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七百三十八節 不是已經開戰了

日本的港口無法利用這是一件很被動的事情,朝鮮倒是也有港口,大明要強行使用,朝鮮也不敢拒絕,問題是朝鮮的港口設施太過落後,而且也沒有煤炭供應,軍艦聽不進去,加不上煤,完全沒有利用價值,俄國建造的海參崴港口倒是能用,可是俄國人顯然不可能讓大明使用。

這種情況下,大明海軍就只有一個選擇了,租用加煤船,不進日本港口,而是通過加煤船在港口裝煤,然後運到海上去補給軍艦,這樣才能夠成功跨越大洋障礙,法**艦,以及日俄戰爭中的俄**艦都是這麼做的。

大明在日本展開外交活動的同時,也在其他地方展開了外交活動,最主要的還是英國,因爲只有英國有能力干涉這場戰爭。

大明不擔心英國跟美國聯合起來攻擊大明,可如果英國海軍介入,會給大明帶來巨大的麻煩。而英國是有很大動機介入的,因爲一旦大明跟美國開戰,英國跟美國的貿易受影響不說,主要是加拿大會受到威脅。

另外加拿大跟美國一樣,同樣有著排華問題,這讓英國跟美國有了共同利益。

對英國的外交,讓赫德直接負責,朱敬倫給他的要求是,只要英國能保持中立即可。

赫德彙報說,英國非常不希望看到大明跟美國之間爆發戰爭,不過英國人的主要考慮,倒不是加拿大,而是他們希望大明能將軍事力量保持在東亞地區,他們認爲一旦大明跟美國開戰,俄國又會趁機南下。

英國還在報著借明防俄的目的。

不過赫德表示,如果真的要跟美國開戰,英國是不會介入戰爭的,他有信心讓英國保持中立。

理由赫德沒說,朱敬倫基本也能猜到,美國對加拿大的野心從來就沒有斷過,始終想將加拿大併入美國,而加拿大議會中確實也有這麼一批親美的議員,認爲英國太遠美國更近,加拿大隻有加強跟美國的關係,纔對加拿大更加有利。加拿大與美國的貿易前景,遠遠比跟大英帝國的貿易前景要好得多。

可加拿大大多數議員還是保皇黨,更加親英,但美國的企圖總是一個麻煩。

而且美國的工業實力也讓英國忌憚,他們擔心任由美國發展下去,遲早有一天加拿大會被美國吞併。美國的高關稅也讓英國不悅,曾經的美國笑話了英國百分之四十的工業品,可南北戰爭之後,美國大幅度提高了關稅,出口美國的工業品下降了一大半。

如果此時有國家站出來削弱一下美國,英國憑什麼要阻攔呢,更何況大明絲戶也變得過於強大了,威脅到了英國在遠東的控制力,這兩個潛在競爭對手互相削弱,從長久看,是對英國霸權最大的維護。

但赫德認爲,大明如果跟美國爆發戰爭,英國不可能支持大明佔領美國國土,尤其是美國西部國土,英國不能接受大明在美國西部取得立足點。一來,吞併美國領土,會讓大明變得過於強大,二來,加拿大的安全更加無法保證。

所以這很可能是一場大明即便打贏了,也無法取得領土的戰爭,而大明發動戰爭的最大目的,當然是爲了讓華人繼續在美國西部立足,而讓華人在哪裡立足,則是爲了保護大明的美洲利益鏈,如果無法在美國西部取得立足點,保護一說也就無從談起。

朱敬倫讓赫德繼續穩住英國,最後通牒都下過了,如果不打這一仗,大明也就成了一個笑話,以後大明說的話,還會有誰當真呢。

對歐洲其他國家的外交活動雖然居於次要地位,但也在同時進行。

法國是第二重要的,幾年前才結束了跟法國的戰爭,法國在越南只保持了一個立足點,而失去了實際控制力,法國人如果能高興纔怪了,他們是最有可能跟美國聯合對抗大明的,歷史上法國也沒少跟美國結盟,主要是幫助美國對抗英國。直到拿破崙時代,美國不但沒有幫拿破崙打仗,反而趁機吞併了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路易斯安那,此時美法兩國長期的天然盟友關係才告終結。

對法國的訴求還是,寄希望法國能幫大明,但只要法國儘可能保持中立就行,哪怕法國發戰爭財,賣武器和幫助美國融資,這點大明都能接受。只要法國不直接出兵就行,法國海軍的實力依然不可小覷,一旦讓他們佔據地利優勢,大明海軍能不能重現擊敗法軍的戰果,那就不好說了。

在德國和俄國也進行了活動和試探,但是這些歐洲國家的氛圍十分輕鬆,大明公使四處活動之時,美國公使也在跟各國接觸,但大家普遍不相信大明會開戰,美國公使只是想跟歐洲保持友好關係,不斷的舉辦各種舞會酒會,還連大明公使都邀請,顯然將大明公使的四處活動領會成煙霧彈,認爲是一種施壓,是逼迫美國放棄排華法案。

假如最後真的爆發了戰爭,美國人也不認爲歐洲國家會幫大明,畢竟他們可是“同文同種”的白人國家。

德國和俄國雖然不認爲大明的外交活動就一定代表他們下定決心開戰,但是他們還是藉此機會提出了他們的要求,德國重提在中國或者朝鮮取得殖民地的事情,俄國則要求大明不要阻撓他們在葫蘆島建立港口的行動。

德國的要求肯定是不能答應的,但俄國的要求是可以考慮的,即便俄國在葫蘆島站穩驕傲跟那又如何,他們當年佔據了旅順,最後不也被日本奪走了嗎,只要大明能夠越來越強大,在東亞地區,就依然能股掌握話語權,讓俄國人經營他們才能經營,不讓他們經營了,隨時可以趕走他們。

於是大明公使再在俄國的接觸中,口氣有所鬆動,原則上不反對沙俄將葫蘆島用作經濟活動,但絕不答應沙俄利用葫蘆島建設軍事基地。

此時俄國人才明白,大明是真的決定戰爭了。

儘管在主持外交活動,但是赫德的內心十分忐忑,他是衝著戰爭去準備的,但他自己卻沒做好戰爭的準備,這次跟上次與法國不一樣不一樣,不是在家門口應戰,而是去主動攻擊一個白人國家。

上次他都始終堅持讓法國先向大明宣戰,這次難道真的要首先向美國宣戰嗎。

他赫德一旦做了這種決定,帶領一個黃種人國家將戰爭加在一個白人國家的頭上,這會給他自己帶來什麼影響,他不知道,但他感到後怕,他感到自己承擔不起這種道義責任,他始終還是一個白人。

“陛下,我們真的要開戰嗎?”

他猶豫不決,還是請示朱敬倫,在大明的官場上待得越久,他反而越來越像過去的陳芝廷了,越來越重視皇帝的態度,可陳芝廷最後發展到開始跟皇權對抗,顯然赫德在大明官場的影響力和支持度遠遜於陳芝廷,根本無法凝聚整個官僚集團,反而要處處藉助皇帝的權力來壓制官僚集團。

朱敬倫很疑惑:“我們不是已經開戰了嗎?”

赫德迷茫道:“我們還沒有宣戰啊?”

朱敬倫嘆道:“我以爲我們的最後通牒已經說的很明白了,美國一旦通過這個犯案就是對大明宣戰,現在他們強行通過了法案,我們難道不是自動進入戰爭狀態了嗎?”

赫德極其震驚,現在全世界都在等著看大明是不是敢宣戰呢,結果大明的皇帝認爲雙方已經進入了戰爭狀態,這是多大的烏龍啊。

壓力瞬間就降了下來,赫德覺得空氣都變得濃稠,他感到了窒息,戰爭原來已經爆發,可所有人都在迷夢中,包括他赫德在內,而眼前這個皇帝如此雲淡風輕,讓他感到恐懼。

他恐懼的是,大明已經開始進行戰爭,而他這個首相竟然還不知情,還在進行外交。

他明白,按照法律,皇帝已經掌握了全部的權力,恐怕已經秘密下令進行軍事行動了,而他完全被排除在了權力中樞之外。

可是他有一個很大的疑惑,大明既然已經開始了戰爭,可是爲什麼沒有進行動員啊。

如果僅僅是現役部隊的簡單調動,瞞過他還能夠想象,戰爭動員這種事他都一點沒有察覺,這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

他不由得小心謹慎的問道:“可是陛下,難道我們不進行戰爭動員嗎?”

朱敬倫搖頭道:“不,打美國,不需要動員!”

赫德徹底明白了,他確實被排擠在了權力中樞之外,他到底是一個外國人,他到底不被人信任,他很失落。

美國的軍事實力不強,沒有什麼常備軍,大明常備軍六十萬,而且是經過了跟法國鏖戰兩年的六十萬精銳老兵,這樣的隊去打美國,確實不需要重新進行動員,現役部隊足以給美國一個沉重打擊。

但他還有一事不明,表面上看,好像這場戰爭是因爲他這個首相的外交失敗,造成了目前的緊張局面,可是回頭一想,他突然發現,好像皇帝本人從一開始就很想打這一仗。

“陛下,臣有一事不明,陛下爲什麼一定要攻打美國呢?”

是啊,爲什麼要打美國呢。rw

第三百八十一節 北伐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楔子第三百七十三節 湘軍撤圍第三百四十五節 楔形衝擊第五百八十三節 改革的實質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三百八十九節 登基第八百節 擴大公局法案第二十九節 想分一杯羹第三百五十五節 回廣東第八十六節 英軍也喜歡鴉爿第七百二十四節 這有德國什麼事第六十三節 跟法國人做朋友第三百六十五節 長江戰役第七百四十八節 大明的盟友第七百一十三節 湄公河三角洲之謀第三百一十四 矛盾大爆發第八百零二節 東亞火藥桶第八十九節 先到沙井第三百九十三節 最後的罪惡之城第八百一十二節 列強分贓會議第三百二十九節 兩場官司第五百八十五節 金融市場的想象力第四百四十四節 大明的威勢第一百五十九節 城下之盟第六百八十二節 拉胡雪巖一把第四百零一節 遺留問題第一節 廣州陷落第三百二十二節 廣府銀行第三百六十三節 常捷軍的末日第五百六十三節 軍事改革 3第一百三十五節 交代後事第二十二節 月香樓第六百七十節 私有墾殖地第三百八十二節 既得利益者請假幾天第一百六十四節 我叫何士文第三百三十九節 肇慶會戰 3第七百五十六節 悄然興起的教派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三百八十九節 登基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一百一十三節 釐局弊病第八百零七節 中德同盟談判第六百零四節 唯一責任政府第四百二十四節 股份制的遐想第六百二十一節 兩路出兵第五百七十二節 多事之秋第一百一十五節 紛至踏來第35節 見柏貴第七百八十七節 赫德威脅英國人第五百七十一節 法國人生事第三百三十五節 開科舉第五百四十六節 爭議性的人選第三百七十六節 整肅軍紀請假幾天第九十三節 僞軍守的碉堡更好打第三百零九節 一個標桿第一百三十五節 交代後事第四百五十二節 李秀成三打上海第三百四十一節 威震天下第一百八十一節 倫敦宣言第三百一十五節 站在哪一邊第一百八十六節 鬧餉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第44節 逃亡(一)第一百一十九節 十三行巨鱷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三百四十二節 誰來準備黃袍第一百七十八節 投機第五百八十四節 大不列顛之橋第六百七十七節 經商別學胡雪巖第七百零七節 峴港會戰 2第三百一十九節 新顧問第一百二十一節 美國人的野望第二百九十八節 兵員基地第兩百零一節 主心骨第七百五十六節 悄然興起的教派第四百三十節 認罪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三百二十節 發美國人的戰爭財第六百七十節 私有墾殖地第七百三十四節 排華談判第五百八十五節 金融市場的想象力第三百一十二節 諾貝爾的事業心第七百八十四節 日軍攻佔北亰城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三百九十六節 輿論戰起效第八百零四節 中國的東亞秩序第四百二十七節 搗毀機器運動第八百一十八節 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二百零三節 整編第一百二十二節 新安交易所第七百八十七節 慈禧的算計第四百一十九節 打造工業鄉紳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六百四十七節 開始撤僑
第三百八十一節 北伐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楔子第三百七十三節 湘軍撤圍第三百四十五節 楔形衝擊第五百八十三節 改革的實質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三百八十九節 登基第八百節 擴大公局法案第二十九節 想分一杯羹第三百五十五節 回廣東第八十六節 英軍也喜歡鴉爿第七百二十四節 這有德國什麼事第六十三節 跟法國人做朋友第三百六十五節 長江戰役第七百四十八節 大明的盟友第七百一十三節 湄公河三角洲之謀第三百一十四 矛盾大爆發第八百零二節 東亞火藥桶第八十九節 先到沙井第三百九十三節 最後的罪惡之城第八百一十二節 列強分贓會議第三百二十九節 兩場官司第五百八十五節 金融市場的想象力第四百四十四節 大明的威勢第一百五十九節 城下之盟第六百八十二節 拉胡雪巖一把第四百零一節 遺留問題第一節 廣州陷落第三百二十二節 廣府銀行第三百六十三節 常捷軍的末日第五百六十三節 軍事改革 3第一百三十五節 交代後事第二十二節 月香樓第六百七十節 私有墾殖地第三百八十二節 既得利益者請假幾天第一百六十四節 我叫何士文第三百三十九節 肇慶會戰 3第七百五十六節 悄然興起的教派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三百八十九節 登基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一百一十三節 釐局弊病第八百零七節 中德同盟談判第六百零四節 唯一責任政府第四百二十四節 股份制的遐想第六百二十一節 兩路出兵第五百七十二節 多事之秋第一百一十五節 紛至踏來第35節 見柏貴第七百八十七節 赫德威脅英國人第五百七十一節 法國人生事第三百三十五節 開科舉第五百四十六節 爭議性的人選第三百七十六節 整肅軍紀請假幾天第九十三節 僞軍守的碉堡更好打第三百零九節 一個標桿第一百三十五節 交代後事第四百五十二節 李秀成三打上海第三百四十一節 威震天下第一百八十一節 倫敦宣言第三百一十五節 站在哪一邊第一百八十六節 鬧餉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第44節 逃亡(一)第一百一十九節 十三行巨鱷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三百四十二節 誰來準備黃袍第一百七十八節 投機第五百八十四節 大不列顛之橋第六百七十七節 經商別學胡雪巖第七百零七節 峴港會戰 2第三百一十九節 新顧問第一百二十一節 美國人的野望第二百九十八節 兵員基地第兩百零一節 主心骨第七百五十六節 悄然興起的教派第四百三十節 認罪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三百二十節 發美國人的戰爭財第六百七十節 私有墾殖地第七百三十四節 排華談判第五百八十五節 金融市場的想象力第三百一十二節 諾貝爾的事業心第七百八十四節 日軍攻佔北亰城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三百九十六節 輿論戰起效第八百零四節 中國的東亞秩序第四百二十七節 搗毀機器運動第八百一十八節 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二百零三節 整編第一百二十二節 新安交易所第七百八十七節 慈禧的算計第四百一十九節 打造工業鄉紳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六百四十七節 開始撤僑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和县| 微博| 额济纳旗| 康马县| 太仆寺旗| 建瓯市| 女性| 沭阳县| 青岛市| 广丰县| 上蔡县| 江永县| 永兴县| 贵港市| 新巴尔虎左旗| 民乐县| 邻水| 吉安县| 敖汉旗| 安西县| 溆浦县| 布尔津县| 连平县| 萝北县| 铜川市| 开封市| 香格里拉县| 永泰县| 小金县| 眉山市| 阜新市| 罗源县| 周宁县| 开封县| 东安县| 庆元县| 安阳市| 巢湖市| 隆安县| 昌黎县| 稻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