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軍營用過早飯,所有宋軍大將,齊集帥帳之中,楊文忠戴盔掛甲,斜披戰袍,端坐正中。兩邊戰將三十餘位,盔明甲亮,戰袍緊繫,等候調遣。楊文忠輕道:“各位將軍,自從隨本帥出征,未見一仗,今日交戰,那位願領前隊?”
鄭通高猛,一聽主帥要派將,齊跨一步,抱手施禮:“大帥,我兩人願領前隊,直殺遼軍大營。”楊文忠略一點頭:“很好,中軍大營中,撥出五千老弱兵馬,由你兩人率領,突擊遼軍左營,渡河之後,記住要燒敵草堆木板,毀去敵軍渡河之物,若遇敵軍勢大,早早撤退不可蠻戰,聽明白沒有?”
衆將不由大驚,前隊殺敵,最爲重要,勝可鼓舞士氣,敗剛衝亂後軍,關係極大,元帥爲何只給五千老弱軍兵。鄭高二將也很是不安,鄭通稟道:“大帥,遼軍主帥,位於左營,五千精壯,都不很夠用,何況老弱。雖然敗還,軍兵逃走都來不及,豈不是白送軍兵性命,請大帥明察。”
楊文忠將臉色一沉:“鄭通,本帥安排,自有妙用,何必一一解釋,你只管接令行事,其他自有本帥負責。”
鄭通一聽,胸脯一挺,歷聲說道“大帥,兵者將之子也,送兵入死,將罪至大。徒送軍兵性命,末將雖不才,卻不敢領令,請大帥收回成命!”
楊文忠勃然大怒,將帥案一拍,喝道:“鄭通,軍令如山,軍法無情,你敢抗令不遵,親兵給我拿下,拉下去重責四十軍棍。”兩邊帳帳親兵,不由分說,住上一擁,拉住鄭通,鄭通昂然不懼,轉身就走。親兵拉到帳外,行刑軍兵將鄭通接倒,開始行刑。軍棍排擊之聲,行刑兵報數之聲,清清楚楚傳入大帳。
帳中衆將聞聲變色,面面相覿,心道大帥老大的脾氣,鄭將軍不過一言相犯,即施重刑,那還是他的老部下,何況我們,待會派到自己,還是乖乖領兵吧!
高猛一向與鄭通交厚,耳聽外邊施弄之聲,心中慘然,跪下求情,其餘衆將一見有人帶頭,紛紛代鄭通求情,楊文忠見好就收,裝出一副怒氣不息的樣子,喝令親兵將鄭通帶回,衆將一看,鄭通雙腿已是鮮血淋漓,站立不住,由兩個親兵架著,到了帳中,低聲道:“多謝元帥。”楊文忠怒道:“若非衆將求情,勢必打折你雙腿,這次我也不用你出征,回營養傷去吧,但有下次,非斬你人頭示衆不可。”鄭通連羞帶愧,由軍兵扶著,退到帳外。楊文忠斥退高猛,另點二員將官,領五千兵出戰爲前隊,又點了四員將,分領左右隊,各有軍兵兩萬,多帶浮橋等渡河之物,渡河交戰。
衆將不敢違令,各自點兵準備。其餘衆將又派出三位,領弓箭手,各有一萬,沿河防護,以防止遼兵追擊過河。衆將心有不甘,卻也無奈,只得按令而行。白日準備一天。
天剛至晚,各隊依次進發。宋軍屯於河南已近半月有餘,渡河之物準備的很是充分,浮橋等物早就連好,這時,秋汛已過,河水漸少,河面窄了不少。因而不多大工夫已搭起四十餘座浮橋,軍兵悄悄而過,摸向遼營。
遼軍剛移駐河邊,沒有幾天,河岸附近巡哨不少。雖然未發現宋軍搭橋,但宋軍大隊剛一上岸,就已然發覺,吹起號角,通知大營,上岸的宋軍已撲殺過來,遼軍巡哨雖然精銳,卻擋不住人多,不多會,已被擊殺將盡。宋兵見已暴落,隨不再隱蔽,大聲吶喊,衝向遼營,遼軍幾日來蒐集的木頭,門板等渡河之物,這時都堆在離河岸不遠處,宋軍不管三七二十一,投擲火把,紛紛點著,秋高氣爽,又全是易燃之物,一時間,火光沖天,照亮半個夜空。
此時天黑大久,遼軍大營中的將領軍士,尚未安歇,聽到號角報警,集合甚快,片刻工夫,已集合完畢,在將官帶領之下,衝出大營,迎擊宋軍,雖不知來敵多少,但遼軍素來悍勇,並不畏懼各營馬隊,如狂風一般,卷向宋軍隊伍。
宋軍過河之人,不過數萬而已,又都是老弱步卒,雖然軍兵心中恨敵軍燒殺劫掠,奮力殺敵,但平原之上,畢竟遼軍騎兵大佔優勢,不大工夫宋軍已抵擋不住,軍兵傷亡慘衆,帶隊將領本來就無力戰之心,一見大勢不好,急令軍兵,速撤南岸。
宋軍邊打邊退,走得快的,到了河邊,一邊衝殺,一邊往橋上撤,但不少軍兵,本就體弱,不耐久戰,又被遼軍馬隊圍住,雖然奮力拼殺,但除了多傷幾個敵軍之外,並無多大用處。
河邊宋軍邊打邊撤,差幸浮橋甚多,撤起來也快,前後兩個更次時間,宋軍的攻勢已至於無形,遼軍追擊宋軍,沿橋而進。河邊防護的宋兵後隊亂箭射住,並用火箭,將橋燒著,河上浮起四十條火龍。偶有追得快,過了河的遼兵也被宋兵格殺。
遼兵大隊阻於河岸,見無法再追,隨撥馬圍殺留在北岸的宋兵,數千老弱宋兵各自爲戰,紛紛倒下,無一倖存。遼軍打著火把,打掃戰場,大河北岸,人喊馬嘶,響成一片。
河南岸二里處,有一高坡,坡周圍軍兵環列,楊文忠帶著程先生、高猛眼望北岸,聽著敵軍已吹起回營號令,但岸邊大火猶自末熄,雙目之中,熱淚滾滾而下,手握劍柄。仰天而嘆:“爲驕敵之兵,數千兄弟送了性命,楊某無能,愧對國家百姓。”
周圍等人,聞聲涕下,程先生擦掉淚水,勸道:“大帥,兵者,兇也,行軍打仗那有不傷人命的,若今日不損,異日決戰,死傷更重,大帥思之。”
楊文忠默然不語,轉身上馬,衆人一齊上馬,隨大帥回營。楊文忠回營之後,令各將查點軍兵,傷者萬人,失蹤者五千餘,都是在北岸死於戰陣,楊文忠撫慰傷兵及各營,多加賞賜,並令各營加緊戒備、訓練,不可放鬆。
遼軍喧鬧半夜,到後夜纔回營休息,留下巡哨防宋軍殺回馬槍。次日天亮,耶律興招集衆將,重到戰場,昨日一戰,遼軍雖傷亡數千,但畢竟獲勝。故而衆將對楚王再到戰場探視,並不以爲然,但大帥大令,也不敢違抗,縱馬河岸,檢視軍兵屍體及器物損壞之狀。
河中間,斷斷續續, 有宋軍燒斷的浮橋隨波載浮載沉。但已燒去太多,不可再用。遼軍堆於岸上的渡河之物已全然燒光。這是遼軍從幾十裡以內搜來的所有可用之物,而今一夜毀去。再想蒐集這麼多,已大爲不易,耶律興心中惱恨,卻也無法。
沿途看去,不少遼兵正在挖坑,掩埋屍體,不分遼宋,生前雖然爲仇,如今入土爲安,隨從衆將對軍兵死傷,雖都是久經戰陣,已習已爲常,不覺奇怪,倒是隨從的高手如朱氏兄弟“黃沙四鬼”等人,雖然已往出手爭鬥,多傷人命,但見到這種大規模的死亡,也自心驚不已,耶律珍隨在父王身後,旁邊頓覺國師本就是慈悲心腸,一向不輕傷人命,而今眼見殺傷如此之衆,更是心中慘然,口俑佛經,爲衆生超渡。耶律興雖不耐,卻無法說什麼,隨一鞭擊馬,戰馬長嘶一聲,奔向前方。
到一墓坑處,耶律興一拉馬,戰馬停住,耶律興翻身下馬,揮揮手,止住軍兵行禮,自己仔細查看宋軍屍體,見此人已有鬍鬚,中間夾雜著幾根白色的鬍子,臉上皺紋不少,年齡已有近五十歲,雙目大睜,手中刀卻毫不放鬆。想必死前仍是拼殺不止。耶律興點點頭,又在附近近屍體堆中查看,宋軍死者,雖有青壯,但多是老弱,耶律興仍不罷休,策馬在附近到處查看,都是如此。
部下衆將及高手護衛初時見耶律興所爲,不明所以,到後來幾個腦子轉得快的也有點明白了,耶律興看完,仰面大笑,隨行的人明白的跟著高興,不明白的也隨著傻笑,反正主將高興,決不是什麼壞事。
蕭思順策馬上前,向楚王行禮:“恭喜王爺,該我軍幸運,對面宋軍人雖不少,卻都是如此不堪一擊之輩,不日之內定可馬踏宋營,掃定河南州縣。”兩人互視,又是哈哈大笑,耶律興馬鞭遙指河南宋軍大營,笑道:“楊老兒若是知機,早早歸順,否則定讓他死無葬身之地。”
楚王領人回營,再入大帳,商議軍情。
三日之後,忽有軍兵來報,有一隻小船由河南岸而來,求見王爺,說是有要事相商,耶律興傳令,讓來人大帳進見,軍兵飛奔出去,去帶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