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七百八十三節 日本獅子大開口

光緒只能調翁同酥協防天津,翁同酥一介文人哪裡懂什麼軍務,加上歷來不爲湘淮集團的軍官所喜歡,結果他調來的軍隊,根本就不肯賣命,氣的翁同酥跳腳大罵,卻毫無辦法,調去一支部隊不等敵人來就炮了,日軍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天津城,比當年英法聯軍還輕鬆。

翁同酥不等日本打到通州,他自己也跑回了北亰城,他說湘淮軍那幫王八蛋不肯賣命,都是李鴻章指使的,要皇帝拿辦李鴻章。

光緒皇帝說,此時談拿辦李鴻章什麼用都沒有,當務之急是趕緊找人抗敵,或者議和,他想讓翁同酥去跟日本談判,但翁同酥寧死不屈,表示他拼了老命也要跟倭寇死戰到底,不肯揹負惡名去跟日本談判。

日軍步步向北亰逼近,一幫子滿清王公大臣急了,他們輪換著去皇帝和皇太后面前哭訴,但慈禧表示自己歸政給皇帝了,讓他們都去找皇帝。

皇帝那裡有半毛錢的辦法,一著急也跑去跪求皇爸爸出山了,慈禧這纔不情不願的出來,立刻派人去找李鴻章,告訴李鴻章說,現在不是矯情的時候,在矯情啊,這江山都要完了。

這時候李鴻章看到情勢不妙,也不敢在繼續擰下去了,但他知道自己出山也沒什麼好果子吃,所以寫了一封奏摺,舉薦了一個人兩江總督劉坤一。

慈禧馬上採納了這個意見,調兩江總督劉坤一爲欽差大臣督辦關內外軍務,授以指揮關內外軍事的全權,任命湖南巡撫吳大澄和四川提督宋慶爲幫辦。這幾個人中,除了吳大瀓是進士出身之外,劉坤一是鎮壓太平軍出身,官至兩江總督,曾是曾國藩手下大將,能靠軍功打到總督的職位,也只有曾國荃等區區幾個人物能夠做到,可惜曾國荃幾年前就死了,不然他倒是最佳人選。宋慶出身淮軍,但卻不是跟著李鴻章混,主要是在安徽巡撫手下任職,但藉著一個安徽人的身份,也能得到淮軍的認同。

有這兩個精通軍務的老將在,很快就重整了軍紀,湘楚軍在通州攔住了日軍,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最後是武士道的日軍壓垮了悍勇的湖南人,單憑民風彪悍已經無法戰勝高度組織的現代化軍隊了,但他們的表現比八旗和淮軍要好太多了,他們不但沒有跑,還發揮了湘軍擅長防守的特點,用機槍大炮大量殺傷了日本人,此戰冷靜兩個月,日軍損失了三萬兵力,比開戰以來日軍歷次傷亡加起來都多。

但此戰也讓湘楚軍損失慘重,遭到重創的湘楚軍,此時潰敗四野,到處劫掠,甚至還發生了幾個王爺從北亰往西逃亡的車駕,被湘軍劫持的事情。

此時整個北亰人心惶惶,由於天津被佔,往南逃的道路只剩下一條,那就是京漢鐵路,但人多的都擠不上去了。況且聽說日本艦隊都進了長江,大家也不敢往武漢跑,很多人選擇坐車到河南下車,坐不上車的,就打算往西跑,八旗貴族的傳統路線是往張家口跑,去承德避暑,皇帝叫做巡狩。

此時權貴們不但自己想門路跑,他們心裡還有太后和皇帝,鼓動太后、皇帝一起跑。

慈禧也有些慌張了,哪裡想到倭寇這麼能打,怎麼都打到京師了,他還想著讓小皇帝玩玩,玩夠了,知道自己的斤兩了,也就不折騰了,她該垂簾垂簾,該聽政聽政,也就沒有大臣聒噪了,誰想到玩的這麼大。

能不跑慈禧當然不想跑,他派人去招呼李鴻章,都這時候了,和談吧。

李鴻章還是不出山,他主張遷都再戰,還舉薦翁同酥領兵。

這不是胡鬧嗎,讓大學士領兵,大學士這輩子,除了寫文章說大話之外,哪有這本事。慈禧知道李鴻章這是有氣,要不是翁同酥的彈劾,他也不至於被罷免,現在求著李鴻章了,李鴻章伺機報復。

慈禧也早看這幫帝黨不順眼了,馬上召開廷議,斥責翁同酥等一干官員盲目主戰,誤國誤民,將翁同酥問罪,處斬。同時趁機打擊了一大批帝黨分子,包括一些認不清形勢,站在光緒一邊的八旗權貴。

火速殺了翁同酥之後,再去請李鴻章,慈禧知道,此時除了和談一條路之外,已經別無辦法。八旗是靠不住的,就算再招募二十萬八旗兵,除了讓日本人俘虜之外,還能起什麼作用,湘淮軍都給打殘了,臨時招募也來不及。至於分散在各地的駐防八旗和綠營兵,那更沒什麼戰鬥力了,只能跟八旗新軍比比爛而已。

所以只能和談。

請李鴻章出山,官復原職,依然是北洋大臣,直隸總督,還加上全權欽差,賞黃馬褂,什麼?已經賞過了,那就換洗著穿。

這回李鴻章不再端著了,馬上出面,跟日本公使談判。

日本人早就想談了,他們也打不下去了,國內經濟瀕臨崩潰,老百姓餓著肚子,成天的騷動,打贏了這些人肯定歡呼,但打不出結果來,他們總不能餓死。

前前後後已經欠下了英國十幾億債務,能抵押的東西都抵押出去了,關稅、鐵路、煤礦全都抵押到了英國資本家的櫃檯上,一旦打敗,等於把日本賣給了英國。

大清拖著不談,大清的滿朝文武繼續吃香的喝辣的,日本天皇可都要喝稀粥度日了。

所以日本更急,急的他們都不敢打北亰,生怕打急了,這幫人跑了,沒處找人談去。

日本國內的報紙倒是叫囂的厲害,要滅亡滿清,統治中原,但日本政府太明白了,誰能接受日本統治中原,至少南方那個恐怖的大明就不能同意。

於是他們熱情的接待了李鴻章,用日本艦隊主力將李鴻章護送到了馬關,跟伊藤博文談判。

談判的時候,爲了拉平跟身材高達的李鴻章的差距,伊藤博文故意讓李鴻章坐著一把低矮的椅子,李鴻章也不在意。

日本人獅子大開口,他們要求滿清割讓滿洲、山東和天津給日本,基本上日本佔的地兒他們都要,跟他們佔地沾邊的地方他們也要,不但要地,還要錢,他們以大明跟美國的條約爲參照,要求二十億英鎊的賠償,他們說美國是大國,大清也是大國,這點錢賠的起的。

另外他們還要市場,要特權,要求滿清開放蕪湖、沙市等地爲口岸,要求滿清允許日本商人在內地辦廠、開礦;要求治外法權,要求佔有租界。

幾乎洋人這半個世紀從滿清身上取得的特權,日本一個都不能少,而且要更多。

李鴻章直接就傻眼了,山東、天津和東北都割讓給了日本,他回去得給人打死。

所以李鴻章就拖啊拖,一筆筆賬跟日本人算。

伊藤博文盛氣凌人,告訴李鴻章要麼答應,要麼繼續打。

李鴻章表示自己沒有全權,做不了主,日本人則告訴李鴻章,可以隨時發電報。

總有一些愛國青年是不想看到本國政府和平的,既然已經打到北亰城了,爲什麼不佔了北亰,佔領中原,他們還在報紙上發表了路線圖,佔領中原就有了跟大明爭霸中國的資本,爭霸了中國,就有爭霸全世界的資本。

因此在一些愛國人士看來,和平是萬萬要不得的,所以一個偶然又必然的事件發生了,李鴻章被刺殺,臉上中了一槍,竟然沒有死。

滿清也有愛國人士,大讚殺的好,這種賣國賊就該殺,就不該和談,就該繼續打,只可恨沒有殺死。

李鴻章受傷了,開始拒絕談判,各國使者都來看望,伊藤博文登門道歉。

大明使者也來看望他了,告訴了他一個消息,在安徽的鄉下,他家的祖墳差點被挖了,還說一旦他簽訂了過分的條約,他家祖墳肯定被挖,而且他死後都休想進祖墳。

李鴻章壓力山大。

英國公使勸說李鴻章儘快簽訂條約,恢復和平,否則日本很可能打下北京。

李鴻章只得繼續談判,這次日本做出了讓步,聽說是英國從中做了工作,告訴日本人太貪婪了。

日本大量放棄割讓土地的要求,不再要求割讓整個滿洲,只要求割讓遼東半島,不再要山東了,天津也不要,因爲天津是列強的大本營,英國告訴日本,除非日本想得罪英國、法國否則就不要動天津的心思,日本轉而要求割讓昌黎縣。

賠款上,日本也做了大幅度的讓步,只要求十億英鎊的賠款,這是原先要求的一半。

特權上,倒是沒有做什麼讓步,顯然日本要求的越多,列強可以一體均沾,爲什麼要反對呢。

李鴻章見自己挨一槍值這麼多,心裡很想答應,但是不敢答應,他真的怕祖墳被挖,至於挖他家祖墳的是愛國人士呢,還是大明的人,他不願深究,鬼知道有沒有什麼愛國人士,但他此時已經怕了,他覺得滿清這個國家滅亡已是定局,他要麼選擇做忠臣跟著陪葬,要麼選擇保住自己和家族的富貴。

他怎麼選還不知道,但慈禧那邊的電報已經催的很急了,因爲日本人開始攻城了。

第七百二十四節 這有德國什麼事第三百三十八節 肇慶會戰 2第七百八十六節 大明的傀儡政權第三百九十四節 壓力重重的宰相第五十五節 圍三闕一第九十節 探訪新安第七百四十一節 美國華人大起義第八百零二節 東亞火藥桶第七百九十節 給滿遺找個去處第十一節 謀城第四百五十一節 克虜伯大炮與鐵甲艦第六百八十四節 赫德的活動第六百一十一節 揚州大會戰第七百一十六節 利益分享第一百一十九節 十三行巨鱷第五百八十四節 大不列顛之橋第五十九節 收縮防守第六百零二節 蜜月期結束了第六百一十一節 揚州大會戰第四百零四節 迎娶第六百九十八節 海防戰役 1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三百五十七節 人頭滾滾第二百九十七節 控制廣東 2第三百六十九節 全球解讀第七百九十九節 新都城和新國名第一百一十六節 求才若渴第一百七十五節 升官發財的黑狗第七百五十二節 在墨西哥外交戰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七百三十二節 巨人的落幕第一百零三節 千年宗族第四百一十八節 給日本人貸款第八百一十七節 士大夫的救民策第三百九十六節 輿論戰起效第九十四節 全靠演技 1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一百二十四節 招募炮兵第一百八十五節 機會來了第七百三十五節 請洪秀全幫個忙第四白零三節 皇帝家的鴨子第八百一十節 中英太平洋協定第七百三十節 商業內戰第十二節 機會第四百二十四節 股份制的遐想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七百三十四節 排華談判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一百零四節 朱敬倫的千金馬骨第三百七十二節 美國要調停第六百零二節 蜜月期結束了第六百五十三節 等於愚蠢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三百二十六節 美軍顧問第六百零八節 大明軍國主義第三節 千總之家第八百一十二節 列強分贓會議第七百一十三節 湄公河三角洲之謀第六百零四節 唯一責任政府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五百四十四節 小看了英國人第七十四節 想要改變種姓嗎第六百九十四節 百團大戰第三十二節 擒王(1)第三百八十九節 登基第六百三十節 深化改革 1第四百一十七節 引入種子第六百七十八節 法越戰爭第一百三十七節 丁憂制度第三百四十七節 好一個天王第四百一十六節 克虜伯大炮第六百五十節 軍隊有思想了第八十三節 皆驚第五百七十八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1第三十一節 攻城第七百節 海防戰役 3第七百七十五節 休斯敦大會戰 5第四百四十一節 轅門終於徙木第三百九十七節 場外遊說 1第六百節 大明的措施第三百零七節 西方使團第五十七節 該拼命時要拼命第35節 見柏貴第一線第六百節 大明的措施第九十九節 土地和祖宗都不能放棄第兩百節 瞎眼石人第七十六節 英軍襲來第五十八節 內鬥之勢第42節 大計劃(二)第四百四十九節 各方聯動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三百四十八節 挖天國的牆角第七十五節 僱傭兵第三百四十四節 定國號和出兵第五百四十六節 爭議性的人選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一百八十五節 機會來了
第七百二十四節 這有德國什麼事第三百三十八節 肇慶會戰 2第七百八十六節 大明的傀儡政權第三百九十四節 壓力重重的宰相第五十五節 圍三闕一第九十節 探訪新安第七百四十一節 美國華人大起義第八百零二節 東亞火藥桶第七百九十節 給滿遺找個去處第十一節 謀城第四百五十一節 克虜伯大炮與鐵甲艦第六百八十四節 赫德的活動第六百一十一節 揚州大會戰第七百一十六節 利益分享第一百一十九節 十三行巨鱷第五百八十四節 大不列顛之橋第五十九節 收縮防守第六百零二節 蜜月期結束了第六百一十一節 揚州大會戰第四百零四節 迎娶第六百九十八節 海防戰役 1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三百五十七節 人頭滾滾第二百九十七節 控制廣東 2第三百六十九節 全球解讀第七百九十九節 新都城和新國名第一百一十六節 求才若渴第一百七十五節 升官發財的黑狗第七百五十二節 在墨西哥外交戰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七百三十二節 巨人的落幕第一百零三節 千年宗族第四百一十八節 給日本人貸款第八百一十七節 士大夫的救民策第三百九十六節 輿論戰起效第九十四節 全靠演技 1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一百二十四節 招募炮兵第一百八十五節 機會來了第七百三十五節 請洪秀全幫個忙第四白零三節 皇帝家的鴨子第八百一十節 中英太平洋協定第七百三十節 商業內戰第十二節 機會第四百二十四節 股份制的遐想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七百三十四節 排華談判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一百零四節 朱敬倫的千金馬骨第三百七十二節 美國要調停第六百零二節 蜜月期結束了第六百五十三節 等於愚蠢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三百二十六節 美軍顧問第六百零八節 大明軍國主義第三節 千總之家第八百一十二節 列強分贓會議第七百一十三節 湄公河三角洲之謀第六百零四節 唯一責任政府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五百四十四節 小看了英國人第七十四節 想要改變種姓嗎第六百九十四節 百團大戰第三十二節 擒王(1)第三百八十九節 登基第六百三十節 深化改革 1第四百一十七節 引入種子第六百七十八節 法越戰爭第一百三十七節 丁憂制度第三百四十七節 好一個天王第四百一十六節 克虜伯大炮第六百五十節 軍隊有思想了第八十三節 皆驚第五百七十八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1第三十一節 攻城第七百節 海防戰役 3第七百七十五節 休斯敦大會戰 5第四百四十一節 轅門終於徙木第三百九十七節 場外遊說 1第六百節 大明的措施第三百零七節 西方使團第五十七節 該拼命時要拼命第35節 見柏貴第一線第六百節 大明的措施第九十九節 土地和祖宗都不能放棄第兩百節 瞎眼石人第七十六節 英軍襲來第五十八節 內鬥之勢第42節 大計劃(二)第四百四十九節 各方聯動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三百四十八節 挖天國的牆角第七十五節 僱傭兵第三百四十四節 定國號和出兵第五百四十六節 爭議性的人選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一百八十五節 機會來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仁县| 华坪县| 闽清县| 安福县| 阜城县| 敦化市| 城固县| 金川县| 安福县| 淮北市| 论坛| 安龙县| 贵定县| 洛川县| 屯门区| 敖汉旗| 洛宁县| 崇礼县| 威宁| 黄大仙区| 清水河县| 永兴县| 团风县| 无为县| 方正县| 巩义市| 九江县| 玉屏| 盐城市| 望谟县| 岳阳市| 高台县| 集贤县| 新疆| 六安市| 三台县| 河津市| 东山县| 寿宁县| 山西省| 宁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