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五百七十八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1

“日本公使表示,他們出兵臺灣,乃是保民義舉。他們的最低要求是,賠償他們出兵的費用。陛下,您看?”

伍崇曜向朱敬倫再次彙報臺灣問題,大明艦隊已經封鎖了臺灣南部地區一個多月了,大明的介入,讓日本人明白,他們不可能在臺灣佔到什麼便宜,所以打算撤走,但是要求給他們把來前的車票報了。

聽伍崇曜的口氣,似乎也打算破財免災,不就五十萬兩銀子嗎,日本人口氣不大,全當打發叫花子了,伍家有錢,根本不把這點錢放在眼裡,更何況對一個國家來說。

或許歷史上的李鴻章也是這種心態,根本不在乎。

至於歷史書上說的,什麼縱容侵略之類的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如果後來洋務運動成功了,給日本人一百個膽子也不敢跟李鴻章叫板,因爲洋務運動根本就是個笑話,所以日本纔會打甲午戰爭,這跟李鴻章在臺灣給沒給日本人銀子完全沒有關係,唯一的關係,就是有點丟人。

朱敬倫當然不可能給這筆錢,他寧可用這筆錢買槍買炮揍小日本一頓,讓他們懂點規矩,讓他們知道知道東亞這一畝三分地是誰家的碼頭。

“倭寇就這個毛病,小小的本錢,卻總想做一筆大買賣?!?

朱敬倫嘆道。

伍崇曜點頭:“倭寇嗎,是有些小家子氣了。”

朱敬倫問道:“你覺得這只是小家子氣?小本錢卻想賺大利,你覺得這像什麼?”

伍崇曜思索了一下,試探般答道:“賭徒?”

朱敬倫笑道:“記住這點就好,這個民族就是賭徒。不過這筆錢,我是不會掏的!”

伍崇曜道:“陛下誤會了,這筆錢不用咱大明掏,清國總理衙門願意掏這筆錢。”

朱敬倫一愣:“他們?”

這件事從始至終朱敬倫都沒有給滿清打過招呼,大明艦隊封鎖了海峽中的相關區域,不但不允許日本船隻進出,滿清的船隻也不許進出,所以等於是完全封鎖狀態,一直也都是大明在跟日本交涉,沒想到李鴻章主持的總理衙門也扯了進來。

ωωω? TтkΛ n? Сo

朱敬倫不由點了點頭,如果說歷史上李鴻章給日本人掏錢買平安有些丟人的話,此時花這個錢,就很合算了。因爲他們這筆錢不但是打發了日本人,也讓大明失去了繼續幹涉的理由。

“您這是同意了?”

伍崇曜問道,他看到朱敬倫點頭,顯然誤會了。

朱敬倫道:“誰的錢都不能給,繼續封鎖,直到日本人願意走。他們一年不走,就封鎖他們一年,兩年不走,就封鎖兩年。我就不信一羣倭寇,能折騰出花來?!?

朱敬倫這招不可謂不狠毒,日本人之所以願意拿錢消災,主要原因是那三千多名武士不習慣臺灣的熱帶氣候,登陸之後很快就得了各種熱帶病。而且封鎖之下,他們的後勤補給,都需要就地籌措,他們佔據的可是藩界,漢界他們還不敢涉足,那麼就要跟一羣文化上未開化的部落時代的土著打交道,日本人劫掠這些土著,最後如果不引發衝突的話,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叢林橫生的藩界,一旦跟土著爆發了全面衝突,恐怕那幾千日本武士,最後都只能被人剝皮了事。

伍崇曜嘆道:“可是總理衙門那邊也希望我們撤軍?!?

朱敬倫笑道:“你覺得在這件事上,滿清總理衙門說的話算話嗎?你難道沒發現英國人的態度嗎?”

伍崇曜點頭:“英國人這段時間很沉默,他們除了說兩句維護海峽航道之類的話,連前段時間巡航的艦隊都撤走了,著實讓人摸不清狀況?!?

朱敬倫嘆道:“你以爲在越南問題上,我們的讓步是白讓步的嗎?”

大明在越南問題上,給了英國一個巨大的面子,讓英國可以順利的解決歐洲平衡問題,這可不僅僅是一個面子問題,這時候一旦英國讓大明不滿意了,在越北隨時都能挑起事端,再度激化跟法國的矛盾,所以英國不可能這時候讓大明不高興。

之前他們在臺灣海峽派出軍艦,並不是想對誰動手,只是一種姿態罷了,表明他們對維護航道自由的態度,同時也能借機介入這次事件,以他們的國際地位,只要他們介入了,最後總能撈到一點好處。

可現在他們撤走了軍艦,顯然是不打算捲入了,以免跟大明起衝突,導致大明找麻煩,大明打不過英國海軍,卻能從陸路讓法國不痛快,法國不痛快了,就無法安心給德國賠款,德軍就不會順利撤出法國。

這種國際關係鏈,顯然伍崇曜還無法徹底摸透,他現在還是單線思維,無法將這些複雜的關係理順。

但是一經點撥,他馬上就明白了。

“您的意思是說,英國不會管臺灣的事情了?”

朱敬倫點點頭:“沒錯,在臺灣問題上,說了算的,只有我們。你明白我們該做什麼了嗎?”

伍崇曜躬身:“如果微臣理解的不錯的話,我國該收了臺灣之土?!?

朱敬倫道:“沒錯。這塊地方現在還不值什麼錢,人口不過兩百來萬,還有幾十萬蕃人,瘴戾遍地,但是地理位置很重要,佔了這座島,就控制了海峽?,F在往上海去的大輪船,都得經過這道海峽。如果我們足夠強大的話,完全可以學學英國人,讓所有通過海峽的商船,都向大明致意,甚至給我們繳稅。十年前我們北伐的時候,英法艦隊橫阻在寧波與我們對峙,讓他們無法安心到海峽對面去?,F在大明艦隊已經夠強了,關鍵的是,法國已經衰落,英國無法干涉,錯過這個機會,我們或許還得再等十年。”

伍崇曜點頭,但卻不無擔心的說道:“可如果清國那邊不同意的話,難不成我們還要打一仗,真的聯合太平軍嗎?”

朱敬倫笑道:“曾國藩還是沒動嗎?”

太平軍北伐,楊輔清包圍了巢縣,鮑超通過巢湖不斷的增援這座縣城,導致太平軍始終無法徹底包圍這裡,不得不跟鮑超來回拉鋸。汪海洋包圍了揚州,也是同樣的情況,真的碰上了左宗棠的楚軍精銳守城,王海祥手下的烏合之衆儘管人數衆多,卻也始終無法封鎖死揚州城。

在這種情況下,曾國藩始終沒有動,滿朝文武都在痛罵曾國藩,但朝廷卻始終沒有調動曾國藩,他們也調不動,而且始終沒有斷了曾國藩部的軍餉來源。

朱敬倫絕不相信曾國藩是滿清清流說的那樣想要割地自雄,有什麼不臣之心,朱敬倫相信,曾國藩只是在等一個機會,他在等太平軍在長期的消耗中士氣降到最低,然後給他們最後一擊。

曾國藩有這個定力,也有這個耐心,已經一年多了,顯然曾國藩的機會已經差不多了,他絕對不想在這個時候招惹大明,只要大明提出要求,曾國藩會說話的,李鴻章也會放棄。

不是李鴻章願意聽曾國藩的話,他只是不想擔責任,只要曾國藩覺得臺灣無足輕重,向清廷上摺子,李鴻章樂意順水推舟。

伍崇曜實在是想不明白臺灣跟曾國藩有什麼關係。

朱敬倫也不跟他解釋了,這種權謀的東西,臣子還是少懂一些比較好。

“先不用跟滿清接觸。等日本人願意走了再說。短則幾個月,多則一年,我想那羣倭寇就該想辦法自己走了,就是一分錢不給他們,他們也得走?!?

伍崇曜點點頭,接著又跟朱敬倫彙報了一些其他的工作,讓朱敬倫比較感興趣的是,在加州的移民將近十萬人了,這時期加州總共也才七十萬人,也就是說每七個人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人。同樣在北邊的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都已經移民超過一萬人,而且都是家庭移民,是通過勞務公司購買荒地,然後招人去開發,一個家庭給予一百畝地,每年只收租金一兩,這不是象徵性的,而是要給美國州政府繳納的地產稅。

可以說勞務公司爲此是淨投入沒有回報,目前已經虧進去了上千萬美元,但朱敬倫並不在意,第一即便最後那一億美元全都虧了,能移民個幾十萬上百萬也是劃算的,第二他知道最後不可能虧損。美國的荒地之所以便宜,那是因爲沒有勞動力開發,土地只有開發出來,那纔有價值。華人顯然是最懂得開發土地的民族之一,他們到了哪裡,不但荒地變成良田,還會成爲繁榮的商埠。

到時候光是勞務公司預留的那些商業用地,只要能變成小城鎮和繁榮的商埠,所有投入裡面的資金,就足夠收回來,甚至還會增值不少。

除了美國外,在家拿到也有一些農業移民,但還只有一萬來人,因爲這裡開拓更難。

在南美的進展倒是不小,前些年大明跟南美的秘魯等國關係非常僵化,主要是秘魯非法招募了大批的苦力去挖鳥糞,大明在秘魯設立了公使館之後,很快就拉起了勞務公司,勞務公司開始解放這些苦力,秘魯的種植園主非常不滿,這些人幾乎控制著秘魯政府,導致一段時間,大明甚至關閉了跟秘魯之間的貿易。

秘魯妥協是在1868年,那一年,大明的鐵甲艦在歐洲巡航了一圈,如果秘魯真的繼續堅持,大明鐵甲艦毫無疑問回去秘魯逛一圈。

第四百四十九節 各方聯動第五百九十二節 重工業的春天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三十一節 攻城第三十一節 攻城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三百三十六節 柏貴離粵第六十五節 底線第五百五十一節 李秀成的上海第五百七十節 大危機和北伐第三百七十四節 歸國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七百八十五節 唯有巧手來捏合第一百一十二節 商業大轉移第四百二十八節 錦綸堂第一百三十二節 最大的目的第七百二十二節 瓜分南洋會議第四百零七節 真的洞房第七百五十四節 史上最大殲滅戰第六百五十九節 工業革命的衝擊第一百四十五節 名揚三縣第三百零一節 借洋款第四百零九節 變化第七百四十九節 新生派力量第六百八十三節 阜康財團第五十六節 惹一身騷第七十一節 敵國外患者第七百三十二節 巨人的落幕第三十一節 攻城第六十節 中間人第五百八十節 議割臺灣第八十四節 撤退第一線第一百六十三 爲了中國茶的未來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三百七十四節 歸國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六十二節 炮聲就是信號第七百二十七節 複雜的南洋問題 2第四百一十三節 出訪第七百六十五節 皇命第一百二十四節 招募炮兵第三百七十節 基於道義的談話第一百六十九節 思維定勢第六百二十六節 上海懸案第八百二十八節 德國需要保證第五百六十一節 軍事改革 1第兩百零一節 主心骨第二百九十四節 收服八旗將軍第一百八十四節 後臺倒了第七百八十節 迷局第六百五十八節 東亞霸權第40節 真假巴夏禮第一百五十七節 立約毀約第一百六十節 北京陷落的震動第三百零二節 奕欣的應對第七百八十八節 吞併滿清的基礎第五百五十二節 太平軍北伐第九十九節 土地和祖宗都不能放棄第一百二十九節 瞞天過海第四百一十一節 大明的鐵甲艦第八十九節 先到沙井第七百四十五節 已無退路之人與已無退路之局第四百五十節 李鴻章的準備第兩百零一節 主心骨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1第八百零五節 不可避免的戰爭第三百四十三節 檄文第38節 救人第一百六十二節 回報友誼的方式第八百一十三節 瓜分西屬殖民地第四百三十一節 牌坊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一百四十七節 美國顧問團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七百二十一節 明暹同盟條約第五百八十節 議割臺灣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四百四十二節 另一條鐵路的命運第六百一十四節 生產自救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第七百四十五節 已無退路之人與已無退路之局第六十節 中間人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七百五十七節 德克薩斯大會戰第七百零九節 新加坡談判第六百三十六節 明法全面合作關係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2第三百六十八節 林肯遇刺第七百四十一節 美國華人大起義第一百七十四節 背信棄義第七百九十二節 中國統一的過程第八百二十五節 大戰一觸即發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二十二節 月香樓第三百四十八節 挖天國的牆角第三百四十二節 誰來準備黃袍第七百四十二節 洪天王借屍還魂第四百一十一節 大明的鐵甲艦第五十二節 回城
第四百四十九節 各方聯動第五百九十二節 重工業的春天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三十一節 攻城第三十一節 攻城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三百三十六節 柏貴離粵第六十五節 底線第五百五十一節 李秀成的上海第五百七十節 大危機和北伐第三百七十四節 歸國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七百八十五節 唯有巧手來捏合第一百一十二節 商業大轉移第四百二十八節 錦綸堂第一百三十二節 最大的目的第七百二十二節 瓜分南洋會議第四百零七節 真的洞房第七百五十四節 史上最大殲滅戰第六百五十九節 工業革命的衝擊第一百四十五節 名揚三縣第三百零一節 借洋款第四百零九節 變化第七百四十九節 新生派力量第六百八十三節 阜康財團第五十六節 惹一身騷第七十一節 敵國外患者第七百三十二節 巨人的落幕第三十一節 攻城第六十節 中間人第五百八十節 議割臺灣第八十四節 撤退第一線第一百六十三 爲了中國茶的未來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三百七十四節 歸國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六十二節 炮聲就是信號第七百二十七節 複雜的南洋問題 2第四百一十三節 出訪第七百六十五節 皇命第一百二十四節 招募炮兵第三百七十節 基於道義的談話第一百六十九節 思維定勢第六百二十六節 上海懸案第八百二十八節 德國需要保證第五百六十一節 軍事改革 1第兩百零一節 主心骨第二百九十四節 收服八旗將軍第一百八十四節 後臺倒了第七百八十節 迷局第六百五十八節 東亞霸權第40節 真假巴夏禮第一百五十七節 立約毀約第一百六十節 北京陷落的震動第三百零二節 奕欣的應對第七百八十八節 吞併滿清的基礎第五百五十二節 太平軍北伐第九十九節 土地和祖宗都不能放棄第一百二十九節 瞞天過海第四百一十一節 大明的鐵甲艦第八十九節 先到沙井第七百四十五節 已無退路之人與已無退路之局第四百五十節 李鴻章的準備第兩百零一節 主心骨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1第八百零五節 不可避免的戰爭第三百四十三節 檄文第38節 救人第一百六十二節 回報友誼的方式第八百一十三節 瓜分西屬殖民地第四百三十一節 牌坊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一百四十七節 美國顧問團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七百二十一節 明暹同盟條約第五百八十節 議割臺灣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四百四十二節 另一條鐵路的命運第六百一十四節 生產自救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第七百四十五節 已無退路之人與已無退路之局第六十節 中間人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七百五十七節 德克薩斯大會戰第七百零九節 新加坡談判第六百三十六節 明法全面合作關係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2第三百六十八節 林肯遇刺第七百四十一節 美國華人大起義第一百七十四節 背信棄義第七百九十二節 中國統一的過程第八百二十五節 大戰一觸即發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二十二節 月香樓第三百四十八節 挖天國的牆角第三百四十二節 誰來準備黃袍第七百四十二節 洪天王借屍還魂第四百一十一節 大明的鐵甲艦第五十二節 回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故城县| 四子王旗| 白河县| 平南县| 铅山县| 陕西省| 连山| 如皋市| 柘城县| 商河县| 湖州市| 兴国县| 巴青县| 财经| 红桥区| 库伦旗| 铅山县| 阜城县| 南涧| 灵武市| 秦皇岛市| 土默特右旗| 九龙坡区| 廉江市| 镇平县| 沭阳县| 铁岭市| 高碑店市| 迁安市| 榆林市| 宁乡县| 防城港市| 海阳市| 翼城县| 卓资县| 潮安县| 时尚| 镇康县| 远安县| 邢台县| 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