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1
志願軍的夫人和普通的夫人稱呼不一樣,他們稱“愛人”,而部隊統稱夫人爲“家屬”,彭安碧從與丁永剛結婚那天起,就變成了志願軍的家屬。
鏡頭2
彭安碧一身戎裝,面料雖然有些淺黃,但格外精神的和張婉珍一起步行在街道上。
鏡頭3
根據國家有關政策文件規定,民政局對參過戰的志願軍家屬每年有糧油補助,彭安碧和張婉珍手提油瓶子走出民政福利中心,她們得到的不僅是待遇補助,她們得到的是“家屬”的自豪和寬慰。
鏡頭4
她在參加街道組織的有關支援志願軍的活動,處處能看見她的身影。
鏡頭5
街道組織支前活動的人羣中,只見繫著紅髮帶兒的彭安碧正擡頭忙碌的表情,她在等待著區委領導的到來。
鏡頭6
她可以通過街道的活動,減輕對愛人的思念,表現軍人家屬的特殊作用和特殊的存在。
鏡頭7
丁永剛雖然歸隊了,卻給彭安碧留下了幸福的回憶,想到第一次入朝慰問演出,第一次給丁永剛寫信,急切的盼望得到回覆,再到急切的見面經歷,心頭涌出甜蜜和幸福。
鏡頭8
彭安碧從臺下疾步邁向臺上,軍褲和腳穿一雙千層底的布鞋,站在臺上。
鏡頭9
重慶地區成立了部隊家屬後援團,自然少不了彭安碧的參與,在街道動員羣衆,彭安碧手拿話筒高聲喊到:“爲響應祖國的號召,捐獻出每塊銅板,支援祖國的經濟建設。”王佳珍和張婉珍和她一起招呼身邊的姐妹們。
鏡頭10
忙碌之餘,思緒不自覺的又回到愛人身邊,現在的身份和雖然和志願軍緊密聯繫在一起,但是她喜歡的還是丁永剛好學上進的品行,只要跟他在一起就會覺得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
鏡頭11
彭安碧與丁永剛相識,他還不到二十歲,回想起在入朝初次見到他,是在接待慰問團的過程中,彭安碧看見丁永剛精神抖擻,雖然擦肩而過,但彼此印象難忘,想想都覺得甜蜜。。
鏡頭12
彭安碧在黑板上寫數個大字“社會主義好”、“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等,拍拍手上的粉筆沫。
鏡頭13
社區的掃盲班的課堂上,彭安碧在文化掃盲班講著課,度步在課桌間的過道內,念著課本。
鏡頭14
她衣著樸實,舉止穩健,有模有樣的講著課,白天接到丁永剛的來信,她心裡想著給丁永剛回信的內容。
鏡頭15
沒有時間在一起卿卿我我,但書信仍然是他們相互聯絡的橋樑,是書信在繼續加深著彼此的感情。
鏡頭16
她在書桌前,檯燈下伏案提筆,多年形成的習慣還是用書信表達情感。
鏡頭17
彭安碧的個性外向,易於言表,做事喜歡直來直去,重慶姑娘的性格使她不喜歡拐彎抹角,在給丁永剛的信中寫到:“你在哪兒,我要跟到哪兒,雖然這裡很需要我,但是我心中沒有家的感覺。”
鏡頭18
白天,彭安碧帶領著羣衆文藝骨幹,在區文化館的舞臺上排練著舞蹈。晚上,繼續到掃盲班任教,這是她當下的主要工作。
鏡頭19
與丁永剛的書信往來,傳遞著愛情,郵寄物品,傳遞著關心,他們的溝通雖然只有書信,卻是真摯、誠情的流露。
鏡頭20
區委把文藝宣傳隊的骨幹都派到基層羣衆工作的崗位上,彭安碧自從出嫁就一直在做些區裡安排的工作,主要生活來源也是靠區裡的臨時工作獲得些微薄的收入。
鏡頭21
他們隨著天長日久,思念情緒越積越厚,丁永剛不能回來,她又不
能去,這樣的日子實在難熬,彭安碧經常苦著臉難掩心中的苦悶。
鏡頭22
彭安碧眼睛含著淚花,看著丁永剛的來信,眼前的字,她越看越模糊。
鏡頭23
如今雖然分居兩地,他們的心卻緊緊的貼在一起。
鏡頭24
她的熱情好似嘉陵江水奔流不止,匯入長江,涓涓不息。
鏡頭25
日前援助前方的活動,她明白是支援志願軍,支持志願軍就等於支援自己的愛人。
鏡頭26
她不遺餘力的參加區委組織的活動,只要是和部隊有關的活動她都會積極參加。
鏡頭27
面對今後和妻子的分居生活,丁永剛說道:“過去的時光是一段美好回憶,現在的兩地分居狀況,是祖國建設需要,是我們牢固愛情基礎的見證!”
鏡頭28
彭安碧信中說道:“大道理面前都有自己的小道理,家庭服從部隊,家屬服從軍人,是軍隊持續有活力的原動力。
鏡頭29
部隊家屬都面臨著不能在一起的苦澀,只有軍人和他們家屬最清楚,在沒有解決兩地分居之前,他們用的是先烈的革命精神,克服分居困難。
鏡頭30
彭安碧經常找來張婉珍和自己作伴,常常吃住睡在一起,嫂子也面臨短暫的分離之苦
鏡頭31
王佳珍問彭安碧和張婉珍:“當你們一個人的時候會不會感到孤獨和寂寞?”彭安碧和張婉珍回答說:“雖然害怕孤獨和寂寞,但對我們這些部隊的家屬來說,孤獨和寂寞就意味著奉獻和犧牲。”
鏡頭32
她們都懂得,嫁給部隊就意味著奉獻的道理。
鏡頭33
只有當政府發出號召,參加社區工作,投入社會活動中的時候,她們心中思念的壓力纔有所緩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