你不知道對方會爲了達到目的幹出什麼。

“我籤!”

突然有一個人說話了。

是九龍鄧氏的老秀才,名叫鄧文舉,雖然只是個秀才,但鄧氏的人好像讀書都不太行,他就算最有威望的讀書人了,教了幾十年的書,鄧姓後輩的讀書子弟,有的父子兩代人都是他教出來的,當然很有威望。

這老傢伙這次來就給人不斷的訴說鄧氏的遭遇,博得了很多人同情,又讓很多人擔憂,別人不過是同情和擔憂,鄧氏可是有切膚之痛的,恨洋人都恨了二十年,那時候鄧文舉還是一個一心功名的小秀才呢,現在都老的沒了科舉的心氣,但這仇恨可一天都沒忘。

鄧氏簽名之後,九龍的其他家族也都跟著簽名了。

這時候朱敬倫遞了一個眼色,陳芝廷立馬站出來,代表沙井陳家也簽上了名字。

沙井一帶的曾氏、潘氏也跟著具名。

這些宗族同氣連枝,雖然開枝散葉,但很多都公認有同一個祖先,比如沙井的潘家根據族譜就知道自己是從福永懷德搬遷來的,兩地本就相距不遠,雖然分立了祠堂,但也定期連宗公祭祖先。

那麼沙井的潘家簽字了,福永的潘家就沒道理不簽字。

就好像當年開枝散葉一樣,簽字也連帶著擴散開來,很快紛紛簽字。

用了半個小時,大多數家族都簽字了,剩下那些還沒有簽字的就要承受其他人的壓力,不用朱敬倫鼓動,有的是人勸說他們。

最後一批簽字的,是新安東邊的客家人,他們一開始抱成團不肯籤,突破口是黃家人,黃姓基本是新安第一大姓,號稱新安十大家族之首,遍佈新安各地,沙井也是一個聚居地,他們的開宗先祖東晉時代進入史書的大孝子黃舒最早就定居在沙井參裡村。

可有意思的是,形成族羣的才三百年的客家黃姓,有一些宗族的族譜中,跟沙井黃姓的祖先是同一個人,因此有幾個客家黃姓認爲他們跟廣府黃姓是一個祖先。但也有的不認,廣府黃姓主要認東晉的黃舒,而客家公認的則是明末清初的走方郎中皇朝軒。但是有的族譜則直接追溯到了唐朝時期的黃峭山,又有族譜中將黃峭山的祖先推到了黃舒身上。

總之很亂,兩個不同源流的族羣,在某個祖先身上找到了共識,所以兩姓黃家有的村落關係還是不錯的,互相攀親之下,黃姓第一個簽字了。

黃姓是大姓,他們在客家羣體中分佈十分廣泛,他們一簽字,其他也就被勸服了,跟著簽字。

一直折騰到午後,所有的鄉紳、宗族才全部簽完字,總共一百三十多個。但是他們背後代表的勢力,絕對不止一百三十個,因爲很多村子是公拜一個祠堂的,因此這些人背後站著的,是幾百甚至幾千個村莊。

朱敬倫看到這個結果,這才鬆了口氣,還好沒比他使用門外埋伏的火槍兵,他今天是無論如何都要讓這些人簽字的,能和平的勸服他們自然最好,如果到最後都沒人籤,或者有人打死不肯共進退的,少不得要拉出去立個威。

雖然立約了,但要說這些鄉勇就有組織,還爲時尚早。

接下來就是召集所有的縣吏,讓他們行動起來,在各個已經聚集在縣城的鄉勇之間,給他們登記造冊,讓他們自己挑出自己的領頭人,並且查看戶籍名冊,該地的地主都要具名,光是那些鄉紳和族長根本不夠,必須整個士紳階層全都具名,才足夠保險。

給最近的村莊先登記,登記完了就讓他們的族長帶他們回去。必須讓距離近的先走,因爲後面走的可是要路過這些村莊的,萬一後面的鄉勇發現他們進去的是一個沒有青壯,只有婦孺的村子,誰知道會發生什麼。

一個一個次第登記造冊分派回鄉,一直折騰了整整一月,纔將聚集在縣城的上萬鄉勇,全部分遣回鄉。

但朱敬倫的任務還沒有完,還有其他縣看新安的樣子呢。

第三百四十六節 告捷第六百三十二節 肥皂是新產業第七百四十四節 得意時要知進退第六十一節 十萬百姓十萬兵第五百六十三節 軍事改革 3第七百三十一節 大明的財團時代第五百七十二節 多事之秋第五十二節 回城第三百五十七節 人頭滾滾第一百二十節 瑞典人的意外收穫第一百七十五節 升官發財的黑狗第二百九十四節 收服八旗將軍第四百三十五節 兵工廠的大生意第三百八十節 蓄髮易服第三百二十二節 廣府銀行第三十一節 攻城第三百五十一節 給天王施洗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七百六十二節 朝鮮東學道起義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五百七十三節 打斷日本伸出的爪子第七百四十三節 華人爆發的力量第三百零六節 廣東姓朱了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五百四十七節 登高必跌重第八百零七節 中德同盟談判第六百一十節 曾國藩出擊第三百四十一節 威震天下第七百二十八節 赫德的財政政策第五十九節 收縮防守第三百三十五節 開科舉第六十五節 底線第八百三十一節 日本人的小算盤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八百零七節 中德同盟談判第一百二十九節 瞞天過海第一百九十六節 大調兵第三百六十節 浮出水面第一百一十節 談判中止第三百二十四節 控制軍權第四百三十一節 牌坊楔子第九十節 探訪新安第三百五十二節 洪天王復生第七百一十三節 湄公河三角洲之謀第五百九十三節 專利法的頒佈第二百九十六節 控制廣東 1第七百一十二節 不急著當打手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二十六節 方山第六百四十八節 整裝待發第六百一十九節 新的土地第七百九十七節 戰列艦時代到來第一百四十八節 以新會爲大本營第一百零二節 方山借款第四百二十二節 訪英第七百三十節 商業內戰第七百八十八節 吞併滿清的基礎第八十六節 英軍也喜歡鴉爿第一百四十七節 美國顧問團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三百九十九節 貿易談判 1第五百八十五節 金融市場的想象力第三百九十一節 中國種族的悲哀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四百四十六節 送上門的擴張第三百零六節 廣東姓朱了第七百九十四節 讓電老虎去撕咬第二十二節 月香樓第三百七十節 基於道義的談話第七百二十九節 新一波工業擴張第六百四十節 天王必須死第六百七十節 私有墾殖地第一百一十一節 更大的利益第一百一十九節 十三行巨鱷第三百六十四節 楚軍撤退第七十節 幫辦團練第七百二十節 頭痛的鐵路問題第一線第一百四十五節 名揚三縣第八百二十七節 馬德里陰雲第七百三十五節 請洪秀全幫個忙第六百零六節 付出的代價第七百四十四節 得意時要知進退第六百二十一節 兩路出兵第三百五十三節 信仰崩塌第四百二十五節 傳統和現代第五百九十四節 加州桑蠶業和移民第三百九十五節 收回香港之謀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第三百四十節 肇慶會戰 4第三百六十一節 軍事競賽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1第八百二十四節 關於加州的戰和第十四節 行動(2)第八百零六節 德國人的訛詐第三百零七節 西方使團第七百五十六節 悄然興起的教派第四百零五節 進錯洞房 1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1
第三百四十六節 告捷第六百三十二節 肥皂是新產業第七百四十四節 得意時要知進退第六十一節 十萬百姓十萬兵第五百六十三節 軍事改革 3第七百三十一節 大明的財團時代第五百七十二節 多事之秋第五十二節 回城第三百五十七節 人頭滾滾第一百二十節 瑞典人的意外收穫第一百七十五節 升官發財的黑狗第二百九十四節 收服八旗將軍第四百三十五節 兵工廠的大生意第三百八十節 蓄髮易服第三百二十二節 廣府銀行第三十一節 攻城第三百五十一節 給天王施洗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七百六十二節 朝鮮東學道起義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五百七十三節 打斷日本伸出的爪子第七百四十三節 華人爆發的力量第三百零六節 廣東姓朱了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五百四十七節 登高必跌重第八百零七節 中德同盟談判第六百一十節 曾國藩出擊第三百四十一節 威震天下第七百二十八節 赫德的財政政策第五十九節 收縮防守第三百三十五節 開科舉第六十五節 底線第八百三十一節 日本人的小算盤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八百零七節 中德同盟談判第一百二十九節 瞞天過海第一百九十六節 大調兵第三百六十節 浮出水面第一百一十節 談判中止第三百二十四節 控制軍權第四百三十一節 牌坊楔子第九十節 探訪新安第三百五十二節 洪天王復生第七百一十三節 湄公河三角洲之謀第五百九十三節 專利法的頒佈第二百九十六節 控制廣東 1第七百一十二節 不急著當打手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二十六節 方山第六百四十八節 整裝待發第六百一十九節 新的土地第七百九十七節 戰列艦時代到來第一百四十八節 以新會爲大本營第一百零二節 方山借款第四百二十二節 訪英第七百三十節 商業內戰第七百八十八節 吞併滿清的基礎第八十六節 英軍也喜歡鴉爿第一百四十七節 美國顧問團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三百九十九節 貿易談判 1第五百八十五節 金融市場的想象力第三百九十一節 中國種族的悲哀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四百四十六節 送上門的擴張第三百零六節 廣東姓朱了第七百九十四節 讓電老虎去撕咬第二十二節 月香樓第三百七十節 基於道義的談話第七百二十九節 新一波工業擴張第六百四十節 天王必須死第六百七十節 私有墾殖地第一百一十一節 更大的利益第一百一十九節 十三行巨鱷第三百六十四節 楚軍撤退第七十節 幫辦團練第七百二十節 頭痛的鐵路問題第一線第一百四十五節 名揚三縣第八百二十七節 馬德里陰雲第七百三十五節 請洪秀全幫個忙第六百零六節 付出的代價第七百四十四節 得意時要知進退第六百二十一節 兩路出兵第三百五十三節 信仰崩塌第四百二十五節 傳統和現代第五百九十四節 加州桑蠶業和移民第三百九十五節 收回香港之謀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第三百四十節 肇慶會戰 4第三百六十一節 軍事競賽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1第八百二十四節 關於加州的戰和第十四節 行動(2)第八百零六節 德國人的訛詐第三百零七節 西方使團第七百五十六節 悄然興起的教派第四百零五節 進錯洞房 1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卫市| 溆浦县| 成都市| 阿克| 依安县| 衡南县| 东源县| 玉树县| 历史| 阳曲县| 乐昌市| 柘城县| 即墨市| 依安县| 洪江市| 招远市| 宜黄县| 泗阳县| 伊宁市| 南昌县| 富锦市| 曲阳县| 寻甸| 白银市| 大埔区| 隆回县| 大英县| 滁州市| 新巴尔虎左旗| 保靖县| 徐水县| 延川县| 敦化市| 洛川县| 西乡县| 方正县| 汉寿县| 正宁县| 准格尔旗| 大英县| 三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