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25章 百年大計

————————————

事出突然,李玄、郭嘉和諸葛亮等人事先沒有得到一點風聲,等到他們聞訊之後,李利已經當著蔡邕、孔融等當代大儒的面當衆宣佈了。

皇帝一言九鼎,話已出口就不能更改,斷無收回成命之理。

更何況,晉國初立,皇帝的威信不容置疑,哪怕這個決定是錯的,也要將錯就錯堅決執行下去。

有鑑於此,得到消息的陳宮、諸葛亮和李儒三人第一時間趕到進宮,積極應對即將到來的軒然大波,以及消除由此引發的動盪和其它負面影響。

趕來皇宮的途中,他們就已經想到,十二年前西涼初定,錢糧緊缺,局勢不穩,可是李利卻在處境極其艱難的情況下,不惜一切代價籌建太學院,並借用漢帝之名強行徵召各州各郡名士前來長安授學。由此不難看出,李利當時的決定並不是盲目之舉,其目的就是爲了親手籌建學院,培養出一大批青年才俊,等到時機成熟之時再將科舉制推出來,用科舉取士取代原有的推薦出仕,從而徹底改變現有的出仕制度。

一念至此,他們很清楚,這是李利籌謀已久的長遠佈局。整個佈局完全是由李利獨自策劃的,所有人都被矇在鼓裡,直到徹底揭開面紗的那一刻,他們才後知後覺。

從李利當衆宣佈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表明了堅定的立場和態度,全面推行科舉制的決定已成定局,無論遇到多大阻力都無法動搖李利的決心。

事已至此,李玄等人也無可奈何,唯一能做的就是積極面對,隨時做好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準備。此時他們之所以跟隨李利進宮。其實就是爲了和李利商議科舉制的利弊,如何維護朝中那些既得利益者的自身權益。這個問題不解決,可以預見。西涼境內一定會大亂子,雖不至於一片混亂。但局部動盪則不可避免。

畢竟,那些跟隨李利一起征戰多年的將領和各州郡的文官們,辛辛苦苦奮鬥多年,其目的就是爲了封妻廕子,給子女謀個好前程。可是一旦推行科舉制,那麼他們現有的一切就將付諸東流,自己的子嗣將來想要出仕還得參加考試,不能通過考試就無法出仕。這種結果是他們無法接受的。不能接受就必然引發他們對李利的不滿,隨之而來的就是局勢混亂,政局動盪。倘若任由這種局面發展下去,勢必動搖整個西涼的根基,後果將不堪設想。

所以,當務之急就是消除文武百官的牴觸情緒,詳細解讀科舉制的有利一面,設法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對他們施以安撫,從而將有可能到來的動盪扼殺在搖籃之中。

趁著喝茶的空隙。李玄將自己和郭嘉等人的憂慮和盤托出,既而恭聲道:“科舉制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達官顯貴都可以通過科舉出仕,這樣以來。朝廷就可以大範圍選拔人才,擇優取士,自此以後就不會出現無人可用的局面。此外,還可以打破世家門閥和士族獨佔朝堂的格局,對鞏固我朝統治地位大有裨益,實爲鞏固國本的上上之策。”

說到這裡,李玄語氣一頓,擡頭看向李利,卻見李利面帶微笑的對他輕輕點頭。卻並不接話。

顯然,李利很瞭解李玄。知道他慣用欲抑先揚的陳述方式,首先肯定科舉制的優越性是爲了表明他堅定支持李利的立場。然而在表明立場的同時他又有許多顧慮。如果李利此時接話,主動詢問於他,那麼他就可以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說出自己的擔憂。奈何李利根本不接招,靜等他把話說完,這就迫使李玄必須慎重組織語言,該說的可以說,不該說或不確定的就不要說了。

眼看李利微笑不語,李玄頗感無奈的搖頭一笑,繼續道:“正如陛下此前常說的一句話:凡事有利就有弊。科舉制固然有著諸多裨益,卻也有不足之處。不久前,我朝新立大封羣臣,文武百官皆有封賞,這就是陛下曾經說過的‘既得利益者’。按照慣例,等到他們的子嗣長大成人之後就能自然而然地舉薦出仕,或從文或從軍,都能得到一官半職。

可是推行科舉制度之後,這種局面就會隨之改變,文士出仕必須參加科舉考試,武將出仕也要經過武舉選拔,其結果就是衆多功勳之臣的子嗣極有可能無法順利出仕,這等於是斷了他們的後路。果真如此的話,形勢很嚴峻,後果無法預料。”點到即止,李玄直接點破利害關係,而後閉口不言。多說無益,他很清楚話說到這個份上,意思已經表達的很清晰了,至於李利如何決斷,就不是他李玄所能左右的。

聽完李玄的話後,李利不置可否的微微一笑,既而將目光轉向陳宮、諸葛亮和郭嘉等人身上,問道:“看情形,你們幾個已經提前商議過了,想法一致?”

“陛下英明,臣等確有此意。”陳宮四人紛紛出聲附和道。

李利微微頷首,笑道:“衆卿對科舉制心存疑慮,朕能夠理解。任何一項制度或政令在頒佈之初都會遭到牴觸,這種例子有很多;諸如商鞅變法之初的立木爲信,始皇一統六國時的焚書坑儒,等等。雖然所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同,但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爲了實施新法。科舉制度也是如此。在實施的過程中一定會阻力,這並不奇怪,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這纔是做事的態度。只不過做事要講究方式和方法,像始皇焚書坑儒之舉未免太過偏激,效果雖好,卻得不償失,不可取也。”

說話間,李利起身緩步走到堂下,坦然說道:“實行科舉取士之後,的確會涉及朝中百官的切身利益,對其子嗣出仕有一定的影響,但這種影響極其有限,並不足以動搖我晉國之根基。換言之,現在推行科舉制纔是最佳時機,因爲他們都是剛剛獲得顯赫的官爵,如果擔心子嗣無法出仕,那就提前做準備,他們有充足的時間教育子女,將後代培養成才。如果他們的後代確有真才實學,又何必擔心科舉考試呢?反之,如果全是一羣草包,出仕之後只會誤人誤己;與其這樣,還不如待在家裡繼承父輩的爵位,安安穩穩的做個富家翁又有什麼不好?”

郭嘉接聲道:“陛下的意思是科舉制度並不是徹底取締現有的官爵,百官們所得的爵位還可以沿襲下去?”

“當然。”李利應聲點頭,朗聲道:“爵位是文武百官費盡心血換來的,這是他們應得的富貴和榮耀,豈能輕易取締?推行科舉制並不等於取締現有的官秩體系,它只是一種新的出仕途徑而已,使得我朝選拔人才的方式更加多樣化,讓出身平民的有學之士可以通過正常途徑出仕,憑藉自身才學改變自己的命運。此外,我朝並沒有完全廢除舉薦出仕制度,各州刺史和擁有列侯爵位的封疆大吏和功勳之臣都可以舉薦賢才,只是他們在舉薦人才的同時必須慎重考覈,不能隨意濫用職權,必須擔任應有的責任,簡而言之就是一體連坐的獎懲機制。”

李利的話音未落,諸葛亮便起身附和道:“陛下思慮周詳,此法可行,微臣請纓參與此次科舉取士,還望陛下應允。”

“陛下英明,臣等願效犬馬之勞,聽憑驅使!”緊隨孔明之後,李玄、郭嘉、陳宮和李儒四人紛紛起身附和。至此,科舉取士制度算是正式確定下來了。

李利笑聲道:“好,如此甚好。這是我朝第一次科舉取士,試題由朕親自擬定,具體事宜就由你們五人協同辦理。元忠任文試主考官,公臺從旁協助;武舉由奉孝任主考官,孔明從旁協助,文優爲此次科舉考試的監事。所需官員和一應設施均由公臺負責調度安排,開支用度由戶部撥發。根據此次參試的人數確定錄用比例,文試初步擬定爲二十取一,武舉爲三十取一,名列文武科舉前一百名之人有資格參加殿試,屆時朕要召見他們,親自考覈,通過殿試者可以破格提拔留用。”

“臣等遵命。”李玄等人欣然領命。

第一次科考就這樣敲定了。這時,郭嘉笑呵呵地道:“看得出來,陛下爲此次推行科舉制籌謀已久,方方面面都已考慮周全,反倒是臣等後知後覺,虛驚一場。呵呵呵!”郭嘉那爽朗的笑聲感染了在場的衆人,讓養心殿裡的氛圍陡然變得輕鬆起來。

李利聞聲笑道:“百年大計,教育爲先。朕出身寒微,深知黎民百姓之疾苦,更知道平民子弟出仕的道路何其艱難。當下,百姓們一代爲民,子孫後代都是平民,根本沒有改變命運的機會,而這一切的根源就在於平民根本讀不起書。爲了鞏固我朝的執政地位,我們所能依靠的就是平民百姓,所以讓他們獲得讀書學習機會就是我所要做的事情。現在我朝只有一所皇家學院,這還遠遠不夠,未來還要籌建更多的學校,二十年之後我朝治下所有鄉亭都必須設置學校。倘能如此,朕此生便再無遺憾了。”郭嘉、諸葛亮等人聞言爲之動容,內心深處的震驚更是無以言表,第一次感受到李利竟有如此深沉的憂國憂民情懷。

“百年大計教育爲先”這句話對於李玄、諸葛亮和郭嘉等人來說無疑是陌生的,之前根本沒聽過,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理解這句話的真諦。

————————————————————————

第667章 棄我去者不可留第202章 立鼎三第31章 壽春城破第459章 人老智不衰眼花心裡明第621章 海納百川容者大第30章 弄巧成拙第721章 帝王之道第185章 天大地大人心最大第537章 愛美之心人皆有第918章 鏡花緣,花爲誰紅(續)第899章 起爭端,移師帝鄉第152章 芳菲欲度第232章 女權先驅第922章 得民心,坐收漁利第138章 驚魂未定,無雙鐵騎第652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四)第431章 虎癡大戰趙子龍(續)第1章 紅鸞暖帳第878章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第549章 於夫羅狂妄寇邊第637章 擊掌爲誓第674章 瀚海闌干百丈冰第617章 方天畫戟霸王槍第423章 與龍同行第797章 落難故人情第61章 文昌戰馬超第110章 霸氣凜然,文昌再戰飛虎第953章 龍行雲,驅虎吞狼第973章 殺破狼,狼山之戰第215章 龍爭虎鬥之兄弟揚威第485章 一心多用霸王姿第631章 錦馬超VS小霸王第21章 冷煞閻羅第668章 亂我心者多煩憂第767章 粉身碎骨第282章 自古梟雄無庸者第405章 天下馳名第63章 飛虎強橫第381章 遍地烽煙第603章 償夙願末路藩王第429章 風吟龍膽雙雄記第838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137章 李文昌的堅實後盾第126章 酒逢知己千杯少第477章 衆裡尋他千百度第268章 喋血山河(十三)第541章 暗香浮動藏殺機第960章 殺破狼,一刀驚魂第331章 大整軍第66章 無法無天第152章 芳菲欲度第140章 輕舞飛揚第529章 世事紛擾人心亂第25章 馬前卒第165章 黃沙百戰穿金甲(下)第876章 爲子當孝第117章 捉馬兒,李摯建功第610章 驍騎出徵朔風烈第447章 推波助瀾不遺力第445章 自取其辱莫欺老第542章 兔子不吃窩邊草第474章 徐州烽火血成河第857章 天羅地網(續)第117章 風雪俏嬌娘(續)第663章 一騎絕塵萬夫雄(中)第525章 美人垂憐閨房話第72章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第101章 白門樓中第449章 是人或妖還是神第519章 龍虎風雲會第96章 風雨攻城第821章 帝王心術(續)第79章 強弓巨弩第966章 光陰如刀,風雨飄搖第138章 風浪起,力挽狂瀾第217章 響遏行雲第667章 棄我去者不可留第37章 龍驤校尉第554章 將軍府美女如雲第192章 上陣父子兵第212章 龍爭虎鬥之左膀右臂第525章 美人垂憐閨房話第121章 道是無情卻有情第572章 太聰明自作自受第65章 衆將歸心第633章 王者之心堅如鐵第286章 推波助瀾第409章 惡俗的偶遇第760章 絕殺一擊第69章 滕氏雙雄第10章 一馬當先第380章 西征大捷第795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85章 女人愛漂亮第1000章 如夢令,一女嫁二夫(上)第758章 殺手鐗第479章 如影隨形顯殺機第322章 奪旗之戰第825章 王者之劍第847章 白雪凝瓊貌
第667章 棄我去者不可留第202章 立鼎三第31章 壽春城破第459章 人老智不衰眼花心裡明第621章 海納百川容者大第30章 弄巧成拙第721章 帝王之道第185章 天大地大人心最大第537章 愛美之心人皆有第918章 鏡花緣,花爲誰紅(續)第899章 起爭端,移師帝鄉第152章 芳菲欲度第232章 女權先驅第922章 得民心,坐收漁利第138章 驚魂未定,無雙鐵騎第652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四)第431章 虎癡大戰趙子龍(續)第1章 紅鸞暖帳第878章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第549章 於夫羅狂妄寇邊第637章 擊掌爲誓第674章 瀚海闌干百丈冰第617章 方天畫戟霸王槍第423章 與龍同行第797章 落難故人情第61章 文昌戰馬超第110章 霸氣凜然,文昌再戰飛虎第953章 龍行雲,驅虎吞狼第973章 殺破狼,狼山之戰第215章 龍爭虎鬥之兄弟揚威第485章 一心多用霸王姿第631章 錦馬超VS小霸王第21章 冷煞閻羅第668章 亂我心者多煩憂第767章 粉身碎骨第282章 自古梟雄無庸者第405章 天下馳名第63章 飛虎強橫第381章 遍地烽煙第603章 償夙願末路藩王第429章 風吟龍膽雙雄記第838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137章 李文昌的堅實後盾第126章 酒逢知己千杯少第477章 衆裡尋他千百度第268章 喋血山河(十三)第541章 暗香浮動藏殺機第960章 殺破狼,一刀驚魂第331章 大整軍第66章 無法無天第152章 芳菲欲度第140章 輕舞飛揚第529章 世事紛擾人心亂第25章 馬前卒第165章 黃沙百戰穿金甲(下)第876章 爲子當孝第117章 捉馬兒,李摯建功第610章 驍騎出徵朔風烈第447章 推波助瀾不遺力第445章 自取其辱莫欺老第542章 兔子不吃窩邊草第474章 徐州烽火血成河第857章 天羅地網(續)第117章 風雪俏嬌娘(續)第663章 一騎絕塵萬夫雄(中)第525章 美人垂憐閨房話第72章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第101章 白門樓中第449章 是人或妖還是神第519章 龍虎風雲會第96章 風雨攻城第821章 帝王心術(續)第79章 強弓巨弩第966章 光陰如刀,風雨飄搖第138章 風浪起,力挽狂瀾第217章 響遏行雲第667章 棄我去者不可留第37章 龍驤校尉第554章 將軍府美女如雲第192章 上陣父子兵第212章 龍爭虎鬥之左膀右臂第525章 美人垂憐閨房話第121章 道是無情卻有情第572章 太聰明自作自受第65章 衆將歸心第633章 王者之心堅如鐵第286章 推波助瀾第409章 惡俗的偶遇第760章 絕殺一擊第69章 滕氏雙雄第10章 一馬當先第380章 西征大捷第795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85章 女人愛漂亮第1000章 如夢令,一女嫁二夫(上)第758章 殺手鐗第479章 如影隨形顯殺機第322章 奪旗之戰第825章 王者之劍第847章 白雪凝瓊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平| 康保县| 九江市| 新兴县| 宁河县| 富阳市| 绍兴县| 顺义区| 唐山市| 托里县| 辛集市| 来凤县| 长宁县| 民县| 谢通门县| 雅安市| 平昌县| 灵宝市| 惠水县| 大渡口区| 江门市| 蕉岭县| 瑞昌市| 永登县| 安仁县| 景宁| 南乐县| 岑溪市| 缙云县| 鄂伦春自治旗| 关岭| 宣武区| 桐乡市| 将乐县| 新化县| 泗水县| 隆化县| 朔州市| 张家口市| 安泽县| 武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