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浦縣,始置於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屬臨淮郡。王莽時,改淮浦爲淮敬。東漢光武帝時,將臨淮郡併爲東海郡,淮浦屬東海郡。
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封子衍爲下邳王,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以臨淮郡故地爲下邳國,淮浦屬之。
到如今,正是第3任下邳王劉意在位的時間,淮浦縣這座百年古縣仍然隸屬於下邳國治下,而陳應的家族,便繁衍生存在這個古縣裡。
雖然陳氏家族累世纓冠,家族勢力已經遍佈整個下邳國,乃至徐州,但是他們的根仍然在淮浦這個小縣城,自從淮浦初置,陳氏便繁衍在這片土地上。至今已經數百年了。
陳應是乘著月光來到淮浦縣城外的,由於天色已晚,淮浦縣城的城門早已關閉,陳應也沒有大張旗鼓的讓人去叫開城門,而是在城外的一個陳氏莊園裡面落了腳。
這一路來,他風餐露宿,早就疲憊不堪,一路上,只不過是靠著一口氣硬撐著罷了,在來到淮浦縣下,住進了自家莊園後,他胸中的那口氣便鬆了下來。
這口氣有鬆下來,陳應立刻被濃濃的疲憊淹沒了過去,一靠的牀,他便昏昏沉沉的睡了過去,這一睡便是天昏地暗,整個人什麼都不知道了。
等陳應再次恢復意識時,已經是三天以後了,他是被一陣爭吵聲驚醒的,醒來時,他發現他已經從淮浦縣外的莊園,轉移到了淮浦北城雍和裡的陳氏大宅,住進了他在陳氏大宅中的偏院——思賢苑!
陳氏大宅,是在陳氏祖宅的基礎上擴建而來的,雖然名義上只是一座大宅,其實卻是一片相連的獨院聯合起來的院落羣!
這一個院落羣,就整整佔去了淮浦縣的一個裡,也就是雍和裡,整個雍和裡,只要一戶人家,那就是陳家。
和此時流行的家族聚居習慣一樣,所謂的陳氏大宅是由一個大院牆(也就是雍和裡的裡牆)圍起來的數十小院落。
而院落的最中央,就是供奉陳氏列祖列宗的陳家祠堂,圍繞著祠堂的,就是陳家的主支,也就是長房的一圈院落。而陳應正是陳氏長房嫡子,所以他所居住的偏院也就在這一圈院落裡面。
準確的說,是在這一圈院落裡面的一個較大的院落裡面,這個較大的院落,就是他父親陳珪的府邸,陳應作爲還沒有成家立業的未婚男子,還是和他父親住在一起的。
在他的偏院的左對稱角,有一個獨立的小院,那就是他的兄長陳登的府邸。
其實陳登的府邸雖然號稱獨立,也有著獨自開向街道的大門,但是,他的府邸卻並不是完全獨立的,它其實還被陳珪的府邸給包圍著。
陳登的獨院其實也算是陳珪府邸的一個偏院,只不過這個偏院有一個開向街道的大門罷了。
如果以陳登和陳應的院落爲對稱,那陳珪的院落便位於中線上略靠後的位置上。
以陳珪的主院爲中點,往前,是兩進僕人居住的院落,左右兩側是成人的兒子和未出閣的女兒的院落,往後,便是陳珪姬妾們的居所了。
而整個陳氏大宅的佈局其實和陳珪府邸的佈局大同小異,中心是祖祠,兩側是長房嫡子們的府邸,像陳珪的府邸就在祖祠的右側,在他的左側,便是原陳球,現在則是陳瑀、陳棕兄弟的府邸。
前側,和再外圍,便是其他各房族人的府邸了。
至於祖祠的後側,便是族學之類的公共設施了。
陳氏大宅如此廣大,住在裡面的人自然也是不少的。
整個淮浦縣,七千六百二十五戶居民中,至少有兩千戶是姓陳的,他們不是陳氏族人,就是被賜姓陳的陳家僮僕。
而在這兩千戶裡面,只有數十戶住在雍和裡,而毫無疑問的是,恰恰就是這數十戶,掌控著整個陳氏的命運。
在剩下的人口裡面,又有九成九與陳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可以說,這個淮浦縣,就是陳家縣,而這,就是陳氏家族數百年積聚下來的實力!
是陳氏家族能夠在整個下邳國呼風喚雨的底氣所在!是陳氏家族能夠在齊魯這個地主豪強遍地都是的地方據有一席之地的本錢!
陳氏家族如此龐大,箇中的糾纏關係也是十分的複雜,陳應雖然是陳家的嫡子,但是和他一樣的嫡子有數十個。
其中比他出名,比他厲害的人多了去了。而他本來一個並不出色,可以說是平庸的傢伙,卻突然間聲名大噪,獲得了家族的大力支持,坐上了羽林右監的位置,這難免讓有些人眼紅。
尤其是在這上任家族的領頭羊陳球去世,陳珪繼任的這當頭,有些族人受人挑撥,難免認爲陳珪假公濟私,耗費家族的資源扶持自家孩子,讓人心中不忿。
恰逢陳應回家後又病倒,讓人有了發難的藉口,聚集起來責難陳珪,妄圖逼迫陳珪讓步,從而從中獲得利益。
陳應醒來後聽到的爭吵聲,便是由此而來,可以說,陳應從醒來的這一刻,便捲入了家族的紛爭。
不過,這一次,他的敵人卻不是想要置他於死地的生死仇敵,而是想要篡奪他拼搏來的成果的貪婪族人罷了。
聚集在陳珪府上的族人中,聰明的,打算藉著陳應擔任羽林右監的機會,架空陳應,將自己子侄插進羽林騎,甚至插進羽林郎,成爲天子宿衛,獲得一個向上的階梯。
而愚蠢的,則癡心妄想的想要逼迫陳珪,讓陳應讓出羽林右監的位置,好讓自家孩子坐上去,從而獲得青雲直上的機會。
而除了這兩類,還有極少的一部分人則是聽說陳應將要出任羽林右監,打著抱大腿的心思跑到陳珪的府上來套交情,打算讓自家的子侄跟隨陳應建功立業。
這三類人聚集到陳珪的府上後,人多口雜,又各懷心思,加上有心人的挑撥,便不可避免的爭吵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