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請假幾天

美國植物學家約翰,跟著朱敬倫的軍隊,可謂是將鶴山、新寧、高要等茶區走了一遍,他採集到了大量的標本,繪製了當地茶區的分佈圖。

在考察過程中,他多次跟朱敬倫交流。

他告訴朱敬倫,說茶葉這種經濟植物,最適合以大種植園方式經營,並且開辦現代工廠加工。

約翰說這些,也不是無的放矢。

原來他在考察中國之前,在印度也做過詳細的考察,考察了印度的阿薩姆紅茶公司下設的種植園和茶廠,他發現英國人在印度已經設計出了幾種加工產業的機器,只是由於培育茶種和工人技術的原因,還比不上中國最好的茶葉,但是機器產品的那種品質保障,已經出現了。

約翰之所以能在談判結束後,立馬就來到中國進行調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早就被聘請來了,只是因爲一直談不攏,他纔去了印度調查了一下,回來後當時的華若翰才加快速度完成了談判,他得以以最快的速度出發。

約翰在印度的調查讓朱敬倫很受啓發,大種植園種植,工廠化加工,這可不就是印度和錫蘭茶葉後來超過中國茶葉的根本原因嗎。

他一直最擔心的就是著中國茶葉的未來地位問題,出於現實考慮,朱敬倫認爲,茶葉出口肯定是將來中國工業化最大的外匯來源,出於感情考慮,朱敬倫始終覺得,中國失去對瓷器、絲綢和茶葉的壟斷地位,不但是經濟損失,更是一種恥辱。

現在瓷器和絲綢技術,早就在全世界擴散了,也就一個茶葉因爲西方人接觸的晚,還能保持壟斷地位,如果有辦法,朱敬倫是會不遺餘力的將這種壟斷地位持續下去的。

因此約翰在印度的考察見聞,讓朱敬倫很受啓發和刺激。

但約翰說這話的原因,是有他自己的目的的,他當時就建議,希望朱敬倫能允許美國商人在中國經營茶園,因爲他發現中國還有很多荒山沒有開墾,根據他的調查,那些荒山的地利位置高度、空氣溼度、溫度,以及土地的狀況,都跟當地一些品質優良茶園沒有區別,因此他認爲那些荒山也是可以開發成茶園的,只可惜當地人沒有財力去開發。

這樣的荒山在鶴山等縣確實還有很多,客家人用了一百多年時間,纔將鶴山山區的茶園面積開拓到八萬畝,但是一個山多地少的縣,不可能就只有八萬畝山地,只是茶葉開發的成本很高,因爲一顆茶樹從種下到出產茶葉,至少得三四年時間,沒有積蓄的人根本承擔不起這個機會成本,所以客家人一百年時間才慢慢積累了幾萬畝茶園。

而英國人採用股份制公司的形式,直接在倫敦股市上籌集資金,根本就不存在成本問題,因此他們可以大規模的開發印度的山地,一次幾萬畝甚至幾十萬畝的開發茶園,在這種現代經營速度面前,如果中國人不改變,被超越只是時間問題,歷史上1890年之後,不但被印度超越,連錫蘭的茶葉生產都比中國還多。

所以當時朱敬倫就有些心動,這世界上玩資本運作的,除了英國人可不就是美國人嗎。

但是對於引入美國人的資本,朱敬倫還有很深的顧慮,因爲土地,作爲一個經歷過共和國中期各種運動的人,他的思想其實並不開放,對土地依然有一種中國人傳統的感情,讓他將中國的土地交給美國人經營,哪怕只是荒山,感情上還是很難過關。

因此明知道引入美國人,肯定會極大的提高中國茶園的種植面積,以及種植效率,在跟英國人的競爭中起碼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可他還是沒有答應。

真正讓他改主意的,還是平息土客械鬥最後的時候,當恩平最後僅剩的十萬客家人,攜家帶口的躲進五坑山區的時候,他前去立約,發現十萬客家人,絕大多數都是老弱婦孺,青壯竟不足兩萬,大部分青壯都戰死了。

這些人怎麼活?

這個問題立刻戳的朱敬倫的心很痛。

這些嚴重缺乏勞動力的殘餘客家人,被人趕到山區,他們將很難活下去,因爲無論是開發茶園,還是開墾荒地,他們都沒有本錢。土客械鬥中,客家人爲什麼比廣府人更玩命,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廣府人被趕出自己的土地後還能夠去投親靠友,而客家人卻將陷入絕境。就朱敬倫看到的情況來說,械鬥之中,廣府人的傷亡,大多數都是直接被殺,而客家人的傷亡,很多都是因爲失去土地之後的飢餓,械鬥四五年,雙方互相攻守,不知道已經餓死了多少這樣的人。

朱敬倫是經歷過饑荒的,他不但認爲饑荒是一種悲劇,更認爲那是一種罪惡。

正是這種罪惡,讓朱敬倫改變了初衷,對要餓死的人來說,土地交給誰能讓他們活,纔是最重要的問題,而不是什麼狗屁感情問題。

所以他當即決定,允許美國人在當地承包荒山,開發種植園,但是美國人必須僱傭那些客家婦孺,客家婦孺不纏足,善於走山路,體格普遍更健壯,平時就是主要勞動力,僱傭這些人開發茶園,一點問題都沒有,甚至技術上,她們中的大多數本身就掌握種植茶葉技術。

美國人沒有道理拒絕,於是朱敬倫就跟一個美國人達成協議,巧合的是,這個美國人正是偷盜茶葉被殺的托馬斯的表弟,還是唯一的親人。

至於爲什麼要美國人,而不是招引伍家、潘家這樣同樣有實力的中國大商人。

一來,是伍家和潘家讀大種植園經濟模式也不熟悉,他們自家大多都是直接去茶區採購,還是從茶販子中採購,很少直接去茶園收茶,他們只要等在武夷山下的小鎮上,自然有人翻山越嶺幫他們運來他們想要的東西,伍家雖然有茶園,但卻都是分散的小茶園,是過去從一個個欠債的茶戶手裡收上來的,跟大種植園那種集約經營模式相去甚遠。

二來,朱敬倫還在考慮一個品牌和渠道的問題。做品牌跟做產品不同,做品牌屬於商業範疇,就他了解,最品牌還是英國佬和美國佬做的最好,後世全世界許多知名的品牌,雖然分數各國,但背後站的都是英美大財團的身影。

還有渠道問題,這個時代,美國人可是中國第二大產業進口國,僅次於英國,去年英國人在廣州進口了四十萬擔茶葉,美國差不多進口了二十萬擔。這個時代,受到宗主國大英帝國文化的影響,美國人更熱衷於喝茶。後來因爲他們自己掌握不了茶葉的控制權,國內政客們轉而支持美國人喝咖啡,因爲南美很多咖啡種植園都是美國人經營的。

當二戰之後,美國文化開始強勢起來,他們反過來將咖啡館建的英國滿大街都是,導致英國人每年消費的茶葉量持續下降。

所以讓美國人擁有一個茶葉渠道,這很重要,這很可能影響到將來美國人的飲料選擇,從大角度來看,這將讓茶葉跟咖啡兩大飲用作物的較量中,在美國這個世界經濟高地,佔據一個有利的位置。如果這個時代美國人依然要走向霸主,那麼還會隨著美國文化的輸出,將茶葉帶向更大範圍。

這不僅僅意味著中國將從茶葉中獲取更大的利益,還意味著飲茶文化更大範圍的傳播。

三來,朱敬倫其實也是給中國引入一種生產模式,由目前世界上最懂得搞大種植園經濟的是美國人,將這種經營模式帶入中國,朱敬倫相信,只要看到這種模式的效率,伍崇曜這種鉅商們,肯定會開始模仿的,朱敬倫毫不懷疑他們的模仿能力。因此引入一家美國種植園,還算是引進一個大資本農業的種子。

也因爲是種子,所以朱敬倫暫時只給一個美國人頒發了特許。

爲此一開始華若翰還通過約翰表達過,希望能讓所有美國人得到這種許可,朱敬倫對美國公使的解釋是說,如果以條約的形勢將這種特權賦予美國人,那麼英國人、法國人等歐洲國家會根據片面最惠國待遇,同時獲得這種權力,那麼美國人的特權也就沒有意義了。

朱敬倫提醒美國人,如果跟英國正面競爭的話,美國未必能夠勝出,因爲英國人不但可以在中國跟美國競爭開辦種植園,同時他們還獨佔在印度的種植園。

同時朱敬倫還告訴華若翰,如果美國人一定要通過條約來取得這種權力的話,那麼朱敬倫將沒有參與的資格,他必須去bj跟朝廷談,而跟朝廷談的話,美國公使也覺得,不是那麼容易的。

所以他最後也接受了這種私下的許可,放棄了對程序正義的追求。

引入一家美國種植園,把資本農業制度帶入中國,把美國品牌經營方法帶入中國,給中國茶在美國尋找到堅定的地位,等等方法都完成了,但對於中國茶葉的未來來說,起碼朱敬倫還能做更多。

但這要他派出的使團到歐洲後才能進行了。

第三百一十八節 荒山茶園第五十六節 惹一身騷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七十九節 短兵相接第三百五十九節 危機第六百二十節 湘軍下江南第七十九節 短兵相接第四百零九節 變化第五百五十七節 柔情宰相俾斯麥第二十節 取信(4)第三百九十一節 中國種族的悲哀第六百五十七節 政治和文化遺產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三百零九節 一個標桿第七百九十七節 海軍軍備競賽第三百一十節 引入競爭第七百八十三節 日本獅子大開口第四百二十五節 傳統和現代第三百五十八節 大任務第八百零二節 東亞火藥桶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七百八十七節 慈禧的算計第四百五十節 李鴻章的準備第七百四十一節 美國華人大起義第七百二十八節 赫德的財政政策第四百五十三節 問問繳獲賣不賣第三百零三節 一封信第七百零九節 新加坡談判第四百二十八節 錦綸堂第一客卿第五百八十七節 反攻第一節 廣州陷落第五十五節 圍三闕一第一百七十九節 推銷自由貿易第八百零五節 不可避免的戰爭第八百三十節 參觀日本繅絲廠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七百三十五節 請洪秀全幫個忙第三百五十七節 人頭滾滾第三百九十三節 最後的罪惡之城第七百五十七節 德克薩斯大會戰第三百三十八節 肇慶會戰 2第六百五十二節 情況激化第二十一節 取信(5)第七百五十八節 皇權威信的下降第四百二十九節 一起承擔第42節 大計劃(二)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五百七十二節 多事之秋第六百九十節 曾左之死第三百八十節 蓄髮易服第三百一十八節 荒山茶園第七百九十七節 戰列艦時代到來第42節 大計劃(二)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七百八十二節 李鴻章的後路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七百零三節 順化戰役 2第七百八十二節 李鴻章的後路第七百六十二節 朝鮮東學道起義第37節 不得不扯進來第七百零三節 順化戰役 2第六百八十九節 外交準備第九節 翻譯官第六百四十六節 借師復國第一百五十九節 城下之盟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一百九十二節 拉攏穆克德訥第四百零六節 進錯洞房 2第三百三十四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2第四百三十五節 兵工廠的大生意第八百二十九節 籠罩歐洲的恐怖第二十四節 跟班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2第五百五十六節 不要讓人絕望第八百一十六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2第十六節 行動(4)第45節 逃亡(二)第四百一十一節 大明的鐵甲艦第三百二十二節 廣府銀行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回失去的就是正義第一百六十九節 思維定勢第三百五十七節 人頭滾滾第四百三十一節 牌坊第九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五十六節 惹一身騷第一百八十七節 火星第五百九十五節 太平洋鐵路的命運第七百五十六節 悄然興起的教派第五百七十四節 美國人在背後第一百六十四節 我叫何士文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七百一十一節 北極熊的衝擊第一客卿第六百九十四節 百團大戰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三百九十六節 輿論戰起效第六百九十六節 明法戰爭爆發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
第三百一十八節 荒山茶園第五十六節 惹一身騷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七十九節 短兵相接第三百五十九節 危機第六百二十節 湘軍下江南第七十九節 短兵相接第四百零九節 變化第五百五十七節 柔情宰相俾斯麥第二十節 取信(4)第三百九十一節 中國種族的悲哀第六百五十七節 政治和文化遺產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三百零九節 一個標桿第七百九十七節 海軍軍備競賽第三百一十節 引入競爭第七百八十三節 日本獅子大開口第四百二十五節 傳統和現代第三百五十八節 大任務第八百零二節 東亞火藥桶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七百八十七節 慈禧的算計第四百五十節 李鴻章的準備第七百四十一節 美國華人大起義第七百二十八節 赫德的財政政策第四百五十三節 問問繳獲賣不賣第三百零三節 一封信第七百零九節 新加坡談判第四百二十八節 錦綸堂第一客卿第五百八十七節 反攻第一節 廣州陷落第五十五節 圍三闕一第一百七十九節 推銷自由貿易第八百零五節 不可避免的戰爭第八百三十節 參觀日本繅絲廠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七百三十五節 請洪秀全幫個忙第三百五十七節 人頭滾滾第三百九十三節 最後的罪惡之城第七百五十七節 德克薩斯大會戰第三百三十八節 肇慶會戰 2第六百五十二節 情況激化第二十一節 取信(5)第七百五十八節 皇權威信的下降第四百二十九節 一起承擔第42節 大計劃(二)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五百七十二節 多事之秋第六百九十節 曾左之死第三百八十節 蓄髮易服第三百一十八節 荒山茶園第七百九十七節 戰列艦時代到來第42節 大計劃(二)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七百八十二節 李鴻章的後路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七百零三節 順化戰役 2第七百八十二節 李鴻章的後路第七百六十二節 朝鮮東學道起義第37節 不得不扯進來第七百零三節 順化戰役 2第六百八十九節 外交準備第九節 翻譯官第六百四十六節 借師復國第一百五十九節 城下之盟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一百九十二節 拉攏穆克德訥第四百零六節 進錯洞房 2第三百三十四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2第四百三十五節 兵工廠的大生意第八百二十九節 籠罩歐洲的恐怖第二十四節 跟班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2第五百五十六節 不要讓人絕望第八百一十六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2第十六節 行動(4)第45節 逃亡(二)第四百一十一節 大明的鐵甲艦第三百二十二節 廣府銀行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回失去的就是正義第一百六十九節 思維定勢第三百五十七節 人頭滾滾第四百三十一節 牌坊第九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五十六節 惹一身騷第一百八十七節 火星第五百九十五節 太平洋鐵路的命運第七百五十六節 悄然興起的教派第五百七十四節 美國人在背後第一百六十四節 我叫何士文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七百一十一節 北極熊的衝擊第一客卿第六百九十四節 百團大戰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三百九十六節 輿論戰起效第六百九十六節 明法戰爭爆發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坡区| 本溪市| 宿迁市| 平潭县| 上栗县| 营山县| 沙田区| 扬州市| 建宁县| 克山县| 吴江市| 炎陵县| 郯城县| 肇东市| 武乡县| 辛集市| 朝阳市| 义乌市| 永济市| 铜鼓县| 淮北市| 郴州市| 石台县| 垣曲县| 惠来县| 宁波市| 西吉县| 云霄县| 鄯善县| 武义县| 琼中| 兴业县| 金山区| 岑溪市| 阳山县| 邯郸县| 余姚市| 南丹县| 沙田区| 满洲里市| 当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