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這個保證,英國人也就不在行動了,朱敬倫也送了一口氣,心中清楚英國人對這些炮臺最大的擔憂只是怕阻斷貿易,至於炮臺對他們的威脅,他們恐怕還沒感受到,因爲幾次戰爭,這些炮臺基本上都沒產生作用,守炮臺的士兵每次都不戰而逃,有這樣的軍隊,用什麼樣的防禦工事也沒用,英軍怎麼會擔憂?
另外一點就是目前的形勢使然,英軍在天珒打了一場敗仗,目前也沒有兵力對付這裡。
所以一時間廣東變得平靜起來,但朱敬倫越的感覺到,這是暴風雨到來的前兆。
好在看來英國人確實不打算干涉朱敬倫修築炮臺的行動,要知道名面上,這些炮臺上的大炮還是怡和洋行幫忙採購,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生產的呢,英國人恐怕還以爲他們掌握著主動,只要沒有他們的許可,這些炮臺就是建好了,也沒有大炮可用。
朱敬倫很有必要加重一下英國人的這種認識,英國人質詢他後不久,他立刻派人前往香港催促怡和洋行能儘快交貨,怡和洋行表示,合同簽訂的是一年內交貨,現在時間還沒到,他們保證在年底前一定會把朱敬倫要的大炮送來。
朱敬倫卻知道這批火炮運不來了,之所以催促,第一是給怡和洋行打一個預防針,讓他們明白,一旦年底交不了貨,那可就是他們違約了,第二則是做戲給港英政府看看,讓港英政府繼續存在一個他們掌控大局的幻境。
目前的局勢,朱敬倫也很清楚,英法聯軍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但是具體下一步的行動,恐怕還沒有確定下來,在香港這裡,沒人能做這個主,一切都得等英國國內決定,但一時之間英國的決定還傳不過來,甚至很可能中國的情況還沒有傳回英國呢。
因此目前是一個微妙的時刻,大家都在暗中準備,等待英國議會最後的裁決。
至於英國議會的決定,普魯斯可能不清楚,但朱敬倫很清楚,英國人選擇了繼續戰爭,再次向清政府宣戰。
儘管知道歷史大勢,對情報的蒐集工作也沒有停止,過去常常在新安城買菜的那些陳家子弟,現在都跑去香港買菜了,每天都會送新鮮的蔬果去香港,然後帶回香港哪裡的情報,但他們畢竟很不專業,能得到的情報大都屬於道聽途說。
所以朱敬倫也只知道一些不太準確的消息,但跟他的記憶相對照,還是能從這些雜亂的信息中得到正確的答案。
英法聯軍大沽口戰役的詳細過程也明確了。
英法代表6月6日、7日先後到到達上嗨後,很快就聽說俄國人在beijing換約了,《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天珒條約》都完成了換約,所以英法代表立刻拒絕跟桂良等欽差繼續扯皮,帶著軍艦就北上了。
至於爲什麼俄國人能在beijing換約,而英法公使以及美國公使,都不能進京,這是有歷史原因的。俄國實質上早在康熙時代,就在beijing駐紮有代表,而且每當中俄兩國有大事的時候,還會派來使臣朝覲清朝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