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1
朱北斗,是瀋陽軍區曲藝團的一名德高望重、德藝雙馨的老演員,寫有好幾本曲藝著作,利用自己的退休時間,下到基層,爲部隊寫了好多段子。
鏡頭2
他多次下到四十六師,都是丁朝陽接待他,他們已經成爲好朋友。
鏡頭3
曲百樂,念樂器的樂,是瀋陽軍區前進歌舞團的樂團指揮,也已經退休,經朱老師介紹,受四十六師的邀請,專來爲部隊演出做指導。
鏡頭4
這兩個老師是有著豐富文藝經驗的老藝術家,他們流動在部隊的基層,給基層從事文化工作的幹部送去了專業的指導。
鏡頭5
兩人本著爲部隊服務的精神,發揮著自己專業餘熱。
鏡頭6
丁朝陽陪著老師們在樂隊的指揮現場,曲老師糾正著樂手的演奏。
鏡頭7
晚飯後,朱老師坐在丁朝陽家裡的沙發上,手裡拿著把大號的扇子,面色和悅,嘴裡發出爽朗的笑聲,他已經不止一次的來到丁朝陽的家了。
鏡頭8
丁朝陽對兩位老師極爲尊重,時常領到家裡當座上賓接待他們。
鏡頭9
曲老師也坐在沙發上,懷裡抱著丁朝陽的女兒丁曼莉,像是自家的孫女兒在懷裡,面露慈祥,不住的誇讚:“丁幹事家,真是個幸福的家庭。”
鏡頭10
他們願意稱呼二位老認爲“朱老”和“曲老”,就連小女兒都稱呼他們爲:“朱老”“曲老”。
鏡頭11
丁朝
陽的愛人吳麗君拿來西瓜招待著他們:“兩位老師請吃西瓜。”並告訴女兒:“不許瞎叫,要稱呼爺爺。”
鏡頭12
兩位老師笑的前仰後額,小曼麗聽了媽媽的話忙改口:“兩位爺爺請吃西瓜。”
鏡頭13
朱老師伏在招待所的客房裡的桌子上,在爲四十六師軍史寫著快板書。
鏡頭14
朱老擅長快板書,他把好多素材編成了快板書,深受部隊戰士們的喜歡。
鏡頭15
時間已經過去好久,竟忘了吃飯,丁朝陽每天飯點都來叫他,特意安排招待所晚飯要加些酒菜,知道老爺子愛喝兩口,每天一個小扁瓶,朱老對丁朝陽周到的接待十分感動。
鏡頭16
朱老經常把他的作品讀給丁朝陽聽,讓他提意見,時間一長丁朝陽成了朱老沒有拜師的徒弟,也喜歡上了快板書。
鏡頭17
在兩位老師的身上,丁朝陽學到了課堂上都學不來的創作激情和專業精神。
鏡頭18
有了兩位老師的影響,丁朝陽耳濡目染學會了創作快板和作曲,在匯演的節目裡大顯身手。
鏡頭19
他動起手創作了很多快板、歌曲,讓自己的作品出現在匯演的節目中。
鏡頭20
等在會議室門口的丁朝陽拿著寫好的段子來找朱老,朱老接過稿子對在場的領導們說:“丁朝陽也來搶我的飯碗了。”
鏡頭21
曲老指揮著樂隊,效果就是不一樣,無論是歌曲伴奏還是樂隊自己演
奏,高低音部清楚,和聲配曲動聽,節奏明晰悅耳。
鏡頭22
他在指揮時狀態是多年養成的,他的聽力特別好,耳朵特別靈,不論多少樂手,他都能分辨出誰錯在哪裡。
鏡頭23
曲老是個有經驗的舞臺指揮,整臺節目編排,高潮跌宕、起伏有致,使觀衆看整臺節目表演,就像在享受一桌美味佳餚。
鏡頭24
每次丁朝陽在曲老的後面跟著學的時候,曲老都會大方的言傳授意,編排節目順序的技巧。
鏡頭25
導演和劇務在舞臺上永遠是起靈魂的作用,以前丁朝陽沒有注意到這個環節,整臺節目在後臺亂成一團,都在忙,都在亂,而且都在管。
鏡頭26
調動舞臺人員,是個比較有經驗性的活兒,一臺節目是否流暢,全在劇務的調度功能。
鏡頭27
曲老說:“發揮了劇務的作用以後,各盡其責,有條不紊,演員上下場及時有序,才能忙而不亂了。”
鏡頭28
舞臺上節目規模大了,參加的人就多了,如何分配好人手,協調好出場順序這是舞臺劇務和導演都要做的事兒,懂的舞臺,對丁朝陽來說是個新課題。
鏡頭29
曲老告訴丁朝陽了一個節目編排的絕招兒,就是緊緊抓住節目之間的過渡環節,過渡銜接好了,整臺節目緊湊了,觀衆就會跟著節奏看節目了。
鏡頭30
他心領神會老師們的提示,如果沒有他們的指點,丁朝陽永遠也不懂什麼叫舞臺節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