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1
一九六一年的春天,丁永剛終於分到了一套單獨的日式小平房,屋內是地板,配有一張二人牀,一把椅子和一個木桌子。
鏡頭2
房子的南側只有一個窗戶,是個等邊三角形的窗戶,採光很好,上下午陽光都可以照射進來。
鏡頭3
房門口向東開著,有兩道門,兩門之間有四五平方米的空間作爲廚房,有個燒火的爐子,門口堆放著煤和柴禾。
鏡頭4
大門外有個雨搭,把門前地面遮擋的總是很乾爽,這裡遇到下雨天可以避雨,能站下四五個人。
鏡頭5
門前對著一幢二樓,住的是連隊。戰士們經常列著隊從門前路過。
鏡頭6
營房科按著丁永剛的提議對房屋進行了修繕。
鏡頭7
窗戶框和木地板從新刷了油漆,用肩背的噴槍,和好白灰漿,把牆面噴刷了三遍。
鏡頭8
新屋子涼了三天,彭安碧收拾東西準備了三天。
鏡頭9
沒有汽車,只有用手推車一車車的推。
鏡頭10
丁永剛借好了手推車,準備把家從西朝陽路推到白菊路的西大營。
鏡頭11
搬家當天,丁永剛把家裡分了三大類,細軟類、傢俱類、廚具類,準備一天之內,搬運完畢。
鏡頭12
丁永剛穿著便裝工作服,自己拉了兩車後,讓彭安碧抱著孩子坐在推車上,離開了西朝陽路。
鏡頭13
她扶著孩子,坐在推車上:“都說搬一次家,扒一層皮,咱們搬兩次家了,希望這次固定下來別再搬了。”
鏡頭14
丁永剛擦著頭上的汗水:“在部隊家屬院裡生活,說不準要搬幾次家,這是軍人家屬生活常事兒,也是咱們的家常便飯。”
鏡頭15
他一步步推著手推車,娘兩看著路邊的風景,遇到了難推的路面,趕上幾個戰士一旁路過上前幫忙。
鏡頭16
丁永剛把渾身力氣都是出來了,藉助戰士們的力量,他手搬著手推車的軲轆,走過了崎嶇不平路面。
鏡頭17
全部家當連人帶用品用了三推車就搬完了,對二十七、八歲的丁永剛來說,雖然不在話下,可也體力消耗大半。
鏡頭18
到了家屬院的新家,彭安碧下了手推車一進新家門就是個五、六平米的小廚房,往裡走就是一個屋子,二十六、七平方,對他們年輕夫婦來說暫時夠用了。
鏡頭19
進到新搬的屋內,看見新粉刷的牆面,窗戶和地板都是新塗的油漆,顯得屋內格外明亮乾淨,十分滿意。
鏡頭20
他們開始整理傢俱和細軟,他們搬來,驚動了不少左鄰右舍。
鏡頭21
有個鄰居領著一個孩子,抱著一個孩子探頭進屋內,彭安碧擡頭一看,喜出望外,原來是老同學、老閨蜜張婉珍。她早就搬到隔壁住,兩人慶幸她們又住到了一起,這下可好,能天天見面了。
鏡頭22
此時的陳富貴已是炮兵團的副參謀長了,他們的第二個孩子都一歲了。
鏡頭23
側面是個小二樓,張婉珍他們住在樓下,兩家只有一條羊腸小道之隔。
鏡頭24
張婉熙拿著小被子和喝水的奶瓶子,走了進來:“哎呀,彭姐也搬到這來了,這回可好了,不愁沒有地方去了。”
鏡頭25
三姐妹有說有笑的,小願軍也過來牽著小朝陽的手,像老友重逢一樣,相互摸摸腦袋,摸摸肩膀。
鏡頭26
丁永剛把晾曬了一天的草墊子鋪在木板牀上,所有的傢俱就是木板牀、桌子和椅子,外加兩個木箱子。
鏡頭27
他把爐子點著,準備燒火做飯。
鏡頭28
彭安碧挺著大肚子,一邊整理著牀鋪,一邊跟張婉珍嘮著家常
鏡頭29
小朝陽跟小願軍手拉手,房前屋後尋找著可以玩耍的地方。
鏡頭30
單獨一棟小平房子經過幾代人的居住,生命輪迴,時隔二十年以後,丁朝陽成家也在此居住過一段時間,住在這裡,常常想起母親在世的的情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