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七百一十六章 新都城

從嘉靖三年下半年開始的搬遷,到嘉靖三年底,基本結束了。

星城也算建城。

不過這城池還沒有命名。

這一座城池,就在中南半島的頂端,正對柔佛海峽。建立在大塊平原之上,雖然柔佛海峽對面有島嶼護衛,但是總體上來說,還是無險可守的。

所以,這座城池城頭設計,分爲兩部分,一是城牆,二是宮殿。

城牆的建設是壘土包磚城牆。

有三丈高,城牆之上,可以並行四馬,數百步就有一炮臺,而且城牆曲折。並不是一條直線,從天上俯視城牆,似乎是一個齒輪的摸樣,但是更多人覺得是一朵花的摸樣,所有這座城池,又有別名叫花城。

花城的建設,從正德十五年開始規劃道,嘉靖四年地落成,用了整整六年的時間。

這六年的時間之中,星城主持者換了數人,終於在張翰,徐愛的主持之下完工了。當然很多地方收尾還沒有完成,比如說城頭的大炮。

從朱厚煌結束日本之戰後,發現鐵料銅料匱乏的狀態之後,東雍鑄炮的速度明顯的降低了。所以這一年來,東雍造船場又完成了一批東雍型船的建造,但是火炮卻供應不少了。

朱厚煌最後卻定,先海後陸再城池。

火炮先分配給海軍,然分配給雍軍,最後再裝上城頭。

按這個順序,這座城池需要火炮,好好幾年才能弄好的。

這座城池有九個城門,分別對應四面八方。還有一道是水門,可以直接讓船入城,但是戰艦不行。必須是專門的船隻,因爲帆船進不去水門。

城池中有一條水渠從西往東入海,這也是方便所有人生活用水,也是一條便利的水道。

不過這一條水渠先進入的不是別處,而是皇宮。

朱厚煌仰慕漢唐的風格,所以整個城池的規模顯得大氣磅礴,特別是在宮殿的建造之上,特別從日本京都請來不少,營造高手加入。

宮殿並沒有在城池中軸線上,而是坐北朝南,正殿是整個城池之中最高的建造,從地勢上來說,皇宮所在的地方,本來就是一座小山,但建設城池所需的土方之大,將所有小山挖平了,不過,即便如此,這裡的地勢也要高於其他城中其他地方。

他們又在這裡打一丈多高的地基,從地基上看,這裡的高度,與城牆高度相差無幾。

整個大殿,都是漢唐之風,從大殿外面的欄桿之上,可以俯視全城。從城池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這座宮殿。

說起功底之大,不得不提起水泥。

朱厚煌一來到東雍就想過弄出水泥,只是數年之後的現在,最終重要發明出來的,當然朱厚煌不是建築的專業人事,也不知道這水泥與真正的水泥有多大的差別。不過,因爲水泥的存在,朱厚煌提出的鋼筋混凝土,得到了應用。

當然了以這個時代的鐵價,朱厚煌也用不起,只能在這座大殿上用。

整座大殿之中可以並列數千人,高三丈,並排數十個大柱子。而朱厚煌的寶座,要高地面丈餘??梢哉f俯視全場。

這座大殿,被朱厚煌命名爲南鬥殿。

本來朱厚煌想命之爲北辰殿。

政如北辰。北辰向來是被當做天子來看的,但是朱厚煌雖然權柄很大,但是並不是皇帝,不是天子,還是低調一點好,所以命之南鬥殿,與北辰相對,既說明了自己沒有不臣之心,又說明了,與天子分庭抗禮之事。

不過整個皇宮之中,也就這一座南鬥殿可以看了,後面大殿根本沒有建造,大片的圍牆將整個皇宮位置給圈了起來。

但是皇宮之中,其實是什麼也沒有的。

只有幾座院落,其他的空曠的可以跑馬。

因爲財力的問題,朱厚煌用心建造的也就是前宮,當然了前宮並不單單是南鬥殿,南鬥殿前面是一大片廣場。

一片廣場是朱厚煌用來校閱軍隊時候用的。從這片廣場上看南鬥殿,最爲壯觀不過,非壯麗不足以重威。而在南鬥殿正對面,就是丞相府。

丞相府建築沒有大殿,但是層層疊疊的院落,卻也說明了這是東雍的要地。而在廣場之西,卻是樞密院。樞密院東邊,乃是御史府。

以這個廣場爲中心,大大小小的衙門都在這一帶落腳,還有府學。

當然現在不叫府學了。這是雍國太學了,乃是東雍府學一分爲二,精華都被朱厚煌帶過來了,剩下的人繼續大員,不過卻變成了雍南府學了。

整個城池之中,也就這一點建築物了,其他地方都是大片大片的空地。

朱厚煌搬來之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地。

不過,從十月左右,朱厚煌搬進了南鬥殿之後,整座城池也漸漸有了生氣。首先,李良欽做進行了一次軍事行動,向西進軍,剿滅了百十個部落,將整個平原地帶全部控制正在手中。

之前,東雍在這裡的軍事存在不行,只不過佔據,沿海島嶼乃至沿岸一些土地,除卻更多的土地卻是控制在部落酋長手中的。

沿岸的一些屯田,不過僅僅能供城池修建勞工奴隸口糧而已。更多的什麼也供應不上了。

所以,朱厚煌還沒有站穩腳跟,就開始控制土地,甚至分出軍隊,強迫被俘虜的土人屯田。

朱厚煌對這座都城還是非常滿意的。

這一帶可以說是南洋的中心,四通八達,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四面進攻的時候容易,可以當做也個出擊的基地,但是壞處,就是別人來進攻你也很容易,所謂的爭地是也。

不過,朱厚煌有決心,以此爲中心統合整個南洋,創建一個大國出來。但是朱厚煌即便有信心,他也有所準備。

所以新都城的城牆堅固之極,可以稱得上一座要塞了,即便被偷襲,也能堅持很長一段時間。

不過,朱厚煌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將都城填滿。

他首先下命令,將讓東雍各級官員將家眷全部搬到新城過去,甚至特別命令安南方面,將那些地方大族,全部搬遷過來。也算是消弱地方豪強的一種辦法。

各地方管理紛紛這樣照做。

比如呂宋徐家,古晉的前渤泥皇族,乃至於占城一些反對的占城貴族,全部被遷移過來。

一些紮根澎湖的海商家族,乃至於汪直也將汪家遷到新都。

其實朱厚煌這一道命令固然消弱了地方豪強,但遷到新都城也未必是一件壞事。因爲新都城是未來東雍的中心。再加上獨特的地理位置,一定會興旺發達的。

雖然損失了現代的利益,但是將來前景卻不可限量。

這樣一來,新城之中也微微有些人氣了。

朱厚煌站在南鬥殿之上俯視全城,此刻已經是夜幕降臨的時候,有許多星星點點的燈光點起,也不知道是燈光,還是星光。

朱厚煌下旨了一道命令,改星城爲南都。並召集各地大員來南都,召開雍國第一次大朝會,時間就定在嘉靖四年正旦。

一時間橫崗雍國的官場都變得沸騰起來。

朱厚煌從來務實,不喜歡樣子貨,所以東雍大事,一般是朱厚煌召集幾個部門的負責人就定下來了。大朝會什麼從來沒有過。

而且大朝會本身就充滿了野心的行動。

如果說雍國在東雍的時候,不過是一草臺班子的話,而這一次大朝會的召開,說明東雍從一個草臺班子變成一個正常的國家了。

從正德十三年,到現在已經將近十年了。

第五百八十章 再戰升龍三第二百七十章 爭功第五百七十一章 再到安南第八百三十五章 東雍之戰九第七百八十八章 南都和議第四百一十九章 古晉之變第八百五十六章 下溫州第一百八十五章 徵蠻四第八百零一章 海盜會盟第二百四十章 安慶攻防戰十五第一百八十五章 徵蠻四第七百一十七章 正旦大朝第八百四十九章 福建四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六百一十六章 如何善後四第三百一十三章 蘇祿第一百一十二章 雍國吏試第七百八十五章 金洲戰事七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戰十第八百六十二章 寧波現狀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四百七十五章 廈門灣之戰五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畿鏖戰六第五十章 封賞第四百五十八章 水陸之間的交鋒第八百五十二章 仇華守福寧二第七百一十四章 監察御史王九川第八百四十九章 福建四第五百二十章 京畿鏖戰二第二百三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六第三百零五章 暹羅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綻第二百七十九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二第四百三十五章 出使馬六甲二第三百四十章 升龍之變五第六百八十八章 攻城序曲第八十四章 臺灣第八百七十四章 勝負手九第一百八十八章 徵蠻七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四百六十七章 亞伯奎的行動方案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四百九十七章 帝崩三第一百七十四章 朝鮮倭亂第七百九十六章 對淡目國的作戰準備第八百三十四章 東雍之戰八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三百九十二章 升龍會戰六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二第三百四十六章 雙城戰記二第四百一十九章 古晉之變第二百二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第八百八十三章 勝負手十八第八百七十五章 勝負手十第四百六十四章 亞伯奎的遠征第四百四十二章 接戰第八百九十三章 嘉靖的怒火第二百三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十四第六百二十六章 歸來的艦隊第八百三十七章 東雍之戰十一第一百七十二章 金礦生產第三十五章 應州之戰王勳【三】第二百一十五章 南巡序幕第八百一十八章 椰城之戰尾聲第七百六十九章 南下探查二第八百一十六章 椰城之戰七第五百三十一章 君臣第八百零七章 出戰淡目國第四百零五章 陸完的病情第四百四十六章 接戰五第一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六百零九章 升龍圍城戰十四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八百八十三章 勝負手十八第一百四十章 金鈴鐺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六百五十六章 海盜會盟第三百五十六章 雲海關下四第七百五十二章 亞齊的興起二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海戰三第六百二十九章 黃士龍第四百九十章 正德北歸第四百五十二章 許棟之死第七百六十八章 南下探查第八百四十六章 福建第八百零九章 上兵伐交第五百零三章 破城二第三百三十九章 爭貢之爭二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八百七十六章 勝負手十一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雍與大明四第六百一十一章 升龍城破第八百零五章 奴隸法第八百九十二章 杭州會議二第七百四十一章 楊慎入東雍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
第五百八十章 再戰升龍三第二百七十章 爭功第五百七十一章 再到安南第八百三十五章 東雍之戰九第七百八十八章 南都和議第四百一十九章 古晉之變第八百五十六章 下溫州第一百八十五章 徵蠻四第八百零一章 海盜會盟第二百四十章 安慶攻防戰十五第一百八十五章 徵蠻四第七百一十七章 正旦大朝第八百四十九章 福建四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六百一十六章 如何善後四第三百一十三章 蘇祿第一百一十二章 雍國吏試第七百八十五章 金洲戰事七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戰十第八百六十二章 寧波現狀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四百七十五章 廈門灣之戰五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畿鏖戰六第五十章 封賞第四百五十八章 水陸之間的交鋒第八百五十二章 仇華守福寧二第七百一十四章 監察御史王九川第八百四十九章 福建四第五百二十章 京畿鏖戰二第二百三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六第三百零五章 暹羅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綻第二百七十九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二第四百三十五章 出使馬六甲二第三百四十章 升龍之變五第六百八十八章 攻城序曲第八十四章 臺灣第八百七十四章 勝負手九第一百八十八章 徵蠻七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四百六十七章 亞伯奎的行動方案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四百九十七章 帝崩三第一百七十四章 朝鮮倭亂第七百九十六章 對淡目國的作戰準備第八百三十四章 東雍之戰八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三百九十二章 升龍會戰六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二第三百四十六章 雙城戰記二第四百一十九章 古晉之變第二百二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第八百八十三章 勝負手十八第八百七十五章 勝負手十第四百六十四章 亞伯奎的遠征第四百四十二章 接戰第八百九十三章 嘉靖的怒火第二百三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十四第六百二十六章 歸來的艦隊第八百三十七章 東雍之戰十一第一百七十二章 金礦生產第三十五章 應州之戰王勳【三】第二百一十五章 南巡序幕第八百一十八章 椰城之戰尾聲第七百六十九章 南下探查二第八百一十六章 椰城之戰七第五百三十一章 君臣第八百零七章 出戰淡目國第四百零五章 陸完的病情第四百四十六章 接戰五第一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六百零九章 升龍圍城戰十四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八百八十三章 勝負手十八第一百四十章 金鈴鐺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六百五十六章 海盜會盟第三百五十六章 雲海關下四第七百五十二章 亞齊的興起二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海戰三第六百二十九章 黃士龍第四百九十章 正德北歸第四百五十二章 許棟之死第七百六十八章 南下探查第八百四十六章 福建第八百零九章 上兵伐交第五百零三章 破城二第三百三十九章 爭貢之爭二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八百七十六章 勝負手十一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雍與大明四第六百一十一章 升龍城破第八百零五章 奴隸法第八百九十二章 杭州會議二第七百四十一章 楊慎入東雍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田县| 福安市| 斗六市| 利津县| 深泽县| 吉安县| 微博| 德令哈市| 沙洋县| 行唐县| 班戈县| 苍南县| 阿克苏市| 会东县| 长岭县| 井研县| 吴忠市| 关岭| 海城市| 娄底市| 广南县| 马公市| 建湖县| 黄平县| 清水河县| 九江市| 澄迈县| 江津市| 孟连| 阳泉市| 吉林省| 内丘县| 枣强县| 怀仁县| 静乐县| 军事| 夏邑县| 厦门市| 海宁市| 宁武县| 清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