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十章 許敬宗和上官儀

李治這兩日忙壞了。

臨近月底,吏部的考覈工作已接近尾聲,結果已上呈給他。

五品以下的官員,按照流程升降便是,然而五品以內的大員,就需好好斟酌一番。

按照唐制,唐朝應該有七位正規宰相,分別是中書令兩人,侍中兩人,尚書令一人,尚書左僕射、右僕射各一人。

李世民擔任過尚書令,這個位置再無人敢受領,名額就變成六人。

眼下的朝堂之中,也正好有六名宰相。

分別是:中書令長孫無忌、來濟。侍中崔敦禮、韓璦。尚書左僕射于志寧。同中書門下三品,李勣。

前五個是正規宰相,李勣只擁有政事堂決策權,算編外宰相。

如今空缺的尚書右僕射,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位置,將決定朝中局勢的變化。

朝堂就像一碗水,哪邊傾斜過頭,水就會潑出來。

到時朝堂運轉混亂,各地問題頻發,皇帝每日的工作量也會大幅增加,這是李治不願看到的。

所以他就算想慢慢扶持心腹賢臣,也不能隨心所欲,需慢慢斟酌人選,方能讓浪花最小。

他想任命劉仁軌擔任宰相,可劉仁軌官職太低,他不清楚百官會有什麼反應。

所以前次他單獨欽點劉仁軌參加試爆,便是一次試探。

結果讓他很滿意。

李勣、許敬宗、長孫無忌都猜到李治會給他拜相,他們的反應是拉攏,而不是排斥。

這就說明,在羣臣心目中,是可以接受劉仁軌晉升高職的。

這其實也正常,劉仁軌名聲雖不好,資歷卻夠高。

韓璦嘴裡罵他胸無點墨,但他跟劉仁軌一個衙門,深知劉仁軌確有才幹,只是不願承認罷了。

大家心中,都將劉仁軌歸類於性格不好、不得志的一類,就和之前的許敬宗類似。

如今皇帝忽然想重用他,那是他苦熬多年,運道來了,雖然眼紅,也不至於嫉妒。

倘若李治直接任命狄仁傑當宰相,羣臣就會炸鍋,到時個個擺爛躺平,李治這個皇帝也治不好天下。

話說回來,李治雖相中劉仁軌,不過是因他歷史中的好名聲。

史書這種東西,可以借鑑,卻也不能全信,許敬宗、李義府等人就是例子。

所以李治才把劉仁軌喊過來,想親自面試他一番。

李治見劉仁軌進殿後,正要說話,忽見劉仁軌向他拜禮之後,行了一個“蹈舞禮”。

李治又回想起薛仁貴當初單獨見他時的情景,微微一笑,擡手道:“劉卿不必拘束,坐著說話便是。”

讓王伏勝搬了椅子過來。

劉仁軌謝了恩,這才坐下。

李治凝思片刻,向他問道:“劉卿,吐蕃和吐谷渾都指責對方攻打他們,你以爲此事如何?”

劉仁軌沉吟道:“兩國之間,必有一國誑言。吐谷渾近來國中內亂不休,應沒有餘力攻打吐蕃,所以臣以爲吐蕃說謊可能性,更大一些。”

李治點點頭,又問:“西突厥之戰,你又怎麼看?”

劉仁軌道:“臣以爲對付突厥騎兵,應以快爲主,出其不意,讓他們難以集結,縱然兵少,亦能取勝。”

李治微笑道:“伏勝,給劉卿倒一杯茶。”

劉仁軌見自己的答覆令天子滿意,心中也多了幾分振奮,喝了口茶,又道:“陛下,臣以爲應在軍械監增一司,專門研究火藥相關的軍械。”

李治笑道:“這事不急,先等開通了三門峽水道之後,再考慮火藥軍用之事。”

李治又問了劉仁軌幾個別的問題,劉仁軌回答的都很有見解。

李治終於放了心,命劉仁軌退下,低頭繼續處理奏章。

不知過了多久,旁邊傳來王伏勝輕柔的聲音。

“大家,您已經批閱奏章兩個多時辰了,要不要出去走動一下?”

李治扭了扭脖子,問道:“什麼時辰了?”

王伏勝道:“已過了未時。”

李治點點頭,道:“只剩幾本了,批閱完再出去吧。”

他埋頭繼續批閱,忽然看到一份秘書監送來的奏章,眉頭一皺。

這是上官儀的一份彈劾奏章,他彈劾的竟是許敬宗。

馬上是正月大朝會,各國使節都會獻上貢品,大唐也會回禮,許敬宗擬定將回禮增加到貢品兩倍。

兩省官員都沒有反對,所以直接送到李治這裡。

偏偏李治平日批閱奏章時,對禮部的瑣碎雜事最不耐煩,所以沒有細看就通過了。

李治擡頭朝王伏勝吩咐道:“傳旨,召許敬宗和上官儀覲見。”

許敬宗年紀雖老,卻勤於公務,平日下衙最晚,一刻鐘後,便來到甘露殿。

“陛下,不知何事召老臣覲見?”許敬宗心中砰砰直跳。

因爲皇帝這種時候召見他,很可能是要拜相。

李治擺手道:“別急,等一會。”

上官儀來的比預料的要晚,身上似乎還帶著些酒氣,李治隔得很遠就聞到了。

“臣上官儀,拜見陛下。”上官儀下拜見禮。

許敬宗瞧見他後,心中一沉。

因爲上官儀不可能拜相,皇帝同時召見他們兩個,那就是別的事了。

李治揚了揚手中一份奏章,緩緩道:“上官卿,這是你彈劾許尚書的奏章,朕已經看了,現在想聽你當面說一下。”

上官儀怔了怔,一時沒有說話。

許敬宗心中愈加惱怒,不過他城府很深,臉上不動聲色,拱手道:“陛下,能否讓臣看一下上官少卿的奏章?”

李治命王伏勝拿給了他。

許敬宗看完之後,心中一寬,拱手道:“陛下,這確是老臣提議,老臣是想,眼下正與西突厥交戰,交好這些西域使節,他們便不會給咱們搗亂。”

李治淡淡道:“上官卿,你怎麼說?”

上官儀此時有些後悔,剛纔不該喝的太多。

他彈劾許敬宗,原是爲了引起皇帝注意,將他調入御史臺、又或者其他重要部門。

只是,沒想到皇帝竟讓他與許敬宗對質。

他吸了幾口氣,頭腦稍微清醒了一些,正色道:“陛下,臣以爲對付蠻夷胡族,講再多禮儀道德皆無用,此乃空耗國家財富。”

許敬宗道:“上官少卿此言有誤,蠻夷若真不講禮儀,我朝每次外戰,回紇又爲何肯相助?”

上官儀道:“回紇願受本朝驅使,是因恩義,而非禮儀。這是本朝將士浴血拼殺,才換回來的。”

許敬宗道:“回紇肯歸我大唐,不僅是爲報恩,也因我大唐赫赫威名。多給小國回禮,便有更多小國來朝,我大唐威儀,才更能愈顯鼎盛!”

上官儀道:“國家之威儀,不在於多少外國來朝拜,而在於民之富足,將之勇猛。”

許敬宗淡淡道:“民再富,將再猛,若無威名,他人不知,依然會來進犯。”

上官儀道:“子民爲根本,軍隊爲基石,其後,再顯威名可也。若不能以前者爲重,一意追求虛名,則本末倒置。”

許敬宗暗暗一笑,心道:“你終於說錯話了吧。”緩緩道:“照上官少卿之意,我大唐眼下民不富,將不猛,所以還不能對外彰顯威名了?”

上官儀暗暗叫糟,急忙看了李治一眼,見皇帝並無怒色,這才鬆了口氣。

他緩緩道:“當年隋殤帝爲吸引外國使節,命人在集市鋪毯,樹枝掛綢,酒肆客棧,免費供應。反被胡人恥笑,說隋人何不把樹上綢緞,酒肆食物,給街上乞兒。本朝該當引以爲戒!”

許敬宗臉一沉,道:“上官少卿此話,是將我大唐看作即將滅亡的隋朝,將陛下比作失國的隋殤帝嗎?”

上官儀急忙道:“臣絕無此意!”

李治聽到此處,暗暗搖頭。

上官儀無疑是佔著理的,奈何口才不如許敬宗,故而這場爭論,反落下風。

他緩緩道:“隋朝之鑑,確該吸取,楊廣之舉,不可效仿。”

許敬宗見皇帝表態,反應極快,拱手道:“陛下憂民之心,老臣未能體察,請陛下治罪。”

李治緩緩道:“王者之治,崇本抑末,你精通史書,怎會忘了這個?回去後把回禮條陳,重擬一遍,再呈給朕。你們都退下吧。”

二人拱了拱手,一起告退。

出殿之後,許敬宗和上官儀並肩而行,都未說話。

回到承天門街時,許敬宗忽然道:“上官少卿,是劉給事讓你彈劾我的吧?”

上官儀愣了愣,道:“許公何出此言?”

許敬宗瞇著眼笑了笑,轉身朝中書省的方向去了。

第三十六章 李治的詔令第六十三章 貴妃胞弟第十四章 立儲之爭第十七章 徐嬪的心思第二十四章 給事郎劉仁軌第三章 王皇后殺了小公主?第十章 裴行儉與薛仁貴第四十一章 武皇后和長孫皇后第四十一章 武皇后和長孫皇后第四十九章 箭神薛仁貴第三十章 李治微服第十四章 立儲之爭第十九章 定都洛陽?第五章 朕的後宮怎麼才這幾個第五十六章 薛仁貴大敗吐蕃第一章 我是唐高宗?第十三章 大唐第一小弟第三章 王皇后殺了小公主?第四十九章 箭神薛仁貴第二十九章 武后外甥第十九章 定都洛陽?第二章 皇后武媚娘第四十五章 後宮開小會第四章 太子李忠第五十六章 薛仁貴大敗吐蕃第四十二章 東女歸唐第六十一章 科舉改制 武后獻策第三十六章 李治的詔令第十七章 徐嬪的心思第二十五章 英國公李勣第五十三章 狄仁傑入京第四十八章 禁苑狩獵第三章 王皇后殺了小公主?第六十三章 貴妃胞弟第二十九章 武后外甥第五十三章 狄仁傑入京第六十章 武皇后的書法第三十章 李治微服第三十三章 弘化公主第十七章 徐嬪的心思第十一章 百官上殿,朝會開始第二章 皇后武媚娘第五十四章 唐軍的榮耀第六十一章 科舉改制 武后獻策第五十二章 武皇后的客人第四十二章 東女歸唐第二十一章 貴妃奏曲第三十八章 長孫無忌的猜測第三十九章 官員大考覈第四十一章 武皇后和長孫皇后第十八章 賀蘭氏母女第三十三章 弘化公主第五十九章 封爵賜宅第五十六章 薛仁貴大敗吐蕃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一章 我是唐高宗?第六章 冊封充容第二十七章 李治的考覈第五十八章 小公主的邏輯第三十九章 官員大考覈第四十四章 正日大朝會第二十一章 貴妃奏曲第三十七章 禁苑試爆第四十七章 幷州狄仁傑第十二章 褚遂良和許敬宗第十六章 薛仁貴上奏第三十八章 長孫無忌的猜測第二十一章 貴妃奏曲第四章 太子李忠第六十二章 科舉甲第 徐槿評卷第五十九章 封爵賜宅第三十一章 東女女王第六十章 武皇后的書法第八章 能幹的武皇后第五十五章 貴妃省親第二十二章 武后侍寢第四十七章 幷州狄仁傑第五十章 李治的賞賜第四十八章 禁苑狩獵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一章 我是唐高宗?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二十三章 蘇定方成名之戰第二十八章 武媚孃的調查第二十章 武皇后的警告第五十四章 唐軍的榮耀第二十一章 貴妃奏曲第五十七章 求娶公主?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十七章 徐嬪的心思第二十九章 武后外甥第六十二章 科舉甲第 徐槿評卷第九章 長孫無忌第七章 賢淑的徐嬪第四十五章 後宮開小會第五十一章 越王李貞第三十八章 長孫無忌的猜測
第三十六章 李治的詔令第六十三章 貴妃胞弟第十四章 立儲之爭第十七章 徐嬪的心思第二十四章 給事郎劉仁軌第三章 王皇后殺了小公主?第十章 裴行儉與薛仁貴第四十一章 武皇后和長孫皇后第四十一章 武皇后和長孫皇后第四十九章 箭神薛仁貴第三十章 李治微服第十四章 立儲之爭第十九章 定都洛陽?第五章 朕的後宮怎麼才這幾個第五十六章 薛仁貴大敗吐蕃第一章 我是唐高宗?第十三章 大唐第一小弟第三章 王皇后殺了小公主?第四十九章 箭神薛仁貴第二十九章 武后外甥第十九章 定都洛陽?第二章 皇后武媚娘第四十五章 後宮開小會第四章 太子李忠第五十六章 薛仁貴大敗吐蕃第四十二章 東女歸唐第六十一章 科舉改制 武后獻策第三十六章 李治的詔令第十七章 徐嬪的心思第二十五章 英國公李勣第五十三章 狄仁傑入京第四十八章 禁苑狩獵第三章 王皇后殺了小公主?第六十三章 貴妃胞弟第二十九章 武后外甥第五十三章 狄仁傑入京第六十章 武皇后的書法第三十章 李治微服第三十三章 弘化公主第十七章 徐嬪的心思第十一章 百官上殿,朝會開始第二章 皇后武媚娘第五十四章 唐軍的榮耀第六十一章 科舉改制 武后獻策第五十二章 武皇后的客人第四十二章 東女歸唐第二十一章 貴妃奏曲第三十八章 長孫無忌的猜測第三十九章 官員大考覈第四十一章 武皇后和長孫皇后第十八章 賀蘭氏母女第三十三章 弘化公主第五十九章 封爵賜宅第五十六章 薛仁貴大敗吐蕃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一章 我是唐高宗?第六章 冊封充容第二十七章 李治的考覈第五十八章 小公主的邏輯第三十九章 官員大考覈第四十四章 正日大朝會第二十一章 貴妃奏曲第三十七章 禁苑試爆第四十七章 幷州狄仁傑第十二章 褚遂良和許敬宗第十六章 薛仁貴上奏第三十八章 長孫無忌的猜測第二十一章 貴妃奏曲第四章 太子李忠第六十二章 科舉甲第 徐槿評卷第五十九章 封爵賜宅第三十一章 東女女王第六十章 武皇后的書法第八章 能幹的武皇后第五十五章 貴妃省親第二十二章 武后侍寢第四十七章 幷州狄仁傑第五十章 李治的賞賜第四十八章 禁苑狩獵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一章 我是唐高宗?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二十三章 蘇定方成名之戰第二十八章 武媚孃的調查第二十章 武皇后的警告第五十四章 唐軍的榮耀第二十一章 貴妃奏曲第五十七章 求娶公主?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十七章 徐嬪的心思第二十九章 武后外甥第六十二章 科舉甲第 徐槿評卷第九章 長孫無忌第七章 賢淑的徐嬪第四十五章 後宮開小會第五十一章 越王李貞第三十八章 長孫無忌的猜測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遵化市| 尉犁县| 天水市| 汝城县| 永安市| 禄丰县| 平泉县| 临高县| 安新县| 隆回县| 天津市| 浦县| 扎赉特旗| 凌云县| 刚察县| 上饶市| 东方市| 阿坝县| 密山市| 德兴市| 繁昌县| 获嘉县| 翁牛特旗| 达拉特旗| 外汇| 长顺县| 阿拉尔市| 武强县| 辽阳市| 班玛县| 麻栗坡县| 江孜县| 三门峡市| 万荣县| 松原市| 页游| 吉隆县| 永定县| 沁水县| 璧山县| 闵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