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朝堂上的中心只有一個,便是皇帝婚禮的儀規。大清這幾十年漸露中興之相,尤其是光緒登基以來。大清朝不僅在越南和法國打了個平分秋色。在國際上,清朝也逐漸學習,適應了國際的辦事法則,在各方面都開始和歐洲接軌,呈現出一派中興之相。百官均認爲皇帝大婚這等國之大典應當大辦特辦,以顯示大清國威。好面子算是中國人特有的通病,古今皆宜。
其實禮部官員上折說要大辦婚禮,光緒也並不在意,中國人對於結婚這一向都很重視,難得有這樣的國家盛典,百姓跟著樂呵也挺好的。再說大辦就大辦唄,在他看來,反正只要是國家儀式最多還是跪拜爲主,不是祭天,就是祭地,再不然就是祭祖宗。就算是作爲皇帝的自己也不能例外。反正自己這幾年在跪、拜、站,這些功夫上早就已經練的爐火純青,所以光緒起先也沒將婚禮當回事兒,頂多心裡覺得自己皇后的長相太過平庸而已。
可當光緒拿到禮部的賬單時。手一抖,差點將賬單給扔出去。禮部上交的清單,包括恩賞,彩禮,席宴林林總總,竟然預計花費六仟萬光緒新幣,摺合紋銀差不多達到一千二百萬兩。光緒稍稍平復心情,因爲給自己辦婚禮光緒也不好開口便罵人。只好將禮單打回,讓禮部重議。在光緒想來,婚禮費用就算是一百萬兩,那也是鋪張浪費了。開什麼玩笑一千二百萬兩,那是什麼多少錢?都夠買十艘薩克森級別的戰艦的可,光緒可捨不得這樣鋪張浪費。
萬萬沒想到,光緒要求禮部縮減費用的消息一傳開,可算是捅了馬蜂窩了,開始只有李鴻藻、翁同龢、張佩綸等清流反對,可是當光緒將價格殺到八百萬兩時,甚至以往和光緒一直保持良好互動的李鴻章等維新派也開始反對。光緒給氣樂了,嘿怎麼著,我的婚禮你們搞大串聯是吧。光緒便將什麼大國小國,大鮮小鮮瞬間給忘的一乾二淨,擼起袖子在朝堂上便跟朝臣們當面鑼對面鼓的幹起來。其實這也是光緒自個挖的坑,光緒的好脾氣太出名了,以至於大臣們纔敢在朝堂之上和他據理力爭,要是換做乾隆、嘉靖,嘿嘿如今廟堂之上的官員怕是得有一半啞火,另外一半也吃不了兜著走。
爭到後來緒畢竟好漢難敵四手,終於敗下陣來。不過光緒倒也不是一無所得,作爲交換條件,羣臣也同意光緒穿新式軍裝接受百姓的祝福。這一條便只有那些理學經士堅決反對,認爲皇帝大婚,如此盛典,自然應該龍袍冠冕。於是光緒重整旗鼓,洋務派和一些清流對此倒是無甚所謂,甚至有拉偏架的嫌疑,光緒才終於拿下此陣。
話說葉赫那拉靜芬乘坐八人擡的孔雀頂大轎出宮回到家中,等待皇帝的正式迎娶。她的父親八旗副都統桂祥早就得到消息已經率領家人跪在大門外迎接,雖然這段時間葉赫那拉靜芬住在孃家,但是由宮裡派來的太監服侍,只等納采禮和大徵禮的舉行。這兩個禮就相當於民間的訂婚禮和過彩禮。光緒十四年十一月初二,納采禮即將舉行,當天上午,皇帝欽命的正副使先來到太和殿,領光緒皇帝的旨意,並接受代表皇帝行事的金節,然後率領儀仗隊前往桂祥的府邸。儀仗隊來到桂祥家以後,將裝有納采禮的龍亭停在門外,桂祥本人則在廳門外雙膝跪地,迎接代表皇帝而來的正副使。內務府官員將禮物取出,擺放在大廳的條案上。儀式結束後,正副使回宮覆命。傍晚時分,桂祥家張燈結綵,舉辦盛大的納采宴,席上的酒菜都是光緒賞賜的。桂祥家張燈結綵的喜棚裡,擺滿了宴桌,朝中官員也都到了皇后孃家依次而坐,享用納采宴。酒過三巡,以桂祥爲首的衆官員面向皇宮的方向跪拜,以表示對光緒所賜酒席的感謝。
納采禮結束之後,接下來是皇帝大婚的另一個重要步驟,舉行大徵禮。所謂大徵禮就是光緒皇帝正式向桂祥家送大婚的彩禮,這份豐厚的禮物包括八百兩黃金,兩萬兩白銀,一對兒金茶筒,兩對兒銀茶筒,一對兒銀盆,一千匹綢緞,二十匹文馬等。光緒給靜芬皇后的禮物用74座龍亭裝載。而給準皇后孃家的禮物,則用58座彩亭裝載。光緒看著這金山銀海的禮物搬往自個兒老丈人家,心都在滴血,不由得在心裡破口大罵禮部那幫敗家玩意兒。和舉行納采禮一樣,光緒皇帝任命正副使前往桂祥家舉行大徵禮,浩浩蕩蕩的儀仗隊十分壯觀。鞭炮聲,小孩的叫鬧聲令整個北京城陷入喧鬧之中。經過納采和大徵這兩個重要的婚前禮之後,光緒纔算是真正的進入成婚禮,這也是整個婚禮最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