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五十七章 遏必隆滿口天話

暴風驟雨般激烈的碭山之戰(zhàn)結束後,鰲拜和李國翰身死闖軍之手,只有譚泰和遏必隆帶著五百殘兵逃出生天。

可是他們的命運並不比光榮“犧牲”的鰲拜等人好到哪裡去,正如阿巴泰所言,“大清興兵以來,從未遭逢如此大敗”。

雖然這場戰(zhàn)役的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爲多羅饒餘貝勒阿巴泰和內大臣圖爾格在情報和戰(zhàn)略部署上的不謹慎造成的。

可是阿巴泰當然不會自己把責任攬到身上來,即便他之前已經連續(xù)三次分兵,一再削弱了清軍的兵力,可是碭山之戰(zhàn)的失敗,首當其衝的責任當然還是要落在指揮此戰(zhàn)的固山額真譚泰身上。

譚泰、鰲拜、遏必隆都是鑲黃旗出身,俱爲皇太極的嫡系心腹,他們在黃河南岸遭遇到這樣大的失敗,無疑將極大衝擊到皇太極於清國中的權威地位。

特別是鬆錦大戰(zhàn)以後,皇太極的病情越發(fā)嚴重,多爾袞的行事又越發(fā)跋扈起來,在這樣微妙的時刻,鑲黃旗的力量突然遭到極大削弱,的確給八旗軍的未來打下了深深的陰影。

“國朝起兵二十年以來,何曾遭到過這樣的慘??!譚泰,你戰(zhàn)敗已經是不赦之罪,沒有在戰(zhàn)場上陣沒,又茍且偷生地逃了回來,怎麼有臉面回盛京覆命呢?折辱八旗軍威,罪在不赦!”

阿巴泰對譚泰沒什麼話可講的,譚泰打出碭山之戰(zhàn)這樣一戰(zhàn)傷亡四千清軍,其中還有二千滿洲八旗大兵的超級慘敗來,就算皇太極有心庇護,也絕對不可能保住譚泰的周全。

圖爾格是鑲白旗出身,對譚泰更是沒有好臉色:“五千兵馬!還有兩千滿洲勁旅,全讓你交代了!你還敢回關外覆命嗎?一回到盛京,你自己去看看,會有多少家人掛孝吧!”

滿洲本就人丁稀少,又剛剛經歷了一場損耗很大的鬆錦大戰(zhàn)?;侍珮O本次命令阿巴泰督軍入關劫掠,本意就在於掠奪生口壯丁,彌補清國勞動力的不足。

在碭山之戰(zhàn),一切都很順利,清軍只付出數(shù)百人傷亡的代價,就幾乎橫掃了明國的整個華北地區(qū),在北直隸、山東、登萊等處肆意掠奪馳騁,無一官兵敢於抗拒。

可誰能料到,譚泰跑到黃河南岸去聯(lián)絡流賊,居然不意陷入流賊埋伏之中,損失的兵力已經超過了阿巴泰督軍入關以來的全部損失。

傷亡四千戰(zhàn)兵,陣亡二千真正滿洲大兵,這幾乎是再打一場鬆錦大戰(zhàn)的損耗了。

阿巴泰恨鐵不成鋼,已將譚泰看押拘禁了起來,只等送回盛京,就要交給皇太極狠狠處置一番。兩千名真正滿洲人的損失,這樣的傷亡不知道會波及到多少個滿洲人的家庭,即便譚泰屬於皇太極擔任旗主的鑲黃旗心腹親信,皇太極也絕對不可能包庇他、縱容他。

兩千滿洲兵啊,譚泰是在對滿洲人這個武德昂揚的羣體,是在對大清國這個偉大光耀的國家犯罪呀!

大清乃勇士之國,譚泰即便戰(zhàn)敗,也應該以身作則,戰(zhàn)死前線,才能挽回清名和榮耀。

可是他居然逃了,逃得又是這樣狼狽,讓阿巴泰和圖爾格如何爲他做辯解呢?

遏必隆只是副將,罪名較之譚泰要輕一些,此時還未被阿巴泰下令拘禁管束起來。他對碭山之戰(zhàn)時闖軍的表現(xiàn),至今心有餘悸,語帶恐懼道:

“流賊……流賊根本不是漢人,活像一幫番邦戎狄,我們平生都未遇到過這樣強橫的勁敵?!?

遏必隆經過碭山之戰(zhàn)的一場慘敗以後,特別是在親眼目睹好兄弟鰲拜被李來亨一槍爆頭以後,真的是徹底染上“恐闖癥”了。

他跟著譚泰,先向東逃亡了一百多裡以後,慢慢甩開闖軍的追擊以後,又漫無目的地東行了兩天之久,纔在徐州附近找到了一處渡口渡河,回到了清軍在兗州府的臨時駐地。

遏必隆倒不知道,正是因爲他和譚泰的撤退路線經過徐州城下,才大大強化徐州城內剿總官兵的恐慌情緒,並最終激化了侯恂和史可法兩派人馬的矛盾,造成了徐州兵亂的爆發(fā)。

反正遏必隆回到兗州府以後,說的每句話,都是在渲染和宣揚楚闖的強橫與不可戰(zhàn)勝。連他親哥哥圖爾格一問,遏必隆同樣是滿口的“流賊火器犀利彷彿神器”、“流賊列馬三萬,不可抵擋”、“流賊布五重連環(huán)陣,十萬雄兵反覆殺來”等等天話。

他的豪情和勇氣,幾乎都隨著李來亨的那一槍,葬送在了鰲拜的腦漿裡,只剩下一顆柔弱和膽怯的小心臟。

駐紮在兗州府的清軍,當然不相信漢人軍隊能夠對清軍取得殺傷相當?shù)闹卮髣倮?。所以他們才聽信了遏必隆的一番鬼話,真以爲闖軍在黃河南岸佈置有十萬戰(zhàn)兵。

阿巴泰在滿洲宗室中,雖然不算一流名將,但他根據(jù)遏必隆的隻言片語,也感到流賊的戰(zhàn)鬥力即便只有尋常明軍的水準,那十萬規(guī)模,也絕對不可輕侮。

現(xiàn)在兗州府這裡的清軍雖然聚集起來兩萬人左右,和十萬流賊拼一拼,並不是沒有勝利的可能性——但那風險實在太大!

而且即便戰(zhàn)勝,這兩萬清軍,數(shù)不清的滿洲勇士,也會折損大半。

阿巴泰當然揹負不起這種政治責任來,所以他聽了遏必隆的話以後,心裡也動起了撤軍北上的打算。

可是圖爾格和遏必隆終歸是親兄弟,圖爾格心知,清軍如果就這樣撤回關外,那同樣在碭山之戰(zhàn)戰(zhàn)敗後潰逃出來的遏必隆,肯定也要遭到非常重的懲罰。

要避免這種懲罰,圖爾格能想到的唯一一個辦法,就是重整旗鼓,集中清軍的主力兵馬,渡河南下,找到那十萬流賊,好好報復一番!

圖爾格準備伺機報復,阿巴泰卻從跟隨譚泰出逃的五百殘兵口中,仔細打聽清楚碭山之戰(zhàn)的具體情況以後,更加堅定了絕不能輕易一戰(zhàn)的想法。

根據(jù)阿巴泰自己詢問來的結果來看,他斷定遏必隆的“天話”一定是恐慌之下的胡言亂語。因爲就從那些殘兵口中的證言來看,敵人根本沒有十萬人之多,有沒有五萬人都很難說,很大概率可能只有三四萬人。

三四萬人的流賊,就可以對五千清軍精銳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這等戰(zhàn)鬥力,雖然還比不過洪承疇督率的明軍重兵集團,可是也相差不遠了。而且就那些潰兵所言來看,流賊很可能還留有不少預備隊,沒有全軍出馬。

阿巴泰想到之前流傳的流賊十萬人馬的消息,心裡更加篤定,這個消息肯定屬實,也就是說流賊的總體實力,其實是相當於十萬明軍二線水平以上的戰(zhàn)兵。

這等實力,即便兗州的這兩萬清軍一起出兵,都未必能夠取勝。

可是圖爾格不知道是想爲了給弟弟報仇而失去理智,還是有著別的政治計算,他依舊是一口咬定,必須南下報復,才能挽回八旗軍隊戰(zhàn)無不勝的神話權威。

阿巴泰和他多番爭執(zhí),兩人甚至吵到了大打出手的地步??墒腔侍珮O對督率入關的宗室防範很深,阿巴泰並沒有真正主導和掌控全軍的權力,圖爾格本來就是皇太極特意佈置過來,限制和監(jiān)視阿巴泰行動的。

所以阿巴泰雖然意見堅定,強烈要求全軍立即北撤,離開黃河流域,慢慢帶著豐厚的戰(zhàn)利品撤回關外。

可是圖爾格堅決反對之下,阿巴泰也無法說一不二。他只能先退一步,提議將兗州的清軍分成兩路兵馬:

由阿巴泰自己指揮右翼軍,向登萊魯北一帶進軍,收集散落在魯北一帶劫掠的清軍小部隊以後,從山東半島北緣嘗試浮海返回遼東。

然後圖爾格就可以率領另一支左翼軍,在黃河流域一帶蒐集分散劫掠的清軍將士,擇機從薊州一帶出關。

阿巴泰這種安排,既可以保證親近自己的那一半部隊,不會因爲圖爾格的冒險被白白葬送掉。另一方面也可以把不服從自己指揮的圖爾格,給排擠出去。

以阿巴泰對流賊實力的判斷,如果圖爾格頭腦不清醒,真的打算渡河南下復仇,那絕對會遭遇比之碭山之戰(zhàn)還要慘痛的失敗。

阿巴泰固然想過用這種辦法削弱圖爾格的力量,解開皇太極對自己的重重監(jiān)視和束縛。但他也絕對不敢拿一萬清軍將士的性命冒險,所以雖然他同意和圖爾格分兵,但卻要求圖爾格賭咒立誓,絕對不能渡過黃河,只能在黃河以北清掃小股流賊。

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爾袞的首級第九十八章 我之左驍衛(wèi)第一章 太原第七十五章 崇禎的四字宗旨第八十三章 歷史開始了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後一戰(zhàn)(七)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十三章 清軍俘虜第一百二十五章 孫傳庭在西線第一百四十七章 迫在眉睫第六十章 反對第八十五章 紙幣第七十章 奇襲雪域第一百二十六章 慈不掌兵田見秀第五十五章 天不欲朕一海內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常態(tài),大順衛(wèi)生運動第八十八章 龐存回鄉(xiāng)第六十章 中原戰(zhàn)事結束第一百二十章 鐵鞭孫守法第六章 裕州人第六十五章 湖廣巡撫第一百六十三章 最後一戰(zhàn)(九)第七十九章 殺左良玉啊第九十一章 迎接李過第九十一章 彈道學第一百零九章 太行山下第九十章 保衛(wèi)山東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四十一章 殿前軍增援山東(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來亨衝向微山湖第十一章 兗州軍民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第一百七十七章 就這?第一百零一章 陳永福增援上來第七十五章 血仇第三十四章 鰲拜震驚了第七章 左鎮(zhèn)第六十一章 行軍司馬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三十五章 大清的巴圖魯第八十六章 弊案第四十八章 無能狂怒第一百二十七章 誓死保衛(wèi)晉王妃第一百一十九章 重點進攻,我全都要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三十七章 順與清各擅勝場第一百一十八章 閻爾梅第五十八章 暴斃之憂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兒第十章 狼真的來了第七十八章 劉國能自刎第四章 耿應衢的棉布工坊第一百五十八章 最後一戰(zhàn)(四)第七十八章 治隆漢唐第一百二十章 鐵鞭孫守法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四十四章 黃河之冬第五十六章 葉方實學第六十九章 貍奴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順軍萬勝(三)第五十八章 中原戰(zhàn)局第十章 李錦和李鼐第三十章 破陣軍嶺川(一)第五十六章 王輔臣第五章 耿應衢的生意經第九十三章 牆式衝鋒沒有對抗第五十章 三百年帝統(tǒng)第一百一十二章 會戰(zhàn)徐州第七章 侯爺?shù)娜兆?/a>第二章 白土崗第一百一十一章 監(jiān)國、晉王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義王吳三桂第八十章 沅兵的大炮第五十三章 出秦第八十八章 噸噸噸第六十章 不見洛陽花(三)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九十六章 聯(lián)軍末路(一)第十七章 張皮綆歸來第十四章 碗口銃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二十一章 炮標就位第一百零八章 少虎帥破陣(三)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殺爲慮第八十八章 虜必有詐第六十四章 曹營第九十九章 弘光朝廷第六十七章 真是一條好狗第一百一十六章 奔楚(六)第八十三章 開國元勳第十三章 君父之仇第一百零七章 闖軍一諸侯(上)第一百七十六章 醜陋的辮子第七十二章 洗甲北舞渡(二)第九十四章 天下與我何加焉第六十二章 都營田使白旺第九十六章 鳥銃對輕炮
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爾袞的首級第九十八章 我之左驍衛(wèi)第一章 太原第七十五章 崇禎的四字宗旨第八十三章 歷史開始了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後一戰(zhàn)(七)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十三章 清軍俘虜第一百二十五章 孫傳庭在西線第一百四十七章 迫在眉睫第六十章 反對第八十五章 紙幣第七十章 奇襲雪域第一百二十六章 慈不掌兵田見秀第五十五章 天不欲朕一海內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常態(tài),大順衛(wèi)生運動第八十八章 龐存回鄉(xiāng)第六十章 中原戰(zhàn)事結束第一百二十章 鐵鞭孫守法第六章 裕州人第六十五章 湖廣巡撫第一百六十三章 最後一戰(zhàn)(九)第七十九章 殺左良玉啊第九十一章 迎接李過第九十一章 彈道學第一百零九章 太行山下第九十章 保衛(wèi)山東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四十一章 殿前軍增援山東(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來亨衝向微山湖第十一章 兗州軍民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第一百七十七章 就這?第一百零一章 陳永福增援上來第七十五章 血仇第三十四章 鰲拜震驚了第七章 左鎮(zhèn)第六十一章 行軍司馬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三十五章 大清的巴圖魯第八十六章 弊案第四十八章 無能狂怒第一百二十七章 誓死保衛(wèi)晉王妃第一百一十九章 重點進攻,我全都要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三十七章 順與清各擅勝場第一百一十八章 閻爾梅第五十八章 暴斃之憂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兒第十章 狼真的來了第七十八章 劉國能自刎第四章 耿應衢的棉布工坊第一百五十八章 最後一戰(zhàn)(四)第七十八章 治隆漢唐第一百二十章 鐵鞭孫守法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四十四章 黃河之冬第五十六章 葉方實學第六十九章 貍奴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順軍萬勝(三)第五十八章 中原戰(zhàn)局第十章 李錦和李鼐第三十章 破陣軍嶺川(一)第五十六章 王輔臣第五章 耿應衢的生意經第九十三章 牆式衝鋒沒有對抗第五十章 三百年帝統(tǒng)第一百一十二章 會戰(zhàn)徐州第七章 侯爺?shù)娜兆?/a>第二章 白土崗第一百一十一章 監(jiān)國、晉王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義王吳三桂第八十章 沅兵的大炮第五十三章 出秦第八十八章 噸噸噸第六十章 不見洛陽花(三)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九十六章 聯(lián)軍末路(一)第十七章 張皮綆歸來第十四章 碗口銃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二十一章 炮標就位第一百零八章 少虎帥破陣(三)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殺爲慮第八十八章 虜必有詐第六十四章 曹營第九十九章 弘光朝廷第六十七章 真是一條好狗第一百一十六章 奔楚(六)第八十三章 開國元勳第十三章 君父之仇第一百零七章 闖軍一諸侯(上)第一百七十六章 醜陋的辮子第七十二章 洗甲北舞渡(二)第九十四章 天下與我何加焉第六十二章 都營田使白旺第九十六章 鳥銃對輕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廉江市| 彭阳县| 福安市| 嘉定区| 广东省| 中方县| 册亨县| 张家界市| 三台县| 公主岭市| 淮北市| 宝兴县| 康定县| 黄大仙区| 大竹县| 马关县| 荔波县| 庆城县| 长葛市| 新宁县| 河东区| 白朗县| 淮安市| 蒙阴县| 华宁县| 大名县| 广西| 田东县| 乐平市| 筠连县| 西畴县| 三江| 逊克县| 汕头市| 青铜峡市| 怀柔区| 乾安县| 皮山县| 京山县| 九龙县| 依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