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六百四十四節 把麻煩交給大明

李鴻章主管總理衙門,而且還是手握重兵的權臣,可以說權傾天下,他的要求有無數人會爲他實現,十天之後,從日本吞併琉球開始之後的所有申報就都送到了他的桌上。』天籟小說ww『w.⒉

隨便翻看了一下,李鴻章就現了關於琉球事件的相關評論,毫無疑問大都是在罵他李鴻章的,對大明反倒是多加褒揚,甚至有新派人物的評論認爲,中國將來肯定是要被大明一統,還有鼓動大明儘早北伐中原的。

李鴻章越看越生氣,都在說總理衙門應對失策,而大明的應對,則佔盡了便宜,博得了以西方外交觀念看問題的上海洋人報紙的一片讚譽,起碼李鴻章就是這麼認爲的。

他忍不住冷哼一聲:市儈!

是啊,與國謀事,怎麼能算計的如同一個商賈,還要不要體面了。

報紙上倒也有支持李鴻章的,針對的是最近一個傳聞,那就是日本要求清廷歸還琉球的貢品一事。申報有一期評論認爲:如果這一消息屬實,則日本實在是大失體統,全然違背大國包容禮遇小國之道。

顯然做這篇文章的,是一個守舊的文人,還抱著舊的華夏世界觀,認爲大國不應該欺辱小國。並且認爲中國與日本同屬琉球的宗主國,既然是宗主國,就該有宗主國的樣子,體恤小邦尚且不及,竟還追索貢品,讓琉球爲難,實屬不堪。

最後李鴻章看到了一篇對於大清外交的評論:“吾觀清國風氣大抵務近功而不勤遠略,尚虛聲而無實事,此刻雖倡此大言,及至勢決裂,又必自先轉闔,斷不至炮火喧天兵連禍結,有傷兩國和好也。日本近年來步趨西法壹意自強,今已剪滅琉球普天同喻,若仍使爲自主之國,則狐理狐猾不幾爲他國所竊笑哉?總理衙門不於其將取琉球時先爲責問,至今日而始以口舌相爭,徒見其辭費矣。”

這篇報道暗諷了總理衙門辦事,只務虛不務實的荒誕,更是嘲諷總理衙門只會爭一下口舌之利,太過怯懦。

“胡說八道!”

李鴻章冷哼一聲將報紙拍在了桌子上,罵他的多了,但他聽不見,可這報紙尤爲可恨,一旦刊登,就將罵聲傳到了天下人的耳中。

李鴻章不認爲他是軟弱,他只是審時度勢罷了,現在大清根本就無法跟日本爭,天下大亂幾十年,饑荒、瘟疫連連,大明起自東南,俄國侵於西北,江南之地剛剛平定,國庫虧欠數千萬兩,這讓大清如何強硬?

李鴻章惱怒這報紙,就好像朝中的清流一樣,就只知道一味的強硬,卻不知道錢從哪裡來,兵從哪裡來,將報紙跟常常與他做對的清流聯繫在一起後,他就更氣不打一處來。

但他還算冷靜,大明的洋務司的大臣伍崇曜給他這筆匯款,果然是希望他看到上海最便宜,行量最大的申報評論,可是讓他看這些評論,難道是在笑話他。

儘管有些看不起伍崇曜這種商人出身的官員,覺得大明的官員有些沐猴而冠,可他卻不敢小瞧,因爲伍崇曜身後的大明國,已經有了一副蒸蒸日上的氣象,將來的事情,還真的說不好了。

所以他很重視伍崇曜的想法,他不認爲伍崇曜是在看他笑話,因爲伍崇曜在他面前,不管是公文往來也好,個人通信也罷,都表現的相當謙卑,完全沒有洋人那種咄咄逼人的架勢,倒是一副中國士大夫的氣度。

但伍崇曜給他看這些報紙到底什麼意思,李鴻章完全琢磨不透,大明想要介入琉球問題,李鴻章早就清楚了,因爲之前大明洋務司就向他表示過,只要清廷願意出面,大明將全力支持清廷保護琉球。

可大明毫無介入的機會,琉球是滿清藩屬國,1866年同治皇帝還給了琉球國王最後一次冊封,琉球國幾百年來恪守著番國的禮數,從未斷絕了納貢,而大清也從未中斷過賞賜,所以哪怕大明興起,攫取了跟琉球關係最密切的福健,琉球人也沒有拋棄大清,轉投大明,而是從福州的琉球館中搬走,在天津設置了新的貢站。

琉球人不敢拋棄滿清,讓滿清無法擺脫琉球。

如果可能的話,李鴻章倒是很希望琉球人兩面三刀,去轉投大明去,那樣他也少了麻煩,可是琉球人當時不敢,現在更不敢了,國家都亡了,只能求助於大明。

不過要是讓琉球人認爲投靠大明,能幫助他們復國的話,他們應該義不容辭的投向大明吧,可這話他李鴻章不能說,也不敢說,一旦在這種屬國危難之際,他告訴屬國說去投靠新主,這顯然就是拋棄藩屬國的行爲啊,他身上肯定會背上一個不仁不義的罵名,李鴻章不怕捱罵,別人罵他軟弱也好,罵他昏庸也罷,這些都扳不倒他,但一旦沾上不義的名聲,他的前途恐怕就毀了,這種大帽子不是誰都能背得起的。

李鴻章突然想到了曾國藩,但他隨即就否定了,他覺得他這個老師也背不起這個名聲,他也實在不忍心繼續讓曾國藩給他背黑鍋了。

這時候突然有門子報告說,琉球人找上門來了,琉球人怎麼能找到這地方,這裡是民宅啊,除了少數心腹之外,他沒有告訴任何人。

但事已至此,追究誰出賣了他沒有意義,他得趕緊跑纔是正事。不然被琉球人堵個正著,那就不好看了。琉球人不能拿他怎麼樣,但是隻要前後門前都歸上人,穿著琉球的官服,就讓李鴻章沒法處理。

所以他得提前跑,否則到時候就只能翻牆了。

這時候李鴻章突然想到了剛纔的想法,推琉球人向大明稱臣。

他又想到了剛纔看到了一篇文白不通的文章,那是一片文筆相當粗陋的文章,但是道理說的煞是誘人,評論當然是在罵總理衙門的,作爲對比,則褒揚了大明,說如果琉球是大明的藩屬國,大明的艦隊早就進逼東京了。

李鴻章想到這裡,臨走前抽出那份報紙:

“琉球人來了,帶他們進來,讓他們看這份報紙。別讓他們在門外跪著了!”

跪著實在是太丟人,丟的還不是琉球人,丟的是大清國的臉面。

琉球人看到這份報紙,應該能自己領悟到,只有大明此時才能幫得上他們。

也許這也是大明讓他李鴻章看這些報紙的意思,李鴻章感覺自己好像明白了伍崇曜的用意。

李鴻章跑了,他覺得只要琉球人懂他的意思,那麼麻煩就拋給大明瞭。琉球人不是麻煩,後面的日本纔是麻煩。

縱觀歷史,李鴻章認爲日本都是一個麻煩,從元明開始,從越南到朝鮮,都出現過倭寇的影子,日本這個國家,好像就是東亞最大的一個麻煩,越南、朝鮮、琉球乃至大明都深受倭寇之苦。

這就是一個強盜之國,但打這樣的國家卻很費勁,大明在朝鮮跟日本打了六年,打空了國庫,到頭來也沒打出個什麼名堂,朱元璋將日本定爲不徵之國是有道理的,朱元璋之前的元朝,忽必烈多次攻打日本,不也沒什麼結果嗎。

所以李鴻章覺得,不打日本很麻煩,打日本更麻煩,這就是一個麻煩之國。

把這個麻煩交給大明,雖然有些不仗義,但也算是幫了琉球不是,不求他們什麼感激,只圖自己心安,反正這是琉球人自己從報紙上悟到的道理,不是他李鴻章要他們這麼做的,想他們日後也不會好意思到處張揚,這樣李鴻章也不會有什麼麻煩。

有麻煩的只會是大明。

至於大明的麻煩,那關他李鴻章什麼事。

但是李鴻章太小看琉球人,也太小看了大明瞭。

琉球人確實從中領悟到了相關的信息,從屬回去就彙報給了尚德宏,但是尚德宏不但是琉球王的姐夫,是重臣,還是一個親清派,他也是一個相當迂腐的老夫子,自幼接受的是儒家道德教育,認死理,認爲滿清跟琉球有宗親之義,琉球幾百年來如同孝子一樣孝敬滿清,做夠了禮數,此時拋下大清轉投大明,琉球可就失禮了。

所以他堅持請求大清出面幫忙,反正到目前爲止,他收到的消息都是,大清不認可日本對琉球的處置,始終堅持要保住琉球的社稷。

所以尚德宏心中還有希望。

可尚德宏本人不同意,架不住此時還有其他琉球人,琉球被日本控制之後,不甘於做亡國奴的琉球人,大批大批的流亡大陸,大半都選擇了流亡大明的福健,因爲歷史上,朱元璋曾經從福健派去了三十六家各種專家,幫琉球國展,其中有造船工匠,翻譯人才,也有精通海上導航的航海人員。

這些人員在琉球歷史上有重要意義,在他們的幫助下,琉球人學會了造航海的大船,學會了做生意,幾十年後,琉球就先後能夠跟中日朝三國進行貿易,貿易成了琉球人最大的生計來源。

而這三十六姓福建人的後代,在琉球具有相當高的地位,被尊稱爲閩人三十六姓。

這三十六姓的後代,在琉球國的朝廷中,履任要職,十分顯赫。

他們經過五百多年的繁育,已經有了數萬人口,琉球亡國之後,很多人就回到了福健,過起了流亡生活。

這些人早就將自己當作琉球人,同時也知道自己祖籍在福健,也懂得說福建話,福健現在是大明領土,早就有人提出認大明爲宗主國,請大明出兵幫琉球復國的建議,他們也實際操作了。

可是大明拒絕了他們推舉出來的代表奉上的國書,告訴他們他們的國書不合法,大明只承認持有琉球國王密信的特使尚德宏爲琉球王合法的代表,其他人都不能夠代表琉球國王,不能代表琉球國。

事實上大明根本就不想隨便找一個理由就打過去,而且根本沒有直接吞併琉球的意思,起碼暫時還沒有。根本就不是李鴻章所想的,大明想要跟日本爭琉球,大明其實是想從日本手裡保琉球。

別說尚德宏不肯轉投大明,即便尚德宏真的來歸順大明,大明政府也不會接受,因爲朱敬倫已經不想在東亞繼續推行有名無實的宗藩體系,他要用一種新的體系,代替這種華而不實的外交關係。

只是李鴻章沒有領會到伍崇曜的意圖,他其實想讓李鴻章看到的,是一篇關於琉球人組建流亡政府的文章。

第五百六十節 富則變第三百九十五節 收回香港之謀第六百八十九節 外交準備第七百五十八節 皇權威信的下降第一百六十二節 回報友誼的方式第七百八十八節 吞併滿清的基礎第三百八十三節 工業革命種子 1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四百四十五節 日本的事情咱也管第三百四十九節 洪秀全死了第三百三十二節 科舉是一把鑰匙第七十節 幫辦團練第八百一十九節 用的只是這個身份第三百三十三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1第六百五十一節 留給日本的時間不多了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三百零一節 借洋款第六百四十節 天王必須死第一百四十七節 美國顧問團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七十四節 想要改變種姓嗎第一百九十節 朱敬倫出山第八百二十五節 大戰一觸即發第八百二十一節 加利福尼亞危機第四百一十七節 引入種子第十節 門第六百五十九節 工業革命的衝擊第四百四十三節 巨頭之間的戰爭第三百五十三節 信仰崩塌第一百零三節 千年宗族第三百九十五節 收回香港之謀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八百二十九節 籠罩歐洲的恐怖第二百零五節 八旗打八旗第五百五十五節 絕望之中的燈火第二百九十四節 收服八旗將軍第三百四十一節 威震天下第七百五十四節 史上最大殲滅戰第八百零七節 中德同盟談判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三百五十九節 危機第六百一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第八百一十七節 讓城裡人回農村第九十九節 土地和祖宗都不能放棄第八十四節 撤退第四百二十三節 北歐之行第六百三十節 深化改革 1第七百八十七節 赫德威脅英國人第一百八十六節 鬧餉第三百七十四節 歸國第七百四十八節 大明的盟友第六百九十三節 越南流亡政府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第一百二十四節 招募炮兵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三百八十六節 搬遷工作第三百七十節 基於道義的談話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第一百九十一節 大兵圍城第八百一十六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2第七十八節 登陸第三百二十九節 兩場官司第五十三節 必有重賞第六百九十九節 海防戰役 2第三百三十四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2第六百一十一節 揚州大會戰第五百五十節 痞子李鴻章第二百零二節 超人第十節 門第六百九十節 曾左之死第八節 面試第三百七十九節 變法第六百二十三節 太平天國有奸商第二百零五節 八旗打八旗第七百八十九節 一統天下的準備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五百九十節 大明棉紡業困境第五百六十五節 教育改革 2第七百八十八節 吞併滿清的基礎第七百八十節 迷局第三百七十五節 控制大局第六百四十九節 日本的態度第七百九十六節 後發國家的工業化路徑第七百七十四節 休斯敦大會戰 4第一百一十七節 茶葉危機第四十八節 捨身第一百一十七節 茶葉危機第二十七節 侯進第一百一十一節 更大的利益第八百二十七節 馬德里陰雲第十九節 取信(3)第五百九十四節 加州桑蠶業和移民第三百零七節 西方使團第三十二節 擒王(1)第二百九十三節 發兵肇慶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三百八十七節 婚姻介紹所第八百一十八節 治國之道必先富民
第五百六十節 富則變第三百九十五節 收回香港之謀第六百八十九節 外交準備第七百五十八節 皇權威信的下降第一百六十二節 回報友誼的方式第七百八十八節 吞併滿清的基礎第三百八十三節 工業革命種子 1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四百四十五節 日本的事情咱也管第三百四十九節 洪秀全死了第三百三十二節 科舉是一把鑰匙第七十節 幫辦團練第八百一十九節 用的只是這個身份第三百三十三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1第六百五十一節 留給日本的時間不多了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三百零一節 借洋款第六百四十節 天王必須死第一百四十七節 美國顧問團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七十四節 想要改變種姓嗎第一百九十節 朱敬倫出山第八百二十五節 大戰一觸即發第八百二十一節 加利福尼亞危機第四百一十七節 引入種子第十節 門第六百五十九節 工業革命的衝擊第四百四十三節 巨頭之間的戰爭第三百五十三節 信仰崩塌第一百零三節 千年宗族第三百九十五節 收回香港之謀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八百二十九節 籠罩歐洲的恐怖第二百零五節 八旗打八旗第五百五十五節 絕望之中的燈火第二百九十四節 收服八旗將軍第三百四十一節 威震天下第七百五十四節 史上最大殲滅戰第八百零七節 中德同盟談判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三百五十九節 危機第六百一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第八百一十七節 讓城裡人回農村第九十九節 土地和祖宗都不能放棄第八十四節 撤退第四百二十三節 北歐之行第六百三十節 深化改革 1第七百八十七節 赫德威脅英國人第一百八十六節 鬧餉第三百七十四節 歸國第七百四十八節 大明的盟友第六百九十三節 越南流亡政府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第一百二十四節 招募炮兵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三百八十六節 搬遷工作第三百七十節 基於道義的談話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第一百九十一節 大兵圍城第八百一十六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2第七十八節 登陸第三百二十九節 兩場官司第五十三節 必有重賞第六百九十九節 海防戰役 2第三百三十四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2第六百一十一節 揚州大會戰第五百五十節 痞子李鴻章第二百零二節 超人第十節 門第六百九十節 曾左之死第八節 面試第三百七十九節 變法第六百二十三節 太平天國有奸商第二百零五節 八旗打八旗第七百八十九節 一統天下的準備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五百九十節 大明棉紡業困境第五百六十五節 教育改革 2第七百八十八節 吞併滿清的基礎第七百八十節 迷局第三百七十五節 控制大局第六百四十九節 日本的態度第七百九十六節 後發國家的工業化路徑第七百七十四節 休斯敦大會戰 4第一百一十七節 茶葉危機第四十八節 捨身第一百一十七節 茶葉危機第二十七節 侯進第一百一十一節 更大的利益第八百二十七節 馬德里陰雲第十九節 取信(3)第五百九十四節 加州桑蠶業和移民第三百零七節 西方使團第三十二節 擒王(1)第二百九十三節 發兵肇慶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三百八十七節 婚姻介紹所第八百一十八節 治國之道必先富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鹿邑县| 建昌县| 本溪| 南江县| 开封市| 宜丰县| 阳城县| 巨鹿县| 玛纳斯县| 鄂尔多斯市| 贵溪市| 阳新县| 长岛县| 车致| 龙海市| 甘谷县| 广昌县| 紫阳县| 青田县| 湄潭县| 永嘉县| 子洲县| 孝义市| 德兴市| 巴塘县| 东阳市| 民乐县| 怀来县| 武定县| 海南省| 商都县| 南召县| 离岛区| 万年县| 宁远县| 重庆市| 梁河县| 祁连县| 洛隆县| 青铜峡市| 北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