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百八十三節 工業革命種子 1

兵工廠派出技術人員,一個個幫他們改善施工設備,讓他們基本上能夠滿足新式大炮的鑄造工藝,然後又給他們送來兵工廠用瑞典鐵礦冶煉出來的優質鋼材,手把手將美國人發明的滑膛炮鑄造工藝交給他們。

幾年仗打下來,57家鐵工場的技術能力不但大大提高,而且規模已經遠勝從前,承接訂單最多的一家工場盈利甚至高達十萬兩。

這57家鐵工場,因爲需要鏜制炮膛,普遍裝備了蒸汽機,一開始是兵工廠的技術人員幫忙操作,後來他們自己的學徒也掌握了鏜牀使用技術,並且技術在不斷的擴散。

這種擴散當然是朱敬倫希望看到的,但站在他的層面,這種技術類的東西,他其實並不是很關心,這些自然而然地事務,遲早會出現。他更關心的是政府的公信力,他依然在不遺餘力的樹旗,他要讓老百姓知道,官府是講信用的。

公信力這種東西,你拿嘴說一萬遍也是屁用不頂,反而可能在“越是傳播強制,越是遭到抵制。越是加大宣傳,迎來的是更多謠傳”的惡性循環中越來越壞,後世的共和國政府就陷入這種死循環中不能自拔,讓各級政府十分尷尬。

朱敬倫當然要避免這種狀態,所以他從來不喊口號,實實在在做事,有什麼比讓人看到相信政府能發大財這種直觀的結果來的吸引眼球,來的刺激和深刻呢。

當57家跟官府合作的作坊主發了大財之後,不知道有多少作坊後悔不已,也希望分一杯羹,但這時候即便他們花錢送禮都沒用了,這讓他們知道了,疑心有時候也是要付出成本的。

隨著鐵工場技術的跨越式進步,他們使用的現代技術也越來越多,比如蒸汽機這個工業時代的標誌性動力設備。

研究工業革命,學者們喜歡用蒸汽機的數量來作爲衡量標誌,比如他們會說法國蒸汽機的使用“從臺增加到了臺”,這種蒸汽動力的爆炸式增長,確實是工業革命的一個最突出的標誌。

不過大明此時還遠遠稱不上工業革命到來,這只是初期的工業化,真要到了“革命”階段,那不但有技術上的準備完全,還需要人的思想上準備的完全,工業革命之所以是一種革命,最大的原因是隨著技術的發展,工業的生產方式直接摧毀整個社會的舊有社會制度和文化。

至少目前大明還遠遠沒有做好,整個社會都還充斥著守舊的思想,至於技術上,反倒不是什麼問題,引進就可以了,可如果沒有思想上的轉變,技術上的改變也只是旁枝末節,洋務運動爲什麼不是工業革命,不是因爲他的規模小,而是他對社會制度的衝擊不夠給力。

佛山鐵工場的發展,讓朱敬倫有些滿意,他看到了一種中國工業革命的發展方向,那就是從最不排斥技術的工匠身上發展工業文化,但朱敬倫更想看到的,則是最傳統的鄉間發生的變化,而這個變化也悄無聲息的到來了。

茶葉工廠的出現,讓朱敬倫更加欣喜,他認爲這可能纔是真正的工業革命。

最早的茶葉工廠可以追溯到十三行時代,那時候伍秉鑑、潘承訓這些行商,在十三行一帶建立了大量的工場,用來分揀、包裝茶葉,向洋人供應合格的產品,但全部都是手工,生產方式也主要是分選,加工很少。

真正的現代化茶葉工廠,使用機器來生產茶葉的工廠,還是最近幾年出現的。

四年前朱敬倫埋下的一顆種子,沒想到現在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可是這棵樹的長勢是朱敬倫沒想到的。

在無坑地區,美國人羅伯特·格雷的托馬斯格雷茶園已經成功開墾出了十萬畝茶園,事實上他在第一年,也就是1861年就已經完成了墾殖,當時花掉了30萬兩銀子。

如果不是荷蘭籍猶太人何士文的幫助,愛爾蘭農民出身的羅伯特格雷是打算花費100萬兩銀子來開墾的。

在何士文的幫助下,他沒有等到茶園的茶樹長成才建立工廠,而是在茶園開拓的同時,就在新會建設了一座茶葉工廠。

之所以選擇新會,因爲羅伯特入了新會羅家的籍貫,他是羅天池的乾兒子,而很快朱敬倫政變,殺了新會縣的聶爾康,直接任命羅天池做了縣令,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讓羅伯特的茶廠在新會安寧的落地生根。

因此他的茶園不是今年,而是早在四年前就開始出售托馬斯品牌的茶葉了。何士文通過怡和洋行的關係,從印度引進了一套英國茶葉工廠。

茶葉的生產,從採茶開始,依次是萎凋、揉捻、發酵、初焙、歸堆、揀雜、復焙最後纔是成品,要經過這一系列複雜的工序,英國人沒有足夠熟練的茶工可用,他們選擇是用工業化的方式生產。

其中除了採摘需要人工之外,其他都可以依賴機器,從萎凋開始,傳統的工藝是放在太陽底下曬制,可是天氣是不由人控制的,萎凋結果的好壞就全看老天爺和工人的熟練程度,翻轉的積極性了,採用工業則不然,直接用加熱的方法,完全可以保持溫度恆定在需要的程度,因此這道工序的結果完全可以保證。

接下來的揉捻,過去是用人工手搓,很多茶區的茶工嫌麻煩乾脆用腳踩,除了成品不夠均勻外,還造成了大量的浪費,如果用機器碾壓的話,則保質保量。之後的所有工序,也基本上都可以用機械化來保證。

英國人在印度的茶廠已經摸索了二三十年,有成套的機器設備和管理制度,印度的茶業之所以發展不起來,最主要還是處在產茶這一個環節,可是中國在這個環節完全不是問題,所以當何士文將印度茶廠複製到新會之後,迎來了巨大的成功。

第一年就盈利5萬兩銀子,第二年擴大了工廠,盈利達到了20萬兩,這些資金解決了茶園的資金空缺。但是他們也只能在新會辦茶廠,在這裡有羅天池的保護,而到了其他地方他們的茶廠直接會被當地茶工給砸掉。

但是茶葉是一個很嬌柔的物產,他們的茶葉每每需要在天不亮,讓茶工帶著露水採摘下來送到茶廠,然後進入加工環節,一旦晚了,就很難保證茶葉的品質,因此他們只能在一天路程能到達的地方收茶,大大限制了他們的茶葉來源。

可對很多中國本地商人來說,這完全不是問題,當新會的茶商發現洋人辦的茶廠盈利頗豐,而且產品以最優質的價格直接賣給洋商之後,比他們當成散茶在交易所出售的售價竟然高一倍後,就沒人能阻擋他們辦茶廠的熱情了。

可何士文極力保持茶廠的技術秘密,但禁不住羅天池的壓力,羅天池找來他的乾兒子,說辦茶廠是好事,讓他幫忙,羅伯特不敢得罪他乾爹,只能讓當地茶商參觀,幾次之後,就有人複製了他們的茶廠。

何士文看到控制不住非常生氣,但猶太人腦子活,他選擇主動出擊,尋找合作伙伴,他出技術對方出錢出人脈,雙方合作在其他地方開辦茶廠,於是茶廠雨後春筍一般,很快就在新會、鶴山、高明等幾個縣擴散開來。

幾年過去,茶廠成了最現代化的工廠,使用的蒸汽機遠超其他行業,一個個雖然名字不同,但都有托馬斯茶園參股的茶廠生產出來的成品茶,統統送到新會的總廠進行包裝,然後以高端茶葉直接出售給怡和洋行和旗昌洋行這樣的巨頭。

托馬斯茶葉已經成了美國第一大茶葉品牌,並且已經打入了英國市場,這時代的英國市場基本上就可以代替世界市場,是全球最大的茶葉市場。

他們在英國站住腳,證明了他們的品質。

由於茶廠質量優良的茶葉利潤豐厚,他們跟大量的茶葉作坊競爭,提高了茶葉收購價,倒是讓很多茶葉作坊虧損嚴重,破壞茶廠的事情已經不止一次發生了,幸好何士文的合作者們都是當地的豪強,鎮得住場面,還沒有將洋人牽扯進來。

於是他繼續大享其利,今年的利潤竟然高達100萬兩,上繳的利稅也超過了30萬,而且最後竟然都通過退稅給退掉了,因爲他們的茶葉全都拿來出口,很少在本地銷售。

茶廠唯一讓朱敬倫不爽的地方,在於錢都被精明的猶太人賺走了,當他聽說這件事後,立馬跟潘仕成商議,建議潘仕成也去辦理茶廠,建議伍家也去辦茶廠,把被洋人奪走的利益奪回來。

至於最後競爭成什麼樣子,聽天由命吧。

技術大幅度提升的鐵工場,利潤豐厚的茶葉工廠,這些都還擔不起工業革命的責任,因爲即便是使用蒸汽機最多的茶葉工廠,總共也不過安裝了200多臺蒸汽機,真正讓朱敬倫感到工業革命到來的,還是繅絲業的發展。

第45節 逃亡(二)第四節 如何處置第六十七節 發大財了第四百二十八節 錦綸堂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一百六十四節 我叫何士文第八百二十五節 大戰一觸即發第五百七十八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1第五百五十一節 李秀成的上海第七百零三節 順化戰役 2第六百八十五節 大明政變第三百六十五節 長江戰役第一百一十五節 紛至踏來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一節 廣州陷落第八百一十七節 士大夫的救民策第七百零二節 順化戰役 1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七百八十七節 赫德威脅英國人第三百五十三節 信仰崩塌第一百二十八節 互相指責第七百三十九節 此時打成本最低第九十一節 疲敵戰術第一百二十二節 新安交易所第一百一十節 談判中止第三百二十八節 大造軍艦第三百五十九節 危機第四百四十八節 趁亂髮財第七百六十三節 大會戰序幕第五百五十六節 不要讓人絕望第五百九十七節 我是有原則的第八百一十六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2第一百一十二節 商業大轉移第十九節 取信(3)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七百零九節 新加坡談判第四百節 貿易談判 2第六百四十六節 借師復國第二十二節 月香樓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第六百六十七節 鐵路扯動的政局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第五百八十七節 反攻第三百一十六節 九龍開港第三百四十節 肇慶會戰 4第三百五十三節 信仰崩塌第七百六十六節 煎熬第四百五十三節 問問繳獲賣不賣第一百六十八節 昭常一樣的忠臣第二百九十七節 控制廣東 2第七百四十五節 已無退路之人與已無退路之局第八百一十三節 瓜分西屬殖民地第三百零八節 外交獨立第一百五十九節 城下之盟第一百二十五節 造謠第八百二十八節 德國需要保證第六百四十六節 借師復國第一百四十八節 以新會爲大本營第三百二十節 發美國人的戰爭財第六百八十九節 外交準備第一百一十節 談判中止第一百三十三節 借美國說事第三百三十五節 開科舉第二百九十六節 控制廣東 1第七百三十一節 大明的財團時代第六百零四節 唯一責任政府第六百九十五節 王師南征第七百六十六節 煎熬第二十七節 侯進第五十一節 封港第三百四十五節 楔形衝擊第四百一十三節 出訪第七百零七節 峴港會戰 2第七百三十七節 戰前的外交準備 1第37節 不得不扯進來第四百一十一節 大明的鐵甲艦第四百四十一節 轅門終於徙木第七百八十七節 慈禧的算計第七百六十五節 皇命第四百一十三節 出訪第四百三十九節 金融戰第八百一十一節 國際局勢複雜化第四百四十三節 巨頭之間的戰爭第六百九十二節 赫德需要這場戰爭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三百八十七節 婚姻介紹所第一百三十七節 丁憂制度第37節 不得不扯進來第37節 不得不扯進來第四百零九節 變化第五百四十七節 登高必跌重第六百三十三節 工業革命降臨第七百三十七節 戰前的外交準備 1第七百九十六節 後發國家的工業化路徑第三百六十四節 楚軍撤退第三百二十七節 抓住這個人才第八百零五節 不可避免的戰爭第四白零三節 皇帝家的鴨子第五百五十四節 闖入農田的野豬第三百九十六節 輿論戰起效
第45節 逃亡(二)第四節 如何處置第六十七節 發大財了第四百二十八節 錦綸堂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一百六十四節 我叫何士文第八百二十五節 大戰一觸即發第五百七十八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1第五百五十一節 李秀成的上海第七百零三節 順化戰役 2第六百八十五節 大明政變第三百六十五節 長江戰役第一百一十五節 紛至踏來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一節 廣州陷落第八百一十七節 士大夫的救民策第七百零二節 順化戰役 1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七百八十七節 赫德威脅英國人第三百五十三節 信仰崩塌第一百二十八節 互相指責第七百三十九節 此時打成本最低第九十一節 疲敵戰術第一百二十二節 新安交易所第一百一十節 談判中止第三百二十八節 大造軍艦第三百五十九節 危機第四百四十八節 趁亂髮財第七百六十三節 大會戰序幕第五百五十六節 不要讓人絕望第五百九十七節 我是有原則的第八百一十六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2第一百一十二節 商業大轉移第十九節 取信(3)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七百零九節 新加坡談判第四百節 貿易談判 2第六百四十六節 借師復國第二十二節 月香樓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第六百六十七節 鐵路扯動的政局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第五百八十七節 反攻第三百一十六節 九龍開港第三百四十節 肇慶會戰 4第三百五十三節 信仰崩塌第七百六十六節 煎熬第四百五十三節 問問繳獲賣不賣第一百六十八節 昭常一樣的忠臣第二百九十七節 控制廣東 2第七百四十五節 已無退路之人與已無退路之局第八百一十三節 瓜分西屬殖民地第三百零八節 外交獨立第一百五十九節 城下之盟第一百二十五節 造謠第八百二十八節 德國需要保證第六百四十六節 借師復國第一百四十八節 以新會爲大本營第三百二十節 發美國人的戰爭財第六百八十九節 外交準備第一百一十節 談判中止第一百三十三節 借美國說事第三百三十五節 開科舉第二百九十六節 控制廣東 1第七百三十一節 大明的財團時代第六百零四節 唯一責任政府第六百九十五節 王師南征第七百六十六節 煎熬第二十七節 侯進第五十一節 封港第三百四十五節 楔形衝擊第四百一十三節 出訪第七百零七節 峴港會戰 2第七百三十七節 戰前的外交準備 1第37節 不得不扯進來第四百一十一節 大明的鐵甲艦第四百四十一節 轅門終於徙木第七百八十七節 慈禧的算計第七百六十五節 皇命第四百一十三節 出訪第四百三十九節 金融戰第八百一十一節 國際局勢複雜化第四百四十三節 巨頭之間的戰爭第六百九十二節 赫德需要這場戰爭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三百八十七節 婚姻介紹所第一百三十七節 丁憂制度第37節 不得不扯進來第37節 不得不扯進來第四百零九節 變化第五百四十七節 登高必跌重第六百三十三節 工業革命降臨第七百三十七節 戰前的外交準備 1第七百九十六節 後發國家的工業化路徑第三百六十四節 楚軍撤退第三百二十七節 抓住這個人才第八百零五節 不可避免的戰爭第四白零三節 皇帝家的鴨子第五百五十四節 闖入農田的野豬第三百九十六節 輿論戰起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业县| 剑川县| 蓬溪县| 锡林郭勒盟| 洪泽县| 平顶山市| 宝坻区| 社会| 香河县| 庆安县| 西林县| 宜城市| 思南县| 韩城市| 凯里市| 绥江县| 土默特右旗| 长兴县| 昭苏县| 武宣县| 抚顺县| 维西| 黔西县| 永安市| 绥滨县| 湘乡市| 宣化县| 永善县| 芦溪县| 营口市| 云南省| 阳山县| 游戏| 宜春市| 万安县| 乳山市| 德保县| 澜沧| 枣阳市| 开江县| 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