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日月如梭。轉眼間已是漢桓帝永壽元年,東漢皇帝已傳至第十一帝。
這一年的春天來的特別晚,年頭裡已經立春,正月中旬天還不見暖和。北邙深山中北坡的冬雪未融化盡,凍的結結實實,壓在山間枝頭像是一座冰塑雪山。
李庭掐指算來,河北地域有妖邪作亂,賜張角伏魔黃巾,攜雌雄斬魔寶劍,命他下山收服妖邪。
河北冀州本就是張角老家,他自出家學道已十數年,陡然聽到師父說到冀州有難,心中難免一驚,收拾完行囊敗了師父急奔赴冀州去了。
此時的冀州正是一片狼藉,瘟疫橫行饑荒嚴重,百姓易子而食,活活的一副人間煉獄。
張角暗查發現河水中戾氣深,沿著河岸溯流而上,見一座大山,水自山澗中彙集成流。
山勢陡峭,壁立千仞,陰風陣陣,吹的毛髮悚然。張角念動箴言驅動伏魔黃巾,開天眼見山內一古墓內,棺槨中躺著一具屍體,青面獠牙,利爪白髮,竟是屍變而成的殭屍。
人爲陰陽結合而生,其中陽氣爲魂,陰氣爲魄,人死之後,七七四十九天內魂魄到酆都鬼門關報到,重歸輪迴,否則將魂飛魄散永世不得超生。倘若死前怨氣深重,則會臨死之前吸一口怨氣困住陰魄,恰好葬在極陰之地,吸收天地陰氣,拜月而蹈,趁夜而出,塗炭生靈,修煉越久就會法力越高,道術將殭屍分爲六級,分別爲白僵、黑僵、跳僵、飛僵和旱魃。
此殭屍應該是白僵,修煉不算久遠,模糊的墓碑上隱約能看到一個竇字,按年數推斷,應該是和帝朝的竇家之人。一條流水正穿棺槨下而過,必是戾氣之源。竇家當時是名門望族,與皇室劉姓聯姻,出將入相,內振朝臣外安邊陲,但終是因爲居功自傲,飛揚跋扈,把持朝政,爲皇帝所忌,盡誅殺竇氏全族。
當夜,月明星稀,只見那棺槨突然打開,直挺挺的一具殭屍從棺材中躍起,飛到山頂面部向滿月吐納陰氣。
張角隱藏在暗處,細細觀察,風影搖曳,迷了眼睛,再看時,不想那白僵突地不見了蹤影,張角暗自詫異,輕聲抽出雌雄寶劍緊緊窩在手裡,目光左右搜尋,但細細感覺到脊背發涼,回手一劍刺出,確正是那殭屍在身後正要撲咬張角,只見那一劍勢大力沉,迅猛如電,不想那殭屍更快,雙手抓到兩劍劍身,用法力想要折斷,雌雄寶劍畢竟是斬妖除魔的神兵,只見劍神一陣光芒四射,白僵雙手拿捏不住,張角急抽劍時,白僵兩手不及收回,兩雙利爪被寶劍齊齊削掉,那白僵竟然不知疼痛,一腳將張角踢飛數丈遠,跟進撲來,張角被這一腳踢的渾身骨骼像散了架,知道這怪物力大,順地上一個翻滾躲開,順勢拋出伏魔黃巾,只見黃巾本是一塊小小的巾帕,突地變大如裹糉子般將那殭屍結結實實捆住,那殭屍手腳不能動彈,張嘴去撕扯黃巾,張角要緊手快,一劍刺如妖怪口中,頓起數道霞光,那殭屍尖嘯著化爲灰燼。
下山後張角將神符化水,祛除瘟疫,百姓得救後遵張角爲大良賢師。從此他踏遍冀州各郡,宣揚太平道法,濟世救人。
花開兩支,各表一家。二月二都是驚蟄節氣左右。上仙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爲二十八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稱“二十八宿”,以此作爲世人天象觀測的參照。“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爲四大組,產生“四象”:以是“天之四靈,以正四方”。
龍連蜷於左,白虎猛據於右,朱雀奮翼於前,靈龜圈首於後。“宿”表示居住。如果觀察月亮的運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輪流住完,大約一個月,所以稱“宿”。
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角星(木蛟);亢星(金龍);氐星(土貉);房星(日兔);心星(月狐);尾星(火虎);箕星(水豹)。
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爲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地平線下,黃昏以後也看不見它們。驚蟄至春分期間,黃昏來臨時,角宿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
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所以又被稱爲龍擡頭。
龍頭節的大祭之日,傳說中堯王的誕辰,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土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
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於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皇帝親自下犁,讓文武百官親耕。
只見漢桓帝身著大紅錦繡袞服,秀五彩雲五爪正面金龍團花四個,左肩團花內拱日,右肩團花內戴月,視爲肩擔日月富有四海之意。
桓帝劉志登臺親祭並誦讀祭文。每年的千篇一律讓年輕的劉志心不在焉,一字一句照本宣科,讀到一半時,走了心神,竟然讀錯文句。待長篇大論唸完,又和大臣親到上園犁地耕種。
這一天下來折騰的精疲力盡,回到後宮天色已晚,大將軍樑冀求見,面見桓帝叩首道:“接涼州太守急報,西北邊境羌族和南匈奴互相勾結反判,殺我軍民,進攻郡縣,利用巫術在我西北軍民中傳播蠱毒巫術,我西北軍士已有大半身染蠱毒,醫者變配各種藥方,都不見效果,軍士厭戰士氣低落,這樣很不利於我軍剿滅叛亂。一旦河西走廊被亂軍佔領,那我大漢整個西北包括西域諸國將不受控制,邊陲之地有盡失的危險。這都是我等做臣子的輔助不善,導致邊疆戰事又起,請皇上治臣等不察之罪。”
桓帝劉志生於蠡吾,漢章帝劉炟曾孫,河間孝王劉開之孫,蠡吾侯劉翼之子,母親匽明。自幼父親早亡,大將軍樑冀毒殺質帝之後迎劉志入京城繼位。這朝政大權始終在樑太后和大將軍樑冀的手裡,桓帝看起來是至高無上,實際政令都出自後宮,桓帝只做個表面天子。因爲樑家把持朝政,劉志這個皇帝形同虛設,如影子一般,但是他本就是外番諸侯繼承大統,要不是樑家選中他做天子,怕是幾時也輪不到他能做到這個位子,樑家擁立大功當排在首位,況且樑家勢力自順帝至今,已經發展三朝,盤根錯節,權勢熏天,桓帝本來就對樑家很是忌憚,於是終日不理朝政,熱心佛事。
見樑冀拜奏,不敢怠慢,忙趨步走下階臺扶起樑冀悅色道:“大將軍快快請起,邊關萬里,本來就路途遙遠,又是外族聚集地區,人多混雜,朝廷遠威四方,都是大將軍協助朝廷治理的功勞,今羌人反叛,還請將軍斟酌調兵用人之選,具體的用兵方略,大將軍可直接居中調度,授大將軍臨機決斷之權,便宜從事,不必稟報於朕。”
樑冀奏道:“臣保舉一人名叫張奐,字然明。此人父親張惇做過漢陽太守。張奐在少年時曾經遊學三輔,師從太尉朱寵,研習《歐陽尚書》,後見《牟氏章句》重複的話較多,於是自行刪改,從四五十萬字減爲九萬字,才學博大,與皇埔規、段熲並稱“涼州三明”。此人又深通兵法,素有謀略,膽識非凡,勇武過人,派此人前去討賊平叛,定可一舉而破。至於巫術蠱毒,原興起於蠻夷之地,陛下向佛之人,自太上老君騎黃牛出函谷關,化胡爲佛,多在外邦發揚光大,常聽陛下對臣等說佛法無邊,普度衆生,如今洛陽佛會聖地,三教九流異能神力之士也極多,陛下可出榜文召集諸子百家異士能人一同前往,各顯神通,破敵之時按功行賞。”
桓帝想來,平日裡聽那些高僧講經弘揚佛法倒是很多,真要除妖降魔治病救人,還真是沒見過,這張陵真人倒是心中首選,只是他老人家自青城山收鬼之後,就再也不見音訊。
白馬寺號稱“天下釋教祖庭”,“中華佛教第一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
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做一個奇怪的夢,夢到一個從西方來的金人,形象巨大威嚴,端坐在皇宮上空,閃著金光。,第二天上朝,跟大臣說了夢的情況,大臣說,這就是傳說中的西方神佛。於是皇帝立即派人到西方去拜佛求經,一路西行。機緣巧合,還沒到西方極樂世界,剛到西域就遇見高僧攝摩騰和竺蘭法,欣喜歸來。
兩位高僧到了洛陽之後就在城外安住,漢明帝下令在城外賜地建設寺廟,竺蘭法道:“經書乃白馬一路駝來,我等都有名字,只有馬沒有名字,寺院的名字就叫白馬寺吧。”
從此歷代高僧傳教譯書,佛法得以在中原傳播開來。桓帝應了樑冀的奏請,當即下令白馬寺推舉高僧,並徵尋諸子百家能人異士與張奐同去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