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1
回國後,師機關駐紮在空軍借給的兩萬多平米的院子裡,樓房面積有一萬多平米,可是還是不夠,空軍又騰出一萬多平米的地盤,交給了他們。
鏡頭2
陸軍搬進空軍院裡,進入樓內。
鏡頭3
上級爲部隊有個完整的營區,撤銷了防化學院和第二幹部政治學院,騰出了二十幾萬平方米的營區大院以及教學樓和宿舍樓,一下子部隊房子緊張的問題解決了。
鏡頭4
陸軍搬出空軍院。進入學院大樓。
鏡頭5
十六集團軍四十六師是一支有著光榮傳統的老部隊,歷史上好多著名的戰役戰鬥是他們打贏的,比如抗日戰爭著名的平型關大捷,他們作爲115師的一部,打敗了日本板垣師團,挫敗了日軍叫囂不可戰勝的神話。
鏡頭6
部隊從山坡衝下山,日軍軍車被燒畫面。
鏡頭7
解放戰爭還涌現出無數的戰鬥英雄,比如毛主席接見併爲其改名的王耀榮(原名叫王耀武),單兵直搗敵人指揮所,活捉一個排的敵人,成爲英雄的偵察兵。
鏡頭8
王耀榮胸帶大紅花,站在毛主席身邊,參加全國英雄表彰大會。
鏡頭9
抗美援朝入朝參戰,補充上甘嶺戰役中的部隊,入朝輪戰期間,擔負反敵空降和抗擊登陸作戰任務。朝鮮停戰後,又參加援建任務,於1958年4月才陸續回國。
鏡頭10
這是一支光
榮的部隊,讓人驕傲的部隊,來到這裡的人都會細數傲人的歷史。
鏡頭11
在這裡到處散發著濃烈的紅軍、八路軍、解放軍、志願軍的英雄氣息和英勇無畏的精神。上級指示不能讓他們在和平年代,在祖國的懷抱裡委屈的倒下。
鏡頭12
爲了保證他們能有駐地,當即撤銷了兩所軍事學院(防化學院和二政大學)。
鏡頭13
師部機關搬進了原來學院教學大樓內,師直屬隊搬進了原來學院的宿舍樓內,師直屬分隊幾乎把原來的學院住滿了。
鏡頭14
原學院大樓由兩棟三層樓組成,司政後使用,學院宿舍樓由五棟二層樓組成,工兵營、通訊營、防化連、警衛連搬了進去。
鏡頭15
原日僞時期修建的老營房“西大營”,由師醫院和偵察連、汽車連進駐,還有上千口的家屬住到這裡。
鏡頭16
營區內到處是三、五成隊的戰士和揹著書包上下學的孩子們。
鏡頭17
佔用空軍的房子,直到七十年代後才陸續還給他們。
鏡頭18
住在西朝陽路的家屬們,自動組成了互通有無的羣體。
鏡頭19
彭安碧帶著自己的孩子,住著條件極其簡陋的房子內,除了丈夫兒子陪著她,就是天南海北的家屬姐妹們,生活在貧樂並繁忙之中。
鏡頭20
一羣孩子圍在她的身邊,聽她講著故事。
鏡頭21
她經常和家屬姐妹們在一起,交流著生活的經驗,她依仗著自己有文化,很快成了姐妹們的中心人物。
鏡頭22
無論什麼時候,彭安碧的文藝特長總能幫上她的忙。
鏡頭23
樓裡有十幾個六、七歲的孩子,彭安碧經常把他們召集在家中學唱歌曲。
鏡頭24
居委會把有特長的家屬們召集在一起,辦起了學前班。
鏡頭25
居委會的負責人瞭解到彭安碧是個有文化的家屬,把孩子們學習唱歌跳舞的事情交給她,她覺得能發揮特長很開心,減去許多煩惱,十分賣力的教著孩子們。
鏡頭26
來彭安碧家學習唱歌跳舞的孩子們,都願意逗小朝陽玩兒,他也追著小哥哥小姐姐們不放。
鏡頭27
兒子在一天天長大,三歲多了剛剛有點會走,內八字腳,步履蹣跚,剛會行走就不老實,在樓梯過道內到處走。
鏡頭28
彭安碧對兒子能屋裡屋外的行走自如,是她最開心,最願意看到的事情。
鏡頭29
各方面條件雖然貧苦,但是彭安碧精神是充實的,她把自己的聰明才智都獻給了居住條件一樣簡陋姐妹和孩子們。
鏡頭30
小朝陽走起路來像個鴨子,鄰居們都叫他“小鴨子”。
鏡頭31
一個師的部隊分散在省城的情況,就這樣基本緩解,相對集中的住一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