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4年,秦軍趁著夜色渡過大河,勢如破竹擊敗趙國河岸駐軍,奇襲藺、離石等重要城邑。形勢按照這樣發展下去,晉陽之地,早晚都是秦國囊中之物。
秦將嬴疾在離石,擺下酒宴一邊犒勞有功將士,另一邊部署新的作戰命令。
嬴疾端著酒樽面向衆人,朗聲道:“我軍數戰告捷,乃諸將之功。諸位,請飲了杯中酒。”
衆將高舉酒樽,向前一送,齊聲道:“請。”
嬴疾心情大悅,仰著脖子,一飲而盡。侍者上前爲嬴疾重新斟滿一樽酒,躬身退下。
“願我們早日奪下晉陽,以報王恩。”嬴疾再次高舉酒樽,揚聲道:“祝我大秦千秋萬世。”
“祝我大秦千秋萬世。”衆人齊聲高呼。
說完,衆人將杯中之酒,再次一飲而盡。
嬴疾放下酒樽,眼神從左往右快速掃向衆人,問道:“晉陽趙軍已經得知藺城、離石被我軍攻佔。趙軍也會調整戰略與我軍展開大戰,伺機收復被我軍佔領土地和城池。我預計很快趙軍就會有大的動作。下一步,我們該如何攻打趙軍,奪取晉陽。”
“末將願領三萬人馬,攻取晉陽。”
嬴疾搖了搖頭道:“晉陽乃趙國舊都,也是趙氏龍興之地。據斥候探聽消息,晉陽城內守軍有十萬。晉陽城固若金湯,護城河寬且深。我們這點軍力是攻不下晉陽城。”
“魏齊聯軍攻打趙國。趙肅候語掘河水以退敵,齊魏聯軍落得大敗。今日,我們亦可效仿趙國,掘河水以淹晉陽城。我們引大河之水,水淹晉城。縱使晉陽有十萬大軍,也抵不住滔天大水。”
“以水代兵,攻打晉陽的確是條妙計。”嬴疾道:“一百年前晉國四卿之首智氏一族也曾掘河水淹晉陽城。趙氏和智氏在晉陽大戰,這些事你們可曾聽過。”
晉陽之戰,發生在公元前455年。正是春秋、戰國交替之際。中原霸主晉國內部四個強卿大族智、趙、韓、魏,爲爭奪統治權益,兼併對手而進行的一場戰爭。
四卿之中,智氏勢力最大,其主智伯在朝專權。智氏以索地爲名,聯合韓魏組成三族連軍,攻打趙氏。
趙氏首領是趙無恤。趙無恤率領部族前往人心向趙之地晉陽據守。趙軍依託城牆工事,堅守三月,聯軍始終未能攻克。
智伯見強攻無效,改用圍困及水攻的戰術,決開汾水灌淹晉陽城。大水淹沒城內長達三年之久。然,晉陽城仍舊固若金湯,傲然屹立。趙氏憑藉晉陽城,策反韓魏,以河水倒灌,反而滅了智氏一族。
智氏掘汾水淹晉陽城,反被汾水所淹。智氏也被趙氏擊敗,智伯首級被當成酒器。智氏自掘墳墓,被天下諸侯恥笑。晉陽一戰不僅成就了趙無恤的聲威,也讓晉陽城名揚諸侯。百年前,水攻之策尚不能奏效。百年後,以水攻這座趙氏城池,豈能奏效。
晉陽被稱之爲攻不破地城池。
嬴疾否定了以水攻晉陽,以穩打穩紮地戰略,朝晉陽進軍。若能與中都、西陽一帶秦軍,聯合夾擊。晉陽何愁不破。此時有個問題擺在嬴疾面前,大軍要往東推進。陽邑等地趙軍南下斷其歸路,秦軍便會面臨全軍覆滅之險。
嬴疾道:“哪位將軍,願率領我軍將士,滅掉陽邑以北趙軍。保證我軍後方無憂。”
“末將願往。”一位粗狂地漢子挺身而出。
“陽邑以北趙軍有數萬。”嬴疾問道:“烏獲將軍,你要多少人。”
烏獲伸出五根粗壯地手指道:“五千將士足矣。”
“末將願跟隨烏獲將軍,一同前往陽邑,殲滅趙軍。”
“陽邑趙軍對我軍威脅甚大。”嬴疾叮囑道:“烏獲、張若兩位將軍,攻打陽邑及以北地趙軍,我就交給你們了。”
“喏。”
“明日,你們領五千人馬,前去攻打陽邑一帶趙軍,確保我軍後路無憂。”
“喏。”
翌日,晨陽出升。嬴疾親自送烏獲、張若出城。
一人道:“將軍爲何將攻打陽邑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他們。”
“陽邑趙軍不足爲慮。”嬴疾注視著天邊一朵雲彩,“就當送秦相一個面子。”
......
秦軍渡河,不出十日,攻佔趙國藺城、離石等地,消息傳入晉陽。晉陽城內瀰漫著一股恐慌地氣氛。城內也流傳著十萬秦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晉陽是守不住了。
商賈、百姓素聞秦軍殘暴,以首級封賞軍功,早已經害怕不已。聽聞秦軍要來,一片驚慌,收拾行李,打算逃亡他國避難。
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呼?好在有肥義、李兌和晉陽官吏以巧妙地方式處理,晉陽城內也沒有發生大的亂子。晉陽軍心得以穩定。
處理完晉陽城內之事,肥義、李兌來到晉陽別宮面見趙君。
趙雍道:“秦軍西來,百姓恐慌。我軍未戰,已亂了陣腳。”
肥義道:“君上,安定民心最好方式就是將秦軍擊退。”
趙雍問道:“你們有什麼好計策。”
“君上請看。這是晉陽一郡全圖。”李兌展開堪輿圖道:“晉陽羣山環繞,河流溝谷衆多。秦軍想要攻打晉陽,呂邑是必經之路。呂邑有兩萬將士再加上晉陽郡主率領地五萬將士,又是晉陽郡主親自把守。秦軍難以通過呂邑,攻擊晉陽。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派人去聯合陽邑以北之衆,取道藺城,燒燬秦人浮橋,斷其歸路。秦人軍心必會大亂。秦人一亂,我們一戰不僅可以洗刷恥辱,還能收回城池和土地。”
趙雍看著地圖,琢磨良久道:“派何人前往陽邑。”
李兌默不作聲,他獻上計策,但他不想折騰自己翻山越嶺前往陽邑。
“十五年前,秦人來犯。奪我藺城、離石。今,復來之。我曾跟隨先君收復失地,到過陽邑。”肥義洞曉了李兌地心意,主動請命道:“沒人比我更合適。君上,臣願往。”
“辛苦你了。陽邑及北地之衆,任由你調遣。”趙雍尋思片刻,心裡也做了最壞地打算,“陽邑有失,你可自行調遣軍力與秦軍作戰。”
“陽邑關係重大,秦人也會調集兵力攻打它。”肥義再拜道:“君上,臣決定馬上啓程,以免誤了戰機。”
“你要多少人馬?”
“五十人足矣。”
“好。”趙雍道:“寡人等著你的佳音。”
......
烏獲、張若二人,領著五千軍士,浩浩蕩蕩往北而行。
“張將軍,趙地如此之美。可惜馬上就是我秦國的。”烏獲笑道:“皆說趙氏一族,能征善戰,民風彪悍,崇尚武力。趙軍面對我大秦銳士,也不過如此。”
“是啊!趙氏能人居多。趙武、趙鞅二人,乃天下叱吒風雲地人物。天下諸侯,莫不看趙氏一族的眼色。其後,亦有簡襄之烈爲世人傳頌。趙成候種、趙肅候語父子二人也是能征善戰,攪得天下諸侯不得安寧。如今,趙國東邊打不過齊國,西邊打不過我秦國,南邊魏國也能抵擋趙國南下爭霸中原。就連被中原諸侯鄙夷地中山國,趙國也奈何不了。”張若感嘆道:“趙氏英明,一去不復返啊!”
“趙氏管理不好自己的土地。”烏獲朗笑道:“我秦國可以替趙氏管。”
“烏獲將軍說得對。”張若應和道:“趙氏管不住土地,我秦國管之。”
“攻下陽邑,高官厚祿指日可待。”烏獲道:“張將軍,到時候你在秦相面前多替我美言幾句。”
“好說,好說。”張若問道:“烏獲將軍,陽邑有兩萬趙軍。你打算如何取之。”
“趙軍人多又如何,一羣烏合之衆。”烏獲鄙夷道:“我大秦將士無人能敵。趙人來多少,我殺多少。”
兩人說話之際,來到一片峽谷。張若制止大軍前進,注視著峽谷變化。烏獲問道:“張將軍,怎麼了。”
張若問道:“烏獲將軍,你知道這裡叫什麼嗎?”
“不過是座峽谷罷了,管他叫什麼。”
“趙人稱這裡爲不歸谷。其意便是進去了出不來。”張若指著險峻懸崖峭壁,愁道:“此地,乃天然所成。最寬處能容得下三匹馬車通過,最窄楚可容下兩人並肩而行。如果趙軍在這裡埋下伏兵,倚仗地勢阻擊我們。我軍危矣。”
“趙軍早已經被我秦軍之威嚇破了膽,逃命還來不及。怎會想到在此處設下伏兵阻擊我軍。”烏獲道:“張將軍,你未免太小心謹慎了。”
“身在險地,不小心謹慎點。不歸谷,怕真的是我等葬身之地。我啊!還想回到秦國喝美酒,抱美人。可不想葬身在荒郊野嶺,被畜生食之。”張若肅然道:“全軍戒備。”
數十名秦軍在谷口擺下陣勢,高度警戒。
張若指著悠長狹窄地穀道,“來人探路。”
數十名秦軍前去穀道探路。不多時,秦軍探路回來,“將軍,谷中無人。可以通行。”
“張將軍,我就說趙人沒膽量嗎?”烏獲發出命令,“大軍向前推進。”
“哈哈哈哈。”張若譏笑道:“如此好的地勢,趙軍棄之不用。趙氏啊!真是無一血色男兒”
烏獲、張若花了小半個時辰,走出不歸谷,往前行走三裡,便是趙國的陽邑。烏獲立馬指揮大軍,攻打陽邑,連續攻了三日,亦不能取勝。張若見陽邑守軍建在要塞之處,攻了三日無果,言道:“陽邑易守難攻,城內又有兩萬趙軍。現在我們所帶糧食也不多了。烏獲將軍,此戰我們沒有勝算,撤軍吧!”
“我們就這樣回去,主將豈能放過我們。”
“我們是秦相之人 ,贏疾能拿我們怎麼樣。”
烏獲思慮片刻,方道:“撤軍。”
“啓稟將軍。”一士卒道:“秦人撤軍了。”
“命令公孫將軍,截住秦軍歸路。”陽邑守將趙瑛怒色道:“我要這些秦軍,有來無回,全部命喪不歸谷。”
公孫義攜著將士來到陽邑,並將離石陷落地消息告訴了陽邑守將趙瑛。趙瑛和趙莊在北疆代郡相識,感情深厚。當趙瑛得知秦人偷襲離石,殺死趙莊,悲痛不已。趙瑛一邊加緊修葺工事,提防秦人;一邊鼓舞士氣,立誓報仇。今,五千秦軍前來,趙瑛怎能讓他們離去。
公孫義得到命令,見秦軍進入不歸谷。轟隆一聲巨響,大石從天而降,擋住谷口。大石和箭矢漫天飛舞。秦軍死上無數,哀嚎遍野。烏獲、張若領著一百將士突圍而出。烏獲望著谷口,“我數千將士就這樣沒了。”
張若上前道:“烏獲將軍,留得青山在,今日趙軍施加地恥辱,來日我們加倍的討回來。我們再不走,趙軍追上來了,誰也走不掉。”
烏獲悲憤,嚎叫道:“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