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65 爲(wèi)政之要宣文德 輕車簡從訪張紘

張紘和陳琳年輕時曾經(jīng)一起遊學(xué)洛陽,兩人的關(guān)係不錯。

這次荀貞來廣陵,既然在袁紹的府中見到了陳琳,那麼肯定是會問一問他廣陵的人物如何。

陳琳第一個對他提及的就是張紘。

“吾郡人文薈萃,或擅於經(jīng),或長於文、或精於書,或以德聞,然如論四者並具,獨步廣陵,則無出子綱之右者。”

這是陳琳的原話。

子綱,是張紘的字。

所謂經(jīng)、文、書、德,陳琳說的自分別是經(jīng)術(shù)、文采、書法和德行了。

張紘年輕時遊學(xué)洛陽,跟著博士韓宗學(xué)過《京氏易》和《歐陽尚書》,後又到外黃師從濮陽闓學(xué)過《韓詩》、《禮記》和《左氏春秋》,當(dāng)下之世,不少儒生都是專研一經(jīng),像張紘這樣,盡通“五經(jīng)”的“通儒”並不多見,誇讚他一句“經(jīng)學(xué)大儒”是名副其實。

廣陵爲(wèi)故楚舊地,受楚文化的影響很深,一直以來都盛行辭賦,陳琳是其中的佼佼者,張紘亦精擅此道,稱得上文采飛揚(yáng)。

非但精擅經(jīng)、文,張紘還擅常長書法,尤擅篆書,很有名氣。

經(jīng)、文、書都很在行,德望方面,張紘也很高。

早年,他學(xué)成歸郡,不久即被舉爲(wèi)茂才,郡舉孝廉、州舉茂材,茂材的人數(shù)遠(yuǎn)比孝廉稀少,含金量也更高,由此一點,就可見張紘其人在徐州、在廣陵的德望了。

在聽到“張紘”這個名字的時候,荀貞還沒有什麼感覺,但在知道了張紘二字是怎麼寫的、“紘”字是哪個“紘”後,他卻對這個名字有了印象,記起在原本的歷史中,孫吳有兩個家在徐州的姓張的大謀士,號爲(wèi)“二張”,一個是張昭,再一個似乎就是這個張紘。

只是若非陳琳提起,荀貞還真不知道這個張紘原來是徐州廣陵人。

不管是張紘留在在歷史上的名聲,還是他現(xiàn)今在徐州的名望,荀貞既然來了廣陵來做太守,於情於理都是應(yīng)該來造訪他一下的。

荀貞輕車簡從,來至張紘家中。

荀貞多年前去過典韋的家裡,那時他寶車盛服,甲士步騎隨行,聲勢很大,這次來見張紘卻是輕車簡從,這其中自是有他的道理的:典韋是個豪俠之士,其家在陳留當(dāng)?shù)赜植怀鲂\(zhòng),只是寒門,那麼荀貞這麼做,便是給足了典韋面子,讓他感激涕零;張紘則就不然了,張紘是儒生,而且其人在廣陵本來就很有名氣了,其家又是廣陵的冠族右姓,完全不需要通過荀貞的“聲勢浩大”來給他添什麼光彩,反而荀貞如車駕、隨從的聲勢太大,還很有可能會讓張紘覺得他不謙虛,好像要以勢壓人似的,故而他輕車簡從,以此來顯出他低調(diào)、謙虛的態(tài)度。

荀貞隨行只帶了荀攸、戲志才兩人,只帶荀攸、戲志才,而不帶臧洪、袁綏等郡吏,這卻是表示荀貞這是以私人的身份來造謁張紘的。

到得張紘家外,荀貞沒有擺出新任太守的架子,而是命荀攸上到門外,投刺求見。

“刺”也就是名片了。

漢之名片大體可分爲(wèi)兩類,一是“謁”,此之於下級見上級、晚輩見長輩,再一個就是“剌”,用之於親朋同僚間。以荀貞太守的身份,其實他是大可不必“投剌求見”的,但他此次既是以“私人”而非“太守”的身份而來,這個“投剌”自就是不可少的一步了。

“剌”長約一尺,其質(zhì)爲(wèi)竹,上邊是可以寫上官職的,但荀貞沒有寫,只是依照沒有入仕的士人的習(xí)慣,寫上了鄉(xiāng)里、姓、名、字等這些東西,內(nèi)容簡單,態(tài)度謙遜。

張紘名聲在外,荀貞也是名聲在外,就不說他的戰(zhàn)功,只他誅滅鄴趙、掛印亡命和復(fù)起家爲(wèi)中郎將、道誅陽翟張氏這兩件事,即便他是以私人的身份來訪,也足能使任何一個同輩的海內(nèi)名士出門來迎接他了。

張紘今年未到四十,雖比荀貞長了好幾歲,卻也可算是同輩,果不多時,就見張紘出門來迎。

荀貞已下車多時,正在門外階下相候,當(dāng)下奉上禮物,張紘收下,兩下見禮。

張紘說道:“不知明府駕臨,未能遠(yuǎn)迎,此我之罪也。”

荀貞答道:“我雖僥倖被朝廷選爲(wèi)了貴郡太守,然君爲(wèi)廣陵之望,豈有郡望而迎太守之理的?”

張紘微微一笑,請荀貞入內(nèi)。

張氏是廣陵的冠族右姓,雖然不是富甲郡縣,但衣食不愁,其家宅佔地頗大,院落打掃得很乾淨(jìng),入到院中,由張紘前引,登堂入室。

到了室中,兩邊分賓主落座,荀攸、戲志才坐在了荀貞的席下,張紘自坐主席,——這也說明張紘?yán)斫饬塑髫懙囊馑迹瑳]有把他當(dāng)太守來對待,而是把他當(dāng)作了來訪的同道士人。

坐下之後,少不了先寒暄幾句,繼而張紘道聲路上辛苦,說有荀貞來任太守實爲(wèi)廣陵之幸,云云。荀貞當(dāng)然也少不了奉承張紘幾句。

客套一番。

而今時局甚亂,尤其洛陽政局,先是靈帝崩、繼而何進(jìn)死、繼而袁紹誅宦、繼而董卓入京,可謂是月旬?dāng)?shù)變、詭譎潮涌、人心不安,客套畢了,張紘難免又會問起洛陽形勢。

荀貞早就在等張紘此問了,雖然前世時對張紘只是略有所知,不太瞭解其人其事,但能在漢末三國留名於後世的,沒幾個不是人才,如今到了廣陵,郡中有如此人物,荀貞又何嘗不會想著試試看能不能將之召入自家的手下,——即使不能,也是一定要試試看的。

所以,等到張紘一問及洛陽的情況,荀貞就長嘆了一聲。

他說道:“董卓帶兵入京,脅朝中諸公,我看啊,這洛陽怕是要生亂了。”

張紘是個有眼光、見識的人,他又名聲在外,在洛陽頗有友人,實際上一直和洛陽都是有書信來往的,所以對洛陽的情況他大致瞭解,也有他自己的判斷,卻是和荀貞的觀點近乎一致。

只是,在聽了荀貞的話後,他卻一時默然無語。

交淺言深,此君子大忌。

荀貞剛從洛陽到來,可能會知道一些新近才發(fā)生的事情,張紘的本意是想問一下“新聞”的,可卻沒想到荀貞直接就來了句“洛陽怕是要生亂”,荀貞雖美名在外,可與張紘畢竟只是初見,所以張紘就不想接著荀貞的話題繼續(xù)往下談了。

他不談,荀貞談。

荀貞誠懇地說道:“以我之見,今不但洛陽要生亂,廣陵恐怕也危矣!”

張紘聽了他這話,事關(guān)廣陵,不能不迴應(yīng)了,遂問道:“明府此話怎講?”

“青、兗黃巾掠亂不息,而我聞青州刺史焦和雖盛名在外,卻唯清談高論,實無兵略之能,至今所能茍延者,不過是賴朝廷天威,一旦洛陽生亂,則地方民心亦必大亂,待到那時,青州、兗州定是黃巾盛起,青、兗一亂,我徐州恐亦將難全,而我廣陵恐亦將危矣!”

“明府此話未免聳人聽聞。”

“噢?”

“方伯陶公精於兵事,去年一戰(zhàn),破賊數(shù)萬,縱青、兗黃巾來犯,亦無所懼也。”

戲志才笑了起來,笑道:“方伯雖久居軍旅,可要說擅兵事,並不見得。”

張紘問道:“足下此話怎講?”

“去年之戰(zhàn),足下應(yīng)比在下清楚,絕非‘破賊’,而僅僅是把賊衆(zhòng)趕出了徐州而已,——以我觀之,這與其說是‘破賊’,不如說是‘以鄰爲(wèi)壑’。”

張紘無可反駁。

戲志才頓了下,正了正顏色,又正色說道:“明府適才說‘青、兗一亂,我徐州恐亦將難全,而我廣陵恐亦將危矣’,事實上,如歸其緣故,這正是因爲(wèi)去年方伯沒能‘破賊’!”

“足下此話怎講?”

“我聞去年十月,徐州黃巾大起,衆(zhòng)至十萬,此事可真?”

張紘點了點頭,說道:“去年生亂之賊,縱無十萬,也有七八萬。”

“彼輩七八萬之衆(zhòng),爲(wèi)方伯所擊殺者,十僅其一,餘下之衆(zhòng)皆被趕到了青州、兗州,也就是說,現(xiàn)在至少有六七萬的徐州黃巾分佈於青、兗之地,青、兗本州不起大亂則罷,一旦它們本州生起大亂,則到得那時,青、兗又有何力再來壓制這數(shù)萬徐州黃巾?請先生料之:等到那個時候,這數(shù)萬因兵敗而不得不客居異鄉(xiāng)徐州黃巾難道不會想著趁機(jī)殺回徐州麼?”

張紘默然。

陶謙去年如能把這七八萬、或十來萬的徐州黃巾悉數(shù)剿滅、招降,那麼就等同是徹底斷掉了徐州黃巾,可陶謙沒有能做到這一點,他只是擊敗了徐州黃巾,把他們的主力趕出了徐州而已,這麼一來,青、兗一旦大亂,這數(shù)萬客居在外的徐州黃巾肯定是會想要趁機(jī)殺回家鄉(xiāng)的。

戲志才轉(zhuǎn)眼看了看荀攸,荀攸適時出聲,笑道:“《詩》雲(yún):‘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明府、志才兄,現(xiàn)今洛陽雖有亂兆,然畢竟尚未生亂,賴方伯之威能,我徐州境內(nèi)目前也至少沒有大股的賊寇了,至於將來之事,只要我等齊心併力,未雨綢繆,想來也應(yīng)不致會壞亂到‘坐視數(shù)萬徐州黃巾殺回徐州’這等局面的。”

荀貞連連點頭,看向張紘,出席下拜,說道:“董卓威行於朝廷,黃巾或亂於青、兗,此風(fēng)雨之秋也,而我來任貴郡,我本鄉(xiāng)野鄙人,才疏德淺,深恐不能勝任,害怕會上負(fù)朝廷、下愧廣陵郡民,君爲(wèi)郡望,高名播遠(yuǎn),我冒昧唐突,欲請君入仕郡中,請以五官掾屈之。”

荀貞不打算換掉臧洪、袁綏,因此功曹、主簿給不了張紘,而以張紘的名望,他連故大將軍何進(jìn)的徵辟都沒有應(yīng),想來大概也是不屑於去當(dāng)一個功曹、主簿的,五官掾在郡吏中是最爲(wèi)清貴之職,地位最高,又不必每日忙碌於案牘,所以在荀貞看來,此職應(yīng)該是最適合張紘的。

張紘推辭過何進(jìn)的徵辟,張超在郡時也徵辟過他,他也推辭了,“居家養(yǎng)望”已久,又豈會在這會兒接受荀貞的徵辟?

就算真如荀貞、戲志才、荀攸所言,“廣陵恐將危矣”,爲(wèi)了數(shù)十萬廣陵郡人,張紘不得不出仕,可也至少要在出仕前看一看荀貞的施政,看看他是不是一個“明君”才行。

所以說,不出荀貞的意料,他得到了張紘的婉拒。

張紘說道:“州郡之名,皆虛傳也,我實空劣,並無實才,恐難當(dāng)明府之闢。”

荀貞堅持邀請,張紘執(zhí)意不肯。

末了,張紘說道:“功曹臧洪、主簿袁綏、上計吏秦鬆、賊曹陳容、呂岱,皆廣陵高俊,有這些君子能士在朝,明府又何必再要我這樣一個無能虛名之輩充數(shù)其間呢?”

荀貞本也就沒有奢求一次就能闢請張紘出山,這次就是打個前站,見他執(zhí)意不肯,遂退了一步,問道:“君既懷隱世之志,我亦不能強(qiáng)求,但希望君能多舉薦幾個郡中英傑給我。”

張紘這次沒有拒絕,痛痛快快地說道:“郡之英俊,多已在府,唯惜乎海陵陳端遺珠在野。此子奇才雋逸,美有令志。”

荀貞記下了這個名字。

這日在張紘家中,對談至暮,荀貞方纔告辭。

張紘又親把他送出門外。

辭別張紘、歸到郡府,次日一早,荀貞就立刻叫荀攸去海陵請陳端出仕。

荀貞已經(jīng)和陶謙鬧不愉快了,爲(wèi)了能在廣陵儘早地立住足、打開局面,那本郡的士人是一定要儘快、盡多地拉攏住的。

如此這般,荀貞連著半個多月,郡府裡的政務(wù)悉數(shù)託付給臧洪、袁綏,而他自己則四處造訪郡中的名士,徵辟郡中的俊傑。

除了張紘沒有接受他的徵辟,別的那些人倒是大多接受了他的闢用,畢竟荀貞出身名族,又美名在外,而且他造訪、徵辟人時的態(tài)度也很好,故此,闢用俊傑這方面還算挺順利。

除了海陵陳端,荀貞陸陸續(xù)續(xù)地又闢請到了十餘人,這些人多是出自廣陵各縣的冠族大姓。其中不但有年長的儒士,也有年輕的人才,如海西徐宣、東陽陳矯、江都皇象等等,都是才二十多歲。

57 我爲(wèi)君取彼良駒(三)53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三)101 許逢共上辣毒計 二袁不謀而意和157 潘文珪負(fù)甲拔縣 關(guān)雲(yún)長渡淮克城92 北海郡邑黃巾滿 孔融襟抱稱名儒47 將軍何嘗真無情102 殊死鏖戰(zhàn)破敵營(上)65 歸來解甲抵足眠159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四)46 離間難離明智主 讒言每自小人來32 許顯奉令提兵援145 建功立業(yè)就在冀州(十一)144 建功立業(yè)就在冀州(十)68 司空病薨長安裡 相國倒行洛陽城156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一)262 荀休若鹽鐵開府37 無禮賠罪1 上任72 健兒戰(zhàn)死誰封侯(上)270 選取文武從南下12 馳援33 督郵一怒(下)81 不足憂懼劉玄德118 謀議取徐分優(yōu)劣 戰(zhàn)起要在以速勝27 朱公偉奉天子詔15 搜山千騎入深幽(六)283 西鄰北接豫與兗39 得二荀舉薦187 分用能臣郡國守22 喜聞定策掀鬚髯 英雄所見原本同71 兵有形同而勢異者82 擒賊先擒王(下)225 幕府遣行三道檄87 再訪郡士攬爲(wèi)用 軍政雖妙徒然功36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七)46 盜馬34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五)35 大勝(下)4 留錢92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64 戲忠114 楊蔚奉使出魯陽 袁術(shù)應(yīng)盟擊豫州25 鄉(xiāng)有野賢59 荀君爲(wèi)政(上)17 推功相讓195 周幼平如熊舉將(上)288 王太守課政州最(一)37 文遠(yuǎn)突陷潁川營(下)47 武貴立功49 呂奉先攻勝李通(上)123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二)217 選將調(diào)兵間先行24 鐵官見聞84 廢漢帝陳留登基 察雲(yún)氣程嘉附會93 驚聞曹操豫州亡 從來英雄重英雄150 沙丘臺上舊時月(五)39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197 周幼平如熊舉將(下)19 闖中軍咄咄逼糧 到帥帳訝見有客76 演武薦賢(上)294 陳國相襄軍第一(三)8 朱門酒肉路邊骨98 董卓大敗奔逃處 荀貞勒兵宜緩迎11 前倨後恭因何故31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一)56 橋蕤稱權(quán)當(dāng)知變 文直再入魯陽城14 性格28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九)16 五日九戰(zhàn)(上)49 輜重已備257 徐元直獻(xiàn)策危行88 徐榮久觀疑雲(yún)起 荀貞靜候?qū)⒂麚?/a>147 潘文珪負(fù)甲拔縣 關(guān)雲(yún)長渡淮克城(十四)53 送糧108 轉(zhuǎn)戰(zhàn)十縣歸平輿(中)79 毋要臨渴而掘井58 二月習(xí)射(下)16 文遠(yuǎn)克城震弘驚(上)56 行若純?nèi)鍖崙言?/a>62 五角鼓聲聲悲壯(下)23 文聘(中)45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六)30 回家3 習(xí)射99 董仲穎譭棄洛陽 孫文臺拔劍立誓17 虎狼之威(下)119 郭奉孝東陽說反 劉玄德廣陵先至142 建功立業(yè)就在冀州(八)23 甲兵四千向神都(三)15 陽城治吏(下)166 城頭暮升英雄旌27 如夢46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七)121 陳羣籌糧械頗備 荀彧薦高才使彭49 選編死士31 除惡務(wù)盡7 邯鄲陌上九月秋(七)110 宣高節(jié)義英雄志 亂世臣亦擇人君87 風(fēng)捲雷動誅鄴趙(三)
57 我爲(wèi)君取彼良駒(三)53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三)101 許逢共上辣毒計 二袁不謀而意和157 潘文珪負(fù)甲拔縣 關(guān)雲(yún)長渡淮克城92 北海郡邑黃巾滿 孔融襟抱稱名儒47 將軍何嘗真無情102 殊死鏖戰(zhàn)破敵營(上)65 歸來解甲抵足眠159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四)46 離間難離明智主 讒言每自小人來32 許顯奉令提兵援145 建功立業(yè)就在冀州(十一)144 建功立業(yè)就在冀州(十)68 司空病薨長安裡 相國倒行洛陽城156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一)262 荀休若鹽鐵開府37 無禮賠罪1 上任72 健兒戰(zhàn)死誰封侯(上)270 選取文武從南下12 馳援33 督郵一怒(下)81 不足憂懼劉玄德118 謀議取徐分優(yōu)劣 戰(zhàn)起要在以速勝27 朱公偉奉天子詔15 搜山千騎入深幽(六)283 西鄰北接豫與兗39 得二荀舉薦187 分用能臣郡國守22 喜聞定策掀鬚髯 英雄所見原本同71 兵有形同而勢異者82 擒賊先擒王(下)225 幕府遣行三道檄87 再訪郡士攬爲(wèi)用 軍政雖妙徒然功36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七)46 盜馬34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五)35 大勝(下)4 留錢92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64 戲忠114 楊蔚奉使出魯陽 袁術(shù)應(yīng)盟擊豫州25 鄉(xiāng)有野賢59 荀君爲(wèi)政(上)17 推功相讓195 周幼平如熊舉將(上)288 王太守課政州最(一)37 文遠(yuǎn)突陷潁川營(下)47 武貴立功49 呂奉先攻勝李通(上)123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二)217 選將調(diào)兵間先行24 鐵官見聞84 廢漢帝陳留登基 察雲(yún)氣程嘉附會93 驚聞曹操豫州亡 從來英雄重英雄150 沙丘臺上舊時月(五)39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197 周幼平如熊舉將(下)19 闖中軍咄咄逼糧 到帥帳訝見有客76 演武薦賢(上)294 陳國相襄軍第一(三)8 朱門酒肉路邊骨98 董卓大敗奔逃處 荀貞勒兵宜緩迎11 前倨後恭因何故31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一)56 橋蕤稱權(quán)當(dāng)知變 文直再入魯陽城14 性格28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九)16 五日九戰(zhàn)(上)49 輜重已備257 徐元直獻(xiàn)策危行88 徐榮久觀疑雲(yún)起 荀貞靜候?qū)⒂麚?/a>147 潘文珪負(fù)甲拔縣 關(guān)雲(yún)長渡淮克城(十四)53 送糧108 轉(zhuǎn)戰(zhàn)十縣歸平輿(中)79 毋要臨渴而掘井58 二月習(xí)射(下)16 文遠(yuǎn)克城震弘驚(上)56 行若純?nèi)鍖崙言?/a>62 五角鼓聲聲悲壯(下)23 文聘(中)45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六)30 回家3 習(xí)射99 董仲穎譭棄洛陽 孫文臺拔劍立誓17 虎狼之威(下)119 郭奉孝東陽說反 劉玄德廣陵先至142 建功立業(yè)就在冀州(八)23 甲兵四千向神都(三)15 陽城治吏(下)166 城頭暮升英雄旌27 如夢46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七)121 陳羣籌糧械頗備 荀彧薦高才使彭49 選編死士31 除惡務(wù)盡7 邯鄲陌上九月秋(七)110 宣高節(jié)義英雄志 亂世臣亦擇人君87 風(fēng)捲雷動誅鄴趙(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冶市| 张掖市| 兰考县| 应城市| 纳雍县| 肇源县| 札达县| 西昌市| 武汉市| 澎湖县| 广东省| 灵宝市| 白银市| 南平市| 克拉玛依市| 固原市| 当阳市| 金沙县| 井陉县| 嵊泗县| 虞城县| 云南省| 定兴县| 阿巴嘎旗| 岳阳县| 巴塘县| 宜兰市| 永仁县| 苏州市| 宜章县| 宣威市| 武平县| 巴里| 无棣县| 长垣县| 黄山市| 扎兰屯市| 桐城市| 神池县| 聂拉木县| 平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