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六十一章 科舉改制 武后獻策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金榜題名,無疑是這個時代讀書人最大的夢想。

到了二月,吏部便不斷上奏,請示科舉相關事宜。

李治最近太過忙碌,一方面是三門峽爆破計劃,已到施展階段。

另一方面,劉仁軌、上官儀等人,請旨整飭吏治,李治也在暗中支持他們,並授意他們從戶部開始。

再有,程知節的大軍已到涼州,等過沙州,就會與西突厥的境內接壤。

這場等了幾個月的戰爭,也快開打了。

一時間,李治也難以把精力都放在科舉上。

原本他想細細考慮科舉改革計劃,深入瞭解後,卻發現困難重重。

首先,唐朝的科舉剛建不久,極不成熟,難度極大,每年只有數十人能考中。

僅憑這幾十個人,與門蔭入仕的數百權貴相比,不值一提。

況且每年考下來,這數十人之中,也包含大量世家子弟。

世家大族子弟,雖能憑門蔭入仕,名額有限,剩下那一部分子弟,也會走科舉之路。

這些人擁有的教育資源,遠勝寒門平民,天生就擁有極大優勢。

再加上權貴對主考官的影響力,導致主考官傾斜權貴子弟。

在如此不公平環境下,能走到最後一步的普通考生,鳳毛麟角。

要改變這種局面,縱是皇帝,也非易事。

首先,科舉是祖制,長孫無忌等人取消很難,李治想改也不易,必定遭到羣臣反對。

不說權貴,就算劉仁軌、李義府等人,也未必會支持他,因爲這動的是所有當權者利益。

每年的朝廷官員空缺就那麼多,若要增加科舉名額,就必須削減門蔭入仕人數。

五品以上官員,都能蔭補子孫,要想減少蔭補數量,他們豈會願意?

這天上午,李治在甘露殿來回踱步,忽然朝王伏勝道:“伏勝,去把皇后請來。”

不一會,武媚娘來到甘露殿,朝李治見過禮後,柔聲道:“大家找妾身過來,可是爲科舉之事憂心?”

李治拉著她坐下,道:“你最近一直在考慮此事吧?”

武媚娘瞥了他一眼,幽怨道:“妾身確實一直在琢磨此事,想爲大家分憂,可又怕大家責怪,不敢多言。”

李治只當沒聽到後面一句,說道:“你跟朕說說,這次科舉怎麼改,你可有什麼好主意?”

武媚娘正色道:“妾身有三個想法,請大家斧正。”

李治道:“說來聽聽。”

武媚娘道:“要在每一科增加人數、又或降低錄取標準,有違祖制,羣臣和宗室必定反對。所以妾以爲,可增加考試類別。”

李治沉吟道:“你是想用增加科目的方式,降低難度?”

武媚娘道:“大家聖明。”

科舉目前的考試內容有四種,分別是:經帖、墨義、口試和策論,每類兩題,加起來共八題。

全通者爲甲第,通六題者爲乙第。

倘若再加兩題,甲第要通過十題,難度更高。

但可以把乙第標準,依然保留在六題,如此一來,就會增加通過之人的數量。

武媚娘道:“大家提出此議,朝臣定會上奏,將乙第難度,也提高到八題,若是如此,反弄巧成拙。”

李治點頭道:“朕心中有數,你接著說。”

武媚娘道:“第二點,陛下可增加殿試,在大殿中親自出題考問,如此一來,可杜絕作假。”

李治聽完後,心中一動。

這正是武則天后來採取的做法,看來她年輕時,就考慮到這一點。

“不錯,最後一條呢?”

武媚娘道:“殿試雖能防權貴作假,然而,很多有才之人,還未來到大殿,就因得罪權貴,過不了考官那一關。”

李治道:“那你有什麼辦法應對嗎?”

武媚娘道:“主考官想偏心,必須知道考生名姓,可讓考生將自己名字糊住,等結果出來,再行揭開。”

李治沉吟片刻,說道:“且容朕再考慮一下吧。”

武媚娘微笑道:“那妾身不打擾大家了。”告退離開。

李治在殿內又琢磨了許久,慢慢理清思緒。

武媚孃的三個法子都可行,新增的考試類別,可定爲“詩文”。

這原本就是唐高宗時期,在科舉之中增設的類別,最開始是雜文,唐玄宗時期,名稱改爲詩文。

正是這項改革,使得高宗以後,唐朝讀書人對詩詞的興趣大增。

初唐四傑,便都是在這項改革之後,涌現而出。

話雖如此,武媚孃的提議雖好,阻力卻會很大。

通過一項都難,要想三項全部通過,必須採取一些特殊手段。

李治拿出一張紙,將自己的計劃在紙上不斷推敲演變。

過了許久後,總算有一個模糊計劃。

只是要想完善這計劃,還缺少很多信息。

李治又想片刻,心想:“我對這時的科舉太不熟悉,無法完全認清其弊端,若能找個參加過科舉的人問一下,那便最好。”

細細一想,身邊大臣之中,科舉入仕的竟沒有幾個,就連劉仁軌,也是靠別人舉薦。

忽然間,他心中一動,朝王伏勝吩咐道:“傳狄仁傑覲見。”

狄仁傑自進入大理寺以來,過的並不舒心。

大理寺少卿是大理寺副長官,一共兩位。另有一位頂頭長官,官職是寺卿。

大理寺卿名叫辛茂將,是關隴集團重要成員。

他爲人嚴肅刻板,任何事都喜歡按照規矩條陳來辦。

狄仁傑這種跳出規矩之外的人,他本就不喜,再加上兩人身份上的對立,刁難自然少不了。

大理寺其他官員,對狄仁傑也很不服氣。

不說另一名少卿,就是幾名寺正、寺丞,年紀都比狄仁傑大,經驗也比他豐富。

狄仁傑並非積功遷調,有不少謠言都在說,他是討好皇后,才坐上此位,更是讓許多人暗生鄙夷。

若是別的年輕人,被如此針對,早就怒髮衝冠,與同僚起了衝突。

狄仁傑卻不同。

他年紀雖輕,心胸卻很寬闊,泰然自若,平日有人對他不客氣,也一笑置之。

衆人只覺拳頭打在棉花上,對他無可奈何。

時間久了,慢慢也有人發現,他頭腦敏銳,處事迅捷,確有過人之處。

半月下來,大理寺官員們,雖大部分依然對他沒有好臉色,卻也有少數幾人,認可他這個上官。

王伏勝派人來宣旨時,狄仁傑正在跟一名寺丞,討論一樁舊案。

得到旨意後,狄仁傑匆忙入宮,來到甘露殿,拜見李治。

李治並未急著說正事,先向他問起在大理寺的情況,任職是否順遂,是否有人爲難他。

狄仁傑道:“回陛下,大理寺同僚對臣非常關照。”

李治知道大理寺是世家派系的地盤,狄仁傑不可能受到關照。

他如此說,顯見年紀輕輕,已深諳處世之道,也不必自己多操心了。

李治笑道:“朕讓你過來,是有件事想問問你。”

狄仁傑道:“陛下請吩咐。”

李治沉吟片刻,說道:“狄卿,你曾參加過科舉,是嗎?”

狄仁傑道:“回陛下,臣在永徽三年參加科舉,考的明經科,僥倖掛榜。”

李治道:“你和朕說說,那次科舉是否公平,是否有人作弊,主考官是否收受賄賂,又或者是否特意關照過某人?”

狄仁傑心中一驚,此等大事,他可不敢隨意開口。

王伏勝細聲道:“狄少卿,陛下將你調到長安,就是希望你爲君分憂,你若愛惜官位,不願得罪人,豈不是辜負陛下一番期望?”

狄仁傑心中一凜,昂然道:“陛下,臣並非怕得罪人,而是茲事體大,不敢妄言。”

李治緩緩道:“伏勝,給狄卿找一張椅子過來,讓狄卿坐下來,好好想一想,想清楚了再說。”

王伏勝領了諾,命人搬來椅子,讓狄仁傑坐了。

李治則繼續埋頭處理公務。

第五十七章 求娶公主?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三十章 李治微服第六十二章 科舉甲第 徐槿評卷第五十八章 小公主的邏輯第四十章 許敬宗和上官儀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十六章 薛仁貴上奏第四十一章 武皇后和長孫皇后第五十三章 狄仁傑入京第四十三章 劉仁軌拜相第五十一章 越王李貞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二十八章 武媚孃的調查第四十一章 武皇后和長孫皇后第九章 長孫無忌第十章 裴行儉與薛仁貴第十七章 徐嬪的心思第四十五章 後宮開小會第四十三章 劉仁軌拜相第二十九章 武后外甥第六十章 武皇后的書法第六十二章 科舉甲第 徐槿評卷第二十八章 武媚孃的調查第三十二章 大唐的待客之道第二十九章 武后外甥第九章 長孫無忌第五十章 李治的賞賜第六十章 武皇后的書法第五十九章 封爵賜宅第一章 我是唐高宗?第五十七章 求娶公主?第十四章 立儲之爭第四十七章 幷州狄仁傑第六十一章 科舉改制 武后獻策第十一章 百官上殿,朝會開始第三十八章 長孫無忌的猜測第四十四章 正日大朝會第二十八章 武媚孃的調查第三十八章 長孫無忌的猜測第十一章 百官上殿,朝會開始第二十五章 英國公李勣第十二章 褚遂良和許敬宗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四十七章 幷州狄仁傑第三十章 李治微服第二十九章 武后外甥第四十一章 武皇后和長孫皇后第四十七章 幷州狄仁傑第六十二章 科舉甲第 徐槿評卷第十六章 薛仁貴上奏第三十二章 大唐的待客之道第十五章 武媚孃的擔憂第四十六章 大唐新的一年第三章 王皇后殺了小公主?第四章 太子李忠第二十三章 蘇定方成名之戰第四十五章 後宮開小會第十四章 立儲之爭第五十六章 薛仁貴大敗吐蕃第十二章 褚遂良和許敬宗第四十四章 正日大朝會第三十六章 李治的詔令第二十一章 貴妃奏曲第十章 裴行儉與薛仁貴第二十九章 武后外甥第五十四章 唐軍的榮耀第三十三章 弘化公主第二十章 武皇后的警告第一章 我是唐高宗?第五十七章 求娶公主?第五十一章 越王李貞第六章 冊封充容第五章 朕的後宮怎麼才這幾個第五十五章 貴妃省親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三十四章 武皇后的威儀第二十五章 英國公李勣第七章 賢淑的徐嬪第五十五章 貴妃省親第六十二章 科舉甲第 徐槿評卷第四十九章 箭神薛仁貴第五十一章 越王李貞第五十三章 狄仁傑入京第八章 能幹的武皇后第九章 長孫無忌第一章 我是唐高宗?第二十七章 李治的考覈第四十一章 武皇后和長孫皇后第二十二章 武后侍寢第二十章 武皇后的警告第四十四章 正日大朝會第四章 太子李忠第三十章 李治微服第二十五章 英國公李勣第二十四章 給事郎劉仁軌第四十三章 劉仁軌拜相第六十三章 貴妃胞弟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九章 長孫無忌
第五十七章 求娶公主?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三十章 李治微服第六十二章 科舉甲第 徐槿評卷第五十八章 小公主的邏輯第四十章 許敬宗和上官儀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十六章 薛仁貴上奏第四十一章 武皇后和長孫皇后第五十三章 狄仁傑入京第四十三章 劉仁軌拜相第五十一章 越王李貞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二十八章 武媚孃的調查第四十一章 武皇后和長孫皇后第九章 長孫無忌第十章 裴行儉與薛仁貴第十七章 徐嬪的心思第四十五章 後宮開小會第四十三章 劉仁軌拜相第二十九章 武后外甥第六十章 武皇后的書法第六十二章 科舉甲第 徐槿評卷第二十八章 武媚孃的調查第三十二章 大唐的待客之道第二十九章 武后外甥第九章 長孫無忌第五十章 李治的賞賜第六十章 武皇后的書法第五十九章 封爵賜宅第一章 我是唐高宗?第五十七章 求娶公主?第十四章 立儲之爭第四十七章 幷州狄仁傑第六十一章 科舉改制 武后獻策第十一章 百官上殿,朝會開始第三十八章 長孫無忌的猜測第四十四章 正日大朝會第二十八章 武媚孃的調查第三十八章 長孫無忌的猜測第十一章 百官上殿,朝會開始第二十五章 英國公李勣第十二章 褚遂良和許敬宗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四十七章 幷州狄仁傑第三十章 李治微服第二十九章 武后外甥第四十一章 武皇后和長孫皇后第四十七章 幷州狄仁傑第六十二章 科舉甲第 徐槿評卷第十六章 薛仁貴上奏第三十二章 大唐的待客之道第十五章 武媚孃的擔憂第四十六章 大唐新的一年第三章 王皇后殺了小公主?第四章 太子李忠第二十三章 蘇定方成名之戰第四十五章 後宮開小會第十四章 立儲之爭第五十六章 薛仁貴大敗吐蕃第十二章 褚遂良和許敬宗第四十四章 正日大朝會第三十六章 李治的詔令第二十一章 貴妃奏曲第十章 裴行儉與薛仁貴第二十九章 武后外甥第五十四章 唐軍的榮耀第三十三章 弘化公主第二十章 武皇后的警告第一章 我是唐高宗?第五十七章 求娶公主?第五十一章 越王李貞第六章 冊封充容第五章 朕的後宮怎麼才這幾個第五十五章 貴妃省親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三十四章 武皇后的威儀第二十五章 英國公李勣第七章 賢淑的徐嬪第五十五章 貴妃省親第六十二章 科舉甲第 徐槿評卷第四十九章 箭神薛仁貴第五十一章 越王李貞第五十三章 狄仁傑入京第八章 能幹的武皇后第九章 長孫無忌第一章 我是唐高宗?第二十七章 李治的考覈第四十一章 武皇后和長孫皇后第二十二章 武后侍寢第二十章 武皇后的警告第四十四章 正日大朝會第四章 太子李忠第三十章 李治微服第二十五章 英國公李勣第二十四章 給事郎劉仁軌第四十三章 劉仁軌拜相第六十三章 貴妃胞弟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九章 長孫無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州市| 虹口区| 绥棱县| 平舆县| 本溪| 获嘉县| 年辖:市辖区| 仁化县| 融水| 三门县| 清新县| 察哈| 新丰县| 南丰县| 祁东县| 陆河县| 五家渠市| 平山县| 上虞市| 祁门县| 平泉县| 麻阳| 玉环县| 黄平县| 花垣县| 镇赉县| 龙南县| 文水县| 贵定县| 闽清县| 丰县| 遵义市| 桃园市| 南陵县| 平遥县| 深泽县| 津南区| 柯坪县| 西乌| 高要市| 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