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六十七節 發大財了

老實說,當剛纔柏貴入城的時候,黃宗漢有那麼一丁點的不忍心。文

因爲他以爲柏貴是去談判的,洋人是讓他們這個欽差大人去的,柏貴硬是表示自己以巡撫的身份去,沒準能唬左人。

柏貴爲什麼要這麼做,還跟自己吵了一架,黃宗漢一時以爲是柏貴被逼急了,要知道他去了有可能被洋人扣押,柏貴去了同樣有可能被扣押。如果不是逼急了,怎麼會冒這個險。

所以他還有些不忍,覺得柏貴如此冒險,也有自己的原因在裡面,如果不是自己把柏貴逼的太狠,讓柏貴感覺到危機重重,也許不會這麼冒險。把一個同僚逼成這樣,黃宗漢確實很不忍心。

但是當知道柏貴進去才一盞茶功夫,洋人就派人來說他們願意投降後,黃宗漢一瞬間就明白了,這八成是柏貴早就跟洋人說好了。柏貴跟洋人竟然有如此深的瓜葛,洋人賣這麼大一個功勞給柏貴,柏貴曾經到底出賣了多少利益給洋人,這還不是石敬瑭?

可是怒歸怒,也只能怒在心裡,因爲黃宗漢知道,這件事說給誰聽都沒人信,皇帝也不會信。反而自己會落一個構陷同僚的名聲。

怒已經變成了恨,他恨自己心軟了,恨自己剛纔爲什麼不派人扣下柏貴,剛纔明明可以不讓他出去,是迸幸災樂禍的心理想看這個老同僚碰壁,纔沒有阻止他,還是顧慮柏貴跟自己魚死網破,顧顯身才袖手旁觀?

不論什麼原因,黃宗漢都懊悔不已。

英軍投降了,法軍就尷尬了。這幾天來,英法聯軍至少在城南這一虛狹窄的區域中,已經關係破裂,大家誰都不管誰了,聯合軍事會議也不再開了。都各行其是,各自防守各自的區域。

現在英國人連投降這種事情都不通知法國人,還是讓馬蒂內上尉憤怒不已。

當他怒氣衝衝找上英國人的時候,在英軍處的柏貴告訴馬蒂內,大清開給法國人的待遇不變,許法國人帶著武器安全出城,是去北型他們的人匯合,還是從南門坐船離開廣州都悉聽尊便。

法國人還能說什麼,也派人去黃宗漢哪裡聯繫出城事宜了。

憤怒中的黃宗漢很想拒絕法國人的要求,跟法國人打一仗,但是在衆目睽睽之下,他實在無法做出反對的決定,那樣倒黴的就不是柏貴,而是他黃宗漢了。

柏貴雖說在英國人這裡的說法是人質,但在清軍那邊的說法則是談判使者,英軍派使者去投降,讓鄉勇進城接防的時候,柏貴還寫了一封信給城外的官員,告訴他們,爲了安撫洋人之心,他決定在洋人投降期間,就宗洋人的軍營中,以免對方不安生出禍亂。

他這種做法,別人都弄不清楚,根本就沒人猜到柏貴會是洋人的人質。

當然他的待遇也確實不像一個人質。

他還是相當自由的,起碼在英軍軍營中很自由。

他第一時間去拜訪了真正被扣押的廣州將軍穆克德訥。

跟柏貴相比,穆克德訥更像是一個漢奸,一個徹頭徹尾的漢奸。這貨還是滿洲權貴,瓜爾佳氏,根正苗紅的滿洲鑲白旗人,皇帝親領的上三旗,正宗滿洲八旗,可以說是愛新覺羅家的親奴才。

但是在被俘期間,他比柏貴配合洋人配合的更徹底,他手下的一萬八旗和綠營兵,就在他的帶領下,乖乖在軍營裡待了八個多月,整天賭錢,沒有一點想要造反的想法。穆克德訥本人當然比小兵待遇要好很多,一開始他是宗自己的將軍府的,英法聯軍佔了將軍府的前面,穆克德訥和他的家屬依然宗後宅,從沒人驚擾他們。

不像柏貴還想著在鄉勇和洋人中間兩面維繫,穆克德訥卻是安心的當他的俘虜人生,之所以如此,是因爲穆克德訥比柏貴有底氣多了。柏貴始終清楚,一旦皇帝秋後算賬他被拿出來問罪太容易了,可穆克德訥相信,將來皇帝肯定不會殺他。說到底人家滿洲人才是這個朝廷的主子,一旦有人敢彈劾他,會有無數人保他的,那些王爺級別的權貴都會站出來給他求情。人這纔是真正的主人翁精神,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淡定從容。

柏貴找穆克德訥的原因,就是跟穆克德訥結盟,倆人有相同的經歷,一定程度上是一根繩上的螞蚱。柏貴需要穆克德訥跟他共同寫一封奏摺給皇帝,向皇帝原原本本解釋他們這段時間在廣州的作爲,讓穆克德訥這個八旗權貴背書,告訴皇帝他柏貴這段時間確確實實沒有幫洋人做事,之所以留在廣州城,而沒有像華庭傑他們一樣棄城出走去城外練兵,完全是爲了大局考慮,冒險留在城裡,是爲了告訴百姓,廣州還是朝廷的,不是洋人的。要是柏貴當時也不顧一切,整個廣州城都交給洋人,誰知道會生什麼。至於之後柏貴說的安插密探之類的,柏貴之前就已經向皇帝稟告過了,奏摺沒準已經放在了皇帝的桌子上。

見柏貴說完來意,穆克德訥一口就答應了下來,並且信誓旦旦他留在城裡,也確實是準備著裡應外合,幫助朝廷收復城池的,這話說的斬釘截鐵,彷彿真的如此一般。對穆克德訥來說,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雖說他即便將來回到北京城,又八旗兄弟們保著,能留下一條命,皇帝不追究他,恐怕也不會大用他了。現在倒好,柏貴把一樁功勞放到他頭上,傻子纔會不要呢。

有滿洲權貴背書,柏貴覺得自己不但無罪,反而有功了,不但保住了這條命,連榮華富貴和官職都能保住了。

所以穆克德訥不但同意跟柏貴聯名上書,還保證等八旗綠營兵放出來後,願意帶人配合柏貴行事。

一轉眼柏貴手裡還有了一萬兵可用,這抄身仗打的漂亮,柏貴覺得自己都有些醉了。

黃宗漢心裡不痛快,但事情還得做,他實在是不想看到柏貴那張臉,於是將負責接收城池,收押英軍的事情一股腦交給了華庭傑等人負責,他表示他還要撫民,根本不打算去南城了。

廣州協鎮軍營中的八旗和綠營兵釋放出來了,一轉身洋人關進去了,跟他們一樣,交出了武器。華庭傑怕這些八旗報復洋人,還專門派自己手下的鄉勇看押,調八旗兵去城北。

朱敬倫也沒有閒著,他也在招降納叛,面前跪了十幾個苦力頭目。

他們紛紛表示他們都是被洋人逼的,一個個痛哭流涕,原來他們不是不明事理,不是不知道幫洋人跟官府做對是造反的大罪,認爲這些人沒有國家觀念,那是迂腐文人的想當然,事實上這些人清楚的很,他們就是爲了錢,爲了大煙,但同樣心中也清楚做的事情不地道,起碼知道自己所作所爲在官府眼中是重罪。

“都起來吧!”

朱敬倫擺擺手,但是卻沒人敢起來。

“嗎的,我家大人讓你們起來,都不識擡舉是不是?”

旁邊的侯進大喝一聲,那些頭目一個個才戰戰兢兢的站起來,喊他們來的時候,侯進問過他們怕不怕千刀萬剮,這些人清楚,如果朝廷定他們一個謀反的話,那就是凌遲處死。

所以一個個都嚇慘了,求著侯進幫他們說清,侯進告訴他們,要是他們的大人願意收留他們,他們就無罪了,這纔有這些人一個個跪在朱敬倫面前的情況。

看到這些頭目起來後,朱敬倫立馬下命令:

“你們都知道洋人的軍火庫在哪裡吧,現在把你們的人都點齊,跟著侯大人去收繳洋人的武器!”

抄家啊,這是好事,這羣人嗷嗷叫著就行動了,還有自以爲聰明的悄悄告訴朱敬倫他知道洋人的銀庫在哪裡。

銀子那東西,朱敬倫也想要,但是扎手,現在他還沒本錢分贓。

他知道里面肯定會有貓膩,到時候是扯不清的官司,他可不想沾染進去。太平天國覆滅之後,太平天國的寶藏讓曾國藩那樣的權臣,都惹了一身騷,自己現在能沾染的起?

所以趁著華庭傑剛剛進城,纔剛剛跟英國人接觸,先下手爲強,把英國人的武器弄來一批纔是正經。

這些大煙鬼苦力雖然不堪,但卻是自己目前唯一能攬到懷裡的勢力,而且也是唯一可以調動的力量。

跟在一羣叫叫嚷嚷的苦力身後,輕車熟路的找到了英國人的軍火庫,守衛軍火庫的是一羣尤兵,軍官則是英國人。

對方當然不肯交出武器。

朱敬倫問軍官,他們是否知道英軍已經投降了。

軍官說已經接到了通知,等候清軍來交接軍火。

朱敬倫說他們就是來接收軍火庫的清軍。

軍官說這些都是苦力不是清軍。

朱敬倫說他們投降了,已經被清軍收編,現在是大清軍隊。

軍官說朱敬倫沒有接收文件。

朱敬倫逼視著他,問他能不能承擔起再次挑起英國和大清戰爭的責任,或者對方想用這麼點人跟自己火併。

兩千苦力烏壓壓一片,打是打不過的,於是軍官在朱敬倫的逼視下瘍了退讓,反正都是要交出去的東西,他沒有什麼捨不得的。

就這樣朱敬倫搶了英軍的軍火庫,還真別說,真是一筆大財,五千支嶄新的1853式恩菲爾德步槍。

第一百六十二節 回報友誼的方式第七百九十七節 戰列艦時代到來第三百五十一節 給天王施洗第一百五十節 反入城到反割地第三百七十六節 整肅軍紀第六百二十九節 求新自強圖存衛道第七百節 海防戰役 3第七百三十五節 請洪秀全幫個忙第一百九十節 朱敬倫出山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三百五十節 一羣傳教士第四百三十二節 敕建絲廠第八百零五節 不可避免的戰爭第六十八節 援兵來了第一百三十八節 奪情第三百三十四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2第三百三十節 發行債券第一節 廣州陷落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七百六十一節 打斷美國社會的支柱第六十五節 底線第六百七十三節 移民談判第七百三十五節 請洪秀全幫個忙第二百零四節 招募八旗軍第七百五十一節 打造前敵基地第十二節 機會第一百零九節 把洋人留在新安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一百四十一節 人民動員起來了第三百三十一節 徙木立信第一百七十一節 建議第五百五十三節 軍火買賣第一百七十一節 建議第三百零三節 一封信第六百三十二節 肥皂是新產業第一百八十節 先斬後奏第一百九十九節 成親第七百八十八節 吞併滿清的基礎第七百五十九節 阿拉斯加的總督第六百六十九節 度過蠶瘟危機第一百九十二節 拉攏穆克德訥第五百七十四節 美國人在背後第三百零九節 一個標桿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第七百零七節 峴港會戰 2第四百三十節 認罪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六百八十四節 赫德的活動第一百九十節 朱敬倫出山第六百三十九節 希望還是噩夢第三百四十八節 挖天國的牆角第一百七十五節 升官發財的黑狗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第40節 真假巴夏禮第七百八十五節 唯有巧手來捏合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三百五十二節 洪天王復生第五百九十六節 流氓合夥人第三百三十節 發行債券第八百二十五節 大戰一觸即發第六百五十節 軍隊有思想了第一百六十六節 正反割地呢,沒空!第八百二十節 提前的新農村建設第六百四十九節 日本的態度第三百四十節 肇慶會戰 4第一百四十三節 初識諾貝爾第七百八十三節 日本獅子大開口第一百零四節 朱敬倫的千金馬骨第三百零四節 鬧市掛印第三百三十七節 肇慶會戰 1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六百八十一節 整頓上海經濟第三百六十二節 廣西還是福健第四百四十八節 趁亂髮財第八百一十七節 士大夫的救民策第六十一節 十萬百姓十萬兵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七百節 海防戰役 3第一百二十三節 瑞典顧問團第六百八十七節 組建戰時內閣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三百五十四節 忠王九千歲第一百零一節 金融操作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十四節 行動(2)第五十三節 必有重賞第五百五十六節 不要讓人絕望第五百九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重新開工第四百一十節 繼續擴大茶葉優勢第五十三節 必有重賞第五百五十四節 闖入農田的野豬第六百七十八節 法越戰爭第七百七十一節 休斯敦大會戰 1第四百零七節 真的洞房第六百一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第七百四十節 北伐的地緣顧慮第六十三節 跟法國人做朋友第八百一十三節 瓜分西屬殖民地第一百零九節 把洋人留在新安
第一百六十二節 回報友誼的方式第七百九十七節 戰列艦時代到來第三百五十一節 給天王施洗第一百五十節 反入城到反割地第三百七十六節 整肅軍紀第六百二十九節 求新自強圖存衛道第七百節 海防戰役 3第七百三十五節 請洪秀全幫個忙第一百九十節 朱敬倫出山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三百五十節 一羣傳教士第四百三十二節 敕建絲廠第八百零五節 不可避免的戰爭第六十八節 援兵來了第一百三十八節 奪情第三百三十四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2第三百三十節 發行債券第一節 廣州陷落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七百六十一節 打斷美國社會的支柱第六十五節 底線第六百七十三節 移民談判第七百三十五節 請洪秀全幫個忙第二百零四節 招募八旗軍第七百五十一節 打造前敵基地第十二節 機會第一百零九節 把洋人留在新安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一百四十一節 人民動員起來了第三百三十一節 徙木立信第一百七十一節 建議第五百五十三節 軍火買賣第一百七十一節 建議第三百零三節 一封信第六百三十二節 肥皂是新產業第一百八十節 先斬後奏第一百九十九節 成親第七百八十八節 吞併滿清的基礎第七百五十九節 阿拉斯加的總督第六百六十九節 度過蠶瘟危機第一百九十二節 拉攏穆克德訥第五百七十四節 美國人在背後第三百零九節 一個標桿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第七百零七節 峴港會戰 2第四百三十節 認罪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六百八十四節 赫德的活動第一百九十節 朱敬倫出山第六百三十九節 希望還是噩夢第三百四十八節 挖天國的牆角第一百七十五節 升官發財的黑狗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第40節 真假巴夏禮第七百八十五節 唯有巧手來捏合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三百五十二節 洪天王復生第五百九十六節 流氓合夥人第三百三十節 發行債券第八百二十五節 大戰一觸即發第六百五十節 軍隊有思想了第一百六十六節 正反割地呢,沒空!第八百二十節 提前的新農村建設第六百四十九節 日本的態度第三百四十節 肇慶會戰 4第一百四十三節 初識諾貝爾第七百八十三節 日本獅子大開口第一百零四節 朱敬倫的千金馬骨第三百零四節 鬧市掛印第三百三十七節 肇慶會戰 1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六百八十一節 整頓上海經濟第三百六十二節 廣西還是福健第四百四十八節 趁亂髮財第八百一十七節 士大夫的救民策第六十一節 十萬百姓十萬兵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七百節 海防戰役 3第一百二十三節 瑞典顧問團第六百八十七節 組建戰時內閣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三百五十四節 忠王九千歲第一百零一節 金融操作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十四節 行動(2)第五十三節 必有重賞第五百五十六節 不要讓人絕望第五百九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重新開工第四百一十節 繼續擴大茶葉優勢第五十三節 必有重賞第五百五十四節 闖入農田的野豬第六百七十八節 法越戰爭第七百七十一節 休斯敦大會戰 1第四百零七節 真的洞房第六百一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第七百四十節 北伐的地緣顧慮第六十三節 跟法國人做朋友第八百一十三節 瓜分西屬殖民地第一百零九節 把洋人留在新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鹰潭市| 龙泉市| 雅安市| 宜昌市| 梓潼县| 谷城县| 龙门县| 那曲县| 荆州市| 锡林郭勒盟| 宜都市| 涡阳县| 丰城市| 陈巴尔虎旗| 诸暨市| 新竹市| 兴文县| 邛崃市| 德清县| 隆子县| 阜新市| 迁西县| 田阳县| 徐闻县| 登封市| 内丘县| 广河县| 弥勒县| 德安县| 金沙县| 呼和浩特市| 谷城县| 丽江市| 顺平县| 双辽市| 象州县| 壶关县| 隆化县| 宿州市| 东山县| 永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