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百零七章 張少師

“臣在!”

徐達應了一聲,隨即躬身聽令,再無多言。

朱元璋看著這位同鄉兼愛將,沉吟須臾,這才道:“咱這些年攻城略地,開疆拓土,徐達廣有戰功,湖口大捷,火焚樓船上千,更是天下揚名,無人不知。如今咱要加封你爲信國公,世襲罔替,兼任前軍大都督,總制北伐諸軍!”

徐達悚然一驚,他這個信國公還肩負北伐職責,擔子很重啊!

“臣叩謝天恩!一定不辱使命,早日北伐中原,光復漢唐故地,揚我大明天威!”徐達朗聲說道,人們熟悉徐達,是世襲的魏國公,其實在封魏國公之前,徐達已經受封信國公,

後來信國公落到了湯和頭上。誰是老朱心腹,一目瞭然。

朱元璋十分滿意,伸手拉起徐達,而後對衆人道:“中書省由李相總領,門下省由張先生執掌,他們皆是當世大才,文治之事,咱並不擔憂。但思及軍務,卻是紛紛擾擾,不得章法……咱左思右想,決定置五軍都督府,以前軍都督府駐紮揚州,總領北伐事宜,左軍都督府駐紮江州,總司滅陳事宜,右軍都督府駐紮鎮江,對付張士誠,另外設中軍都督府,

宿衛應天,後軍都督府,駐紮廣州,負責嶺南事宜,並且兼領水師,市舶司等等諸事”

老朱一口氣說完了軍制的安排,並且將最重要的前軍大都督交給了徐達,衆人都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其實元末的官制,尤其是軍制,是相當混亂的,各種各樣的官制,都能領軍,什麼左丞,右丞,平章,御史…反正只要官夠大,就能帶兵打仗,似乎元廷也不明確區分文武。或者說元廷都到了風雨飄搖的時候,哪裡還能在乎這麼多?

哪怕是一條狗,都拉上去平叛了,哪裡還講究什麼規矩?

不過仔細研究下,還能理出個大致的頭緒,元廷不是發明了行省制嗎?如果哪一處紅巾規模大,戰鬥激烈,就調派大將,擔任行省要職,總領平叛事宜。比如不久之前,察罕帖木兒就因爲對付北伐軍有功,進爲陝西行省右丞兼陝西行臺侍御史,同知河南行樞密院事。

等於把陝西河南都交給了察罕帖木兒,任命文武,調撥糧餉民夫,組織大戰,全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

元廷這麼幹了,紅巾軍這邊也是有樣學樣,比如毛貴就是山東行省平章,關鐸就是遼陽行省平章,每個人都負責一片……

到了朱元璋這裡,由於張希孟的倡導,始終把文武分開,武將這邊,通常掛指揮使,

都指揮使銜。

如果負責一府一州,就是指揮使,負責一個方向,就是都指揮使,至於一些關隘縣城,則是以千戶領軍。

遇到了大的戰事,就是朱元璋親征。

總體而言,運轉還算良好,文武配合默契,並沒有武將侵奪文官權力的問題。

但是隨著老朱登基,地盤越來越大,戰事規模也越來越大,朱元璋肯定沒法每一次都親征,必須由大將負責領軍。

那這個大將該掛什麼頭銜?

以行中書省統軍嗎?

元廷和韓宋,已經試驗過來。

讓武將節制一切,這就等於是製造軍閥。

元廷有察罕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韓宋也有毛貴和關鐸…只能說北方大區的匹配機制還是發揮穩定。

反觀朱元璋這邊,自然是不能走已經證明錯誤的道路。

朱元璋設立五軍都督府,各領一方,類似於設立五個戰區。

前軍最強,負責北伐,左軍和右軍分別對付陳友諒和張士誠。

這三個大的集團軍,屬於三個拳頭,主要負責揮出去打人。

中軍都督府則是護衛京城,宿衛天子,同時也是總的戰略預備隊。

最有趣的是後軍都督府,這個都督府被安排在了廣州。

不但遠離應天不說,下面還有一支水師,又負責市舶司。

水陸兩軍在手,還管著錢袋子。

老朱這是準備幹什麼呢?

“朱英!”

混在諸將堆裡,朱英一直笑呵呵,喜滋滋的,他倒是不覺得自己會得到什麼,前面還有那麼多前輩,戰功也遠在自己之上。

論資排輩,也絕對輪不到自己。就算是有,那也是跑龍套的,無關緊要。

人嗎,最重要的就是心態。

張希孟不在乎官爵,那是他超然物外。朱英不在乎爵位,那是他跟執掌大權的幾個人,都極爲親密,乾爹就不說了,乾孃,大哥,他們能讓自己吃虧嗎?

不能夠啊!

所以朱英很淡定。

但是在這個關頭,突然被幹爹叫到,又被無數目光加身。朱英也蒙圈了,怎麼回事?

徐達剛封完,怎麼就輪到我了?

朱英完全傻了,旁邊的李文忠懟了他一下,這小子才同手同腳,向前邁了一步,惹得張希孟直接翻白眼了。

這孩子,出息不大啊!

“千上位,臣在!”

老朱看著這個乾兒子,突然笑了,“朱英,你是咱最早收的義子,雖然是義子,但是也和親子差不多少。今天咱就加分你爲西平侯,徵西將軍,後軍都督府大都督,總領嶺南諸軍事。”

朱英聽到這個任命,整個人都不好了,腦袋嗡嗡的。

“乾爹,我,我幹不了啊!”

“不許說幹不了!”老朱呵斥道:“你是咱的兒子,不許給咱丟臉!”

朱英哭了,“我,我是不想給乾爹丟臉,可我,可我一點都不明白,打仗,治理地方,

全都一竅不通…而且,而且我功勞太小,只怕會有賞罰不公的問題,還請上位收回成命。”

“收不回來了!”

老朱道:“朱英,你在浮樑州扛住了張定邊的圍攻,這是咱能贏得湖口大捷的關鍵……

就憑這一戰,給你個西平侯,也是理所當然的。不過你要想進位國公,世襲罔替,卻是要更大的功勞才行。”

朱元璋說完,對著其他淮西諸將道:“咱乾兒子,這麼安排,你們意下如何?”

衆人齊齊一怔,隨即徐達帶頭,立刻道:“上位安排妥當,臣等心服口服。”

老朱等於把話挑明瞭,這是咱兒子,功勞也有,不算太小,資歷或許不行,年紀也有點小,你們都擔待著,如果有什麼不服氣的,就衝著咱來!

笑話,在這個時候,諸將誰敢多說一句?還想不想要封賞了?

衆人一副心悅誠服的模樣,可苦壞了朱英,他是真的不清楚,要怎麼經營廣州…他四處觀望,迫切求援,一雙眼睛,正好落在了大哥張希孟身上,快來幫我吧!

“咳咳!”

張希孟不得已清了清嗓子,他是跟老朱講過,要讓朱英負責經略西南,把雲南等地拿回來…但是張希孟也沒有料到,老朱剛剛登基,立刻就兌現承諾,這個效率,足以讓任何老闆都汗顏了。

“朱英,南下廣州的目的是爲了進軍廣西,乃至雲南做準備…授予你水師,是爲了聯絡黎族百姓,打通海上商路,尋找進軍方案。至於在廣州開市舶司,那是爲了積蓄錢糧,

獲取更多的物資。另外廣州商貿繁榮,和海外夷商多有往來,獲取物資,通過贛江航路,

送到應天,這也是補充大明財源。”

“再有,江西人口衆多,推行均田之後,有多餘的百姓,就要遷居嶺南之地。再有一些大族抗拒皇命,需要拆分遷居,嶺南也是不錯的地點。總而言之,你此去嶺南,需要乾的事情不少,這回聽明白了嗎?”

朱英怔了怔,苦兮兮道:“明白是明白了,可,可我一樣不會啊!”

張希孟冷哼一聲,“就因爲不會,纔好一點點學。你在嶺南,要有想象力,要拿出一些迥然不同的東西來。那裡是一片白紙,人口又少,還遠離應天。你放手去做,把你少年營的那些人都帶過去,拿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氣勢,折騰出一番事業來。主公收養你這麼多年,你小子也不要只是胡鬧,該替主公分憂了。”

這一番話說完,如果說剛剛諸將還只是嘴上服氣,心裡頭彆扭,但是此時此刻,全都消停了。

嶺南這個活兒,還真就是朱英能幹!

你說嶺南那邊,菜雞互啄,沒什麼像樣對手,但是單純派個文官過去,肯定不行。

派一員大將過去?

毫無疑問,要大權統攬,乾綱獨斷。

可問題是天高皇帝遠,誰有把握不犯錯?

以朱元璋的治國風格,誰去了都要戰戰兢兢,生怕會掉腦袋。

讓朱英去,這小子倒不是不會犯錯,而是他犯錯根本不用怕!

無論如何,朱元璋不會覺得乾兒子背叛自己,只要皇帝不懷疑,事情就沒了大半。妹說就是零卡了屬於是。

而剩下的一半,就是如何處理嶺南的事情了。

而這一半,正是張希孟的專長!

試問除了朱英,誰能讓張相公全力以赴,毫不吝惜,鼎力相助?

誰有這麼大的一張臉?

沒有!

真的沒有!

而李善長等人還意識到了另一層意思,朱元封賞朱英,其實是賞張希孟!老朱不好讓張希孟排在最前面,就用這種方式,補償了張希孟。

相比起你李善長,張希孟的口袋裡還揣著一個嶺南呢!

“張先生!”朱元璋動容道:“先生輔國有功,咱承蒙先生教誨,纔有今日。先生之德,

堪比呂望,偏偏先生又是山東人,可爲齊國公,授少師銜,賜蟒服!”

第九十三章 立功第四百三十八章 和尚不難爲和尚第一百九十八章 劉伯溫的大戰略第一百三十章 大魄力第二百三十七章 贅婿噬主第七百一十三章 來自張希孟的報復第一百零三章 決策第八百六十八章 尊皇攘夷第八百七十八章 教化即開疆第六百六十九章 兄友弟恭的大明朝第五百零一章 早生貴子第五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金碗第四百六十章 痛斥孔家第五百七十九章 玉璽不如金印第二百一十九章 完者完了第二百五十三章 嚇壞的百官第八百零三章 印錢就是第二百八十八章 得手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第七十七章 剝皮見心第七百七十二章 抓人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的 御史大夫第七百八十八章 還是兒子第四百零八章 單向透明第五百五十章 出征大典第五百零一章 早生貴子第六百一十六章 朱棣的第一場勝利第三百九十三章 勞動無價第六百三十七章 拉著老朱做生意第七百二十章 楊憲倒臺了第六百五十三章 立規矩第四百八十六章 至高榮譽第七十章 好官第四百一十八章 斬!第四百一十八章 斬!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七百九十六章 新駙馬第三百五十五章 樹碑立傳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元璋在崖山第三百七十一章 大封功臣第二十七章 好大官職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九百零八章 老朱的小遊戲第五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金碗第二百四十三章 我們並肩作戰吧!第九百零七章 清掃乾淨第二百一十八章 立地成聖的張相公第七百四十三章 我把陛下抓了第九百一十四章 山路第五百零二章 朱元璋請客第六百四十五章 皇子壯矣第四百七十章 軍糧到手第三十五章 運輸大隊長第二百一十八章 立地成聖的張相公第二百九十二章 倒戈卸甲,以禮來降第二百五十四章 張李同心,其利斷金第三百七十三章 華天夏地大明朝第二百零六章 元末小溫侯第八百八十八章 老朱能得到的第三百二十七章 君臣和睦第五百六十八章 皇子戍邊第八百零五章 好姻緣第二百六十一章 再次被盜的張希孟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三百二十章 度支局開工了第五百一十五章 改變,從教育開始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誥第五百九十六章 及時雨張先生第三百五十八章 張夫子的戰場第六百零九章 你要保我不死第四百五十九章 強大的後勤第三十二章 分田是個技術活兒第三百一十一章 張相是個大好人第七百六十一章 新相第六百六十六章 佈局下一代第七百五十一章 徹查倉場第四百五十二章 小技巧第三十七章 優勢在我第一百三十五章 進兵高郵第五百五十九章 歡慶勝利第六百三十四章 處死二侯第三百六十章 大哥,我還活著!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桌菜,兩桌客第四百二十章 百萬銀兩第八百一十八章 爲了咱們家第五百五十三章 我是西路北伐軍的第七百八十七章 張家第三胎第三百八十章 士大夫的葬禮第八百三十九章 大明忠臣有門檻第五百六十五章 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第八百四十二章 本少爺心善第五百四十三章 朕本淮右布衣第四百零七章 張少師第七百三十九章 老朱被抓了第五百五十七章 誰都瞧不起大宋朝第二百八十二章 留氏後人第二百六十七章 朱元璋歸來第七百八十二章 朱棣,肥得很!第四百三十二章 陳漢覆亡第五百一十五章 改變,從教育開始
第九十三章 立功第四百三十八章 和尚不難爲和尚第一百九十八章 劉伯溫的大戰略第一百三十章 大魄力第二百三十七章 贅婿噬主第七百一十三章 來自張希孟的報復第一百零三章 決策第八百六十八章 尊皇攘夷第八百七十八章 教化即開疆第六百六十九章 兄友弟恭的大明朝第五百零一章 早生貴子第五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金碗第四百六十章 痛斥孔家第五百七十九章 玉璽不如金印第二百一十九章 完者完了第二百五十三章 嚇壞的百官第八百零三章 印錢就是第二百八十八章 得手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第七十七章 剝皮見心第七百七十二章 抓人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的 御史大夫第七百八十八章 還是兒子第四百零八章 單向透明第五百五十章 出征大典第五百零一章 早生貴子第六百一十六章 朱棣的第一場勝利第三百九十三章 勞動無價第六百三十七章 拉著老朱做生意第七百二十章 楊憲倒臺了第六百五十三章 立規矩第四百八十六章 至高榮譽第七十章 好官第四百一十八章 斬!第四百一十八章 斬!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七百九十六章 新駙馬第三百五十五章 樹碑立傳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元璋在崖山第三百七十一章 大封功臣第二十七章 好大官職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九百零八章 老朱的小遊戲第五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金碗第二百四十三章 我們並肩作戰吧!第九百零七章 清掃乾淨第二百一十八章 立地成聖的張相公第七百四十三章 我把陛下抓了第九百一十四章 山路第五百零二章 朱元璋請客第六百四十五章 皇子壯矣第四百七十章 軍糧到手第三十五章 運輸大隊長第二百一十八章 立地成聖的張相公第二百九十二章 倒戈卸甲,以禮來降第二百五十四章 張李同心,其利斷金第三百七十三章 華天夏地大明朝第二百零六章 元末小溫侯第八百八十八章 老朱能得到的第三百二十七章 君臣和睦第五百六十八章 皇子戍邊第八百零五章 好姻緣第二百六十一章 再次被盜的張希孟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三百二十章 度支局開工了第五百一十五章 改變,從教育開始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誥第五百九十六章 及時雨張先生第三百五十八章 張夫子的戰場第六百零九章 你要保我不死第四百五十九章 強大的後勤第三十二章 分田是個技術活兒第三百一十一章 張相是個大好人第七百六十一章 新相第六百六十六章 佈局下一代第七百五十一章 徹查倉場第四百五十二章 小技巧第三十七章 優勢在我第一百三十五章 進兵高郵第五百五十九章 歡慶勝利第六百三十四章 處死二侯第三百六十章 大哥,我還活著!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桌菜,兩桌客第四百二十章 百萬銀兩第八百一十八章 爲了咱們家第五百五十三章 我是西路北伐軍的第七百八十七章 張家第三胎第三百八十章 士大夫的葬禮第八百三十九章 大明忠臣有門檻第五百六十五章 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第八百四十二章 本少爺心善第五百四十三章 朕本淮右布衣第四百零七章 張少師第七百三十九章 老朱被抓了第五百五十七章 誰都瞧不起大宋朝第二百八十二章 留氏後人第二百六十七章 朱元璋歸來第七百八十二章 朱棣,肥得很!第四百三十二章 陳漢覆亡第五百一十五章 改變,從教育開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德县| 恩平市| 遂昌县| 汝阳县| 梅州市| 攀枝花市| 崇州市| 上蔡县| 屯昌县| 潼关县| 惠州市| 达拉特旗| 杭锦后旗| 浦北县| 姜堰市| 香河县| 弥渡县| 新宁县| 亳州市| 图片| 翁源县| 南安市| 石柱| 监利县| 水城县| 白水县| 鲁甸县| 抚顺市| 始兴县| 渝北区| 千阳县| 民乐县| 板桥市| 乌拉特后旗| 吉隆县| 达尔| 天峨县| 尼木县| 桑植县| 桓台县| 瑞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