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百零九節 變化

新的時代已經到來,至少在東方的大明國,已經到來了。

陳芝廷說的這些都屬於新時代的變化。

但他說的是大事,反倒不是這些變化中最激烈,也不是最重要的。

陳芝廷說的鐵路,礦產,外交都是變化,但這些變化往往是戰略性的,對民間的影響卻不大。

朱敬倫登基之後,加速了民間的變化。

最顯著的有兩個,一個是茶葉貿易不斷的擴大,生產這幾年擴大了整整一倍,但是貿易額卻擴大了三倍,主要原因是隨著商路的打開,俄國人這幾年對茶葉的進口大副增加,歷史上,俄國人的茶葉需求增長,一度讓中國知道1890年代茶葉出口一直呈現增長狀態,而在70年代開始,中國茶就慢慢失去了英國市場,印度茶在80年代就開始佔領了英國九成的市場份額。

俄國茶葉的增長,竟然能夠抵銷英國茶葉的損失,可見這個規模的龐大。

市場增加的同時,必然導致價格的高漲,所以這幾年茶市異常的火爆。源源不斷的銀子流入大明。同時朱敬倫前些年買下的種子也生根發現,大家看到用現代化茶廠加工出來的茶葉價格更高之後,喜歡扎堆的中國人很快辦起了茶廠,中國人自己辦成功後,跟風的人就更加踴躍,短短一年時間,茶葉工廠幾乎遍地開花,通過茶廠加工的茶葉已經達到了一半,可以說至少在茶葉加工這個領域,大明已經完成了工業化。

茶廠的大規模出現,儘管讓中國茶葉整體品質提高,可是卻讓原材料變得緊缺起來,大多數茶葉都拿到茶廠加工,導致高檔茶葉價格有所回落,但過去的廉價茶葉價格卻被擡了起來,連茶末的價格都漲到了20兩一擔的時候,這就讓西方貧困階層喝茶變得有些困難了。

所以英美兩國纔想要繼續擴大中國茶葉的產量,英國態度還好一些,他們主要是看到美籍愛爾蘭人托馬斯在中國開闢茶園的成功,以及皇家在鶴山擁有了一座古老茶園,不想美國人獨佔中國茶葉生產,見到美國提議允許洋人在中國開闢茶園的提議之後,他們緊跟林肯總統的提議,也希望英國商人可以在中國開闢茶園。

朱敬倫重視的另一個變化則發生在繅絲行業。

朱敬倫登基後,將工部這個清水衙門交給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陳啓沅,這個小人物在官場上沒有資歷,自己都誠惶誠恐,但是朱敬倫告訴他,工部不止要管國家工程,還要管理民間工場生產,包括那些手工業作坊到大工廠,都歸他管,連兵工廠都直接劃歸工部直接管轄。

這種權力的擴大讓陳啓沅更加惶恐,做事生怕做不好,在其他方面都是謹小慎微,可是唯獨在繅絲行業他頗爲雷厲風行,朱敬倫也多次鼓勵過他,越是鼓勵,他越是在這個行業發力。

原因很簡單,這個行業他熟,大明第一座繅絲廠就是他建立的,盈利頗豐,他始終堅持認爲繅絲廠是一件大好事,他到處宣揚那種“一個人幹十個人的活,拿兩個人的工錢”的理念,現代化的蒸汽繅絲將舊作坊的效率提升了十倍,他覺得這能大大提高工人的收入。

所以陳啓沅上任這半年來,邀請了廣府各縣大大小小上千個鄉紳、富商到他家的繅絲廠參觀過,他不但免費傳授技術,政府還給貸款最高一萬兩銀子,陳啓沅當初借了八千兩,就採辦了一套陳聯泰鐵作坊仿製的機器設備還買了一臺蒸汽機,現在政府借一萬兩銀子,綽綽有餘了。

在他的鼓動下,廣泛種植桑蠶的廣府十四縣大量的鄉紳和商人投入了繅絲業,首先他們看到是工部的尚書讓他們做的,其次他們看到幹這個行當確實能掙錢,再次繅絲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大家對其中的牴觸最輕,並不認爲是什麼怪誕的玩意兒,遠沒有對噴火的火車那麼驚懼。

還有尚書家的繅絲廠作爲例子,於是大多數人心理有意,又想賺錢的,加入這一行,也就順理成章了。當然也有排斥的,總體來說進入這行的人很踴躍。

結果就是短短半年時間,就有上千家小型繅絲廠成立,其中大多數甚至連蒸汽機都沒用,只是採用了陳啓沅後來發明的腳踏繅絲機,效率比傳統繅絲機只提高了四倍。但採用蒸汽繅絲的工廠,也有三百多家,主要的障礙是很難找到懂得操作蒸汽機的機械師。

這三百多家大工廠,有一百家都在南海縣,另外一百來家在順德縣,其他分佈在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可以說繅絲產業已經開始進入蒸汽機時代了。

不好的是,在這個行業產生了強烈的牴觸,朱敬倫主要是通過報紙得到這些信息的,他看到很多輿論抨擊這些產業,認爲他們奪取了普通繅絲戶的生計,他們是從民生的角度出發,影響力很大。

同樣的時代,同樣的教育背景,偏偏就能誕生出前衛者和保守者,陳啓沅當年參觀西方的機器工廠,他看到的是數十倍的效率提升和數倍的收入水平,而那些保守者看到的卻是傳統行業的凋零,普通絲戶的生計。

歷史上,陳啓沅後來的繅絲廠不得不關閉,他堂兄家的繅絲廠更是被人砸毀,當地縣令也是以這一套理論,禁止陳家再開啓繅絲廠,陳啓沅被迫將繅絲廠遷往澳門,就是因爲這些老舊的思想。

但現在儘管輿論在譴責,可還沒發生防止工人砸毀機器的事情,因爲陳啓沅的地位,跟歷史上不一樣,現在他是工部尚書,是朝廷大員,還沒人敢到他家裡去鬧事。就好像順德的溫家等大家族辦的繅絲廠就始終沒遇到大的阻礙,同樣的事情,不一樣身份的人來做,有時候結果也是不一樣的。

對於這些,朱敬倫只看,不說,他不發表他的個人態度,他任由民間自己去博弈,他認爲時代的轉變不是一個人能夠辦到的,強人政治短期內能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但是後果太嚴重了,貽害數十年。

真正能夠讓現代繅絲讓全民接受,得需要時間,得讓那些既得利益者自己懂得站出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他們的利益才能得到永久的保障,官方越是保護他們,他們越是沒有自我保護的能力,遲早有一天他們還是會被迫害的。

朱敬倫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新的生產革新中取得利益的人羣日益變多,他們會站出來說出他們的聲音,當他們的聲音佔據主流的時候,也就是整個國家觀念轉變的時候,而這種全民正面看待工業化的觀念,是一個皇帝強行推動不來的結果。

民間的利益博弈政府不應該干涉,政府需要做好的是給他們提供一個公平的,穩定的空間。所以朱敬倫覺得,政府只需要關心那些關乎國家安全的產業,比如兵工廠。

至於民間工業,政府能不直接參與,就不要直接參與,讓陳啓沅這樣的工業家做工部尚書,已經是朱敬倫能夠接受的底線了,直接辦工廠這種事情,他始終覺得不是正常的渠道,他就沒見過有管辦企業和國營公司成功的案例。

但鐵路這件事,卻已經超出了民間的能力,他們既沒有這樣的經驗,也沒有這樣的資本,可鐵路建設的重要意義怎麼說都不爲過。

在很多國家的工業時代,比如美國、德國甚至日本,這些後進的國家,推動他們工業化的兩大動力,一個是蒸汽機的運用,另一個就是鐵路的修建。具體到產業上來,很多國家工業化積累過程中,一個產業是紡織業,另一個就是鐵路運輸業。

紡織業不用說,紡織品始終是一種最大的消費品,因此紡織業能夠解決人口從農業向工業轉移的問題,而交通運輸業則完全打破了就有的地域侷限,第一次造就了一個國家範圍的大市場。

鐵路還直接推動了德國和美國的鋼鐵產業,機械製造業,這兩個國家的紡織工業始終沒有發展起來,最後也成爲發達的工業國,鐵路可以說居功至偉。

所以修鐵路其實多年前就進入了朱敬倫的視野之中,他也沒考慮過一開始就讓民間去修鐵路,他一開始就打算動用國家力量的。

因此他在跟滿清的停戰談判中,就加入了在滿清領地上修鐵路的一些要求。但那些他只是佔著,並沒打算立刻開建,修鐵路的代價高昂,他最先要修的,肯定是在本國能夠控制的國土上。

目標早就有了,就是廣九鐵路,從廣州修建一條通往九龍半島的鐵路,讓廣州這個大明的中心,跟九龍港這個目前的國際港口連通到一起。赫德當年還在建設九龍港的時候,就多次提出過修建鐵路的要求,他認爲修建這樣一條鐵路,可以讓九龍港在跟香港和上海的競爭中佔據巨大的優勢。

香港沒有鐵路也已經被競爭下去了,但上海以他獨特的地利優勢,目前依然能夠跟九龍港平起平坐,這讓已經當了門下中書的赫德至今都放不下修建鐵路的執念。

所以朱敬倫早就允準了,籌備過程幾年前就已經展開,但是進展緩慢,最大的阻礙是土地的徵集工作,中國從秦代開始就完成了土地私有的轉變,可以說在中國,是有著最悠久私有制的歷史。

土地不但是私有的,還是神聖的,在地主眼中那就是命,所以除非政府採取強迫方式,很難在短期內得到連續的土地,而修建鐵路的土地則必須是連續的,這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乃至讓海關持續不斷的暗中收購了三年多,至今依然無法完成全部土地的收購。

其中最嚴重的,就是老百姓的祠堂和墳地問題,這些土地怎麼都是不能賣的,無論出多少錢都不行,這不是錢的問題,這是信仰的問題,是文化的問題。

這件事讓朱敬倫也感到很麻煩,強制執行吧,對政府的公信力是巨大的傷害,會激起極其強烈的抗拒,跟他本人的觀念也不合。他可以對外強硬,比如擺開不惜跟英國一戰的態度來嚇唬英國人,讓他們放棄苦力和鴉片貿易,但是對內他堅定的要採取柔和。

他可以採取不正當的手段去越南竊取礦產,但他絕對不能用強硬的手段奪取本國國民的土地。

這是一個原則問題,也是一個觀念問題,在這個時代,全世界各大國的主流都是這樣,歷史學家總結爲“對內協調,對外擴張”原則,西方國家一邊在國內進行工業革命,一邊不斷的安撫本國國民,不斷的下放權力給更底層的民衆,一邊則在國外進行瘋狂的擴張,從經濟方面說,這是將統治的成本向殖民地轉移。

從大國到小國無一不是這樣,連小小的比利時都採用了這個原則,利奧波德二世在比利時有明君的威望,得到萬民頌揚,可是他卻在剛果殖民地推行最最野蠻的壓迫制度,強制剛果的黑人工作,凡是稍有偷懶,鞭打只是小事,不能如期完成工作量的黑人的家人,會接受嚴厲的處罰,他們不懲罰寶貴的勞動力,卻會砍掉勞工老婆或者孩子的手臂,一次完不成砍一隻手,兩次砍兩隻。

最後比利時人在報紙上看到無數四肢不全的黑人小孩的時候,他們自己都無法接受他們愛戴的國王的做法,比利時政府才宣佈將剛果收歸國家,成爲他們的國家殖民地,由政府同意管理。

而利奧波德在比利時國內,卻不斷的推行現代話,建立議會制度,實現了君主立憲制的轉變,顯得異常的開明。

就是利奧波德這一批19世紀君主堅持的執政原則,再經過工業時代的對內協調後,基本上大多數工業國都完成了平穩的過度,成爲了一個發達國家,而殖民地則成爲未來一個世紀動亂的地獄。

這種對內對外不同的執政方式,在中國也有理念,叫做內聖外王,不過在中國則始終只是一個理念,大家推崇,卻沒有機會實現而已。

朱敬倫想試一試。

第一百一十節 談判中止第七百八十六節 大明的傀儡政權第六百九十一節 抗法保皇運動第一百三十節 炮轟美艦第八十六節 英軍也喜歡鴉爿第七百八十一節 拒和遷都再戰第三百八十節 蓄髮易服上架第五百九十二節 重工業的春天第七百二十一節 明暹同盟條約第六十二節 炮聲就是信號第六百三十九節 希望還是噩夢第一百六十七節 收穫民心第六百四十四節 把麻煩交給大明第七百九十八節 東亞大陸協定第八百一十二節 列強分贓會議第三百零六節 廣東姓朱了第八百二十七節 馬德里陰雲第四百三十四節 兵工廠大掌櫃第四百三十五節 兵工廠的大生意第五百九十四節 加州桑蠶業和移民第七百零二節 順化戰役 1第一百五十五節 水口公約第六百零二節 蜜月期結束了第一百二十節 瑞典人的意外收穫第七百四十一節 美國華人大起義第一百一十九節 十三行巨鱷第一百五十五節 水口公約第七百節 海防戰役 3第六百八十七節 組建戰時內閣第七百二十八節 赫德的財政政策第一百三十五節 交代後事第七百零二節 順化戰役 1第六十一節 十萬百姓十萬兵第43節 實話第七百六十五節 皇命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四十八節 捨身第三百六十九節 全球解讀第八百一十節 中英太平洋協定第五百九十三節 專利法的頒佈第七百零六節 峴港會戰 1第四百五十一節 克虜伯大炮與鐵甲艦第七百三十九節 此時打成本最低第八百三十一節 日本人的小算盤第五百四十八節 精神偶像的坍塌第六百一十四節 負擔和收益第四百二十二節 訪英第七百六十八節 海軍上刺刀第一百二十一節 美國人的野望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九十二節 全軍出擊第七百二十八節 赫德的財政政策第一節 廣州陷落第九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六百八十三節 阜康財團第二十八節 意外第六百八十三節 阜康財團第六百八十三節 阜康財團第三百八十六節 搬遷工作第七百四十節 北伐的地緣顧慮第四百三十一節 牌坊第三百五十六節 雷霆手段第六百三十七節 英國的小動作第七百四十八節 大明的盟友第六百六十一節 路通八方通鬼神第二十五節 大紅包第七百節 海防戰役 3第四百一十一節 大明的鐵甲艦第一百五十六節 英法援軍第七百七十八節 一樣的甲午第一百一十五節 紛至踏來第六百五十六節 戰爭財第八節 面試第六百三十六節 明法全面合作關係第六百九十七節 明越兄弟同盟條約第二十七節 侯進第七百二十一節 明暹同盟條約第八百二十三節 拜上帝教的傳播第七百五十九節 阿拉斯加的總督第七十節 幫辦團練第五百九十七節 我是有原則的第三百四十八節 挖天國的牆角第九十八節 虛張聲勢第七百九十三節 工業巨頭的春天第一百六十六節 正反割地呢,沒空!第六百四十八節 整裝待發第一百九十二節 拉攏穆克德訥第七百零三節 順化戰役 2第十三節 行動(1)第三百五十八節 大任務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三百四十節 肇慶會戰 4第一百七十九節 推銷自由貿易第一百九十節 朱敬倫出山第五百六十五節 教育改革 2第八百零四節 中國的東亞秩序第十三節 行動(1)第七百七十六節 倫敦和談 1
第一百一十節 談判中止第七百八十六節 大明的傀儡政權第六百九十一節 抗法保皇運動第一百三十節 炮轟美艦第八十六節 英軍也喜歡鴉爿第七百八十一節 拒和遷都再戰第三百八十節 蓄髮易服上架第五百九十二節 重工業的春天第七百二十一節 明暹同盟條約第六十二節 炮聲就是信號第六百三十九節 希望還是噩夢第一百六十七節 收穫民心第六百四十四節 把麻煩交給大明第七百九十八節 東亞大陸協定第八百一十二節 列強分贓會議第三百零六節 廣東姓朱了第八百二十七節 馬德里陰雲第四百三十四節 兵工廠大掌櫃第四百三十五節 兵工廠的大生意第五百九十四節 加州桑蠶業和移民第七百零二節 順化戰役 1第一百五十五節 水口公約第六百零二節 蜜月期結束了第一百二十節 瑞典人的意外收穫第七百四十一節 美國華人大起義第一百一十九節 十三行巨鱷第一百五十五節 水口公約第七百節 海防戰役 3第六百八十七節 組建戰時內閣第七百二十八節 赫德的財政政策第一百三十五節 交代後事第七百零二節 順化戰役 1第六十一節 十萬百姓十萬兵第43節 實話第七百六十五節 皇命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四十八節 捨身第三百六十九節 全球解讀第八百一十節 中英太平洋協定第五百九十三節 專利法的頒佈第七百零六節 峴港會戰 1第四百五十一節 克虜伯大炮與鐵甲艦第七百三十九節 此時打成本最低第八百三十一節 日本人的小算盤第五百四十八節 精神偶像的坍塌第六百一十四節 負擔和收益第四百二十二節 訪英第七百六十八節 海軍上刺刀第一百二十一節 美國人的野望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九十二節 全軍出擊第七百二十八節 赫德的財政政策第一節 廣州陷落第九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六百八十三節 阜康財團第二十八節 意外第六百八十三節 阜康財團第六百八十三節 阜康財團第三百八十六節 搬遷工作第七百四十節 北伐的地緣顧慮第四百三十一節 牌坊第三百五十六節 雷霆手段第六百三十七節 英國的小動作第七百四十八節 大明的盟友第六百六十一節 路通八方通鬼神第二十五節 大紅包第七百節 海防戰役 3第四百一十一節 大明的鐵甲艦第一百五十六節 英法援軍第七百七十八節 一樣的甲午第一百一十五節 紛至踏來第六百五十六節 戰爭財第八節 面試第六百三十六節 明法全面合作關係第六百九十七節 明越兄弟同盟條約第二十七節 侯進第七百二十一節 明暹同盟條約第八百二十三節 拜上帝教的傳播第七百五十九節 阿拉斯加的總督第七十節 幫辦團練第五百九十七節 我是有原則的第三百四十八節 挖天國的牆角第九十八節 虛張聲勢第七百九十三節 工業巨頭的春天第一百六十六節 正反割地呢,沒空!第六百四十八節 整裝待發第一百九十二節 拉攏穆克德訥第七百零三節 順化戰役 2第十三節 行動(1)第三百五十八節 大任務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三百四十節 肇慶會戰 4第一百七十九節 推銷自由貿易第一百九十節 朱敬倫出山第五百六十五節 教育改革 2第八百零四節 中國的東亞秩序第十三節 行動(1)第七百七十六節 倫敦和談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井冈山市| 惠州市| 辽源市| 海淀区| 贵溪市| 上思县| 禄丰县| 新和县| 萝北县| 宜丰县| 广东省| 水城县| 德阳市| 临桂县| 武穴市| 南昌县| 襄垣县| 垣曲县| 乌鲁木齐市| 饶河县| 洛扎县| 江津市| 洞头县| 上高县| 蓝田县| 哈尔滨市| 呼图壁县| 余干县| 舟曲县| 无锡市| 江津市| 正安县| 河西区| 长宁县| 微博| 灌云县| 屯昌县| 屏东县| 伊通| 沙河市| 汨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