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六十二章 科舉甲第 徐槿評卷

狄仁傑心中急思。

皇帝調(diào)他入京,難道就是爲科舉之事?

是了,閻立本上次便告訴他,皇帝有心扶持庶族,對抗門閥世家,所以想改革科舉,爲朝廷招攬更多人才。

門閥世家把持朝政,權(quán)利世代相傳,無能之人竊據(jù)高位,尸位素餐,掏空大唐根基。

“狄仁傑啊狄仁傑,枉你平日自誇匡扶社稷,爲百姓做一點事業(yè),如今少卿還未坐穩(wěn),就開始眷戀富貴,計較個人得失,你慚不慚愧?”

狄仁傑深吸一口氣,心中已有決斷。

話雖如此,卻並未立刻開口。

科舉制度之優(yōu)劣,他親身體會過,最能感受其中缺陷。

然而,如何才能讓聖人深刻理解這一點,如何幫聖人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仔細斟酌推敲。

他腦海中忽然浮現(xiàn)一個名字。

高有道。

永徽三年,壬子年科舉,狄仁傑赴京趕考,住在平康坊,四通客棧,結(jié)識了幾名志同道合的考生。

其中最有才華之人,便是高有道。

然而,高有道心高氣傲,非要去考進士科,又不肯拜謁權(quán)貴,還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

最終落榜,實爲可惜。

他有心將高有道的事告訴皇帝,話到嘴邊,悚然一驚,暗道:“高有道與我是友,我替他說話,聖人會不會覺得我以公謀私?”

“就算聖人不在意,將來此事鬧大,世家官員一定會捏著我與高有道的關(guān)係做文章,影響到陛下改革科舉的目的。”

狄仁傑思慮轉(zhuǎn)動,很快有了更好的辦法。

“陛下,臣想好了,那次科舉之事,臣別的都記不太清,只有一人,讓臣記憶深刻?!?

李治擡頭問:“誰?”

狄仁傑道:“白孝傑。”

……

皇宮內(nèi)苑梅園不少,蓬萊殿以西的一座花園中,梅花開的最美,傲雪欺霜,暗香疏影。

此園是武媚娘當(dāng)昭儀時,命人細心栽培、精心修葺而來,園中共有五種不同品種的梅花。

這日清晨,李治在蓬萊殿醒來。

因是非朝日,用過早膳後,和徐槿、義陽公主一起在梅園中閒逛。

逛了不一會,來到一座“觀梅亭”,一邊歇息,一邊品嚐新鮮蔬果。

未幾,王伏勝從小徑中,走了過來,朝李治道:“大家,白孝傑的一切情況,俱已調(diào)查清楚。”

說著,遞上一本小冊。

李治接過翻看,眉頭一皺,越看越是生氣。

永徽三年,壬子年科舉,考生一共一千多人,考進士科的人數(shù),是明經(jīng)科的三倍。

然而錄取的“進士科”進士,卻只二十五人,明經(jīng)科反而取士五十八人。

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指的就是進士科的難度。

進士科考題範圍廣,更重視考生的思維見解能力。

不像明經(jīng)科,只需將一些經(jīng)史子集背熟,就有機會高中。

所以進士科難度大,相對應(yīng)的,考中進士科的人,將獲得極大榮耀,升遷速度也遠勝明經(jīng)科。

以狄仁傑之能,都對進士科望而卻步,改去考明經(jīng)科,足以說明進士科的難度。

白孝傑卻是進士科的甲第。

當(dāng)年一共只有八名甲第,他便是其中之一,被授予下州縣令之職。

如今他已調(diào)到商州州府,擔(dān)任司戶參軍,官職比狄仁傑之前的法曹參軍,還要高一級。

狄仁傑還是被閻立本舉薦一次,升遷速度依然比不上白孝傑。

由此可見,此人要麼能力強,要麼背景硬。

白孝傑顯然是後一種。

他父親白海德?lián)螒舨繂T外郎,是褚遂良門生。

李治看完之後,沉聲道:“去把白孝傑當(dāng)年考中的考卷,拿過來給朕瞧瞧。”

王伏勝領(lǐng)命去了。

所有考生的考卷,都在吏部封檔,除皇帝和三省宰相,誰都無權(quán)調(diào)看。

王伏勝有皇帝口諭,自然通行無阻。

他取了考卷後,並未立刻向李治覆命,而是等在吏部檔庫附近,冷眼觀察。

沒等一會,一名文吏從檔庫中快步奔出,沿走廊急行。

王伏勝一揮手,四名內(nèi)侍衝上前去,將那人拿住。

那是吏部檔庫的一名文吏。

王伏勝知道此人是向世家派官員報信,也懶得拷問,吩咐道:“把此人交給徐侍郎,讓他看著辦。”

兩名內(nèi)侍領(lǐng)命,將那文吏押走。

王伏勝又去查了一下批閱白孝傑考卷的考官名字,這纔拿著白孝傑考卷,回到觀梅亭,上呈李治。

此時徐槿和義陽公主剛在林中賞梅回來。

李治看完之後,朝走過來的徐槿道:“充容,你才思敏捷,幫朕看一下這份考卷?!?

徐槿接過去看了。

看完之後,她一雙黛眉捲成一團。

“大家,這是誰人考卷?”

李治道:“你別管是誰的,只說好不好?!?

徐槿斟酌片刻,道:“若是十五歲少子所寫,倒還稱得上不錯,倘若是十五歲之上……”

李治道:“如何?”

徐槿道:“恐怕平日讀書,不怎麼用心了?!?

李治凜然道:“這是永徽三年,一位進士甲第的試卷。”

徐槿吃了一驚,捂住小嘴,道:“那怎麼會?”

李治道:“瞧見了吧,這就是他們給朕挑選出的人才!”

轉(zhuǎn)頭朝王伏勝道:“可查過批閱白孝傑考卷的考官是誰嗎?”

王伏勝道:“回陛下,臣已查過,那名考官叫崔文翰,如今已升爲吏部郎中,也是褚遂良門生?!?

李治深吸一口氣。

他早就該猜到,褚遂良長期擔(dān)任吏部尚書,負責(zé)科舉的人,肯定出自他門下。

義陽公主見他不高興,剝了一個葡萄,放在他嘴邊,脆聲道:“既然那考官不是好人,父親處罰他便是,何必爲他生氣呢?”

與憨厚活潑的高安公主相比,義陽公主更加早熟懂事。

李治面色緩和了一些,道:“朕不僅不查他,還要對他委以重任,讓他擔(dān)任這次科舉的主考官?!?

義陽公主瞪大了眼睛,一臉不解。

徐槿卻已經(jīng)明白了,笑道:“大家是想欲擒故縱,讓他犯下更大的錯誤?”

李治目光閃動,道:“他充其量只是一個魚餌,朕想瞧瞧,能否用他釣幾條大魚上鉤。”

這時,薛仁貴也沿著花叢小徑走了過來,拱手道:“陛下,臣調(diào)查到一件事,跟白孝傑有關(guān)?!?

去年十一月,李治便讓薛仁貴以千牛衛(wèi)爲基礎(chǔ),組建一個情報組織,名爲“內(nèi)領(lǐng)衛(wèi)”。

如今組建兩個多月,成員超過百人,也終於能派上用場了。

李治問道:“打聽到什麼消息了?”

薛仁貴道:“永徽三年那場科舉,有個叫高有道的人,頗有才名,曾與白孝傑鬥文,且大獲全勝。後來因手指意外被馬蹄踩傷,無法握筆,故而落榜?!?

徐槿微微一驚,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李治側(cè)頭問道:“充容,你知道這個人嗎?”

徐槿道:“妾身有一位好友,經(jīng)常與妾身通信,她曾在信中提到過高有道此人,說他極有才情,並附上高有道一首詩詞,寫得極好?!?

李治道:“高有道與白孝傑相比,文采如何?”

徐槿遲疑了一下,道:“有如夫子與稚子?!?

李治搖頭道:“結(jié)果夫子落選,反讓稚子題名?!?

薛仁貴道:“陛下,可要抓捕白孝傑?”

李治擡手道:“不,朕懷疑高有道被馬蹄傷手,也與此人有關(guān)。你派人去查一下高有道,瞧瞧他在做什麼。伏勝,你去調(diào)白孝傑這幾年的評級,朕要瞧瞧?!?

二人各自領(lǐng)命去了。

李治也沒心思逛園子了,回到甘露殿,開始處理公務(wù)。

半個時辰後,王伏勝拿著白孝傑的評級過來,一最兩善,評級竟是“上下”。

而且他去年和前年的考評更高,都是“上中”。

由此可見,不僅戶部有問題,吏部問題更大。

李治吩咐道:“傳旨,調(diào)白孝傑入京,擔(dān)任戶部主事?!?

王伏勝應(yīng)諾道:“是。”

下午天黑前,薛仁貴也調(diào)查出高有道的消息。

高有道是江南湖州人,自從永徽三年來長安後,便一直待在長安。

他右手已殘,改用左手握筆,因生計窘迫,借住寺廟,平日以賣曲爲生。

李治聽到此處,詫異道:“賣曲?”

薛仁貴道:“就是替藝館歌姬寫詩詞文曲,他文采好,寫的詩詞意境深遠,婉轉(zhuǎn)哀傷,很受歌姬歡迎?!?

李治默然半晌,嘆道:“如此人才,竟淪落至此,可悲可嘆。他平日除寫詞外,還做什麼?”

薛仁貴道:“此人經(jīng)常在酒樓買醉,渾渾噩噩,萎靡不振,只怕早已對仕途灰心喪氣?!?

李治想了一會,道:“薛卿,你去找他,設(shè)法讓他振作起來,務(wù)必參加今年的科舉?!?

薛仁貴拱手道:“臣領(lǐng)旨。”

第三十七章 禁苑試爆第三十章 李治微服第十五章 武媚孃的擔(dān)憂第四章 太子李忠第十六章 薛仁貴上奏第四十九章 箭神薛仁貴第四十七章 幷州狄仁傑第十九章 定都洛陽?第八章 能幹的武皇后第十七章 徐嬪的心思第二十三章 蘇定方成名之戰(zhàn)第四十三章 劉仁軌拜相第六十章 武皇后的書法第六十一章 科舉改制 武后獻策第三十九章 官員大考覈第二十章 武皇后的警告第二十章 武皇后的警告第三十七章 禁苑試爆第三十五章 薛仁貴的計劃第二十章 武皇后的警告第五十九章 封爵賜宅第五十七章 求娶公主?第四十七章 幷州狄仁傑第四十一章 武皇后和長孫皇后第十五章 武媚孃的擔(dān)憂第二十七章 李治的考覈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六十三章 貴妃胞弟第五十章 李治的賞賜第三十一章 東女女王第四十七章 幷州狄仁傑第五十八章 小公主的邏輯第三十一章 東女女王第五十章 李治的賞賜第二十章 武皇后的警告第五十五章 貴妃省親第五十一章 越王李貞第四十九章 箭神薛仁貴第三十章 李治微服第三十八章 長孫無忌的猜測第四章 太子李忠第三章 王皇后殺了小公主?第十章 裴行儉與薛仁貴第二十八章 武媚孃的調(diào)查第六十二章 科舉甲第 徐槿評卷第十五章 武媚孃的擔(dān)憂第三十五章 薛仁貴的計劃第十三章 大唐第一小弟第十二章 褚遂良和許敬宗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五章 朕的後宮怎麼才這幾個第四十八章 禁苑狩獵第三十九章 官員大考覈第五十五章 貴妃省親第二十七章 李治的考覈第六章 冊封充容第二十四章 給事郎劉仁軌第二章 皇后武媚娘第八章 能幹的武皇后第五十八章 小公主的邏輯第四十三章 劉仁軌拜相第三十六章 李治的詔令第五章 朕的後宮怎麼才這幾個第三十八章 長孫無忌的猜測第十五章 武媚孃的擔(dān)憂第四十章 許敬宗和上官儀第四十一章 武皇后和長孫皇后第九章 長孫無忌第六十章 武皇后的書法第二十九章 武后外甥第四十二章 東女歸唐第四十章 許敬宗和上官儀第二十八章 武媚孃的調(diào)查第四十三章 劉仁軌拜相第五十八章 小公主的邏輯第四章 太子李忠第七章 賢淑的徐嬪第十五章 武媚孃的擔(dān)憂第十四章 立儲之爭第三十三章 弘化公主第二十二章 武后侍寢第六十章 武皇后的書法第十五章 武媚孃的擔(dān)憂第五十九章 封爵賜宅第三章 王皇后殺了小公主?第六十一章 科舉改制 武后獻策第四十七章 幷州狄仁傑第九章 長孫無忌第十三章 大唐第一小弟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十一章 百官上殿,朝會開始第十五章 武媚孃的擔(dān)憂第三十一章 東女女王第四章 太子李忠第二十章 武皇后的警告第六章 冊封充容第四十六章 大唐新的一年第三十三章 弘化公主第六十一章 科舉改制 武后獻策
第三十七章 禁苑試爆第三十章 李治微服第十五章 武媚孃的擔(dān)憂第四章 太子李忠第十六章 薛仁貴上奏第四十九章 箭神薛仁貴第四十七章 幷州狄仁傑第十九章 定都洛陽?第八章 能幹的武皇后第十七章 徐嬪的心思第二十三章 蘇定方成名之戰(zhàn)第四十三章 劉仁軌拜相第六十章 武皇后的書法第六十一章 科舉改制 武后獻策第三十九章 官員大考覈第二十章 武皇后的警告第二十章 武皇后的警告第三十七章 禁苑試爆第三十五章 薛仁貴的計劃第二十章 武皇后的警告第五十九章 封爵賜宅第五十七章 求娶公主?第四十七章 幷州狄仁傑第四十一章 武皇后和長孫皇后第十五章 武媚孃的擔(dān)憂第二十七章 李治的考覈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六十三章 貴妃胞弟第五十章 李治的賞賜第三十一章 東女女王第四十七章 幷州狄仁傑第五十八章 小公主的邏輯第三十一章 東女女王第五十章 李治的賞賜第二十章 武皇后的警告第五十五章 貴妃省親第五十一章 越王李貞第四十九章 箭神薛仁貴第三十章 李治微服第三十八章 長孫無忌的猜測第四章 太子李忠第三章 王皇后殺了小公主?第十章 裴行儉與薛仁貴第二十八章 武媚孃的調(diào)查第六十二章 科舉甲第 徐槿評卷第十五章 武媚孃的擔(dān)憂第三十五章 薛仁貴的計劃第十三章 大唐第一小弟第十二章 褚遂良和許敬宗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五章 朕的後宮怎麼才這幾個第四十八章 禁苑狩獵第三十九章 官員大考覈第五十五章 貴妃省親第二十七章 李治的考覈第六章 冊封充容第二十四章 給事郎劉仁軌第二章 皇后武媚娘第八章 能幹的武皇后第五十八章 小公主的邏輯第四十三章 劉仁軌拜相第三十六章 李治的詔令第五章 朕的後宮怎麼才這幾個第三十八章 長孫無忌的猜測第十五章 武媚孃的擔(dān)憂第四十章 許敬宗和上官儀第四十一章 武皇后和長孫皇后第九章 長孫無忌第六十章 武皇后的書法第二十九章 武后外甥第四十二章 東女歸唐第四十章 許敬宗和上官儀第二十八章 武媚孃的調(diào)查第四十三章 劉仁軌拜相第五十八章 小公主的邏輯第四章 太子李忠第七章 賢淑的徐嬪第十五章 武媚孃的擔(dān)憂第十四章 立儲之爭第三十三章 弘化公主第二十二章 武后侍寢第六十章 武皇后的書法第十五章 武媚孃的擔(dān)憂第五十九章 封爵賜宅第三章 王皇后殺了小公主?第六十一章 科舉改制 武后獻策第四十七章 幷州狄仁傑第九章 長孫無忌第十三章 大唐第一小弟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十一章 百官上殿,朝會開始第十五章 武媚孃的擔(dān)憂第三十一章 東女女王第四章 太子李忠第二十章 武皇后的警告第六章 冊封充容第四十六章 大唐新的一年第三十三章 弘化公主第六十一章 科舉改制 武后獻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川县| 佳木斯市| 宜昌市| 司法| 抚顺县| 鄢陵县| 镶黄旗| 白玉县| 安阳县| 定西市| 泽州县| 彭州市| 乐山市| 海城市| 上栗县| 拉孜县| 沁源县| 原阳县| 营山县| 都江堰市| 奉贤区| 仲巴县| 高台县| 新泰市| 余江县| 屏东市| 交城县| 辽宁省| 阿拉善左旗| 五指山市| 平利县| 开阳县| 来宾市| 延津县| 清丰县| 高密市| 崇阳县| 九江市| 汤原县| 徐州市| 胶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