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五百八十四節 大不列顛之橋

英國公使的提議讓大明洋務司十分詫異,朱敬倫對此也感到奇怪,他是搞外交出身的,馬嘉理案的結局朱敬倫十分清楚:清政府道歉、賠款、懲治兇犯,同意英國開闢印藏交通,允許英國人往西藏、青海、甘肅、雲南等省旅遊。開闢宜、蕪湖、北海爲通商口岸;並擴大領事裁判權。

其中最有實際意義的,其實就是讓英國得到了深入中國內陸的機會,而危害最深的是,讓英國勢力滲透進了中國控制薄弱又跟印度接壤的藏區,這導致了20世紀後半期中國和印度關係破裂。

但記得並不包括修建一條鐵路。

不過倒是不列顛之橋(ge)這個名字提醒了朱敬倫,朱敬倫記得19世紀後半頁,西方列強在非洲有龐大的橫跨大陸擴張計劃,比如英國英國制訂了從開普敦到開羅的所謂“二c計劃”,計劃建立縱貫非洲南北大陸的殖民帝國。法國制訂了從塞內加爾到索馬里的“二s計劃”,計劃橫斷非洲東西大陸。德國制訂了從東非洲到西南非洲的斜穿非洲大陸計劃。

其實列強在中國也有類似的計劃,比如德國人修建膠濟鐵路,就是向打通一條從北方深入中國內陸的通道;俄國人修建了東清鐵路,意在謀奪東北;法國修建滇緬鐵路,要從印度支那殖民地北上向雲南和四川擴張。

德法俄三國都有修建鐵路滲透中國的計劃,作爲世界霸主英國人不可能沒有類似計劃。

歷史上,英國的計劃是打通香港和印度,跨越緬甸和中國華南地區打造一座跨洋通道,名字就叫做不列顛之橋(ge)!

列強瓜分非洲的影響很大,英國人的“二c計劃”通過教科書成爲普通人的歷史常識,但是對於英國在中國製定的不列顛之橋計劃,所知的人就不太多了,主要還是因爲這個計劃最後沒有成功,甚至都沒有真正施行,最大的原因不是修不起,這個時代還沒有大英帝國幹不起的事業,主要原因還是因爲法國和英國之間的利益衝突。

英國計劃通過緬甸和中國華南地區,將印度殖民地和他們在中國的據點香港連接起來,其中緬甸後來成爲英國殖民地,通過緬甸領土沒什麼問題,如果真的想要,也有的是辦法從清政府手裡奪取一條鐵路,英國最後之所以放棄這個計劃,主要還是在雲南跟法國的利益產生了衝突。

當時法國認爲四川有礦產,很富裕,一心要從印度支那殖民地北上向雲南和四川擴張,可這樣一來,英國和法國的戰略利益就在雲南產生了交叉,雙方都要控制雲南這塊地方。

英國當時殖民了緬甸,跟雲南地理位置相接,有瑞麗江水路相同,法國則侵佔了越南,有紅河水道跟雲南相通,可以說雲南成了兩國爭奪的焦點。

最後經過各種暗中的競爭、較量和暗中交易,英國人放棄了爭奪雲南,中國西南地區基本上成了法國的勢力範圍,而英國則權力鞏固在長江流域的勢力範圍,至於英法私下做出了什麼樣的利益交易,儘管沒有明確證據,但基本上也能判斷出,應該是法國支持英國控制中國長江流域,英國允許法國滲透中國西南地區。

滿清絕對守不住雲南的利益,這是沒有任何疑問的事情,在青島、大連大明還可以堵,但在雲南怎麼堵?青島大連那些地方,只跟大海相通,又是最好的口岸選地,大明佔住了那些地方,列強也只能圍繞這些地方進行發展。可雲南不一樣,雲南不但跟英國已經滲透的緬甸接壤,又跟法國殖民的越南相通,在這種情況下,除非能在雲南修建一道長城,否則根本就無法阻擋兩頭在利益面前血紅著眼睛的西方強盜。

一個強盜滿清都擋不住,更何況兩頭呢,圓明園可就是這兩頭餓狼燒掉的,滿清高層對此印象深刻,他們絕對沒有膽量阻擋這兩個強盜同時動手。

朱敬倫很猶豫該如何保存雲南的利益,他詳細瞭解了這次事件的經過,跟自己記憶中的歷史資料差不多,還是英國爲了探索一條從緬甸通過中國西南的通道,排除了以軍官柏郎上校爲首的,兩百人的一隻考察團,從東印度出發,穿過整個緬甸的叢林地帶,抵達中國西南邊境。

北亰領事館的翻譯馬嘉理則從北京出發,橫穿整個中國內陸,抵達雲南接應。這一點上十分有疑點,理論上來講,英國應該是從大明的廣西出發距離雲南更近,可是他們偏偏派遣馬嘉理從上海出發,途經漢口、湖南、貴州、雲南,於12月初十到達緬甸新街,與柏朗會合後進入雲南。

一路上馬嘉理和隨性人員仔細收集沿途地理情況,他的行爲如果放在大明,很有可能被當成間諜抓起來。

但馬嘉理不從大明經過,顯然不可能是擔心被抓,原因恐怕就在馬嘉理的行走路線上,他從上海經過漢口、湖南、貴州到達雲南,誰敢說英國人沒有從雲南經過貴州、湖南到達漢口和上海的目的呢?

在跟更開放的大明交往中,英國人可以明確提出想修一條通往香港的鐵路,那麼他們更有理由修建一條通往上海的鐵路了,因爲英國在上海的利益,十倍於在香港的利益。

分析了英國人的各種企圖之後,朱敬倫不由驚出一身冷汗,歷史上如果英國真的認真這麼做了,恐怕中國即便沒有淪爲像印度那樣的地步,也差不多了。機緣巧合,讓英國人沒有下定決心進行這麼龐大的計劃,可以說真的是幸之又幸,日本人曾經認爲,英國在印度的鐵路修到哪裡,殖民統治就擴張到哪裡,所以日本對修建鐵路十分積極,他們要自己修,而不想讓英國來修。

現在問題來了,朱敬倫覺得自己摸清了英國人的目的,歷史上英國因爲始終無法擴大在中國的利益,對從印度修建一條通往中國的超級鐵路興趣不大,可是這個時代,由於大明的崛起,洋人其實在中國地區的貿易規模更大,難保歷史不會改變,朱敬倫不得不防。

日本修鐵路一開始也帶有防禦性質,後來滿清政府也發現了這種情況,費盡力氣收回了多條鐵路的權利,比如京漢鐵路、粵漢鐵路等等,朱敬倫現在發現,要擋住英國人,似乎只能搶先一步,搶在英國人之前,修建一條鐵路,而這條鐵路,最重要的地方,就是中國地理上的邊遠地區——雲南!

大明搶先一步在雲南修建一條鐵路,這樣將來不管是法國要通往四川,還是英國想要通往香港或者上海,都將依賴這條現成的鐵路,至於他們自己修建一條的可能性,第一是成本太高,第二朱敬倫不打算給他們這個機會,他打算從滿清手裡要求到在雲南修建鐵路的獨佔權力!

至於有可能的干涉者,法國人不足爲道,因爲他們現在得先忙著把德國軍隊請出法國,在東方唯恐大明跟他們爭奪越南,暫時還顧不上跟大明爭奪雲南的利益,英國人倒是可能干涉,不過英國不是想要修建一條通往香港的鐵路嗎?那麼他們就必須爲此付出代價。

“告訴英國人他們打算修建一條連通大明境內鐵路網的計劃,我們同意了。而且告訴他們,爲了讓英印地區的鐵路能跟大明的鐵路線相連,大明需要將鐵路延伸到雲南,我們將向清政府提出在雲南修建鐵路的倡議,希望得到英國的支持!”

這是利益交換,英國如果想要通過大明的國土將香港跟印度連接起來,他們就必須接受大明在雲南修建鐵路,所謂支持,那隻不過就是一說,只要他們不反對,大明自己會想辦法從滿清手裡要到這條鐵路權力。

英國的利益是將印度跟香港連接起來,那麼大明的利益呢?

朱敬倫瞭解之後百年的歷史走向,讓他做事情可以看到更遠的未來,他深知道21世紀,中國爲了修建一條通往印度洋的鐵路,跟中南半島上的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扯了多少皮,而現在英國送上門來想要修建這條鐵路,從長遠來看,事實上也是在給中國修建一條通往印度洋的通道。

因此如果真的修成了這條鐵路,那不但是印度通往香港的不列顛之橋,何嘗不是中國通往印度洋的大中華之橋呢!

連接印度跟香港對英國在中國的利益關係重大,因此英國回覆很積極,他們對此表示了興趣,他們願意支持大明在雲南修建鐵路,但是他們提出了一個要求,大明在雲南修建鐵路的過程中,如果需要資金和技術支持的話,必須優秀考慮大英帝國。

英國人的回覆,朱敬倫正巴不得呢,此時的大明,既沒有足夠的資本和沒有足夠的技術能力來建設雲南鐵路。

第三百四十七節 好一個天王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六百五十六節 戰爭財第七百八十節 迷局第42節 大計劃(二)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六百二十二節 柏貴懷舊第一百二十三節 瑞典顧問團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七百一十九節 十年保護期第五百五十九節 普法戰爭紅利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八百二十九節 籠罩歐洲的恐怖第一百五十節 反入城到反割地第二十五節 大紅包第七百一十節 戰火擴大第三百六十九節 全球解讀第一百零二節 方山借款第七百八十八節 吞併滿清的基礎第九十三節 僞軍守的碉堡更好打第八百一十節 中英太平洋協定第五百五十八節 三大鐵路第六百七十一節 環太平洋華人圈第一百八十節 先斬後奏第八百一十九節 用的只是這個身份第五百七十節 大危機和北伐第七百零五節 俄軍入塞第七百二十八節 赫德的財政政策第六百零五節 反彈第四百一十四節 航程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七百四十六節 夏威夷海戰第五百六十一節 軍事改革 1第二百九十四節 收服八旗將軍更新通告第六百七十六節 新明英商約第五百九十六節 流氓合夥人第一百五十節 反入城到反割地第八十八節 新安失陷第一百六十三 爲了中國茶的未來第六百零八節 大明軍國主義第五百四十八節 精神偶像的坍塌第四百二十四節 股份制的遐想第七百六十五節 皇命第七百六十一節 打斷美國社會的支柱第七百八十九節 日德紛爭第六百五十九節 工業革命的衝擊第七百三十七節 戰前的外交準備 1第一百四十七節 美國顧問團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第一百七十一節 建議第三十一節 攻城第一百四十三節 初識諾貝爾第七百五十九節 阿拉斯加的總督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三百七十八節 以登基爲契機第七百八十五節 唯有巧手來捏合第一百三十一節 給個甜棗第三百八十節 蓄髮易服第七百五十節 美國人的反攻第六百七十四節 凜冬將至第五百五十六節 不要讓人絕望第一百九十六節 大調兵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六節 還得進城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五十四節 買斷煙土第六百零七節 代價並不高第五十七節 該拼命時要拼命第一百四十五節 名揚三縣第三百五十八節 大任務第十節 門第一百五十八節 神經病一樣第五百五十五節 絕望之中的燈火第兩百節 瞎眼石人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一百二十二節 新安交易所第三百三十五節 開科舉第七十一節 敵國外患者第八百一十一節 國際局勢複雜化第二百九十八節 兵員基地第三百九十節 新的時代更新通告第七十節 幫辦團練第四百一十三節 出訪第三節 千總之家第41節 大計劃(一)第六百零五節 反彈第三百二十節 發美國人的戰爭財第六百三十七節 英國的小動作第三百二十四節 控制軍權第七百四十八節 大明的盟友第七百一十二節 不急著當打手第七百四十七節 憤怒的美國第三百二十五節 太平軍來人第八百零六節 德國人的訛詐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六百五十四節 動真格的第十九節 取信(3)第六節 還得進城
第三百四十七節 好一個天王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六百五十六節 戰爭財第七百八十節 迷局第42節 大計劃(二)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六百二十二節 柏貴懷舊第一百二十三節 瑞典顧問團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七百一十九節 十年保護期第五百五十九節 普法戰爭紅利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八百二十九節 籠罩歐洲的恐怖第一百五十節 反入城到反割地第二十五節 大紅包第七百一十節 戰火擴大第三百六十九節 全球解讀第一百零二節 方山借款第七百八十八節 吞併滿清的基礎第九十三節 僞軍守的碉堡更好打第八百一十節 中英太平洋協定第五百五十八節 三大鐵路第六百七十一節 環太平洋華人圈第一百八十節 先斬後奏第八百一十九節 用的只是這個身份第五百七十節 大危機和北伐第七百零五節 俄軍入塞第七百二十八節 赫德的財政政策第六百零五節 反彈第四百一十四節 航程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七百四十六節 夏威夷海戰第五百六十一節 軍事改革 1第二百九十四節 收服八旗將軍更新通告第六百七十六節 新明英商約第五百九十六節 流氓合夥人第一百五十節 反入城到反割地第八十八節 新安失陷第一百六十三 爲了中國茶的未來第六百零八節 大明軍國主義第五百四十八節 精神偶像的坍塌第四百二十四節 股份制的遐想第七百六十五節 皇命第七百六十一節 打斷美國社會的支柱第七百八十九節 日德紛爭第六百五十九節 工業革命的衝擊第七百三十七節 戰前的外交準備 1第一百四十七節 美國顧問團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第一百七十一節 建議第三十一節 攻城第一百四十三節 初識諾貝爾第七百五十九節 阿拉斯加的總督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三百七十八節 以登基爲契機第七百八十五節 唯有巧手來捏合第一百三十一節 給個甜棗第三百八十節 蓄髮易服第七百五十節 美國人的反攻第六百七十四節 凜冬將至第五百五十六節 不要讓人絕望第一百九十六節 大調兵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六節 還得進城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五十四節 買斷煙土第六百零七節 代價並不高第五十七節 該拼命時要拼命第一百四十五節 名揚三縣第三百五十八節 大任務第十節 門第一百五十八節 神經病一樣第五百五十五節 絕望之中的燈火第兩百節 瞎眼石人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一百二十二節 新安交易所第三百三十五節 開科舉第七十一節 敵國外患者第八百一十一節 國際局勢複雜化第二百九十八節 兵員基地第三百九十節 新的時代更新通告第七十節 幫辦團練第四百一十三節 出訪第三節 千總之家第41節 大計劃(一)第六百零五節 反彈第三百二十節 發美國人的戰爭財第六百三十七節 英國的小動作第三百二十四節 控制軍權第七百四十八節 大明的盟友第七百一十二節 不急著當打手第七百四十七節 憤怒的美國第三百二十五節 太平軍來人第八百零六節 德國人的訛詐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六百五十四節 動真格的第十九節 取信(3)第六節 還得進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厂| 平昌县| 凤山市| 元江| 灵丘县| 江山市| 卫辉市| 镇沅| 临西县| 邹城市| 清丰县| 广东省| 马龙县| 长顺县| 溆浦县| 红安县| 武平县| 岳阳市| 梁平县| 盐津县| 平昌县| 商河县| 乐安县| 绥中县| 互助| 阿克苏市| 商洛市| 广宁县| 崇义县| 甘孜| 东源县| 徐水县| 合江县| 皋兰县| 宁化县| 嘉峪关市| 临海市| 桂林市| 巍山| 昌邑市| 大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