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七十一節 建議

當威妥瑪傍晚過來表達了英國人的態度後,朱敬倫都不知道該說他們判斷準確,還是說他們異想天開了。

威妥瑪竟然表達說,如果廣東地方勢力跟中央王朝產生衝突,他們將保持中立,不會介入中國內部的紛爭,但是他們需要廣東在任何條件下都要保證英國在廣東的利益。

朱敬倫有些詫異,但他馬上就反應過來,英國人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誤判,因爲那份文件。

給英國人提交那份文件,朱敬倫最初的目的,只是向英國人證明,他的合法性。

同時還告訴英國人,自己已經派出了使團,到英國去進行活動,也只是希望香港英軍能夠保持克制,等待結果。

但英國人理解錯了。

他們以爲朱敬倫目前所做的軍事行動,是在準備獨立戰爭,是打算脫離清王朝自立。

以西方人的外交準則他們這麼理解也不是沒有可能,首先朱敬倫出示的文件表明,朱敬倫得到了人民的支持,英國人此時保持的是一種精英政治,猶太人兩年前才獲得政治權力,而工人階層依然沒有任何權力,根本就沒有奄議員的權力,至少還要兩次議會改革,工人的上層人物纔有可能參政,這時代英國的政治人物只有貴族、大地產者,以及新貴資本家,至於,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纔給了全體成年男子和30歲以上婦女的權。

英國這種漸進式的政治改革十分成功,在沒有經歷過大的動盪的情況下,建立了保障ren權的國家制度。

但現在,在英國人,尤其是額爾金這樣的上層人士觀念中,還是隻有那些大地產者和貴族,才能擔負起國家的責任,而朱敬倫提交的那份名單上的人物,羌是珠三角最核心區域的所有地產者。

所以這份文件在額爾金看來,是絕對有效力的,他現在認定朱敬倫政府取得了這一千五百多萬人的授權,而事實上,朱敬倫只是在後面附了一份授權書,只是授權自己代表那些人跟洋人談判而已。

既然將自己的政府誤判爲正在組建的新政府,那麼肯定也將陳芝廷帶領的使團,當成了赴歐進行外交行動的使團了。陳芝廷帶去的那份文件正本上,是沒有這頁授權書的,朱敬倫本來也沒當回事,只是一個臨時方便自己談判的措施,卻引起了對方那麼大的誤判。

那麼現在該如何利用這種誤判。

公開承認自己準備反叛肯定不行,誰知道英國人靠不靠譜,會不會把自己反叛的消息告訴清廷去討好清政府呢,第二次鴉爿戰爭之後,他們可是改變了不干涉中國內戰的態度,派現役軍官幫助李鴻章指揮洋槍隊的。

所以朱敬倫既不肯定,也不否認,只是向威妥瑪表明自己的態度:

“對於朝廷跟貴國簽訂的條約,只要不損害我們廣東的利益,原則上我們願意承認。但是我希望貴國能夠考慮到廣東的特殊利益,在正式條約之外,與本施訂一份善後章程,保障我省的利益,同時也是對貴國在廣東利益的一個保障。”

威妥瑪表示,他們不方便以官方身份跟朱敬倫的政府進行談判,他們希望朱敬倫能發表一封聲明,將立刻履行北平條約中關於英國利益的條款,並且做出正式承諾。

朱敬倫拒絕道:“這很難,您知道我方不可能接受割讓土地。但是北平條約中的大部分內容,確實可以立刻生效,包括你們在廣州的自由貿易權,從現在開始,貴國的商船,可以在珠江上自由通行了,但是貴國軍艦依然不能駛入珠江,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威妥瑪見朱敬倫答應了大多數條款,但卻堅決反對土地的問題,他知道這是底線,不可能直接爭取到,也許必須經過談判來解決,但是他還必須解決其他問題。

“既然條約已經生效,那麼新安釐局的厘金就應該立刻塞,或者以條約規定的稅額徵收關稅和子口稅。”

清政府那些欽差真的是一羣蠢豬,他們讓出的口子太大了,關稅值百抽五,子口稅則是關稅的一半就替代了所有的內鬥釐稅,總共加起來還不到百分之八,只有百分之七點五,這大概是全世界最低的稅率了。

英國最近十幾年,在全世界推行自由貿易的概念,可是茶稅目前還有百分之十六,前些年一度更是高達百分之三百,佔據他們政府收入的百分之十,要不是實在遏制不走私,大大影響了東尤公司這個巨頭的利益,在東尤公司的政治遊說之下才大大降低,恐怕至今依然都會保持高稅率。

而朱敬倫的釐局厘金都要百分之十呢,比清政府的關稅還要高,只不過釐局抽釐的這兩年,其實所有進口關稅並沒有徵收,因爲廣州海關根本就沒有運作。

所以答英國人的條件,朱敬倫也只是損失百分之二點五的稅率,影響並不是很大,更何況稅收這種東西,只要想辦法總是能夠變通的,商業是一條經濟鏈條,隨便在哪一個環節徵稅,其實都是在向整張鏈條徵稅,壓力是會向上下傳導的。

因此變換一下方式那實在是太容易了,當年英國廢除高額茶稅後,爲了彌補政府收入的不足,他們開徵了窗稅,向全國每一扇窗戶徵稅,老百姓怒罵說是在英國連享受陽光和呼吸空氣都要收稅。

所以朱敬倫沒有反對:“我們可以停止徵收厘金,但是今後關稅徵收依然有釐局負責,釐局將改組爲廣東稅務司。”

威妥瑪認爲這是廣東地方政府的自由,他們不加干涉,而且他們也覺得,由赫德打造的釐局來收稅,恐怕比廣州的粵海關收稅更靠譜。

最後朱敬倫向威妥瑪提了一個建議:“關於割讓土地一事,我個人給貴方提一個完全友好的建議,我希望貴方在我們的使團向貴國倫敦進行交涉的結果出來之前,能夠保持克制,不要因爲割地問題,而讓我們雙方產生不必要的衝突。”

威妥瑪沒權力做主:“我需要跟額爾金閣下協商,然後才能決定。”

朱敬倫贊同道:“當然。同時爲了讓貴國政府和議會能夠對東方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我建議額爾金先生能夠向貴國政府提交一份實施清晰的報告,彙報一下目前廣東方面的問題。”

朱敬倫認爲,英國政府最關心的是貿易,那麼如果他們認定會因爲廣東割讓土地問題,而跟中國再次陷入持久的,看不到頭的衝突,而導致貿易陷入停頓狀態,相信英國政府會做出明智的瘍。

至於他們跟清政府達成的條款,朱敬倫相信以英國人吃人不吐骨頭的作風,一旦他們沒能在廣東割地成功,他們肯定會以此爲藉口向清政府施壓,到時候換蠕他的利益,甚至在其他地方的一塊土地,比如威海或者舟山之類的優良港口。

但是英國人割北方的港口,廣東老百姓是絕對不會在乎的,狹隘的地方主義任何國家都有,美國還不是馬上就因爲各州利益不一致而爆發內戰嗎。

只要廣東老百姓看到朱敬倫幫他們保住了土地,讓洋人不在廣東割地,而遠遠的跑去了北方,他們只會對朱敬倫感激,不止是九龍,甚至不止是新安,而是整個珠三角地區,以及消息比較靈通的廣東其他地區,雖然九龍距離珠三角其他地方還遠,可是在反割地運動中提出的那些口號可是危言聳聽的厲害,今日割了九龍,明天就可能割新安,割東莞等等,洋人放棄割九龍,會讓他們感到安心。

但是清政府一旦受到這種壓力,被迫以其他地方的土地交換九龍割讓給英國人的話,肯定會非常不滿,肯定會認爲廣東地方給朝廷惹麻煩了,他們的不滿不會向英國人去表達,而是會向廣東施壓,很有可能朱敬倫會因此而罷官,不但是他們需要一個人來承擔責任,更重要的是朱敬倫得罪的人太多了,不是他不懂得和光同塵,而是釐局的利益太大了,他這兩年幾乎是獨佔,早就讓一大羣權貴不滿,這些人肯定樂的落井下石。

此時廣東老百姓一邊是感念朱敬倫爲他們保琢地,並且除去了後患,另一邊卻看到朝廷因此而罷免了朱敬倫,他們會對滿清朝廷如何不滿?同時又對朱敬倫如何感激?民心向背這時候就向了朱敬倫了,在加上用一些手段引導,會形成一股強烈的民怨,儘管這股民怨還強烈不到讓老百姓造反,可至少會讓他們在朱敬倫和清王朝之間瘍中立,並且開始考慮。

民心對朱敬倫很重要,他手裡掌握的資源太淺薄了,如果他就像英國人誤判的那樣,利用現在手裡組織起來的這些軍隊去造反,朱敬倫能確信,那些鄉勇大多數都不會跟隨,哪怕在他們宗族寫的保證書上,寫的也是不背叛朝廷、不臨陣脫逃云云。

只有讓民心倒向自己,至少讓民心保持中立的情況下,朱敬倫纔有機會發動一楚變,然後取廣東爲基業,接著耐心維持個一兩年,老百姓也就徹底的擁護朱敬倫了,這一點朱敬倫還是很有信心的,他能確信他的執政能力,肯定隋廷那些尸位素餐的迂腐大臣十條街。

關鍵就看陳芝廷去英國能不能說服英國政府了。

但朱敬倫在國內也不能閒著,他得做好穩妥的軍事準備。(

第七百七十八節 一樣的甲午第五百九十七節 我是有原則的第七百六十一節 打斷美國社會的支柱第三百一十節 引入競爭第一百七十一節 建議第三百節 歸程第一百五十七節 立約毀約第六百八十一節 整頓上海經濟第六百三十七節 英國的小動作第七百二十四節 這有德國什麼事第一百一十二節 商業大轉移第三節 千總之家第五百五十七節 柔情宰相俾斯麥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八百二十八節 德國需要保證第一百一十五節 紛至踏來第四百零一節 遺留問題第四百三十一節 牌坊第六百二十節 湘軍下江南第一百二十二節 新安交易所第三百八十一節 北伐第三百八十二節 既得利益者第38節 救人第一百六十二節 回報友誼的方式第九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一百三十四節 赫德要權第三百九十四節 壓力重重的宰相第一百二十一節 美國人的野望第四百三十八節 曾國藩立道第七百九十八節 東亞大陸協定第六十六節 單騎降夷第一百八十三節 拿破崙的想法第八十六節 英軍也喜歡鴉爿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六百一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第六百三十一節 深化改革 2第六十節 中間人第一百九十三節 大兵壓境第七百四十七節 憤怒的美國第三百三十二節 科舉是一把鑰匙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四百五十一節 克虜伯大炮與鐵甲艦第十節 門第二十六節 方山第四百三十七節 等香餌的金鰲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五百九十四節 加州桑蠶業和移民第四百四十九節 各方聯動第五百五十節 痞子李鴻章第五百四十四節 小看了英國人第四百二十八節 錦綸堂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三百九十節 新的時代第六百五十四節 動真格的第六百六十二節 兵工廠私有化第三節 千總之家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一百四十五節 名揚三縣第五百六十二節 軍事改革 2第五百六十一節 軍事改革 1第一百七十節 誤判第七百九十節 給滿遺找個去處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四百零六節 進錯洞房 2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七百三十五節 請洪秀全幫個忙第三百四十七節 好一個天王第七百零六節 峴港會戰 1第一百七十三節 軍事演習第六百一十節 曾國藩出擊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一百五十八節 神經病一樣第四百二十四節 股份制的遐想第七百二十二節 瓜分南洋會議第六百四十四節 把麻煩交給大明第三百三十七節 肇慶會戰 1第七百九十九節 新都城和新國名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三百二十七節 抓住這個人才第七百六十七節 尤卡坦海戰第七百三十六節 浩瀚大洋是障礙第六十六節 單騎降夷第四十九節 勝利第六百九十五節 王師南征第七百七十六節 倫敦和談 1第七百七十二節 休斯敦大會戰 2第三百五十一節 給天王施洗第四百四十二節 另一條鐵路的命運第六百零九節 制衡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五十五節 圍三闕一第五十九節 收縮防守第六十三節 跟法國人做朋友第五十八節 內鬥之勢第七百二十八節 赫德的財政政策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1第三百二十八節 大造軍艦第九十九節 土地和祖宗都不能放棄
第七百七十八節 一樣的甲午第五百九十七節 我是有原則的第七百六十一節 打斷美國社會的支柱第三百一十節 引入競爭第一百七十一節 建議第三百節 歸程第一百五十七節 立約毀約第六百八十一節 整頓上海經濟第六百三十七節 英國的小動作第七百二十四節 這有德國什麼事第一百一十二節 商業大轉移第三節 千總之家第五百五十七節 柔情宰相俾斯麥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八百二十八節 德國需要保證第一百一十五節 紛至踏來第四百零一節 遺留問題第四百三十一節 牌坊第六百二十節 湘軍下江南第一百二十二節 新安交易所第三百八十一節 北伐第三百八十二節 既得利益者第38節 救人第一百六十二節 回報友誼的方式第九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一百三十四節 赫德要權第三百九十四節 壓力重重的宰相第一百二十一節 美國人的野望第四百三十八節 曾國藩立道第七百九十八節 東亞大陸協定第六十六節 單騎降夷第一百八十三節 拿破崙的想法第八十六節 英軍也喜歡鴉爿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六百一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第六百三十一節 深化改革 2第六十節 中間人第一百九十三節 大兵壓境第七百四十七節 憤怒的美國第三百三十二節 科舉是一把鑰匙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四百五十一節 克虜伯大炮與鐵甲艦第十節 門第二十六節 方山第四百三十七節 等香餌的金鰲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五百九十四節 加州桑蠶業和移民第四百四十九節 各方聯動第五百五十節 痞子李鴻章第五百四十四節 小看了英國人第四百二十八節 錦綸堂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三百九十節 新的時代第六百五十四節 動真格的第六百六十二節 兵工廠私有化第三節 千總之家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一百四十五節 名揚三縣第五百六十二節 軍事改革 2第五百六十一節 軍事改革 1第一百七十節 誤判第七百九十節 給滿遺找個去處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四百零六節 進錯洞房 2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七百三十五節 請洪秀全幫個忙第三百四十七節 好一個天王第七百零六節 峴港會戰 1第一百七十三節 軍事演習第六百一十節 曾國藩出擊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一百五十八節 神經病一樣第四百二十四節 股份制的遐想第七百二十二節 瓜分南洋會議第六百四十四節 把麻煩交給大明第三百三十七節 肇慶會戰 1第七百九十九節 新都城和新國名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三百二十七節 抓住這個人才第七百六十七節 尤卡坦海戰第七百三十六節 浩瀚大洋是障礙第六十六節 單騎降夷第四十九節 勝利第六百九十五節 王師南征第七百七十六節 倫敦和談 1第七百七十二節 休斯敦大會戰 2第三百五十一節 給天王施洗第四百四十二節 另一條鐵路的命運第六百零九節 制衡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五十五節 圍三闕一第五十九節 收縮防守第六十三節 跟法國人做朋友第五十八節 內鬥之勢第七百二十八節 赫德的財政政策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1第三百二十八節 大造軍艦第九十九節 土地和祖宗都不能放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强县| 合作市| 新疆| 格尔木市| 岳普湖县| 黄陵县| 柳河县| 交口县| 宁城县| 兴海县| 潼关县| 环江| 荔浦县| 黑河市| 姚安县| 黑水县| 西林县| 城口县| 凤阳县| 砀山县| 正定县| 卢龙县| 且末县| 湘乡市| 安顺市| 斗六市| 正阳县| 图木舒克市| 宣武区| 沅陵县| 大厂| 黎城县| 衡阳市| 璧山县| 福泉市| 台南县| 聂拉木县| 府谷县| 梧州市| 金川县| 潮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