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九十章 首都

天法四十八年開始的天末改制運動,是李來亨在位期間的最後一次改革,也是順朝第一個百年中,最重要的一次官制改革運動。

天法四十八年朝廷頒佈《官制改易籌備大綱》,終結了從隋代開始的六曹(部)制度,中樞部下的六政府機構由外務部、吏部、民政部、度支部、學部、陸軍部、法部、工部(後改名農(nóng)工商部)、郵傳部,這九個部門取代併成爲了後來內(nèi)閣的雛形。

後來又查漏補缺地順應組建大海軍的需求,成立海軍部。

參軍院則被改製爲軍諮府,起初這一機構也是由陸軍部管制,後來則因爲軍事需要而被獨立出來。

此時的內(nèi)閣並不像後來那樣由平章軍國重事領導,而仍然由政事堂的多位平章政事採取集體領導的方式管理。

這一時期,爲了平息日本地區(qū)的持續(xù)性暴動,朝廷的官員職位,不再對出身地有任何要求。

不要說是出身於瀛洲各都督府轄區(qū)的百姓,就算是一直出生國外,且一直在海外受教育的人,也能夠毫無阻礙地擔任朝廷的全部公職。

一大批來自樂浪、瀛洲、昭南和青丘的海外屬地士人,因此在天末改制以後,粉墨登場,擠進來了冠蓋如雲(yún)的開封朝堂。

他們各自在本地富商的大力捐獻支持下,於開封採買土地,修建了風格各異的會館,供海外士人聚會之用。

兩鮮會館(即指樂浪和熊津兩個朝鮮轄區(qū))、瀛洲會館、南洋會館、青丘會館……

這些建築風格迥異於內(nèi)地的堂皇會館,作爲新文化的載體和宣傳中心,也爲開封的市井文化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

開封是一座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城市,但實際上到順初的時候,經(jīng)過幾百年的衰退和明末以來多年戰(zhàn)爭的破壞,它的人口已經(jīng)不能算作大都會之列,城市的經(jīng)濟、文化和教育事業(yè),也已經(jīng)明顯落後於江南地區(qū)的諸多都會城市。

開封雖然位在中原的中心,但至少就順初的情況來看,開封城市在當時已經(jīng)顯露明顯的衰退之象。

它後來冠蓋盛於世界的種種夢華,大部分都建立在其作爲大順這樣一個世界帝國首都的行政地位之上。

所以順朝的開封,與宋代的開封在城市文化上已經(jīng)有了很大差別。

它依舊是一座市民城市,可又更多是一座世界的帝都;它的市民文化依舊發(fā)達,但又增添了更多權威的色彩。

開封在中原,但它的市民卻來自大順這個世界帝國的每一塊屬地,所以人口的構成可謂空前複雜。

開封人認爲自己是得天獨厚的、紳士的、殷勤的、應該被讚頌,但是他們自己卻跋扈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

所幸順朝的漢字通識教育十分成功,雖然一些海外屬地的國民來到開封以後,不能流利地進行對話,但是筆談絕對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漢族的比例,即便是在順朝版圖最大的時期,也佔到了差不多88%的樣子。

可開封客觀上來講,還是一座相當多元的城市,因爲許多少數(shù)民族的王公和精英階層都移居這座城市,構成了一種十分特殊的市民文化。

這座城市在高宗朝時拆毀了全部的古城牆,使得城市範圍擴大了數(shù)倍以上。

黃河的治理工程是世祖李來亨的遺訓,大順對於淮河、黃河、海河三條河流的治理工作持之以恆,堅持了一百多年的時間纔算基本上完成根治。

在三河中,無疑黃河的治理工程花費人力物力最多。

畢竟黃河的存亡關係開封的危亡,一條河流、一座城市,命運相互纏繞,好在順朝的執(zhí)行力比兩宋強得多,國家有足夠的毅力徹底根治黃河水患。

哪怕要花費一百多年的時間。

考慮到開封的人口裡,至少有五分之四是世祖朝以後,才從大順分佈全世界的無數(shù)屬地裡遷徙來京的;

考慮開封的城區(qū)面積裡,十分之九的部分也是在世祖朝以後才建設起來的。

我們完全可以說這座城市並不是兩宋以來開封城的衍生,它雖然誕生在宋朝開封府的基礎上,可確實是一個嶄新的城市。

而且在城市的氣質(zhì)上,也更接近於長安那樣世界之都的氣質(zhì),而非是宋代開封的市民文化氣質(zhì)。

其實李來亨本人,因爲開封城無險可守,又有黃河水患的危險,一直是心之念念遷都想法的。

他一直以來,遷都的考慮,就是三個選擇:遷都長安,遷都北京,或者再建一座新都。

開封之成爲大順,甚至是全世界的都城,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爲很偶然的原因。

如果當年李自成的北伐打下了北京城,而沒有止步山西,那毫無疑問北京纔會成爲大順的都城。

或者後年多爾袞的南下,如果衝進了河南,說不定順朝就會遷都到後方的襄陽或武昌去了。

長安是大順元勳們最青睞的地方,而且經(jīng)過周祚鼎的治理,關中經(jīng)濟也實現(xiàn)了簡直堪稱跨越式的復甦發(fā)展,已有了作爲首都的潛質(zhì)。

世祖朝又有很多年著力西北,和準噶爾進行多年的戰(zhàn)爭,遷都長安也有利於控制這場戰(zhàn)爭的烈度。

但可能也是因爲西北敵人的危險,朝廷要考慮到遷都長安以後,敵人進攻京師和延安祖墳時,朝廷該怎麼辦的事情。

而北京,其實對朝鮮和日本的成功征服與開發(fā),也給北京重新成爲首都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

畢竟一個繁榮不亞於南海的東海經(jīng)濟圈已經(jīng)形成了,北京作爲這中間最重要的城市,在經(jīng)濟上來說是很值得考慮的。

只不過北京與大順沒有太多歷史關係,本朝的元勳大臣們也都並不支持這點。

李來亨本人最堅持的建形城的方案,大致上是考慮在沿海地區(qū),如天津甚或松江一帶,建立一座宏偉的城市作爲新都城。

可經(jīng)過計算以後,其花費簡直是天文數(shù)字,自然完全不被羣臣所接受。

開封的首都地位就這樣慢慢確認了下來,到李來亨去世以後,更再無爭議。

第一百一十章 承天府第七十五章 尚可喜第五十六章 三百大船第五十六章 賀鎮(zhèn)精騎(三)第九十三章 滿達海中心開花第四章 耿應衢的棉布工坊第一百三十九章 偉人的時代第五十四章 開科萬言書第一百一十三章 輔國公,對不住了第三十八章 雲(yún)南第三十五章 襄陽陷第一百零三章 高鬥樞怎麼辦第十三章 老營改革(上)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二十章 明末順初第二十六章 天降闖軍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一章 滿洲入寇(上)第二十九章 官軍崩潰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七章 何去何從第四十六章 李自敬第一百一十八章 閻爾梅第九十四章 天下與我何加焉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蚌會戰(zhàn)開始第一百八十二章 噫!我中了!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然武俠化的一章插曲第六十五章 湖廣巡撫第一百四十六章 忠貞營第十八章 士紳團練第五十五章 復興陝西第二十七章 血戰(zhàn)無名山(中)第七十四章 旅蒙商第七十八章 劉國能自刎第一百三十三章 尾聲的開始第八十章 動地翻天第四十八章 楚闖的騎士第六十七章 軍議(下)第九十三章 皇太極在哪裡第十二章 遇順則止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蚌會戰(zhàn)開始第六十章 中原戰(zhàn)事結束第一百零八章 闖軍一諸侯(下)第九十七章 天下名鎮(zhèn)第二十五章 世子李玄燁第八十五章 不死於賊,必死於法第五十章 革裡眼第九十九章 聯(lián)軍末路(四)第一百二十七章 誓死保衛(wèi)晉王妃第三十五章 生擒艾都司第三十九章 真定軍議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一百三十二章 當立蓋世功名第一百二十一章 飛雲(yún)橋南岸第九十七章 闖軍李公子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人仰視的李來亨,無誤第九十三章 皇太極在哪裡第三十三章 洛陽春光好(十)第一百四十二章 中國的衣冠肝膽第二十九章 洛陽春光好(六)第二十六章 李來亨以手握日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八十三章 方以仁失策第五十五章 天不欲朕一海內(nèi)第八十八章 虜必有詐第十三章 清軍俘虜第六十六章 摧破裕州城(二)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六十五章 摧破裕州城(一)第一百四十一章 狙殺李來亨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五章 先帝遺詔第二十八章 攻城大營第三十章 洛陽春光好(七)第三十八章 雲(yún)南第十一章 非晉王不可第十五章 身後第七十三章 磁州第五十九章 不見洛陽花(二)第九十章 大清已敗,快返旆燕都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秘策(二)第六章 純良的雙喜哥第九十五章 誅殺李自成第六十九章 大順軍以順擊逆第一百零二章 湖廣大擴軍第三十七章 暴民的復仇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線亦大捷第二章 白土崗第八章 殺晉王,焚王府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qū)第一百一十一章 長安血夜第十三章 君父之仇第一百二十章 奔楚(十)第八十四章 重回得勝寨第七十三章 磁州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學習第六十一章 孤的底牌比多爾袞的頭髮還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廉江市| 措美县| 宝应县| 武威市| 抚松县| 涡阳县| 长葛市| 石门县| 贵定县| 柳州市| 芜湖市| 乐东| 舟曲县| 紫云| 晴隆县| 三亚市| 宿松县| 云南省| 隆回县| 准格尔旗| 游戏| 安溪县| 东港市| 永清县| 周至县| 铜鼓县| 鄂托克旗| 丁青县| 滕州市| 兴安盟| 南涧| 香河县| 宽甸| 宝清县| 温宿县| 嘉荫县| 渝中区| 巩留县| 广宗县| 大宁县| 淮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