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百零二節 皇帝的鴨子

皇帝的私事向來不是普通的私事,尤其是納妃子這種事,更是國事一般。

朱敬倫要納妃,當然不是全天下選秀女,他不是洪秀全,沒那麼強烈的佔有慾,沒有窮人乍富的爆發情緒。

他要納的這個妃子,是早就定下來的,是高官仙的妹妹高媛。

這件事已經拖延了四五年了,幾乎每年都有人提出來,因爲這件事背後牽扯的是一個政治勢力,五邑地區的客家勢力,由於早期藉助客家人的武力,軍中客家軍官佔了將近一半,是朱敬倫不能不穩住的一股勢力。

當年答應納高媛爲妾,就是在爲了得到客家人支持而不得不接受的事情,就跟娶張柔是爲了穩住張千山一樣的道理,是一筆政治交易。

可是之後的幾年,朱敬倫可以說沒有遵守交易。

前一兩年,以張寶銘爲首的客家官員沒有一年,甚至沒有一個月不催促,他們需要有一個客家女人在朱敬倫身邊,當時的客家人朝不保夕,他們需要給自己找一個保護人。

但現在客家人的危機已經度過去了,土客械鬥已經徹底平息,他們沒有生存的壓力了,但他們更渴望一個客家人能成爲朱敬倫的女人,因爲朱敬倫的身份也不同尋常,朱敬倫是皇帝了。

可奇怪的是,除開前一兩年他們拼命催促外,後來他們反倒是不著急了,也就是每年例行公事一般提一下,態度並不堅定,所以事情也就這麼拖延下來。可今年突然,客家勢力再次集中向朱敬倫上書,要求朱敬倫納妃。

原因很簡單,結親的前兩年,客家人自己危機感很強;但是當英法聯軍進攻北京之後,尤其是朱敬倫擺明軍馬扯旗造反之後,他們反而不急了。因爲那時候他們危機感解除不說,他們還看到了朱敬倫真正當皇帝的希望。

將客家女兒嫁給一個割據的諸侯,跟嫁給一個皇帝那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之後幾年,客家勢力雖然每年都提一提,可是並不著急,他們在等,等朱敬倫真正登基的一天。

而去年年底,朱敬倫登基稱帝了,而且是挾攻佔北亰的餘威,在天壇登基的,這不但一下子讓大明國家公開建立,而且瞬間就讓所有國民產生了堅定的信心,大家都認爲這個國家很強大,不會被滅掉,在這種安定的心態下,百姓對大明的認同空前提高。

這時候客家勢力覺得時機成熟了,開始密集的催促朱敬倫納妃,沒登基之前的朱敬倫娶客家女兒那是納妾,但現在的皇帝娶客家女兒,最少也得是一個妃子了,此時不爭取,更待何時。

客家勢力還爭取到了相當多的支持,很多不同派系的大臣都支持他們,尤其是禮部,他們擔憂朱敬倫目前唯一的妃子張柔根本就無法生產,否則這麼多年也沒誕下一兒半女,他們不但支持朱敬倫娶高媛,事實上朱敬倫娶誰他們都支持,最好能娶一個農村的屁股大能生育的粗壯女人。

當然反對者也有,土客械鬥的另一方廣府人勢力是反對的,但是在一種皇帝需要繼承人的大勢面前,他們還真的不好公開反對,但他們此時幫了一個倒忙,他們拼命的催促朱敬倫廣選秀女,他們希望用大量的土人女兒,來沖淡客家女兒可能入宮給土人帶來的影響。

當自己的親事變成政治博弈的時候,朱敬倫可選擇的空間也就不大了。

更何況他根本就沒想過不承認諾言,當年他需要客家人的時候答應娶高官仙的妹妹,現在他根基穩固了,就把人一腳踢開,這不是他做人的原則。他之所以一直不娶高媛,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爲他覺得高媛太小,定下婚事的時候,高媛才十三歲。

但一晃五年過去了,現在的高媛也十八歲了,儘管朱敬倫依然覺得是一個小女孩,可在這個時代已經是十足的大姑娘了,再不嫁人就嫁不出去了,他可以想像得到這個小姑娘此時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不能不爲人家姑娘考慮。

加上讓他選秀的壓力越來越大,朱敬倫馬上就答應了客家勢力的訴求,他決定就在今年迎娶高媛,責成禮部選定吉日。

處理完這些公私事務之後,朱敬倫基本上留在手裡的權柄就不重了。

需要親自負責的事情也就不多了,閒暇時間馬上就多了起來。

這時候朱敬倫做了一個讓人驚詫的行爲,他開始種地了。

在皇宮中開荒種地。

兩廣總督府,鴉片戰爭中被夷爲平地,原本的歷史上,這裡一直就沒修復過來,最後被洋人強佔做了教堂。

朱敬倫始終對西方宗教的傳播報以謹慎的態度,只允許洋人在口岸傳教,不允許他們進入內地。加上大明也沒有滿清那麼荒唐,總督府也不可能被洋人拿走。

因此朱敬倫登基之後,選定這裡作爲皇宮,但由於資金緊張,朱敬倫反對鋪張浪費,只打算修復這裡,可還沒等修復,朱敬倫主意就變了。

剛剛清理了廢墟,他就迫不及待的搬了進來,將廣州巡撫衙門讓了出來,給了辦公緊張的廣東省府。總督府雖然毀掉了,但並不是所有的房屋都倒塌了,清理之後還留下了十餘間完好的房屋,朱敬倫佔了其中的三間,一間作爲臥室,一間作爲廚房,剩下一間作爲客廳。其他房間則給了護衛居住,作爲皇帝他的護衛人員多達幾千人,光是貼身不離的侍衛,就不能少於三百。

總督府的面積還在,這裡佔領兩百畝,直接從新城城牆到老城城牆,南北兩面都靠近護城河,尤其是老城的護城河,甚至都被總督府包了進來。以前這河裡的水被引入總督府,爲總督的假山花園增添了趣味,現在引水渠再次挖開,朱敬倫決定用這些水來種地。

種地這種活朱敬倫不陌生,他外婆家是鄉下的,小的時候每年都回去幹農活。

他的身體也夠強壯,不誇張的說,一個人頂四個壯漢是沒問題的。

他親自動手,拒絕侍衛幫忙,幾天之內就開墾出了十畝地,引水就不能親自動手了,這種專業的事情,得請工匠來,幾個僱來的工匠幫忙修砌了引水渠,安裝了翻車,朱敬倫腳踩翻車就能將流水引入自己的田地裡。

侍衛中有人也是農民出身,他們也是種田的行家,但是他們發現朱敬倫種田,跟他們不一樣,育苗他們懂得,不育苗怎麼插秧,可是朱敬倫育苗的土壤格外的厚實,秧苗長的也更大,甚至都快過了插秧的時候。

這時候他們才發現,他們的皇帝並不打算插秧,而是將秧苗一車車的裝到地頭,接著向著田地直接拋灑。

這不是糟蹋莊稼嗎,第一時間很多士兵心裡涌現出這樣的心思,但是他們不敢說出來,甚至自己都覺得這樣想一想都有罪,皇權在他們心中的神聖感是很強烈的,尤其是長期跟朱敬倫這樣的人待在一起,那更是有很強的影響,說不好朱敬倫身上那種自然而然的大氣,是很能收攏人心的。

他們不知道這叫做拋秧,1950年代纔開始出現,而在70年代纔開始走向成熟。

朱敬倫恰好做過這樣的事情。

接下來的事情讓侍衛感覺更加的離奇,因爲他們看到秧苗一個個都活了不說,朱敬倫之後又買來一些小魚苗放了進去,這還不算什麼,稻田養魚雖然大家沒聽說過,但魚在水裡,平時也看不見,並不驚奇。

但朱敬倫還給另一些地裡放進去了一些鴨子,一些孵化出來沒幾天的小鴨苗,魚在水裡而且怎麼看魚都沒有牙,可是鴨子可是有嘴的,最關鍵的是大家都知道鴨子是吃草的,他們把稻秧吃了可怎麼辦?

這時候甚至還有士兵恍然大悟,敢情皇帝種莊稼就是爲了養鴨子啊,難怪皇帝閒的沒事弄出這幾畝地來。

讓他們大跌眼鏡的是,隨著稻秧和鴨子的一天天長大,兩種生物始終和平共處。

而且朱敬倫還帶著一家老小,主要是老婆張柔和丫頭銀環,做出了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朱敬倫利用後世的經驗,每天都在給鴨子餵食的同時讓銀環搖銅鈴,久而久之只要一搖銅鈴,方纔還在稻田裡戲水的鴨子,就嘎嘎叫著飛撲向鴨舍。

完全不理解這種生物共生道理的士兵們看的出奇,他們實在是無法解釋這種情況,私下議論說皇帝家的鴨子通人性,懂得不吃秧苗的道理。

其實這種共生原理是什麼時候發現的不得而知,總之並不早,起碼在民國之前沒有,而在改革開放之後才推廣開來。

原因就是鴨子不是不吃稻秧,綠色的秧苗也在鴨子的食譜上,不過排的比較靠後,只有在沒有蟲子吃,沒有青草吃的情況下,鴨子纔會吃稻秧,因此一畝地中不能放養過多的鴨子,一畝地養個十隻左右就是極限,太多了天裡的蟲子就不夠鴨子吃,他們就會禍害秧苗,這種具體的比例,不經過試驗是不可能摸清楚的,因此在舊中國纔沒有被老百姓摸索出來。

可這個時代的人還比較迷信,士兵們的說法,很快就傳了出去,市井上議論紛紛。

直到不少高官藉口探望皇帝,一個勁的往朱敬倫的稻田裡瞅的時候,朱敬倫才發現了這個問題,而這時候稻秧已經長到了一尺多高。

第一百三十一節 給個甜棗第四百一十五節 巴黎世博會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爭財纔開始第三百三十三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1第三十三節 擒王(2)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第三百七十八節 以登基爲契機第一百二十八節 互相指責第三百零七節 西方使團第三百一十五節 站在哪一邊第二百九十四節 收服八旗將軍第一百五十九節 城下之盟第六百九十七節 明越兄弟同盟條約第六百一十七節 德國推禍水第五百九十三節 專利法的頒佈第一百四十八節 以新會爲大本營第七百六十二節 朝鮮東學道起義第一百七十七節 使團第六百六十二節 兵工廠私有化第七節 應募第一百二十九節 瞞天過海第八百二十四節 關於加州的戰和第八百零九節 中國的世界政策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七百零二節 順化戰役 1第四百零二節 皇帝的鴨子第三百三十七節 肇慶會戰 1第一節 廣州陷落第七百九十七節 戰列艦時代到來第一百九十六節 大調兵第四百零一節 遺留問題第六百三十五節 法國的困境第兩百零一節 主心骨第三百二十七節 抓住這個人才第五百五十九節 普法戰爭紅利第四百二十六節 建設特色商業社會第一百四十四節 美麗的誤會第一百四十五節 名揚三縣第一百五十一節 萬民書和打官司第六十六節 單騎降夷第三百九十二節 藏污納垢之所第六節 還得進城第七百八十三節 日本獅子大開口第四百四十九節 各方聯動第六百七十節 私有墾殖地第一百六十七節 收穫民心第一百七十七節 使團第五百六十一節 軍事改革 1第七十六節 英軍襲來第三百八十三節 工業革命種子 1第七十一節 敵國外患者第七百四十節 北伐的地緣顧慮第六百零五節 反彈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五百九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重新開工第七百三十九節 此時打成本最低第五百九十四節 加州桑蠶業和移民第七百零三節 順化戰役 2第八百一十五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1第七百九十八節 東亞大陸協定第三百三十九節 肇慶會戰 3第三百五十三節 信仰崩塌第五百六十一節 軍事改革 1第一百五十八節 神經病一樣第一百七十九節 推銷自由貿易第七百九十八節 東亞大陸協定第五百五十節 痞子李鴻章第三百一十節 引入競爭第七百四十八節 大明的盟友第七百六十節 飲馬墨西哥灣第六百九十八節 海防戰役 1第六百四十七節 開始撤僑第三節 千總之家第37節 不得不扯進來第37節 不得不扯進來第一百九十二節 拉攏穆克德訥第七百八十八節 吞併滿清的基礎第五百九十六節 流氓合夥人第五百四十九節 統一教育第一百六十八節 昭常一樣的忠臣第三百三十九節 肇慶會戰 3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六百九十五節 王師南征第七百七十二節 休斯敦大會戰 2第一百八十六節 鬧餉第四百四十三節 巨頭之間的戰爭第六百三十二節 肥皂是新產業第五百六十六節 規範鄉村自治 1第七十五節 僱傭兵第七百一十一節 北極熊的衝擊第一百九十五節 橫掃千軍第八百一十一節 國際局勢複雜化第七百八十八節 吞併滿清的基礎第二百零三節 整編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七百一十五節 屠殺藍衣軍事件第七百一十一節 北極熊的衝擊第二百零二節 超人第三百二十三節 爭奪地盤上架
第一百三十一節 給個甜棗第四百一十五節 巴黎世博會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爭財纔開始第三百三十三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1第三十三節 擒王(2)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第三百七十八節 以登基爲契機第一百二十八節 互相指責第三百零七節 西方使團第三百一十五節 站在哪一邊第二百九十四節 收服八旗將軍第一百五十九節 城下之盟第六百九十七節 明越兄弟同盟條約第六百一十七節 德國推禍水第五百九十三節 專利法的頒佈第一百四十八節 以新會爲大本營第七百六十二節 朝鮮東學道起義第一百七十七節 使團第六百六十二節 兵工廠私有化第七節 應募第一百二十九節 瞞天過海第八百二十四節 關於加州的戰和第八百零九節 中國的世界政策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七百零二節 順化戰役 1第四百零二節 皇帝的鴨子第三百三十七節 肇慶會戰 1第一節 廣州陷落第七百九十七節 戰列艦時代到來第一百九十六節 大調兵第四百零一節 遺留問題第六百三十五節 法國的困境第兩百零一節 主心骨第三百二十七節 抓住這個人才第五百五十九節 普法戰爭紅利第四百二十六節 建設特色商業社會第一百四十四節 美麗的誤會第一百四十五節 名揚三縣第一百五十一節 萬民書和打官司第六十六節 單騎降夷第三百九十二節 藏污納垢之所第六節 還得進城第七百八十三節 日本獅子大開口第四百四十九節 各方聯動第六百七十節 私有墾殖地第一百六十七節 收穫民心第一百七十七節 使團第五百六十一節 軍事改革 1第七十六節 英軍襲來第三百八十三節 工業革命種子 1第七十一節 敵國外患者第七百四十節 北伐的地緣顧慮第六百零五節 反彈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五百九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重新開工第七百三十九節 此時打成本最低第五百九十四節 加州桑蠶業和移民第七百零三節 順化戰役 2第八百一十五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1第七百九十八節 東亞大陸協定第三百三十九節 肇慶會戰 3第三百五十三節 信仰崩塌第五百六十一節 軍事改革 1第一百五十八節 神經病一樣第一百七十九節 推銷自由貿易第七百九十八節 東亞大陸協定第五百五十節 痞子李鴻章第三百一十節 引入競爭第七百四十八節 大明的盟友第七百六十節 飲馬墨西哥灣第六百九十八節 海防戰役 1第六百四十七節 開始撤僑第三節 千總之家第37節 不得不扯進來第37節 不得不扯進來第一百九十二節 拉攏穆克德訥第七百八十八節 吞併滿清的基礎第五百九十六節 流氓合夥人第五百四十九節 統一教育第一百六十八節 昭常一樣的忠臣第三百三十九節 肇慶會戰 3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六百九十五節 王師南征第七百七十二節 休斯敦大會戰 2第一百八十六節 鬧餉第四百四十三節 巨頭之間的戰爭第六百三十二節 肥皂是新產業第五百六十六節 規範鄉村自治 1第七十五節 僱傭兵第七百一十一節 北極熊的衝擊第一百九十五節 橫掃千軍第八百一十一節 國際局勢複雜化第七百八十八節 吞併滿清的基礎第二百零三節 整編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七百一十五節 屠殺藍衣軍事件第七百一十一節 北極熊的衝擊第二百零二節 超人第三百二十三節 爭奪地盤上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田林县| 井陉县| 杂多县| 灵川县| 锦州市| 岳普湖县| 龙游县| 正宁县| 永丰县| 桑日县| 灵寿县| 邮箱| 武强县| 宁化县| 卓资县| 云林县| 海淀区| 洛川县| 贵港市| 聊城市| 旌德县| 淳化县| 南城县| 北安市| 兴隆县| 达孜县| 花莲县| 大田县| 郑州市| 平山县| 临泽县| 定西市| 苏尼特右旗| 屏东县| 漳州市| 大理市| 武冈市| 墨江| 习水县| 边坝县| 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