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正是漢和帝永元八年仲夏,酷暑難耐,天氣異常乾旱,洛陽京畿已經一個多月沒見雨點。原本滾滾東流氣勢恢宏的黃河水,眼見日日水位下降,露出的河牀龜裂出一道道深溝殘壑。
正是穀物生長季節,今年卻因這天氣,種上的莊稼十有九成沒有出苗,剩餘的一成剛發芽也被這天氣生生風乾。一眼望去,原野像一片焦土,地表不見一點青綠。幾顆老樹在烈日的烘烤下垂頭喪氣,幾片枝葉在凌厲的熱風裡搖搖欲墜,天寒偏縫連陰雨,不知哪裡飛來的蝗蟲遮天蔽日,把僅有的一絲枝葉啃的乾乾淨淨。
欽天官夜觀天象,見天上牛金牛宿星閃爍,主災荒,解曰:牛星造作主災危,九橫三災不可推,家宅不安人口退,田蠶不利主人衰,嫁娶婚姻皆自損,金銀財谷漸無之,若是開門並放水,牛豬羊馬亦傷悲。欽天官遙見牛金牛宿星直衝國門,急忙奏請和帝。
此時和帝剛過20歲,年富力強,自從掃除外戚竇氏的勢力之後,親理朝政已有五個年頭。每日臨朝聽政,批閱奏章至深夜,從來不敢荒怠政事。多次下詔書清理冤獄,撫卹孤弱,輕徭薄賦。
和帝聽到欽天官奏報,急召大臣進宮商議:“朕自繼承大位以來,夙興夜寐,不敢有半點懈怠,凡事以國以民爲首要,以維護祖宗萬世基業,如今天降災難,千錯萬錯,錯在朕躬一人,衆位愛卿有何良策?能解百姓疾苦,分擔朝廷之憂。”
衆位臣工見皇上自責之意懇切深沉,皆跪倒在地,太尉賈逵道:“陛下自御極以來,外闊疆土,內治亂臣,恪守我大漢君王之道,以孝治天下,愛民之心殷殷可見,憂民之意天地可察。今天有大災,本屬陰陽不調,陰陽調和乃是我三公的責任,我是三公之首,責無旁貸,我自請革去太尉之職,另選賢能者任用。”
和帝面色微微緩和了一些,安慰賈逵道:“卿家是我大漢國之柱石,列爲臣工都是朝廷肱股之臣,如今國難當頭,先不要忙於自責,都說說看,今晚列個章程出來。”太傅張陽道:“此時正是穀物莊稼生長之際,眼看這京城旱情嚴重,蝗災又起,當務之急是要引水救旱和撲滅蝗災,目前黃河水位已經下降到眼見枯竭,洛水斷流,弱旱情持續,恐怕田裡會顆粒無收,到時候百姓缺水少糧,鬧出民變來,不好收拾。請奏陛下令各地調糧如京,發給受災百姓。並令各郡縣挖井取水,鼓勵百姓滅蝗災,按照殺滅蝗蟲的重量,適當兌換獎勵糧食,一舉可兩得,既能減少朝廷滅蝗成本,又可以增加百姓積極性。”
諸位大臣聽完連連稱是,和帝輕輕點點頭,又向衆臣道:“太傅老成謀國之言,朕心甚慰,只是若這旱情久久不去,又苦了我治下百姓。”
聽了和帝的憂慮,百官伏地,頓時鴉雀無聲,到底能不能撲滅蝗災,天什麼時候能下雨,大家心裡確實都沒個實底兒。整個大殿在通明的燈火下顯得欲加悶熱,大臣們跪趴在地上汗珠直流,心裡更是百感交集。像是趴在熱鍋上的螞蟻,任憑煎熬又束手無策。
恰在此時,欽天官來報,見北邙山中有一紫氣直衝霄漢,隱隱約約中有覆遮災星之相。和帝聽了先是一驚,問百官道:“北邙距離京城不過數十里,自朕高祖光武帝來都是我大漢祖陵所在,集天地之靈氣,蓋萬物之祥和。今有瑞光自北邙山中而起,自是朕祖上傳訊於朕和列位臣工,此山中必有解憂之術。”
這句話提醒了文武百官,侍中李庭奏道:“北邙山中確實有一修仙練道之人,承襲老君道法,此人姓張名陵,字輔漢。沛國豐邑人,是我漢初三傑留侯張良第十世孫,天資聰慧,悟性過人,七歲時便能通讀《道德經》,天文地理無所不知,八卦陰陽無所不曉。二十五歲時曾拜爲江州令,但他雖身在朝廷,然而志慕清虛,不久之後就隱居在北邙山中潛心修道,精思苦學,三年有白虎口銜玉符而至其所。聽聞是太上老君所賜,自此上通天界,下知地府,降妖伏魔,造福萬方百姓。”
和帝聽完面露喜色,對羣臣道:“張陵,字輔漢,莫不是那位活神仙,朕曾數次招他入朝做官,但是傳旨官員去了好幾回,都沒有尋見。朕知道他是個清淡寡慾的仙人,自是不肯出仕,朕也不難爲他。輔漢,好個輔漢,拆開不正是輔助我大漢之意嗎,天降此神仙輔助我大漢,正是臣民的救星,上天好生之德。國家的危難當頭,恰在此大災當口,天佑我大漢朝。”於是令各臣工擬旨令各郡縣挖井滅蝗,和州府急調糧食賑濟災民,侍中李庭請了御旨連夜趕往北邙山請張陵出山。
李庭備了快馬換了便服,帶兩個隨從,星夜兼程,趕到北邙山時候天剛剛破曉,此時北邙山確實另一番景象。晨霧嫋嫋,松柏青翠,雖是仲夏,微風吹動卻是一陣清涼透心,鳥語花香,枝繁葉茂,完全不似山外災敗景象。
李庭順著幽靜小徑一直走進山裡,聽見山上有人唱著,仔細聽來,赫然就是莊周名篇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幾千裡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有幾千裡也……”走到近時,原來是一樵夫,赤著上身,曬得黝黑,臂膀精壯看起來又力氣十足。
李庭上前打聽道:“這位大哥,我等幾位是京裡來的,有要事要尋找山中的張真人,您可知道真人住所?”說著從懷裡拿出一串錢來放到樵夫手中。
樵夫接過手中掂了掂,別在腰裡,對李庭拱了拱手道:“張真人就住在此山之中,你朝前路走,路口處遇到松樹向左轉,見一茅草房便是。”說完繼續唱著歌下山去了。
三人按指向前行果然見一草屋,但見屋外橫臥一雪白大虎,伏在丹爐旁如雕塑般一動不動,登時嚇壞三人,李庭心裡一顫眼看站立不穩,背後兩個隨從早已下破了膽子,回頭要逃,卻撞在一個人身上,擡頭看正是那樵夫,白虎猛地站起,咧起嘴嘯了兩聲,樵夫笑道:“魔由心生,怯由心起,怕什麼便會來什麼,不怕自然就沒了”
李庭聽完定了定神,再看那院子時,哪裡有什麼白虎的影子。回頭看那樵夫也已不見,自己手裡卻攥著剛送那樵夫的一吊銅錢。
李庭正了正衣冠,趨步走進院落,見那丹爐火勢正旺,正恰是爐火純青,拜首作揖道:“侍中李庭奉旨請張真人出山,今朝廷遭此災難,陛下憂國憂民,臣下無能解救,望真人指點一二,救國民於水火。”
話音未落,一個道童從屋內走出,回了一揖:“我家真人有吩咐,今日來人需砍兩擔柴後方可面見。”
李庭隨即吩咐隨從去砍柴,半個時辰功夫,隨從將柴放進院裡,只聽道童道:“恩師吩咐,要李侍中親自砍的才作數。”
李庭聽完心中有氣,但一想到剛樵夫所說,一切皆有心生,魔怯皆是,氣量也是。於是坦然去山裡砍了兩擔柴,隨從幾次要幫忙,都被李庭制止,告誡隨從不可欺心,心誠則靈。當他將兩擔柴放到院裡時,已是正午時分,但是風清氣爽特別溫潤,並無酷熱當頭。
道童笑道:“李侍中請回,我家恩師早已架雲到了京城皇宮,此番出山,定會爲民衆排憂解難。多謝您的柴,待練成丹藥之時,再請侍中山中品茶論道。”李庭聽完拜首稱謝,帶著隨從急急趕回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