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六百六十六節 官僚集團與皇權

朱敬倫不可能不知道這件事,他有看報紙的習慣,他將報紙當作他了解民情的渠道。

鐵路的事情已經吵了很多天,他早看出其中不對勁的地方了,雖然他不知道緣由,但他能看出來,自始至終,主導鐵路出售案的戶部,顯得很低調,很被動,很笨拙。

別人不知道,朱敬倫可知道戶部裡有一大批會計方面的人才的,不說現在的科舉,考戶部的會計科是必考,考生不通會計想考入戶部很難,光是留學歐美的會計人才就如過江之鯽一般。

大明官派留學生計劃,跟其他事業一樣,不顯山不漏水的,但其實數量相當可觀,最早一批留學生是直接跟懂外語的買辦們一起去各國領事館的,當時大家都狗屁不通,是通過僱傭西方顧問,纔在西方各國辦起了大明領事館,期間鬧了多少笑話不提,第一批留學生就是從這些領事館中走出去的,當時朱敬倫的政策是,讓領事館出面,將他們安排進當地的大學學習,愛學什麼科目學什麼科目,愛學幾年學幾年。

當這批留學生回國之後,都按照他們所學安排進入了政府部門,有了第一批種子之後,領事館選派留學生就有方向多了,由各部門提申請,官府選派他們需要的人才,然後進入各國的相關學校學習,接著進入西方個公司甚至政府部門實習,最後還回到各部,經費由各部自己掌握。

比如工部管理鐵路的郵船司,早期就是通過領事館選送留學生去美國大學攻讀鐵路相關的專業,學習三年到四年後,進入美國鐵路上實習工作兩年,接著進入美國鐵道部門實習兩年,花費七八年才得以回國任職,但是業務水平,專業技能卻足夠紮實。

因爲要各部門負擔經費,所以有需求的部門纔會提選派留學生申請,但戶部是僅次於禮部和工部的第三大留學生大部,因爲需要用西方的審計制度,管理大明的財政體系。

可這麼多歷經七八年才得以上任的精英,卻在上市融資方面顯得如此生疏,竟然在事前沒有廣告造勢,股票發行期間也不加以干涉,這顯得太不正常了。

聯繫到自己要賣鐵路公司,從陳芝廷到郝可久都不太認同,相信戶部的大多高層,肯定也不認同,纔出現了這麼多幺蛾子。

儘管他們還是按照朱敬倫的要求,將鐵路公司推向了市場,可他們的行爲表明,儘管還沒有違逆皇帝的習慣,可是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意志,他們在不認同皇帝皇命的時候,已經開始使用陽奉陰違來抵制了。

這說明了大明官僚集團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終於成行了,真正變成了跟皇權,鄉村士大夫階層並列的三大權力集團了。

傳統的中國政治,就是這三大權力集團之間相互爭鬥,相互博弈的過程,明朝的閹黨和東林黨之爭,就是皇權和官僚集團之間的鬥爭,結果誰也沒贏了誰,卻輸了國家。

明朝沒有在官僚集團和皇權博弈中達到一個平衡,宋朝卻是一個官僚權基本壓制皇權一頭的政權,而清朝則是皇權稍微壓制了官僚權的一個朝代。

總的來看,不管誰壓倒誰,都能夠形成穩定的權力架構,唯獨鬥爭不休的,無法穩定。

雖然目前的情況表明,大明的官僚集團還無法,也似乎還沒有形成共識,要跟皇權進行爭鬥,開國皇帝的威望,會讓朱敬倫取得絕對的優勢,另外官僚集團的首領尚書令陳芝廷,也不是一個有加強相權權力自覺的丞相,所以官僚集團還沒有跟皇權勢成水火。

但朱敬倫知道,自己要警覺了,真到了權力爭鬥的時候,有必要的情況下,他會做出適當的讓步,而不讓鬥爭曠日持久,甚至他做好了一個英國式虛君君主的準備,做好了放棄強權而轉向靠威望凝聚人心維持政治平衡的打算。

他不打算讓鐵路事件,最後變成皇權和官僚集團開始鬥爭的一個爆發點,於是朱敬倫馬上召見了戶部官員,詢問他們對鐵路私有化的建議。

大多數官員還是隱晦的表示了不希望鐵路私有的態度,但私有已經進行了一半,不可能半途而廢。

戶部建議,保留手中的六成官股,採取過去兵工廠的運營模式。戶部定期分賬即可,不參與直接管理,必要的時候給與一定的指導意見,所謂的指導意見,其實也就是給予某些政府扶持行業優惠運價。

朱敬倫不同意官府保持六成官股的提議,但是同意他們保留政府的指導權,戶部最多隻能保留三成官股,七層股份都要由民間持股,而且政府不介入經營。

並且要求不經過董事會同意,政府不得不強行採用指導權,防止政府濫用這項權力,損害鐵路公司的利益。

鐵路懸案最終以官僚集團和皇帝的相互妥協而解決。

戶部立刻就開始了廣泛的宣傳,包括鐵路公司的前景,未來即將興建的鐵路線,以及這些鐵路線可能帶來的利益,中國人的官本位思想,讓社會精英大都集中於政府之中,當他們真想做事的時候,你才發現,原來政府中是有人才的。

在戶部的推動下,之後的鐵路公司股票上市過程變得平穩,同時也售出了一個好價格,基本上在五百兩的高位出售。

最終通過出售鐵路股份,鐵路融集了三億兩資金。

這麼多年開放貿易和鼓勵工商,民間其實也很有錢。

之後董事會召開,持有鐵路公司兩成股份的唐廷樞當選爲總董兼總理,這兩成股份基本行是他通過變賣自己的資產換來的,至於借到的那些錢,早就通過出售股票還給了銀行和晉商,甚至還讓他小有盈餘。

現在唐廷樞也跟當年的郝可久一樣,在鐵路公司中大權在握了,甚至比當年的郝可久權力還大,因爲他不但是政府任命的總理,本人還是最大的股東,並且當選爲總董。

接下來,他遇到了一個難題,戶部宣傳的時候,所公佈的那些鐵路線,很多都是計劃了很多年的線路,但因爲幾年前的救災活動,而大大的拖延,現在都得在他手裡一一施行,錢鐵路公司能籌,可是修鐵路人呢,鐵路公司卻沒有!

即便是這樣,鐵路唐廷樞也要修,還要修的更好,修的更有魄力,修的比戶部的計劃更完美。

第七百一十五節 屠殺藍衣軍事件第六百九十七節 明越兄弟同盟條約第四百零五節 進錯洞房 1第六百八十三節 阜康財團第七百三十五節 請洪秀全幫個忙第五百七十一節 法國人生事第二百零五節 八旗打八旗第三百七十七節 定國旗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一百八十節 先斬後奏第七百六十七節 尤卡坦海戰第四百二十九節 一起承擔第十七節 取信(1)第八百一十二節 列強分贓會議第八十三節 皆驚第七十一節 敵國外患者第二百九十三節 發兵肇慶第四百三十三節 官辦企業改革第七百九十節 給滿遺找個去處第五百四十七節 登高必跌重第一百一十九節 十三行巨鱷第六百五十節 軍隊有思想了第四百零二節 皇帝的鴨子第六百六十七節 鐵路扯動的政局第三百二十三節 爭奪地盤第六百零八節 大明軍國主義第六百二十四節 雲南他們守不住第三十三節 擒王(2)第五百五十三節 軍火買賣第五百九十一節 東清鐵路第七十九節 短兵相接第一百二十節 瑞典人的意外收穫第四百三十六節 身股制改革第六百七十九節 越南亂局第五百九十一節 東清鐵路第七百九十六節 後發國家的工業化路徑第三百九十三節 最後的罪惡之城第六十一節 十萬百姓十萬兵第三百零五節 海關的情弊第十七節 取信(1)第六百零一節 攪屎棍子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七百七十九節 昏君混臣第二節 意識上傳第七百八十三節 日本獅子大開口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七百二十五節 大明犯了拖延癥第三十二節 擒王(1)第三百九十八節 場外遊說 2第六百零九節 制衡第一節 廣州陷落第十九節 取信(3)第43節 實話第三十節 願與你結拜第六百九十五節 王師南征第三百八十九節 登基第六百三十九節 希望還是噩夢第一百一十五節 紛至踏來第六百四十五節 琉球流亡政府第五百七十二節 多事之秋第八百二十八節 德國需要保證第35節 見柏貴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七百四十八節 大明的盟友第六百八十九節 外交準備第一百七十三節 軍事演習第七百五十一節 打造前敵基地第六百六十六節 官僚集團與皇權第七百四十三節 華人爆發的力量第七百六十六節 煎熬第三百三十六節 柏貴離粵第六百五十四節 動真格的第七百三十節 商業內戰第六百七十六節 新明英商約第七百四十四節 得意時要知進退第一百七十九節 推銷自由貿易第一百七十九節 推銷自由貿易第三百四十八節 挖天國的牆角第一客卿第六百一十七節 德國推禍水第四十七節 請纓第二百九十五節 控制財政第三百七十六節 整肅軍紀第三百三十二節 科舉是一把鑰匙第七百六十四節 授旗第六百八十四節 赫德的活動第四百三十二節 敕建絲廠第七百一十九節 十年保護期第九十二節 全軍出擊第一百六十八節 昭常一樣的忠臣第45節 逃亡(二)第一百七十六節 只要活不下去的那些人第五百五十八節 三大鐵路第一百二十三節 瑞典顧問團第四百一十節 繼續擴大茶葉優勢第七百零九節 新加坡談判第六百五十二節 情況激化第四百一十七節 引入種子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六百七十二節 環太平洋利益鏈
第七百一十五節 屠殺藍衣軍事件第六百九十七節 明越兄弟同盟條約第四百零五節 進錯洞房 1第六百八十三節 阜康財團第七百三十五節 請洪秀全幫個忙第五百七十一節 法國人生事第二百零五節 八旗打八旗第三百七十七節 定國旗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一百八十節 先斬後奏第七百六十七節 尤卡坦海戰第四百二十九節 一起承擔第十七節 取信(1)第八百一十二節 列強分贓會議第八十三節 皆驚第七十一節 敵國外患者第二百九十三節 發兵肇慶第四百三十三節 官辦企業改革第七百九十節 給滿遺找個去處第五百四十七節 登高必跌重第一百一十九節 十三行巨鱷第六百五十節 軍隊有思想了第四百零二節 皇帝的鴨子第六百六十七節 鐵路扯動的政局第三百二十三節 爭奪地盤第六百零八節 大明軍國主義第六百二十四節 雲南他們守不住第三十三節 擒王(2)第五百五十三節 軍火買賣第五百九十一節 東清鐵路第七十九節 短兵相接第一百二十節 瑞典人的意外收穫第四百三十六節 身股制改革第六百七十九節 越南亂局第五百九十一節 東清鐵路第七百九十六節 後發國家的工業化路徑第三百九十三節 最後的罪惡之城第六十一節 十萬百姓十萬兵第三百零五節 海關的情弊第十七節 取信(1)第六百零一節 攪屎棍子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七百七十九節 昏君混臣第二節 意識上傳第七百八十三節 日本獅子大開口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七百二十五節 大明犯了拖延癥第三十二節 擒王(1)第三百九十八節 場外遊說 2第六百零九節 制衡第一節 廣州陷落第十九節 取信(3)第43節 實話第三十節 願與你結拜第六百九十五節 王師南征第三百八十九節 登基第六百三十九節 希望還是噩夢第一百一十五節 紛至踏來第六百四十五節 琉球流亡政府第五百七十二節 多事之秋第八百二十八節 德國需要保證第35節 見柏貴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七百四十八節 大明的盟友第六百八十九節 外交準備第一百七十三節 軍事演習第七百五十一節 打造前敵基地第六百六十六節 官僚集團與皇權第七百四十三節 華人爆發的力量第七百六十六節 煎熬第三百三十六節 柏貴離粵第六百五十四節 動真格的第七百三十節 商業內戰第六百七十六節 新明英商約第七百四十四節 得意時要知進退第一百七十九節 推銷自由貿易第一百七十九節 推銷自由貿易第三百四十八節 挖天國的牆角第一客卿第六百一十七節 德國推禍水第四十七節 請纓第二百九十五節 控制財政第三百七十六節 整肅軍紀第三百三十二節 科舉是一把鑰匙第七百六十四節 授旗第六百八十四節 赫德的活動第四百三十二節 敕建絲廠第七百一十九節 十年保護期第九十二節 全軍出擊第一百六十八節 昭常一樣的忠臣第45節 逃亡(二)第一百七十六節 只要活不下去的那些人第五百五十八節 三大鐵路第一百二十三節 瑞典顧問團第四百一十節 繼續擴大茶葉優勢第七百零九節 新加坡談判第六百五十二節 情況激化第四百一十七節 引入種子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六百七十二節 環太平洋利益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格尔木市| 博客| 通州区| 海晏县| 邓州市| 疏勒县| 大化| 易门县| 水富县| 景泰县| 武川县| 磴口县| 大宁县| 临安市| 修武县| 青岛市| 吉林市| 沁水县| 潮州市| 成都市| 上林县| 桃源县| 清镇市| 响水县| 正定县| 资源县| 灵丘县| 枞阳县| 兴业县| 建湖县| 东兴市| 邮箱| 宁津县| 册亨县| 玉屏| 广德县| 古浪县| 二连浩特市| 渝中区| 德令哈市| 临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