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青,你怎麼看吶。”袁世凱拿到情報知道情況緊急馬上召回葉志超共同商議。“大帥,功亭已然決定向南突圍,如此一來倭兵措手不及,我想功亭突圍可能極大。不過一旦倭人反應過來功亭一師人馬都在平澤城,料定我防守空虛必然直撲漢城而來。我軍不過區區三千,實不足以阻攔。屬下以爲應當一面召集朝北清剿東學黨的所有軍士,一面迅速向朝北撤退以謀固守平壤等待國內救援!到那時再與功亭南北兩面,若再有水師配合,這50000餘倭兵便是大帥的囊中之物!”“如此就按照曙青的意思辦。”袁世凱自知軍事上自己雖然不算是個門外漢,但和這些沙場宿將相比還是相去甚遠。聽這些沙場老將的話肯定沒得錯,於是自然是從善如流。葉志超便要請袁世凱同往軍營準備一起離開。袁世凱擺手道“曙青不是說了嘛,倭人反應還是需要時間的嘛,我看咱們時間很充足的。那咱們就得儘量給做完善咯,將軍請先行回營收拾準備。”袁世凱見葉志超退出後喚過一名親兵道“去景福宮通報一下,就說袁世凱求見朝鮮王及閔妃!”
“將,將軍爲何而來?”朝鮮國王李熙每次見到袁世凱都不由得打怵。“啓奏大王,倭匪在水原悍然對我大清發動襲擊,京畿即將成爲戰場一線,下官懇請大王、王妃移駕平壤,以保朝鮮政局安泰!”“好???”李熙只想儘快打發走袁世凱,急忙哆哆嗦嗦的便要答應下來。“我聽上國人盡言文死諫,武死戰。而將軍竟僅因區區倭人便讓大王移駕,將軍可曾真在前線用命?”閔妃瞥了眼正要答應袁世凱的李熙說道,而李熙立刻不再敢言語。當時朝鮮也是採取閉關鎖國政策,而後閔妃嫁給李熙慢慢掌握權勢,便採取開化政策並引入日本勢力,在朝野扶植親信,任用親族出任要職,排斥大院君勢力。閔妃在與大院君爭權的過程之中與親日的開化派勢力漸行漸遠,偏向親華,多次與袁世凱合作掃除政敵。袁世凱其實很佩服這個女人,這個女人打破了朝鮮故步自封的格局。政治上從起初的藉助日本的力量,到後期藉助清國的力量說明她其實沒有什麼政治傾向,她要做的是要把她的國家,她的民族帶出泥藻。但不得不說,這也是小國的悲哀,需要在兩個大國之間努力的尋找平衡點,一旦平衡打破,對於她來說便是滅頂之災。如果給她一個大的舞臺,說不定她還真能成爲武后那樣的人物。
“我清國入朝剿匪,而倭人處心積慮趁我軍疲乏實施偷襲,但我天朝不懼任何挑釁。敵雖數倍於我,但只需避其鋒芒便可轉危爲安。大王、王妃安全考慮,請隨我軍北上。凱,必然保大王、王妃安全!”其實東學黨主要是根據地在朝南而不在朝北,真正清剿東學黨主力的是日本人,袁世凱卻說成清軍。又將自己想要偷襲倭人造成兩國交戰的事,導致聶士成一個師陷入倭兵包圍,說成日本人處心積慮。這樣既不丟天朝上國的面子,也把自己責任推了個一乾二淨,把自己倒說成了一個小可憐兒。閔妃現在是整個朝鮮實際的當政者,怎麼不知道袁世凱顛倒黑白,但是她又不能直斥袁世凱。第一當然是在這個時候一定不能和清國將關係搞差了,畢竟朝鮮與清國相連以後還需要清國的相助。其二,貴爲一國王妃總不能在王宮和一個將軍辯論,那樣成何體統。只好另找託詞“我景福宮自太祖洪武二十八年建成距今已有500年,後世子孫不忍祖先基業毀於我手,將軍去吧。大皇帝若怪罪下來,我李氏自願守護祖宗家業而亡,自然死得其所,相信大皇帝不會怪罪將軍的。其實閔妃和當時的人都會很自然的判斷清國和日本打仗,清國穩贏。所以作爲一個走鋼絲的小國如果再完全依靠清國那麼,那麼等清國料理了日本之後朝鮮的想要獨立,想要擺脫中央王朝的控制那便是更加不可能的事,於是自然願意在各個方面給清國添堵。袁世凱躬身笑道“大王、王妃身系朝鮮百姓。古人云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王上、王妃當爲朝鮮百姓計,爲江山社稷慮。”李熙偷偷看向閔妃,又轉眼看向袁世凱,這兩個都是他害怕的人。如今這兩個人較上勁兒,他還真的不知道說什麼好。他本能的害怕和袁世凱同行,但也怕留下來面對日本亂軍。所以只好等這兩個‘牛人’吵,看他們怎麼決定,反正他自己是做不來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