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五十一節 萬民書和打官司

讓陳芝廷出面,從沙井開始,每一個鄉紳都簽名畫押,寫血書。

血從哪裡來的,朱敬倫殺了一頭豬,洋洋灑灑寫了一萬多言。

文章是陳芝廷這個舉人寫的,朱敬倫可寫不了這種駢六儷四的文章,什麼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之類的危言聳聽都加進去,文采都快趕上過秦論了,十足是發自文人悲憤所言。

至於簽名的血字,那到真的是每一個鄉紳割破自己的手指寫下的大名,沙井很順利,九龍也很順利,其他地方雖然不算順利,得一個一個鄉紳去勸,但是也沒太大的困難,這些鄉紳也就是怕給皇帝上萬民折這種東西,會惹來麻煩,但看到籤的人越多,也就越放心了。

所有有功名的人,哪怕只是一個秀才都得簽名,不籤就發動你的同窗,師長來勸說,用各種大義旗號給你施壓,不籤就是對不起祖宗,不籤就是不忠於大清,皇帝現在受到奸人矇蔽,割地喪師,咱這是給皇上進獻忠言啊。

有田地超過一百畝的地主要簽字,這回可是爲了保咱大傢伙的土地,你不籤就讓洋人割你家的,你同意不,同意到時候大家都跟洋人商量,就你家不要地,連哄騙帶威脅的,地主其實更願意簽字,因爲他們明白大道理上確實如此,加上那些舉人老爺都簽字了,咱一個平頭百姓也不用怕,天塌下來有大個頂著。

當然如果真是平頭百姓,他們想籤,還沒這個資格呢。

陳芝廷帶著縣吏,反正是一家家的走訪,他沙井陳家,自稱宋朝駙馬之後的陳家第一個籤,然後還有自詡張良後代的張家,自詡文天祥後代的文家,瞧瞧咱這一個個大戶都簽了,誰敢不籤就是跟大傢伙過意不去。於是大宗族也跟著簽字,包括客家人也要簽字,他們也是宗族體系,弄不好五百年前還是一家人呢。

就這樣以地方上的士大夫階層,地主階層和宗族勢力,全都完成了這份血書的簽字,這是大家的意思,這是民心,這是民意啊,皇上看到了會有什麼感想。

這還沒完呢,新安簽字了,東莞籤不籤,香山籤不籤,順德籤不籤,番禺籤不籤,南海籤不籤,總之慢慢往下串聯吧,什麼時候要用了拿出來用,拿去送給皇帝看。

但最終是給英國人施壓的,皇帝承受再大的壓力,他一撂挑子跑承德去了,英國人非要割地,皇帝估計也只能“不順”民心了。

所以朱敬倫給英國人也準備了一份禮物,這真的是一份禮物。

這是一篇英文起草的告英王書,送愛爾蘭和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女王陛下御覽。主要內容是以整個廣東鄉紳名義敬告英王:

你們英國人來我們中華做貿易,我們並不反對,但是你們英國商人在我們這裡無惡不作,肆意妄爲,所以之前我們對你們很不滿意,不想跟你們做生意,可沒想到發展到兩家交兵,生靈塗炭的地步,退一步講,只要你國商人能夠遵紀守法,能夠入鄉隨俗,我們兩家還是可以保持和睦的。

在此我們鄭重承諾,在通商口岸,我們允許你們的商人來做生意,居住,以及信仰你們的教派,我們保證絕不加以傷害。但若敢傷害我良善百姓,盜竊、走私,尤其是肆意銬擄我國良善百姓販賣於東西二洋與人爲奴萬萬不許,犯之即當絞刑以儆效尤!

至於洋人進內地經商往來,若我們看到你們的誠意,看到你們的商人遵紀守法,將來也未爲不可。朝廷雖有條約,但我鄉民也有民俗,你等不可依持朝廷條約欺壓百姓。

如果你們一意孤行,尤其要割我土地,佔我良田,我等紳民立約起誓,破家爲國,定與你國大軍周旋到底,倘若不幸兵敗,也絕不與你等有任何瓜葛,寧可遷徙他方,避入深山,也不與你等爲伍。決不讓你等從中國買到一寸絲,一葉茶,也絕不買你等一片煙,一縷棉。

差不多就是這樣,一方面威脅洋人不要割地,否則讓他們買不到任何商品,也賣不出任何貨物。另一方面何嘗不是用洋人割地威脅鄉紳,如果洋人不割地,讓他們承諾洋人可以自由在通商口岸行走,居住和經商,保證不傷害他們。

這樣的約定算是給洋人一個威脅,也是給洋人一件禮物,其實還是朱敬倫想方設法的希望提高貿易,算是三贏。老百姓保守,這畢竟不是什麼好事,但像英國人這樣不服就打,朱敬倫可不能接受,沒有解決不來的問題,只有錯誤的辦法。

至於英國人收到這封書信,是感受到威脅多,還是覺得是禮物多,朱敬倫根本不在乎,反正他覺得如果英國政府沒有瘋掉,就絕對不會選擇跟幾千萬他們的生意對象爲敵。

給英國人的信是用的香港洋人之間的文件紙,赫德在赤灣也用這種公文紙,因此得來也算方便。寫內容只用了一頁,可是後面的簽名,就準備了上百頁,一個個鄉紳用小楷簽字,有印章的還要加蓋他們的印章。

內容是用英文寫的,鄉紳們根本看不懂,但是他們連給皇帝的萬民折血書都簽字了,也不怕給不知道在什麼鬼地方的洋人女王寫信。

但他們看不懂,朱敬倫還專門翻譯了出來,讓陳芝廷帶人一定要讓大家知道他們是在什麼東西上籤的字,讓他們知道,簽了字他們自己就也有義務遵守約定,如果洋人沒割地的話,大家以後就不要再殺洋人了,儘管阻止洋人進城很威風,維護了我上國百姓的尊崇,但是畢竟惹來戰敗賠款割地就不好了。

愛好和平的鄉紳們明白這個道理。

這邊簽著字,另一邊朱敬倫卻授權伍家在香港跟怡和洋行打起了官司,因爲怡和洋行果然沒有按時將大炮送來,英國政府去年就扣押了他們的大炮。

朱敬倫當初籤合同的時候,貨款是100萬兩,這其中有巨大的利潤,因爲成本恐怕不會高過30萬兩,這種利潤下的怡和洋行是會不顧任何法律的,所以對於朱敬倫提出的附加條款,他們也表示認可了,儘管這種條款有些霸道,比如規定不管任何情況下,怡和洋行都要按期交貨,沒有任何不可抗力條款,哪怕是海上起風暴了,哪怕英國所有兵工廠都爆炸了,怡和洋行也必須如期送貨。爲了超額利潤,怡和洋行答應了,做生意嗎,畢竟高風險才意味著高利潤,不然憑什麼中國人會出這麼高昂的價格。

其實怡和洋行也有他們自己的自信,第一哪怕海上風暴沉船,就是在來回一趟,也來得及,一年時間呢,英國的飛剪快船三個月就能從英國到中國,半年往返兩趟足夠,至於大炮貨源問題,緊急情況下,怡和洋行能說動英國海軍從他們的軍艦上拆卸一批大炮來應急。

在怡和洋行看來,這是萬無一失的買賣,可沒想到他們的大炮竟讓英國政府給扣押了,這就要了明瞭,怡和洋行不是沒動用他們的政治影響力,創始人老麥迪遜剛好退休在英國,天天找各路議員請願,給英國政府施壓。

雖然香港政府本來想裝作疏忽,讓怡和洋行在戰爭期間,悄悄的把大炮運到中國來,但是大沽口一戰之後,英法兩國民間氣勢洶洶,任何事情都經不起深挖,好死不死的報紙把這件事給挖了出來,引起了輿論的憤怒,怎麼兩國還在交戰,你們還賣大炮給中國,難怪中國人剛剛用大炮轟沉了四艘英軍炮艇,感情這都是怡和洋行賣給中國的,你怡和洋行到底是英國的洋行,還是中國的洋行?

老百姓是不講理的,民憤之下,英國政府不敢不管了,立刻調查情況,發現果然怡和洋行在英國的各大軍工廠,訂購了一批火炮,馬上扣押,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任由老麥迪遜跑斷了腿都不好使。

但怡和洋行真的承受不起這個損失啊,雖然他們號稱是東印度公司的接班人,可實際上他們的貿易額跟當初的東印度公司根本就不在一個量級上,雖然他們在鴉爿貿易中擁有相當大的份額,可還遠遠稱不上壟斷,他們的規模別說東印度公司了,比之當初顛峰時期廣州十三行任何一個洋行都不如。

一百萬資本他們倒是有,可很多都是固定資產,是倉庫,是碼頭,是船務,是一艘艘的飛剪船,而不是現銀啊,他們曾經賺取的利潤也很多,多達數百萬兩,但那可是老麥迪遜幾十年的努力成果,那些利潤早就給股東分紅了,想從股東手裡摳出來,那簡直難如登天,所以僅以現在的怡和洋行的資本,就是賣了他們也賠不起這筆高昂的違約金,因爲朱敬倫當初令人髮指的要求把違約金定到了商品額的三倍,也就是三百萬兩,加上退賠的三十萬兩,怡和洋行要一次性支出三百三十萬兩銀子。

這對怡和洋行是一場災難,一場海上颳起的十級颶風,會頃刻間掀翻怡和這艘巨輪。

所以他們想盡辦法應對,多次跟朱敬倫派去催貨的伍崇曜磋商,朱敬倫接連給他延期,但是他們始終無法打通英國政府,這就沒辦法了,已經延期了三個月,朱敬倫讓伍崇曜給他們下最後通牒,立馬繳納違約金,否則就起訴怡和。

第六百八十五節 大明政變第一百一十六節 求才若渴第四百一十一節 大明的鐵甲艦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六百七十節 私有墾殖地第七百零九節 新加坡談判第五百九十節 大明棉紡業困境第七百四十三節 華人爆發的力量第六百二十二節 柏貴懷舊第七百七十節 越來越像政客第九十八節 虛張聲勢第五百四十四節 小看了英國人第六十一節 十萬百姓十萬兵第七百零六節 峴港會戰 1第三百零三節 一封信第五節 離開第六百九十節 曾左之死第七百九十八節 東亞大陸協定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回失去的就是正義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七百七十四節 休斯敦大會戰 4第七百一十五節 屠殺藍衣軍事件第九十一節 疲敵戰術第37節 不得不扯進來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八百一十七節 讓城裡人回農村第五百四十四節 小看了英國人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六百九十節 曾左之死第五百四十六節 爭議性的人選第一百四十七節 美國顧問團第七十四節 想要改變種姓嗎第六百一十四節 生產自救第一百四十七節 美國顧問團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三百三十七節 肇慶會戰 1第六百二十節 湘軍下江南第六百一十五節 大移民潮第七百零五節 俄軍入塞第七百零六節 峴港會戰 1第六百二十三節 太平天國有奸商第一百二十九節 瞞天過海第三十三節 擒王(2)第三百八十節 蓄髮易服第一百二十六節 施工天分第41節 大計劃(一)第七百五十二節 在墨西哥外交戰第六百七十一節 環太平洋華人圈第六百六十節 大明財閥第三百一十三節 改革進行時第六百六十六節 官僚集團與皇權第七百二十四節 這有德國什麼事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七百五十六節 悄然興起的教派第七百一十節 戰火擴大第六百二十三節 太平天國有奸商第六十二節 炮聲就是信號第六百六十一節 路通八方通鬼神第七百九十六節 後發國家的工業化路徑第五百七十四節 美國人在背後第六百六十九節 度過蠶瘟危機第一百八十四節 後臺倒了第六百二十一節 兩路出兵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八十一節 參戰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六百八十二節 拉胡雪巖一把第一百二十五節 造謠第一百七十六節 只要活不下去的那些人第三節 千總之家第六百一十九節 新的土地第三百三十節 發行債券第三百五十四節 忠王九千歲第九十二節 全軍出擊第六百九十九節 海防戰役 2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七百六十三節 大會戰序幕第三百二十七節 抓住這個人才第七百四十二節 洪天王借屍還魂第七百七十節 越來越像政客第三節 千總之家第三百五十八節 大任務第一百三十一節 給個甜棗第五百九十二節 重工業的春天第三百六十二節 廣西還是福健第七百一十六節 利益分享第三百七十四節 歸國第三十節 願與你結拜第二十五節 大紅包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三百七十九節 變法第四百節 貿易談判 2第六百三十節 深化改革 1第一百四十五節 名揚三縣第一百五十九節 城下之盟第七百一十節 戰火擴大第七百三十九節 此時打成本最低
第六百八十五節 大明政變第一百一十六節 求才若渴第四百一十一節 大明的鐵甲艦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六百七十節 私有墾殖地第七百零九節 新加坡談判第五百九十節 大明棉紡業困境第七百四十三節 華人爆發的力量第六百二十二節 柏貴懷舊第七百七十節 越來越像政客第九十八節 虛張聲勢第五百四十四節 小看了英國人第六十一節 十萬百姓十萬兵第七百零六節 峴港會戰 1第三百零三節 一封信第五節 離開第六百九十節 曾左之死第七百九十八節 東亞大陸協定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回失去的就是正義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七百七十四節 休斯敦大會戰 4第七百一十五節 屠殺藍衣軍事件第九十一節 疲敵戰術第37節 不得不扯進來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八百一十七節 讓城裡人回農村第五百四十四節 小看了英國人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六百九十節 曾左之死第五百四十六節 爭議性的人選第一百四十七節 美國顧問團第七十四節 想要改變種姓嗎第六百一十四節 生產自救第一百四十七節 美國顧問團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三百三十七節 肇慶會戰 1第六百二十節 湘軍下江南第六百一十五節 大移民潮第七百零五節 俄軍入塞第七百零六節 峴港會戰 1第六百二十三節 太平天國有奸商第一百二十九節 瞞天過海第三十三節 擒王(2)第三百八十節 蓄髮易服第一百二十六節 施工天分第41節 大計劃(一)第七百五十二節 在墨西哥外交戰第六百七十一節 環太平洋華人圈第六百六十節 大明財閥第三百一十三節 改革進行時第六百六十六節 官僚集團與皇權第七百二十四節 這有德國什麼事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七百五十六節 悄然興起的教派第七百一十節 戰火擴大第六百二十三節 太平天國有奸商第六十二節 炮聲就是信號第六百六十一節 路通八方通鬼神第七百九十六節 後發國家的工業化路徑第五百七十四節 美國人在背後第六百六十九節 度過蠶瘟危機第一百八十四節 後臺倒了第六百二十一節 兩路出兵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八十一節 參戰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六百八十二節 拉胡雪巖一把第一百二十五節 造謠第一百七十六節 只要活不下去的那些人第三節 千總之家第六百一十九節 新的土地第三百三十節 發行債券第三百五十四節 忠王九千歲第九十二節 全軍出擊第六百九十九節 海防戰役 2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七百六十三節 大會戰序幕第三百二十七節 抓住這個人才第七百四十二節 洪天王借屍還魂第七百七十節 越來越像政客第三節 千總之家第三百五十八節 大任務第一百三十一節 給個甜棗第五百九十二節 重工業的春天第三百六十二節 廣西還是福健第七百一十六節 利益分享第三百七十四節 歸國第三十節 願與你結拜第二十五節 大紅包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三百七十九節 變法第四百節 貿易談判 2第六百三十節 深化改革 1第一百四十五節 名揚三縣第一百五十九節 城下之盟第七百一十節 戰火擴大第七百三十九節 此時打成本最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革吉县| 阳山县| 金沙县| 花莲市| 怀安县| 西和县| 辰溪县| 合肥市| 梅河口市| 武宣县| 永嘉县| 永吉县| 绥江县| 铁力市| 西宁市| 江西省| 宝应县| 六枝特区| 高淳县| 二手房| 恩平市| 大化| 泸西县| 祁东县| 贺兰县| 进贤县| 临湘市| 潞西市| 锦州市| 寿光市| 巴马| 荥阳市| 天全县| 油尖旺区| 富锦市| 鹰潭市| 渑池县| 芦溪县| 武宁县| 镶黄旗| 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