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二十章 北上商洛山(下)

李來亨胸有成竹,對白旺說道:“金銀珠貝一類細軟,體積較小,易於攜帶,自不必說,主要還是米麥豆束等類糧秣,搬運起來比較麻煩。”

白旺點點頭,又爲李來亨補充道:“你的那個分門別類,放在庫房中還好,拿出來在路途上搬運時,我看就很不便了,是否還是將糧秣全部算作一類,不再細分算了?”

“那纔是真正的不便了,”李來亨從校場邊上的大樹那裡,扯下一段樹枝,用樹枝在泥土上畫出表格的樣子,爲白旺、郝搖旗兩人做解釋,“大軍運糧困難,主要是因爲路途上轉運民夫本身也要吃糧,消耗巨大。但我們闖營情況又不一樣,我們的糧食主要就是用於在路途上食用,等出了山區後,還是要因糧於敵。”

李來亨在表格裡一一填入不同種類的糧食和存儲日期,解釋道:“因此我們運糧,更要注意分開不同類別,按照運輸的難易程度,先行將某類糧食吃掉——這樣說你們可以理解了吧。”

看樣子,白旺應該是理解了,他眼中一亮,便開始和李來亨討論起了具體的辦事章程與方法。至於郝搖旗,還是一頭霧水的模樣,後世的郝搖旗雖然成爲了獨當一面的大將,但現在似乎理事能力還不是很強。

李來亨和白旺討論好後,便帶著他們兩隊的人馬——正在校場訓練的將士數十人——一同返回庫房那邊,準備收拾行囊、轉運物資,開始闖營北上商洛的準備了。

而老營營寨之中,其他諸將也各自忙碌了出來,李過、劉芳亮、李雙喜等人,都在帶著自己那隊人馬,整頓行裝。簡陋的營寨之中,瞬間充滿了肅殺之氣,到處都是兵戈刀槍的碰擊之聲,金石響亮,氣勢逼人。區區數百人的營壘軍列,卻給了李來亨萬騎席捲的氣魄,真不愧是李自成麾下最核心的一批骨幹隊伍。

這時候李自成也從內宅中走了出來,他換了一身裝扮。頭戴一頂北方農民常戴的白色尖頂舊氈帽,帽尖折了下來,這頂和宋代軍隊范陽帽類似的氈帽,和李來亨想象中的李自成十分相似。

李來亨倒是很喜歡這種氈帽的形制,很有特色,又具備一種俠客般的氣質。不知爲何,看到那氈帽,李來亨的腦海中便冒出了《水滸傳》裡,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的意象來。

此時已經十月,漸漸入冬,天氣便涼了許多。李自成便在一件和劉宗敏類似的老舊布面甲外,套了又一件半舊的青布面羊皮長袍。爲著在隨時會碰到的戰鬥中脫掉方便,長袍上所有的扣子都鬆開著,卻用一條戰帶攔腰束緊。

他的背上斜揹著一張弓,腰裡掛著一柄寶劍和一個朱漆描金的牛皮箭囊,裡邊插著十來支鵰翎利箭。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曾特別作了嚴格規定:軍官和軍士的箭囊都不準朱漆描金,違者處死。所以在明朝,只準皇家所用的器物上可以用朱漆和描金裝飾,別的人一概禁用。

李自成的這個箭囊,便透露著他反叛朝廷的堅定性,這也無怪乎李自成是明末民軍較著名首領中,唯一一個從未投降——哪怕是詐降——的人物。

坊間倒是流傳過李自成在車廂峽,被五省軍務督理陳奇瑜圍困後詐降的故事。不過實際上,無論是楊嗣昌的奏疏,還是陳奇瑜本人關於車廂峽詐降民軍的具體記載,其中都沒有李自成,當時李自成正活動在車廂峽以外的其他地區作戰呢。

陳奇瑜的奏疏裡,很清楚寫明瞭車廂峽詐降民軍的頭目和兵力數據:八大王部萬三千餘人,蠍子塊部萬五百餘人,張妙手部九千一百餘人,八大王又一部八千三百餘人。其中並沒有李自成和闖營在內。

李自成注目凝神,環視了一圈老營的營寨,看著衆多的將士們,緩緩說道:“諸位,咱們避居山林之中,已有數月,深山息馬的日子現在算是到頭了。”

劉宗敏將一把長刀插入刀鞘之中,發出了尖利的嘯聲,他望著李自成,將長刀連著刀鞘柱在地上,說道:“深山息馬的日子雖然輕鬆,但天上又不會掉餡餅,長此以往被困山中,我們就要被官軍困死了。”

劉芳亮手中抓著一支長矛,他此時也披掛了一件甲衣,一縷長髮吹在白淨的額頭前,看起來倒像是個世家子一般氣度。他接著劉宗敏的話說道:“玉峰在北面商州,等我們等的已經很急切了。”

“雙喜帶夜不收探查過了,”李過的面色毫無波動,他永遠是一副沉穩肅穆、沒有表情的模樣,他爲闖營的將士們介紹著大局的變化,“周邊的官軍都已經往南面走了,應當是如掌家預料的那樣,全力追剿西營去了。”

“對,官軍的動靜很大,北面道路已經全部放開了。”李雙喜在邊上補充道,他負責統率闖營的偵查部隊夜不收,對周圍官軍的情況最爲了解。

“好!”李自成將手中的長劍高高舉起,那是一柄十分堅固鋒銳的寶劍,在李自成的手中,它不僅是一把兇器,更多時候還是一面戰旗,身先士卒帶領闖營將士們衝鋒陷陣。

“拔營的時候到了。”李自成繼續說道,“我知道,大家對老營營寨感情很深,深山息馬的日子雖然清苦,但似乎又比在外戎馬倥惚、朝不保夕的轉戰日子,來得安全一些。”

“可是山中無糧,像之前打破竹溪縣城那樣的機會,實在難得。我們繼續坐困山中,只有活活困餓而死的結果。唯有北上商州,衝出官軍的十面之網,闖營纔有一線生機、纔有一條活路。”

“拔營……北上!”

鬥星高被衆峰吞,莽蕩山河劍氣昏。

隔斷塵寰雲似海,劃開天路嶺爲門。

羣山之中的營寨、校場和鐵旗桿,終於被放棄了。李來亨回望山谷間的老營營寨,也不禁感到幾分難捨之情。在鄖陽深山中的破漏山寨裡,他渡過了身在明末亂世中,心中最爲安定,對前途最具希望的一段日子。

“廢營秋鬱風雲氣,大磧宵聞劍戟聲!”

將近入冬的山區,天氣漸涼,一陣西北風席捲而過,李來亨全身便起了一陣寒意。他將身上罩著的單薄短打衣衫,又裹緊了一點,邁上了向更北方進軍的步伐。

李自成此前和劉宗敏等諸將,已經定計,決定繞開白土關,往東折行。經過吉陽岡,然後沿著白石河河岸,避開可能還有一定官軍駐紮的鄖西青桐關,經過湖北和陝西兩省交界處的漫川裡,進入商州境內,而後北上龍駒寨和田見秀會師。

這一路上,除了沿著白石河河岸走的那段路外,多是要翻山越嶺的山路,很難行走。不過這樣,纔可能避開楊嗣昌留守陝鄂邊界的少量官軍,儘量不要打草驚蛇的進入商州境內。

闖營的行軍,章法極爲嚴密。行軍時掌盤子的旗纛在前,各隊依次在後。在行軍順序上也有安排,有時是頭兩隊當前,四五隊催後(負責掩護)六七隊兩邊迅押,其餘的居中。這樣做無疑會大大提高行軍中的安全係數。

在中午休息吃飯時也是有條不紊,派一人在路口高聲大喊“某隊在此”則此隊人馬往該路去。在第二天又會調整順序,這樣周而復始。

闖營在行軍過程中往往是極爲謹慎,當然這也是經過血的教訓獲得的。李自成在早期作戰中經常遭到明軍的伏擊,所以到了後來,民軍極其重視行軍的防護。

但是這樣的做法,又使得民軍行軍存在了另外一個很大的隱患。那就是民軍的首領過於靠前,在作戰中經常出現首領被明軍和後來的清軍伏擊的情況。

比如崇禎六年,鄧玘所率領的明朝官軍就在首陽山射殺民軍首領紫金樑。紫金樑是當時好幾股民軍的盟主,而這樣的關鍵人物居然被明軍輕易射殺,足以說明民軍在指揮上的漏洞了。崇禎九年,明軍在盩厔俘虜高迎祥,也是類似的情況,都是民軍首領過於身先士卒、位置太過靠前導致的問題。

李來亨後世歷史中,李自成被鄉兵伏擊殞命於九宮山、張獻忠在查看地形時被清軍射殺於陣前,也都是類似的情況。

除此之外,闖營行軍中途,夜間紮營也很講究。

紮營以火爲號,晚宿牀前,各置一大火,總門前亦置一大火,這樣做都是爲了防範官兵夜襲。

不但在各處設置燈火,闖營還想到了設置假營地的方法來誤導官兵。很多時候,真的營地都在假營地的十多裡外。

一旦要長時間駐紮,民軍會預先設立警戒哨,哨探爲每隊選一人,登高而望。一旦看到有動靜就通知塘馬,告訴後面的主力。往往在明軍突襲時,民軍卻已經有了準備,所以經常是官兵偷雞不成蝕把米。

第七十五章 血仇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義王吳三桂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第二十七章 三方四軍,暈頭轉向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四十章 萬曆以來所未有的大捷第一百一十七章 關中有何罪第九十三章 牆式衝鋒沒有對抗第三十五章 誰是狗第六十三章 帝國特惠制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二十九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完)第六十三章 帝國特惠制第七十四章 李來亨和羅顏清的蜜月第一百八十章 兩白旗白甲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六)第八十三章 郭升第六十二章 山中豈桃源(一)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團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二章 這裡不是魏博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七十四章 雞肋的巨人們第六十一章 大婚之信第五十三章 最強之人高謙第二十六章 天降闖軍第十六章 赤蛇蛻皮第六十五章 朕不爲寡人第六十章 反對第十一章 非晉王不可第一百零五章 直抵汝陽城第七十一章 多爾袞的行蹤第七十章 牛李黨爭第七十三章 雷霆第五十章 義藩藩兵第九十章 處置士紳第七十六章 洗甲北舞渡(六)第一百零五章 直抵汝陽城第三十五章 裱糊匠史可法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後一戰(七)第十二章 鰲拜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六十六章 摧破裕州城(二)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營第九十五章 失陷主帥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十九章 北上商洛山(上)第一百四十四章 借道第九十三章 皇太極在哪裡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七章 侯爺的日子第七十二章 大將劉汝魁第八十一章 馬進忠欲降第三十八章 必要的“暴行”第八十九章 搢紳降爲編戶,衿佩等於僕隸第一百一十八章 奔楚(八)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決戰名臺詞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二十八章 方太師的議論第三十章 破陣軍嶺川(一)第十三章 隨州夜第七十三章 軍官造成的騎牆第六十七章 真是一條好狗第三十八章 八旗的逆襲第五十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三)第十六章 李過和高一功是一種人第五十章 臣竊議親藩封建論之不可第九章 竹溪突圍(上)第四十四章 滿城之戰故智第七十六章 洗甲北舞渡(六)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後一戰(三)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第一百零二章 湖廣大擴軍第六十四章 曹營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九十三章 漢東節度使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四十五章 雷霆一棒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三十八章 必要的“暴行”第八十六章 全世界都想知道李來亨在哪裡第一百二十七章 誓死保衛晉王妃第一百七十三章 羽林飛馳第一百八十七章 獻祭第十三章 清軍俘虜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後一戰(三)第一百三十章 蟲豸搞政治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個師保護第五十八章 使徒來襲第五十四章 崇禎第二十二章 活曹操梅之煥第二十九章 官軍崩潰第八十六章 全世界都想知道李來亨在哪裡第四十五章 公子獻頭第七十八章 紅衣發熕之神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
第七十五章 血仇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義王吳三桂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第二十七章 三方四軍,暈頭轉向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四十章 萬曆以來所未有的大捷第一百一十七章 關中有何罪第九十三章 牆式衝鋒沒有對抗第三十五章 誰是狗第六十三章 帝國特惠制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二十九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完)第六十三章 帝國特惠制第七十四章 李來亨和羅顏清的蜜月第一百八十章 兩白旗白甲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六)第八十三章 郭升第六十二章 山中豈桃源(一)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團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二章 這裡不是魏博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七十四章 雞肋的巨人們第六十一章 大婚之信第五十三章 最強之人高謙第二十六章 天降闖軍第十六章 赤蛇蛻皮第六十五章 朕不爲寡人第六十章 反對第十一章 非晉王不可第一百零五章 直抵汝陽城第七十一章 多爾袞的行蹤第七十章 牛李黨爭第七十三章 雷霆第五十章 義藩藩兵第九十章 處置士紳第七十六章 洗甲北舞渡(六)第一百零五章 直抵汝陽城第三十五章 裱糊匠史可法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後一戰(七)第十二章 鰲拜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六十六章 摧破裕州城(二)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營第九十五章 失陷主帥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十九章 北上商洛山(上)第一百四十四章 借道第九十三章 皇太極在哪裡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七章 侯爺的日子第七十二章 大將劉汝魁第八十一章 馬進忠欲降第三十八章 必要的“暴行”第八十九章 搢紳降爲編戶,衿佩等於僕隸第一百一十八章 奔楚(八)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決戰名臺詞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二十八章 方太師的議論第三十章 破陣軍嶺川(一)第十三章 隨州夜第七十三章 軍官造成的騎牆第六十七章 真是一條好狗第三十八章 八旗的逆襲第五十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三)第十六章 李過和高一功是一種人第五十章 臣竊議親藩封建論之不可第九章 竹溪突圍(上)第四十四章 滿城之戰故智第七十六章 洗甲北舞渡(六)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後一戰(三)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第一百零二章 湖廣大擴軍第六十四章 曹營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九十三章 漢東節度使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四十五章 雷霆一棒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三十八章 必要的“暴行”第八十六章 全世界都想知道李來亨在哪裡第一百二十七章 誓死保衛晉王妃第一百七十三章 羽林飛馳第一百八十七章 獻祭第十三章 清軍俘虜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後一戰(三)第一百三十章 蟲豸搞政治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個師保護第五十八章 使徒來襲第五十四章 崇禎第二十二章 活曹操梅之煥第二十九章 官軍崩潰第八十六章 全世界都想知道李來亨在哪裡第四十五章 公子獻頭第七十八章 紅衣發熕之神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源市| 五家渠市| 福贡县| 延长县| 南昌市| 高安市| 高雄县| 田阳县| 鄄城县| 固安县| 墨脱县| 阳谷县| 台湾省| 宜黄县| 合江县| 天镇县| 利津县| 岗巴县| 东莞市| 和静县| 台东县| 怀来县| 揭东县| 陇川县| 山阳县| 耿马| 兴安盟| 略阳县| 武安市| 太和县| 潢川县| 仙游县| 沙田区| 东乌| 彭州市| 樟树市| 察雅县| 中山市| 盱眙县| 竹溪县| 商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