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百一十九節 打造工業鄉紳

日本人的恭敬,再次讓朱敬倫意外了一下,日本人服從性本來就強,日本的等級意識比中國還強。天籟小說ww』w.⒉

所以朱敬倫一下子就理解了,這些日本人在面對朱敬倫的時候,他們從心裡接受雙方地位的不對等,既然他們心裡認爲朱敬倫的地位比他們高,他們對磕頭也就無所謂了,這時代的日本人跟中國人一樣,其實都對磕頭沒什麼在意,前提是對方地位得比自己高。

有傳言說,後來在慈禧太后時代,滿清派去俄國給俄國沙皇登基慶賀的使臣,就在公開場合給沙皇磕頭呢,面對西方人的嘲笑,這些人反而嘲諷西方人不懂禮數呢。

朱敬倫再次請日本人坐下。

一行一共五人,薩摩藩的人不在,顯然他們幕府派來的藩士排擠了那些自以爲是的薩摩藩人。

大隈總裁來了,佐野副總裁也來了,山高信離和關則明清也來了,顯然這些人都是代表各自的番國,而澀澤榮一也來了,他是德川家的家臣,他的身份有資格來拜見大明的皇帝。

既然知道這些人不負有外交使命,朱敬倫也就隨便跟他們聊聊,他打算聽聽這些後來明治維新時代的精英的思想。

一番交談過後,現這些日本人對西方的瞭解還很膚淺,見識還很稚嫩,但是他們紛紛表示想要留在西方學習,這點精神倒是值得學習。

讓人舒服的是,這些人都有很深厚的漢學功底,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聽得懂漢語,但是漢字全都會寫,他們自己備了紙筆,直接將想說的話,想問的問題寫在紙上,是爲筆談。

跟日本人一席話之後,朱敬倫覺得自己也受到了很大的啓,這些日本人除了澀澤榮一之外,全都是日本的武士,包括澀澤榮一雖然他出身農民家庭,可是已經被德川家收做了家臣,其實也已經是武士身份。

不一樣的是,其他四個人的武士印跡和文化傳統更深。

日本也是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可是他們的士跟中國的士不一樣,他們的是武士,中國的是文士,當然日本人自己是不可能誕生出這種文化傳統的,他們的武士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從學習中國的過程中展出來的,從日本武士身上,應該能看到宋朝之前文物結合的中國士大夫的身影。

所以說武士就是日本的士大夫階層,不一樣的是,這些武士除了識文斷字之外,他們還會舞刀弄劍,軍事色彩更重。

他們跟朱敬倫的談論過程中,主要體現的還是他們的學識,而不是武人的一面,或者說他們的武士文化中,本身就帶有人文文化,是文武一體,就好像學六藝時代的儒生。

朱敬倫受到的一大啓是,爲什麼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了,而晚清的洋務運動失敗了,先日本明治維新的這些武士比李鴻章等洋務派更加開放,更加樂意學習,這是精神層面的,他們未必有李鴻章等人的個人能力強,可是他們是一羣肯放下身段學習的人;第二日本的明治維新自始至終都掌握在武士手中,儘管明治政府廢除了武士階層,可是明治政府的各級官員卻全都舊武士,而且大都是維新派的舊武士。

換句話說,日本明治維新,始終都掌握在一羣精英的手中,不是掌握在農民手中,不是掌握在商人手中,依然是在武士手中。

在國家轉型期間,精英的參與程度十分重要,具體原因不用多少,精英掌握治國經驗就是一條重要因素,翻開人類歷史,就能知道精英的參與度有多重要。可以說,凡是舊精英參與程度越深的變革,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變革的過程就更平穩,變革產生的代價就越小。

英國從封建時代轉向資本時代,最大的災難是爆了一次議會跟國王的戰爭,經過克倫威爾**之後,權力很快就回到了大貴族手中,之後他們就平穩的迎來了光榮革命,之後在英國整個工業革命期間,無論遇到多麼大的社會問題,都沒有生動亂,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權力始終掌握在精英手中。

但是轉型勢必意味這權力的轉變,英國人是如何面對舊貴族權力失落,而資產階級權力加強的呢,他們產生了一個階層,名叫新貴族,所謂新貴族,就是經營資本產業的那羣人,其中很多以資本家的身份晉升爲貴族,但還有很多是貴族直接創辦了資本企業,可以說新貴族是一種資產階級和舊貴族混血的產物。

給新型資本金以貴族身份,舊貴族轉變成資本家,英國在轉型的過程中,其實是這些轉型的權力階層推動的,所以平穩。

同樣的道理,還有德國的容克貴族,容克貴族直接創辦企業,或者企業家成爲容克貴族,比如克虜伯這樣的企業家,因爲跟軍事集團的緊密結合,也得到爵位,被容克地主階級所認可。

到了日本人手裡,他們的武士轉身創辦企業了,成了財閥。

那麼在大明這裡呢,朱敬倫覺得自己之前似乎忽略了這個方面,他沒有花費力氣,幫助舊的士大夫扭轉他們的身份,他一直抱有一種態度,希望培養新的既得利益者,新的精英階層,至於舊階層基本上被他忘記了,這些舊階層在他印象中雖然不是打擊對象,但至少是防範的對象。

這些年來,朱敬倫確實培養出了相當多的既得利益者,比如大量財的商人,可是這些商人在話語權上,根本就沒辦法跟那些士大夫相比,而且他們自身似乎習慣了不去爭鬥,或許是一種傳統的慣性作用,他們完全不敢去跟那些士大夫去爭鬥。

既然無法用新階層壓到那些舊階層,那就直接讓舊階層轉變成新階層,哪怕只是轉變一部分,也能從內部瓦解他們。

朱敬倫立刻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陳啓沅,倆人商議一下制定了一個章程,那就是以後在政策上應該支持有功名的舊階層,比如那些舊時代取得過功名的鄉紳,家中三代中做過官的地方鄉紳,給予他們特別貸款,歡迎他們投資工商業。

英國有新貴族,德國有容克地主,日本有武士財閥,那麼如果能在大明打造一個工業鄉紳階層,那大明的工業化恐怕更容易推動下去。

朱敬倫的觀點跟陳啓沅的觀念不謀而合,事實上,陳啓沅在推行繅絲業的過程中,也主要是鼓勵一些地主鄉紳辦廠,背景上他自己就是一個鄉紳,或者說他就是朱敬倫所說的第一個工業鄉紳,思想中他是有些看不起那些唯利是圖的商人和暴戶的。

這幾個日本人給朱敬倫的啓不止這點,他現日本人現在就帶來了留學人員,當然主要是幕府辦的兵工廠的學徒,是來歐洲的工廠學習技術的。

但朱敬倫認爲日本人的步子邁的比自己還大,他之前一直是高薪聘請歐洲技術人員,倒也派了一些留學人員,但主要是通過公使館向各個學校派遣,主要是在大學層面,在技術層面上到時沒有下功夫。

跟陳啓沅商議,回頭從兵工廠中挑選一些優秀的學徒,也送到歐洲最先進的工廠來學習,他們的基礎肯定是比日本人的基礎好的,他們不必非到工廠學習,只需要實習一段時間,然後送他們進大學去學習最先進的理論知識,回去就是高級工程師。

另外也該從各級學校選拔留學人員了,目前沒有那麼多的經費,每年派出一千人左右就可以了。

得到啓後,朱敬倫也沒打算完全模仿日本,他將自己的思路擴大,日本人現在還只侷限在技術層面,之後他們也會派遣學生進大學。朱敬倫覺得其他層面也應該可以學習,比如歐洲高效的政府運作體制。

目前大明的政府沿襲了赫德在海關的一整套制度,在亞洲已經算是最高效的,但放在西方還算不上優秀,跟俄國政府相比那倒是不差,但是跟英法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而西方最優秀的政府,其實還不是英法,連英國人都很羨慕普魯士政府的高效率,頗帶有軍事化色彩的普魯士政府的文官,纔是最高效的一羣人。

選派是來不及了,剛好這次帶來歐洲參觀的政府官員,他們本身就是政府中的青年精英,本來是就是帶他們來學習參觀的,現在直接留下,跟歐洲各國接洽,安排他們進入各國對等的政府部門實習,規定年限至少一年,如果他們自己有意願,還可以多留幾年。告訴他們,他們在歐洲的實習可以給他們在大明算資歷,而且一年當作兩年來算。

既然這些官員能夠留下,那麼使團的其他人也沒有道理不能留下,帶來見世面的一些鄉紳子弟也留下,送他們去學習,而且優先讓他們去歐洲的工科學校學習,最後去工廠實習。

那些商人子弟也留下,進入商科學校學習,歐洲的商業會計制度,金融制度,還有股份制度等等,都很值得學習。

告訴這些商人和鄉紳子弟,學習結束之後,如果他們願意,會給他們在政府安排職位,他們以後就是官員了,如果他們想從事工商業,政府會給他們安排優厚的貸款作爲資本金。

做出這些安排,相信這些人會很樂意留下,即便那些不樂意的,也不會太牴觸。

第三百七十六節 整肅軍紀第八十三節 皆驚第七百九十二節 中國統一的過程第五十四節 買斷煙土第一百八十九節 鬧餉還是造反第七十五節 僱傭兵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三百八十三節 工業革命種子 1第八百一十八節 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第二十一節 取信(5)第三百九十節 新的時代第三百六十八節 林肯遇刺第七十三節 找幾個教官第三百五十節 一羣傳教士第一百零二節 方山借款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七百一十八節 富商和國王第五十七節 該拼命時要拼命第一百七十節 誤判第六百八十九節 外交準備第十八節 取信(2)第八百零三節 英國人的打手第一百六十四節 我叫何士文第一百九十八節 又送女人第一百二十節 瑞典人的意外收穫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五百五十八節 三大鐵路第六百五十六節 戰爭財第六百二十六節 上海懸案第一百七十四節 背信棄義第一戰第六百三十一節 深化改革 2第六百七十九節 越南亂局第七百四十八節 大明的盟友第七百二十五節 大明犯了拖延癥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七百三十八節 不是已經開戰了第三百四十六節 告捷第五百七十節 大危機和北伐第一百二十六節 施工天分第七百六十六節 煎熬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七百五十二節 在墨西哥外交戰第一百六十八節 昭常一樣的忠臣第四百五十節 李鴻章的準備第五百五十六節 兩個新國家第九十九節 土地和祖宗都不能放棄第38節 救人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八百零四節 中國的東亞秩序第五百八十七節 反攻第一百九十三節 大兵壓境第六百六十九節 度過蠶瘟危機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三十四節 蛇無頭第三百八十三節 工業革命種子 1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二十八節 意外第五百五十節 痞子李鴻章第七百五十七節 挺進聖安東尼奧第九十二節 全軍出擊第五十三節 必有重賞第一百一十八節 鉅額訂單第八百零六節 德國人的訛詐第六百六十七節 鐵路扯動的政局第六百九十六節 明法戰爭爆發第五百九十七節 我是有原則的第三百四十六節 告捷第八百一十六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2第六十二節 炮聲就是信號第六百九十九節 海防戰役 2第八百一十五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1第三百三十九節 肇慶會戰 3第三百六十五節 長江戰役第三百五十五節 回廣東第一百七十三節 軍事演習第八百二十節 提前的新農村建設第四百二十二節 訪英第六百零一節 攪屎棍子第七十八節 登陸第一百七十節 誤判第七百七十八節 一樣的甲午第六百四十二節 琉球國還是沖繩縣第八百一十七節 士大夫的救民策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二十九節 想分一杯羹第八百零一節 赫德的圖謀第三百六十一節 軍事競賽第六百三十節 深化改革 1第七百八十八節 吞併滿清的基礎第一百八十四節 後臺倒了第四十八節 捨身第一百八十九節 鬧餉還是造反第七百五十節 美國人的反攻第三百六十七節 大明的阿拉斯加第四百一十二節 曾國藩南下事件第三百五十四節 忠王九千歲第八十節 練兵第一百零九節 把洋人留在新安第五百五十二節 太平軍北伐
第三百七十六節 整肅軍紀第八十三節 皆驚第七百九十二節 中國統一的過程第五十四節 買斷煙土第一百八十九節 鬧餉還是造反第七十五節 僱傭兵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三百八十三節 工業革命種子 1第八百一十八節 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第二十一節 取信(5)第三百九十節 新的時代第三百六十八節 林肯遇刺第七十三節 找幾個教官第三百五十節 一羣傳教士第一百零二節 方山借款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七百一十八節 富商和國王第五十七節 該拼命時要拼命第一百七十節 誤判第六百八十九節 外交準備第十八節 取信(2)第八百零三節 英國人的打手第一百六十四節 我叫何士文第一百九十八節 又送女人第一百二十節 瑞典人的意外收穫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五百五十八節 三大鐵路第六百五十六節 戰爭財第六百二十六節 上海懸案第一百七十四節 背信棄義第一戰第六百三十一節 深化改革 2第六百七十九節 越南亂局第七百四十八節 大明的盟友第七百二十五節 大明犯了拖延癥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七百三十八節 不是已經開戰了第三百四十六節 告捷第五百七十節 大危機和北伐第一百二十六節 施工天分第七百六十六節 煎熬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七百五十二節 在墨西哥外交戰第一百六十八節 昭常一樣的忠臣第四百五十節 李鴻章的準備第五百五十六節 兩個新國家第九十九節 土地和祖宗都不能放棄第38節 救人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八百零四節 中國的東亞秩序第五百八十七節 反攻第一百九十三節 大兵壓境第六百六十九節 度過蠶瘟危機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三十四節 蛇無頭第三百八十三節 工業革命種子 1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二十八節 意外第五百五十節 痞子李鴻章第七百五十七節 挺進聖安東尼奧第九十二節 全軍出擊第五十三節 必有重賞第一百一十八節 鉅額訂單第八百零六節 德國人的訛詐第六百六十七節 鐵路扯動的政局第六百九十六節 明法戰爭爆發第五百九十七節 我是有原則的第三百四十六節 告捷第八百一十六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2第六十二節 炮聲就是信號第六百九十九節 海防戰役 2第八百一十五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1第三百三十九節 肇慶會戰 3第三百六十五節 長江戰役第三百五十五節 回廣東第一百七十三節 軍事演習第八百二十節 提前的新農村建設第四百二十二節 訪英第六百零一節 攪屎棍子第七十八節 登陸第一百七十節 誤判第七百七十八節 一樣的甲午第六百四十二節 琉球國還是沖繩縣第八百一十七節 士大夫的救民策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二十九節 想分一杯羹第八百零一節 赫德的圖謀第三百六十一節 軍事競賽第六百三十節 深化改革 1第七百八十八節 吞併滿清的基礎第一百八十四節 後臺倒了第四十八節 捨身第一百八十九節 鬧餉還是造反第七百五十節 美國人的反攻第三百六十七節 大明的阿拉斯加第四百一十二節 曾國藩南下事件第三百五十四節 忠王九千歲第八十節 練兵第一百零九節 把洋人留在新安第五百五十二節 太平軍北伐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山| 五常市| 新巴尔虎左旗| 仁布县| 滦平县| 固安县| 唐山市| 绥滨县| 云和县| 铁力市| 赤城县| 威宁| 阿鲁科尔沁旗| 河间市| 镇原县| 株洲县| 临邑县| 汪清县| 阜平县| 蒲城县| 涟源市| 溧阳市| 江孜县| 成武县| 大方县| 长宁区| 利川市| 阜康市| 将乐县| 永宁县| 黄山市| 麻城市| 岳普湖县| 东港市| 上虞市| 黔江区| 凤翔县| 高碑店市| 新干县| 台南县| 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