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七百二十節 頭痛的鐵路問題

朱敬倫不用直接過問條約具體商談問題,拉瑪五世同樣不需要關心,達成一致之後,拉瑪五世的行蹤就可以公開了,他要求在大明進行參觀訪問,在洋務司的安排下,重點參觀了大明的兵工廠、造船廠,並通過鐵路遊覽了杭州、泉州等名城,還重點在潮汕地區進行了訪問,因爲此地是大多數暹羅華人的故鄉。

大明和暹羅的報紙也開始大肆公開報道拉瑪五世的行程,大明的報道讓更多百姓瞭解這個近在咫尺的小國,輿論普遍歡迎暹羅王的來訪,因爲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在文人層面,大家都將這種來訪視作是對上國的朝貢。

拉瑪五世一邊遊覽,一邊關注明暹雙方外交人員的談判,一邊還關心在新加坡的和談。

大明果然向暹羅提出了各種要求,主要集中在加強經濟聯繫上的,比如雙方海關進行合作,以期能夠減少大明商品進入暹羅的程序;雙方對對方國民不設商業經營上的限制,允許對方國民在本國進行廣泛的商業經營和開發活動。

總體來說,大明提出的要求對暹羅傷害不大,因爲華人本來就是暹羅最大的商業羣體,經營的商業項目衆多,歷代暹羅國王並不怎麼限制華人的發展。唯一讓拉瑪五世有些擔憂的是,大明果然提出了在暹羅修建鐵路的要求,以加強經濟聯繫的理由,希望越南允許大明修建一條從大明境內通往暹羅首都曼谷的鐵路。

修建鐵路一直都是拉瑪五世的一塊心病,因爲不止大明提出了要修鐵路的要求,英國人之前也已經提過了。

拉瑪五世對鐵路本身沒有惡感,但如何保證列強國不利用鐵路,侵犯暹羅的權力,他卻毫無辦法。

英國人要修鐵路的態度很急切,雖然暹羅以各種理由推脫了過去,可是一旦大明開始在暹羅修鐵路,恐怕就擋不住英國人了。

自從英國修通了大不列顛之橋和大亞細亞鐵路之後,英屬印度殖民地跟中國聯繫在了一起,很多來自印度,甚至英國本土的貨物,不在經過馬六甲海峽,而是直接在仰光和吉大港入港,然後經鐵路運往中國地區。

尤其是明法戰爭爆發之後,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船隻更少了,連歐洲其他國家的貨物,也大都開始走大不列顛之橋通關了,可以預計的是,即便明法戰爭結束,恐怕許多貨船也不會在回到馬六甲海峽了,因爲沒人願意繞道兩千多公里走馬六甲海峽,對於商業而言,時間就是利潤,還是昂貴的成本,英國人修建的鐵路,不但是一條通往九龍和上海的捷徑,而且英國實行自由貿易,鐵路兩頭的港口都是不收取轉口稅的,大明加強了跟英國的合作,在通關上採取統一的標準,通關速度極快。

這造成了途徑新加坡的商船數量銳減,給這裡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打擊,於是管理新加坡的海峽殖民地出於爲殖民地未來考慮,提出了必須修建一條新加坡通往中國的鐵路,以此挽回一些客流。

經過馬六甲海峽前往東亞進行貿易的,雖然說並不都是去中國地區的,可九成都是以中國爲目的的,日本、韓國這樣的國家,在中國旁邊,實在引不起西方國家的興趣,即便是與這兩國之間的貿易,西方商人也懶得自己去開拓,而是直接在上海進行轉口,而上海通過大亞細亞鐵路,已經跟印度連成了一體,從加爾各答和達卡徑直往西,經過緬甸的因帕爾和密支那後進入雲南,途徑雲南、貴陽、長沙、南昌之後跟杭州和上海相連。

既然直接能動印度洋便捷的抵達上海,歐洲貨船有什麼理由要繞道呢。

從新加坡修建到中國的鐵路,對英國人來說並不困難,他們只需要沿著馬來半島北上,將鐵路修到緬甸就可以了。

可問題是馬來半島中部地區,都是暹羅的國土,從暹羅灣到安達曼海暹羅國土梗阻了英屬馬來亞跟暹羅的陸路聯繫,一旦讓英國人通過鐵路將兩塊殖民地聯繫起來,誰能保證這些暹羅的國土不會隨著一同失去呢?

所以在來大明之前,這條鐵路就已經是拉瑪五世心頭的一塊心病了,不是他懦弱,不是他多慮,而是他切實的看到,暹羅已經成了英國兩塊殖民地聯繫的障礙,現在這兩塊殖民地有強烈的聯繫在一起的需要,這種障礙就立刻突顯出來,如果有任何可能的話,拉瑪五世是絕對不想成爲英國前進道路上的阻礙的,因爲英國人會搬開甚至砸碎一切阻擋他們的障礙,暹羅不想直面英國的衝刺。

但如果拒絕大明修鐵路,憑什麼讓大明保護暹羅十年呢,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爲了求的英國的保護,暹羅將國內的礦藏幾乎都交給了英國人開發,卻想讓大明白白保護自己,即便大明答應了,可這種“保護”暹羅能放心嗎。

所以這條鐵路拉瑪五世知道阻擋不了,可又不能讓英國找到在暹羅擴大利益的藉口,左思右想,絞盡腦汁後,他叮囑暹羅外交人員,看能不能跟大明達成協議,既然是爲了加強經濟聯繫,是否由暹羅來修建暹羅境內的鐵路更爲合適,跟大明鐵路網相連,同樣能達到加強聯繫的目的。爲了方便的跟大明鐵路網對接,暹羅願意聘用大明技術顧問,並將鐵路運營委託給華人。

他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即讓大明獲得控制鐵路的實利,又保留了暹羅自己建造鐵路的名義,不給英國製造任何藉口的機會。

大明果然比西方人更容易溝通,他們經過考慮之後,同意了暹羅人的建議,表示大明無意在暹羅謀取特權,願意支持暹羅自主修建鐵路。

儘管還沒有簽訂條約,但拉瑪五世在大明的活動,已經開始起到效果了,當他亮明身份開始在大明活動之後,在新加坡談判的暹羅外交團隊受到的壓力馬上就減少了,法國降低了對暹羅的恐嚇,開始表現出願意解決因暹羅向法國宣戰而引起的戰爭狀態的誠意,放棄了對暹羅東部領土的要求,只提出了賠償問題。

至於柬埔寨,拉瑪五世已經不考慮了,只求法國人不要廢除諾羅敦國王,讓這個對暹羅友好的柬埔寨國王能夠繼續留在柬埔寨王位上,這是暹羅唯一的要求。

當法國人大幅度讓步,同意暹羅以兩千萬金法郎的代價,結束跟法國的戰爭狀態,並且表示無異於更改柬埔寨王位現狀之後,法國和暹羅迅速的簽訂了媾和條約。

這讓拉瑪五世看到,藉助大明的影響力,暹羅真的可以在洋人面前保住一定的權力,更加堅定了他與大明建立緊密關係的決心。

所以他打算儘快落實鐵路問題,在跟大明的相關條約簽訂之後,儘快啓動鐵路建設,從而在事實上加強兩國之間的聯繫,至於英國那邊,他需要堵住英國人的圖謀。

修鐵路,名義上是暹羅自主,實際上勢必要依靠大明,暹羅既沒有相關的人才儲備,也沒有必要的資金支持,這些都要從大明取得,可爲了儘量保住暹羅對鐵路的控制權,拉瑪五世需要找到一個自己能夠放心,而又有足夠的實力控制鐵路的人選。

拉瑪五世心中已經有目標了,那就是陪同自己來大明的張弼士,此人能夠在荷蘭殖民地上承包鴉片稅收,能在英國殖民地上開發礦產,還是大明的外交官,此人的身份背景,絕對能在英國和大明兩國都擁有影響力,而且他還有強大的資金實力,加上拉瑪五世跟他短暫的交流溝通,認爲此人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可以溝通的平和華人。

相比跟英法打交道,拉瑪五世更願意跟華人打交道,至少華人按照東方標準來說,是講道理的。

於是拉瑪五世找上了張弼士,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

希望由張弼士出面,組建一家鐵路公司,在暹羅境內修建鐵路,至少修建兩條,一條從曼谷北上通往大明境內,一條從曼谷南下直達靠近英屬馬來亞邊境。

拉瑪五世希望暹羅自己率先在馬來半島上修建一條鐵路,並且由張弼士這個在英明兩國都有強大影響力的人物出面經營,從而堵住英國要在馬來半島暹羅境內修建鐵路的打算,就算他們還是要修,也可以由張弼士出面,由這家鐵路公司跟新加坡進行對接,從而將英國勢力排除在暹羅鐵路之外。

張弼士對拉瑪五世的提議很心動,他權衡了一下利弊,儘管他很清楚,隨著英國修建的鐵路,將中國東海和印度洋聯繫了起來,勢必導致新加坡地位的下降,但對於廣大的東印度殖民地來說,通過新加坡依然是與中國大陸聯繫的最近渠道,別的不說,至少華商肯定會支持的。

同時通過鐵路,能夠將泰國,甚至整個南洋的物產開發出來運往大明,必然帶來巨大的利益。

張弼士是一個氣魄很大的人,當年荷蘭剛剛允許華人經營墾殖公司,他馬上將自己的大部分財產投入其中,後來在山東開辦酒廠,更是一次性投入三百萬兩銀子,他有在巨大的機會面前孤注一擲的魄力。

所以當面就接受了拉瑪五世的邀請,但是修建鐵路這種投入,對他來說也是難以承受的負擔。

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1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六十九節 對你很失望第四百五十節 李鴻章的準備第五百七十八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1第四百零五節 進錯洞房 1第七十四節 想要改變種姓嗎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九十八節 虛張聲勢第四百二十三節 北歐之行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二十九節 想分一杯羹第四百二十四節 股份制的遐想第七百二十一節 明暹同盟條約第三百五十九節 危機第一百九十一節 大兵圍城第七百六十八節 海軍上刺刀第六百三十四節 大明的以夷制夷第七百三十九節 此時打成本最低第七百三十八節 不是已經開戰了第七百九十節 給滿遺找個去處第三百六十七節 大明的阿拉斯加第八百零七節 中德同盟談判第七百九十三節 工業巨頭的春天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第四百二十三節 北歐之行第八十九節 先到沙井第三百四十節 肇慶會戰 4第四百零六節 進錯洞房 2第三百三十三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1第三百三十五節 開科舉第七百七十節 越來越像政客第三百六十五節 長江戰役第八十二節 雙槍隊第六十九節 對你很失望第七百一十六節 利益分享第十五節 行動(3)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七百五十三節 佩科斯戰役第六百九十四節 百團大戰第六百二十五節 窮途末路第二節 意識上傳第七百五十七節 德克薩斯大會戰第45節 逃亡(二)第38節 救人第六百六十一節 路通八方通鬼神第二十一節 取信(5)第八百零九節 中國的世界政策第六百零七節 代價並不高第七百八十五節 唯有巧手來捏合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三百七十五節 控制大局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八百零四節 中國的東亞秩序第一百零八節 軍事大欺詐第四百二十一節 大魚上鉤第四百四十七節 戰爭衝擊第六百九十五節 王師南征第二百九十三節 發兵肇慶第44節 逃亡(一)第七百零二節 順化戰役 1第六百零四節 唯一責任政府第五百九十五節 太平洋鐵路的命運第七十八節 登陸第八十八節 新安失陷第六百九十六節 明法戰爭爆發第四百五十三節 問問繳獲賣不賣第六百一十五節 大移民潮第一百一十八節 鉅額訂單第八十一節 參戰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三百零三節 一封信第三百一十六節 九龍開港第六十三節 跟法國人做朋友第七節 應募第三百五十九節 危機第七百七十九節 昏君混臣第一戰第一百八十六節 鬧餉第一百六十八節 昭常一樣的忠臣第六十五節 底線第六百三十七節 英國的小動作第六百一十四節 負擔和收益第七百五十節 美國人的反攻第一百二十四節 招募炮兵第五百五十七節 柔情宰相俾斯麥第一百九十七節 他們還在觀望第七百零六節 峴港會戰 1第四百零七節 真的洞房第四百四十三節 巨頭之間的戰爭第七百零五節 俄軍入塞第七百三十七節 戰前的外交準備 1第一百五十九節 城下之盟第七百一十一節 北極熊的衝擊第十五節 行動(3)第五百七十八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1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
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1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六十九節 對你很失望第四百五十節 李鴻章的準備第五百七十八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1第四百零五節 進錯洞房 1第七十四節 想要改變種姓嗎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九十八節 虛張聲勢第四百二十三節 北歐之行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二十九節 想分一杯羹第四百二十四節 股份制的遐想第七百二十一節 明暹同盟條約第三百五十九節 危機第一百九十一節 大兵圍城第七百六十八節 海軍上刺刀第六百三十四節 大明的以夷制夷第七百三十九節 此時打成本最低第七百三十八節 不是已經開戰了第七百九十節 給滿遺找個去處第三百六十七節 大明的阿拉斯加第八百零七節 中德同盟談判第七百九十三節 工業巨頭的春天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第四百二十三節 北歐之行第八十九節 先到沙井第三百四十節 肇慶會戰 4第四百零六節 進錯洞房 2第三百三十三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1第三百三十五節 開科舉第七百七十節 越來越像政客第三百六十五節 長江戰役第八十二節 雙槍隊第六十九節 對你很失望第七百一十六節 利益分享第十五節 行動(3)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七百五十三節 佩科斯戰役第六百九十四節 百團大戰第六百二十五節 窮途末路第二節 意識上傳第七百五十七節 德克薩斯大會戰第45節 逃亡(二)第38節 救人第六百六十一節 路通八方通鬼神第二十一節 取信(5)第八百零九節 中國的世界政策第六百零七節 代價並不高第七百八十五節 唯有巧手來捏合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三百七十五節 控制大局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八百零四節 中國的東亞秩序第一百零八節 軍事大欺詐第四百二十一節 大魚上鉤第四百四十七節 戰爭衝擊第六百九十五節 王師南征第二百九十三節 發兵肇慶第44節 逃亡(一)第七百零二節 順化戰役 1第六百零四節 唯一責任政府第五百九十五節 太平洋鐵路的命運第七十八節 登陸第八十八節 新安失陷第六百九十六節 明法戰爭爆發第四百五十三節 問問繳獲賣不賣第六百一十五節 大移民潮第一百一十八節 鉅額訂單第八十一節 參戰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三百零三節 一封信第三百一十六節 九龍開港第六十三節 跟法國人做朋友第七節 應募第三百五十九節 危機第七百七十九節 昏君混臣第一戰第一百八十六節 鬧餉第一百六十八節 昭常一樣的忠臣第六十五節 底線第六百三十七節 英國的小動作第六百一十四節 負擔和收益第七百五十節 美國人的反攻第一百二十四節 招募炮兵第五百五十七節 柔情宰相俾斯麥第一百九十七節 他們還在觀望第七百零六節 峴港會戰 1第四百零七節 真的洞房第四百四十三節 巨頭之間的戰爭第七百零五節 俄軍入塞第七百三十七節 戰前的外交準備 1第一百五十九節 城下之盟第七百一十一節 北極熊的衝擊第十五節 行動(3)第五百七十八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1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苏县| 辽中县| 会昌县| 建宁县| 正蓝旗| 政和县| 富阳市| 论坛| 屏边| 兴义市| 福州市| 新乡市| 林州市| 苍山县| 甘南县| 昌黎县| 左权县| 天镇县| 虹口区| 天气| 弥渡县| 峨眉山市| 湘乡市| 岳普湖县| 时尚| 保定市| 南岸区| 祥云县| 台山市| 济宁市| 调兵山市| 滦南县| 尼玛县| 东城区| 大渡口区| 阿拉善左旗| 夹江县| 许昌市| 措美县| 青铜峡市| 盱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