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1
八一廠有個紀錄片劇組,經常下到部隊拍攝我軍戰爭年代的紀錄片,導演叫王寶鐸,一九五零年參軍,剛當兵就入朝抗美,是個文藝兵出身,和丁朝陽的爸爸同齡。
鏡頭2
他是文職幹部,但他的級別相當於少將,享受副軍級待遇,爲人處事很有原則。
鏡頭3
王導他們專程去了趟朝鮮,在拍攝抗美援朝紀錄片時,瞭解到十六軍四十六師是最後離開朝鮮的部隊,於是,王導帶著攝製組來到四十六師。
鏡頭4
一個攝製組五、六個人,經常出面的是他們的製片主任。
鏡頭5
師首長都出面接待,具體接待工作交給了宣傳科丁朝陽落實。
鏡頭6
講到了抗美援朝的歷史,在座的領導沒有經歷,更談不上體會。
鏡頭7
師政委代表全師官兵請求王導,爲四十六師拍攝一部抗美援朝的紀錄片,王導滿口答應,免費爲師裡製作一部紀錄片,這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鏡頭8
做一部記錄片子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王導一行參觀了師裡榮譽室,收取了大量的素材,讓丁朝陽佩服的是王導超強的記憶力,他看過的東西過目不忘,幾千個素材編上號碼,他隨時根據需要叫出素材的號碼。
鏡頭9
丁朝陽招待得特別周到,博得了攝製組的好感,特別是王導的好評。
鏡頭10
王導經常問及一些大的話題,丁朝陽也很謙虛的談著自己的見解。
鏡頭11
王導問丁朝陽:“什麼是政治,你懂嗎?”
鏡頭12
他突然提問丁朝陽,讓他沒有任何思想準備。
鏡頭13
丁朝陽學習過政治經濟學,知道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所以回答王導:“政治就是隻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
鏡頭14
王導是歷史專家,他是想考驗一下眼前這個志願軍後代怎麼看抗美援朝這一歷史事件的態度。
鏡頭15
丁朝陽的回答讓王導點頭,看來他思考的問題遠遠超過了個人情感,他爲的是志願軍傳統能在新一代軍人中發揚。
鏡頭16
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有了共同的話題,兩代軍人建立了友誼。
鏡頭17
在師裡常委會上,王導和師首長們說:“我們就要丁朝陽,參加配合紀錄片的籌備製作工作就夠了。”
鏡頭18
再進一步的瞭解,王道的兒子和丁朝陽一樣大,也在部隊裡服役。
鏡頭19
王導經常拿丁朝陽當自己的兒子看待,很願意從他身上了解新一代軍人的想法。
鏡頭20
他的生活習慣早已軍事化,早晚按時就寢,平時看到機關的人打乒乓
球,他也願意伸手比劃兩下。
鏡頭21
丁朝陽也常陪他打打乒乓球。
鏡頭22
導演的生活非常仔細,他經常告訴製片主任要節省開資,無論組裡開銷賣什麼東西,他都要過問,就是這樣一個老導演,無償的爲部隊製作戰爭題材的記錄影片,師裡要給他報酬,被他拒絕了。
鏡頭23
劇組的人說:“在八一廠,都很佩服王導的人格魅力,跟著王導一起工作的人,都會誇讚王導是他們的楷模。”
鏡頭24
丁朝陽
鏡頭25
他像對自己父親一樣照顧王導,王導很看重丁朝陽是志願軍的後代,兩人相處非常融洽。
鏡頭26
他在炎熱的夏天,爲劇組解暑專程定製飲料(當時師部有個家屬飲料廠),爲王導每天購買西瓜,這些做法,只是爲了回饋他們無私付出的辛苦。
鏡頭27
攝製組用一個月採集了有關素材。
鏡頭28
前期的準備充分以後,王導帶隊回去了。
鏡頭29
回八一廠後經過一個月,來電話指名要丁朝陽來八一廠取紀錄片的錄像帶子。
鏡頭30
抗美援朝紀錄片主要是爲了紀念部隊當年的不畏艱苦、浴血奮戰的精神,鼓勵年輕的一代繼承和發揚光榮傳統。此片準備發給連隊,讓他們能隨時看到光榮的歷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