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47章 蝴蝶效應

宿麥儲存出現問題!

而且並不是突發偶然個例,而是因爲這一個例,牽扯出如今漢室,乃至於整個華夏文明現階段,都沒有太好的辦法長久儲存宿麥的、客觀存在的問題。

對於劉榮的總體規劃而言,這一問題的出現,影響不可謂不大。

很多原本以宿麥、麪食爲根基——甚至是必須要以宿麥、麪食爲根基才能推行實施的藍圖,都隨著這一問題的出現而化作泡影。

比如,劉榮曾想過宿麥的出現,既然讓全天下的主糧產量瞬間翻倍,那就必定會將市場供需關係扭轉。

——過去,全天下人種出來的粟,卻根本不夠全天下人吃;

大部分底層百姓都只能吃個六七成飽,甚至是半飽。

也就是說,在那段只有粟作爲主糧,底層農戶也只以種植粟米,來作爲唯一創收手段的時間段內,漢室全天下的主糧,其實只能滿足七成——至多不超過八成的市場需求。

說得再直白點就是:全天下種出來的粟,平均分攤的全天下每一個人頭上,頂天了也只是人均八成飽。

聽上去,倒確實是很不錯了;

畢竟華夏封建歷史上,有相當長的一部分時間間隔,都是以‘大部分人是否能吃個七八分飽’,來作爲某一時代是否爲盛世的重要判斷依據。

不說旁的——如果能讓全天下人都吃七八成飽,那劉榮就將原地成爲漢家繼文、景兩代先帝后,無縫續上文景之治的連續第三位聖君!

而且這接連三代漢天子所締造的盛世,必將是以劉榮這一朝爲主,孝文、孝景二朝作陪襯!

只是想想也知道:平均這個東西,其實是很抽象的。

——我吃十二分飽撐死,你飢腸轆轆餓死,咱倆平均下來,各自六分飽;

我吃一碗倒一碗,一人佔了兩人份,你三天餓九頓,吃了上頓沒下頓,咱倆一平均——嘿,還人均吃撐了!

此般平均,古今皆然。

就拿過去,只以粟作爲單一主糧的漢室來舉例;

彼時,雖然全天下的糧食產量——即粟產量,足夠全天下的人都吃個八分飽,但顯而易見的是:總有人是要吃十分飽,甚至是十二分飽的。

比如軍中將士,平日裡駐軍操練,一天兩頓吃飽飯,這便是十分飽;

若逢戰時,更是可以加一餐,達到一日三餐,餐餐飽腹!

在絕大多數人都只吃兩餐的如今漢室,軍中將士一日三餐,就已經是‘十五分飽’了;

按照人均八分飽的配給額度,已然算是一人吃了兩人份——每有一位將士在戰時三餐飽腹,便有一個農民的配額被佔。

這都還算好的;

軍中將士在戰時再怎麼‘十五分飽’,軍隊的人口占比,也終歸只佔漢室人口的極少數。

——如今漢室人口將近三千萬,參與一場戰爭的漢軍將士,卻基本不可能超過三十萬。

百分之一的人口基數,也就是九十九個百姓每人少吃一口,給一名士兵省下一人份的餐食;

這顯然沒什麼壓力。

但貴族‘吃’起粟來,那可就不是百十來個農民各擠一口吃的,來湊出額外一人份的配給這麼簡單了。

——而是成千上萬的人拿出過半配額,才能餵飽區區幾家功侯貴族!

舉個極具代表性的例子。

五年前,也就是先孝景皇帝三年,吳楚七國之亂平定之後,關中糧價被貴族、商賈聯合哄擡。

雖然劉榮一番操作之下,最終平抑了關中糧價,併爲漢家找到了第二主糧:宿麥,以此極大緩解了糧食市場的供應緊張問題,但後來發生的一切,卻並沒有按照劉榮所以想的那般,一帆風順的朝劉榮預想的方向發展。

——底層百姓,是無比脆弱的;

與此同時,又是極爲敏感的。

當某一件事,害的底層險些家破人亡,那整個社會底層,都會將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避免這種事發生第二遍’之上。

彼時,對於關中百姓——尤其是纔剛經歷一波糧價波動,險些被害的妻離子散的底層農戶而言,關乎身家性命,乃至家族傳延的頭等大事,便是避免被糧價波動再次威脅。

麥粉面食?

沒~用;

太子平抑糧價、少府不限期官營糧米?

隨便你;

反正俺老農只知道:商人們哄擡糧價的時候,但凡我手裡有可以果腹的糧食,俺就不至於吃那動輒上百錢一石的天價米。

俺鄰居老大哥,說不定就不至於被餓死,二舅家的娃娃們,也不至於十個餓死了九個——剩下一個還賣給了人牙子爲奴,世世代代都沒有出頭之日。

於是,底層百姓以極爲簡單直接的邏輯爲準,開始屯糧了。

——沒說的!

——手裡一定要有糧食!

——只要手裡有糧食,糧價再怎麼漲、降,就都害不了俺老農!

——反正這些糧食,俺老農就留著自己吃,糧價再高我也不賣,糧價再低我也不買!

——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佁然不動!

從社會學的角度上來講,在一場覆蓋範圍極大、影響極其惡劣的市場波動之後,底層民衆本能的通過這種方式來保護自己,本身無可厚非。

就好比窮怕了的人,再有錢也不敢放開手腳去花一樣——捱過餓的人,生活再怎麼好,也總會下意識的藏幾袋糧食,以備不時之需。

或許藏起來的這幾袋糧食,永遠都用不到;

但這些糧食的存在,本身就能帶給他們心安。

而問題的關鍵,也就出現在這裡了。

百姓恐慌性屯糧,擺出一副‘從此不參與糧食買賣’的架勢,卻嚇得長安朝堂一陣膽戰心驚!

——底層農戶,大多是沒有倉儲能力的!

說是屯糧,不過是把糧食一袋袋堆在柴房之類的地方!

若非如此,底層農戶在過去,也沒必要在秋收之後,都低價將手裡的糧食賣給糧商,來年再高價買回來吃了。

這一買一賣,與其說是買賣,倒不如說是以差價作爲倉儲費之類。

而這樣的狀況,一家兩家這麼做,朝堂自也懶得管——等來年糧食發黴變質了,天道自會教你做人;

可大部分,甚至是絕大部分農戶開始這麼做,朝堂卻是不急都不行了。

全天下的糧食就那麼多;

你一家屯糧不當,天下的糧食就要少三百石;

當你這樣‘自作聰明’的蠢貨,達到數萬、十數萬,乃至數十萬等數量級的時候,你們就不是以家庭爲單位的自殺了。

而是以郡、縣——乃至於以國家、文明爲單位的自殺!

前車之鑑‘屍骨未寒’——關中的糧食在戰後稍微緊缺了一點,當即就是一場糧價鼎沸;

再來一出‘百萬老農毀存糧’的戲碼,那可就不是什麼糧價鼎沸的問題了。

於是,劉榮再次出面。

在已經順利平抑糧價之後,劉榮再度出面,以監國太子的名譽作爲擔保,給那些執意屯糧,卻根本不具備倉儲能力的老農,開了數以十萬張借條。

大概內容爲:孤,監國太子劉榮,有急事兒需要用糧食,向某某郡某某縣某某鄉某某裡,農戶某某借粟多少多少石;

持此借條,該農戶隨時可以前往少府內帑,支取借給我的這幾百石粟。

然後,老農們將信將疑的把糧食交給了劉榮——說是借給劉榮,不過是由劉榮負責把糧食集中起來,拿去長安倉存著;

至於後續,老農們大都也還算給面子,沒有出現大規模擠兌的情況發生。

從一開始的將信將疑;

到後來,發現劉榮開的借條,確實能從少府內帑領回自家的米糧後,老農們也樂得輕鬆,直接把少府內帑在關中的各大糧倉,當成了專門針對底層農戶的糧食銀行。

手裡有存不了的糧食,就‘借給劉榮’,也就是存在少府;

要吃糧食了,則帶著劉榮開的借條去領回來一些——吃多少領多少,不急著全領回來。

憑藉這麼一手‘信譽糧食債券’,劉榮才總算是真正穩定的局面,真正完成了那幾年間,遍佈整個關中的糧價平抑工作。

而造成這一切的,便是那些動輒食邑數千戶,每年單從封國,就能收上來數萬石糧食作爲租稅的徹侯。

——爲了把手裡的糧食賣個好價錢,他們能不顧一切的哄擡物價;

爲了維持糧價,他們甚至能做出‘寧願把糧食倒進渭水,也絕不降價賣給百姓吃’的逆天之事!

更有甚者,在此基礎上,還要本能的囤積一批糧食在手中,美其名曰:以備不時之需。

這‘以備不時之需’的規格,大抵是以徹侯封國的食邑,乘以二十個基數。

比如一位食邑千戶的侯爵,會儲存大約兩萬石左右的糧食,來作爲整個家族的最後儲蓄;

五千戶食邑的侯爵,則是除了儲存三到五萬石糧食外,還會從少府內帑買來一張‘隨時可以取走五萬石糧食’的儲蓄單。

諸如此類。

在天下人只以粟爲主糧的過去,這,便是漢家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所以劉榮曾想:有了麥,一切,似乎都可以變得不一樣。

——吃粟能吃六成飽的人,補種一茬宿麥,怎麼也能吃飽肚子,甚至還能餘下些糧食了;

原本只夠天下人‘人均八成飽’的粟,有了幾乎同等產量的宿麥作爲補充,將使得漢室的糧食供需關係,從過去的‘稍有供不應求’,直接扭轉爲供不應求!

供需關係的轉變,將讓糧價大幅降低,底層民衆生活成本大幅下降!

甚至可以通過出售多餘的糧食,來達成某些戰略、政治目的!

比如:漢家子民盡皆以麪食爲主,實在不夠吃了才補兩口粟;

多出來的粟全賣給嶺南百越、西南夷,或是朝鮮半島的‘外藩’之民吃。

久而久之,這些外藩之民,都必然會感悟到‘漢家的麪食更香甜’,從而對漢家產生天然的心理認同和嚮往……

等等等等,諸如此類——以麥、粟二主糧共行爲基礎的方案,劉榮制定了不知道多少。

但隨著此番,太倉看似極端個例的一次倉儲糧變質事件,將宿麥不易儲存、無法長久儲存的劣勢暴露出來後,一切都要推倒重來了。

——在這之前,劉榮一直認爲,也一直致力於將宿麥,推到和粟平齊的主糧地位。

坐擁錯季節耕種的兩大主糧:粟、麥,漢家將從此不再需要爲糧食問題、糧食安全而頭疼;

百姓想吃什麼吃什麼——想吃精細點就吃麪食,想多省點錢就吃粟。

長安朝堂則重點儲存麥,來作爲戰略儲備,以應對將來,必定會連年不休的邊牆戰事。

而現在,劉榮不得不萬般無奈的承認:粟,依舊是漢家的第一主糧。

至於麥,則是產量與粟接近,口感更好、營養價值更高,儲存時限卻不夠長的第二主糧。

誠然,有總比沒有好。

有了麥這個‘第二主糧’,總好過曾經只有粟一個主糧,天下人普遍吃不飽肚子。

只是往後,麥粉面食在營養價值高、口感好之外外,還要多一個‘無法長期保存’‘必須儘快吃掉’的詞條。

國家戰略儲備糧,仍舊只能是粟;

戰略儲備糧是粟,那就意味著總有一天,軍中將士就得吃上這些戰略儲備糧。

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到了那時,朝堂開倉放出戰略儲備糧,從市面上換回近兩年的宿麥,來作爲軍糧供給。

很顯然,這一切,都與劉榮原本的預想相差甚遠……

“麥粒不易儲存,麥粉自更不用說了。”

“——唉~”

“往後,宮裡也得多吃些麪食咯~”

···

“眼看著春正月了;”

“也不知道河套那邊,如今是個怎般光景。”

“這回,軍臣老兒又會遣誰來使,向我漢家許願呢……”

疲憊的合上面前卷宗,劉榮輕飄飄‘落’在搖椅之上,微閉雙眸,趁著這難得的閒暇閉目假寐。

——近些時日,劉榮的精力,也多少有些消耗殆盡了。

尤其冬天之後,等待著劉榮的並非閒暇,而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忙碌……

第533章 和親的藝術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第385章 五月蹛林第405章 輿論鼎沸?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481章 慈,不掌兵!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461章 朕意已決!第458章 難啊第456章 萬望陛下三思!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462章 不是蠢,就是壞第120章 願從老將軍之請!第421章 大喜第527章 穩步推進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幫太子第306章 養兵千日第295章 女人心第24章 真打呀?!第339章 武夫當道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24章 真打呀?!第375章 真這麼搞?第41章 回去再說!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435章 稅第312章 寇可往,我亦可往!第377章 圍三缺一第151章 該打就打!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告假第9章 執棋者第290章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第68章 好戲,開場了第419章 考題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37章 且瞧著吧第108章 誓師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54章 表叔,慎言第343章 考校第399章 金布律?第99章 十日?!第399章 金布律?第151章 該打就打!第366章 文明的差異第491章 捷報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489章 高闕即下!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50章 有樣學樣第185章 孤方以睡覺爲事,無暇見婦人第369章 詭寂第440章 天宮一粒塵,壓塌人間山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491章 捷報第61章 陛下!第263章 人心啊第327章 今非昔比第443章 桃侯家族的難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520章 洗腦?第256章 死灰復燃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19章 做大哥的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186章 孤的心,狠嗎?第273章 老太后的肯定第256章 死灰復燃第267章 宗親凋敝請假條第179章 朕福薄,不比先帝(蜜月結束!!!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287章 又一個冉冉升起的外戚!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第532章 就不!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14章 坑兒的爹!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142章 啊這?啊???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545章 子墨子曰第514章 大案第4章 棋盤俠劉啓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505章 移風易俗第433章 尚書令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109章 劉濞老賊!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199章 學著點兒,混小子第498章 轉戰!
第533章 和親的藝術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第385章 五月蹛林第405章 輿論鼎沸?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481章 慈,不掌兵!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461章 朕意已決!第458章 難啊第456章 萬望陛下三思!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462章 不是蠢,就是壞第120章 願從老將軍之請!第421章 大喜第527章 穩步推進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幫太子第306章 養兵千日第295章 女人心第24章 真打呀?!第339章 武夫當道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24章 真打呀?!第375章 真這麼搞?第41章 回去再說!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435章 稅第312章 寇可往,我亦可往!第377章 圍三缺一第151章 該打就打!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告假第9章 執棋者第290章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第68章 好戲,開場了第419章 考題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37章 且瞧著吧第108章 誓師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54章 表叔,慎言第343章 考校第399章 金布律?第99章 十日?!第399章 金布律?第151章 該打就打!第366章 文明的差異第491章 捷報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489章 高闕即下!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50章 有樣學樣第185章 孤方以睡覺爲事,無暇見婦人第369章 詭寂第440章 天宮一粒塵,壓塌人間山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491章 捷報第61章 陛下!第263章 人心啊第327章 今非昔比第443章 桃侯家族的難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520章 洗腦?第256章 死灰復燃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19章 做大哥的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186章 孤的心,狠嗎?第273章 老太后的肯定第256章 死灰復燃第267章 宗親凋敝請假條第179章 朕福薄,不比先帝(蜜月結束!!!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287章 又一個冉冉升起的外戚!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第532章 就不!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14章 坑兒的爹!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142章 啊這?啊???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545章 子墨子曰第514章 大案第4章 棋盤俠劉啓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505章 移風易俗第433章 尚書令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109章 劉濞老賊!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199章 學著點兒,混小子第498章 轉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右旗| 宜良县| 梓潼县| 定日县| 旬邑县| 昌黎县| 宁远县| 如皋市| 喀喇沁旗| 宝兴县| 交口县| 确山县| 松潘县| 松滋市| 昌宁县| 三明市| 镶黄旗| 灵寿县| 汉川市| 滨州市| 清流县| 高雄市| 伊春市| 鄂温| 曲阳县| 佛冈县| 天长市| 武冈市| 彭泽县| 蓬溪县| 大冶市| 广河县| 富锦市| 安岳县| 韩城市| 盐池县| 久治县| 玛纳斯县| 宁远县| 阳谷县| 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