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七百五十七章 終結篇

崇禎十年二月,即位不到一個月的太子朱慈烺主動禪位給弟弟定王,年號依然是夏天南定下的永曆,自己則變成了一個普通的皇子,而且終身沒有踏出慈慶宮方圓一里的範圍。楊嗣昌和吳三桂則以“矯詔”並且擅自殘害同僚的罪名被處斬,幫助朱慈烺頂了罪,兩萬關寧鐵騎被收編,與山東的騎兵合併,組成了一支三萬人左右的精銳騎兵。

遼東軍閥集團的話事人祖大壽則接到了京城的命令,讓他進京面聖,並“高升”爲五軍都督府左都督,同時協理京營戎政。放在以往,這種“杯酒釋兵權”的套路絕不會讓祖大壽上鉤,可是當吳三桂被處斬的消息傳回來後,加上瓊海軍宣稱即將北上寧遠“演習”,面對重重壓力,祖大壽終於在夏天南派出的秘使威逼利誘下放棄了軍權,去京城養老。接替遼東總兵官和徵遼前鋒將軍的人選則是在遼南立下赫赫戰功的孛日帖赤那,也就是前瓊海軍陸戰隊指揮官慕容龍城。接替陸戰隊指揮權的則是副手博爾忽。

永曆皇帝繼承大統後,頒佈聖旨,在京城修建“徵虜大將軍府”,規定全國軍事和重大政治決定都要通過大將軍的決定才能施行。永曆元年之後,大將軍府成了明王朝實際上的權力中心,與日本的幕府有異曲同工之妙。夏天南通過這種“和平演變”的方式掌握了大權,卻沒有引起全國太大的反彈。

瓊海軍成了將軍府直屬部隊,將駐地移到了天津衛,並且繼續擴充,達到了八萬人,並保持了將近五萬人的預備役部隊。由於大將軍府決定今後的對外戰爭都交給瓊海軍承擔,所以幾大邊鎮的軍隊,除了關寧軍是按照瓊海軍的方式改編外,其餘邊鎮都進行了兵員清理,裁撤冗員、削減空餉名額,縮減了軍隊規模,據實撥付糧餉,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中央財政負擔。

因爲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屈服、西班牙勢力的衰退,南面海疆沒有了強大的對手,海軍僅在瓊州保持了一支常備艦隊守住南海門戶,其餘戰艦都調到了渤海灣,配合擴編後的陸戰隊,以旅順口、皮島爲據點,以登萊爲後方基地,掌握了遼南半島的控制權,保持對滿清的壓力。面對遼南能夠威脅後方腹心之地的“釘子”,以及重新改編後更具攻擊性的關寧軍,皇太極不敢輕舉妄動,接下來的兩三年都不敢發動大規模的軍事攻擊,幾次對寧錦防線和遼南的試探性進攻都被輕而易舉化解。以往那種繞過長城,在內陸如入無人之境的現象一去不復返。

遏制住滿清的南下後,夏天南騰出手來收拾國內局面。擴編後的第二軍和第三軍共計五萬多人挺進西北,第一軍則留在北直隸作爲守衛京城的衛戍部隊。五省總督洪承疇成了剿寇總顧問,負責調度原有的官兵協助瓊海軍作戰。

爲了支撐全國的軍事行動,在臺灣開發立下大功的朱大典被調回,任命爲兩江總督,負責整個江南地區及江西、河南的軍政事務,兼理糧餉和兩淮鹽政。跟隨他返回內陸的,還有臺灣墾荒歷練出來的一萬多屯丁。朱大典接到的指令,是對江南這個富庶之地進行清丈隱田,一勞永逸地解決明末財政問題,實現賦役均平。

轟轟烈烈的清丈隱田全面鋪開,觸犯了很多勳貴、豪紳、官宦的利益,明裡暗裡的抵制層出不窮。宗室勳貴公開抵抗清丈,官員、豪紳暗中賄賂辦事人員,並將餘糧隱藏,並串聯溝通,喊出了“不納粒米與朝廷”的口號,企圖以整個江南拒絕繳納糧賦的辦法施加壓力,讓清丈流產。

大將軍府的應對辦法是從臺灣、瓊州調集數十萬石糧食海運入京,彌補江南沒有及時繳納上解糧賦的虧空,並針對性發出了“寧遠不徵江南一粒米,也要清丈到底”的強音。有了這樣的底氣,朱大典在夏天南的授意下對江南的特權階層進行了“史上最嚴酷的打擊”。參與抵制的勳貴們被永曆皇帝下旨或貶爲庶人,或被削奪宗祿;涉及到的官員一律免職;豪紳則抄查家產,“鎖拿治罪”。

鐵腕政策讓清丈隱田得以順利進行,比張居正時代的改革更爲成功,根據新編的魚鱗圖冊,江南地區新增的田畝達到了三萬萬畝(3億畝),大明捉襟見肘的賦稅囧境一夜之間就解決了。

有了充足的糧餉作爲支持,西北的軍事行動異常順利。面對先後擊敗過兩任“闖王”的瓊海軍,無論是張獻忠、羅汝才還是老回回,大小流寇勢力都是望風而逃,不敢正面決戰。大將軍府制定的剿寇策略是“步步爲營”,每打下一個地方,就建立屯堡,收攏流民恢復耕種,同時用軍事化手段管理流民,形成了類似衛所的屯丁。這樣既避免了流民因爲食不果腹重新被裹挾作亂,又鞏固了當地的防務。即使流寇殺個回馬槍,重新流竄回來,在武裝起來的屯丁面前也佔不到便宜,而且很快會遭到聞訊而來的正規軍打擊。

在這樣的策略面前,流寇的空間被一步步壓縮,最終於永曆三年初,知名的頭目全部被剿殺乾淨,餘下的零星勢力則選擇了招安,困擾大明王朝十幾年的難題被化解。

成功“安內”之後,“攘外”也進入了實質性階段。大將軍府調集八萬瓊海軍、五萬預備役部隊、整編後的剿寇官兵和九邊精兵共計二十餘萬人,集全國之力,正式拉開了北伐的序幕。

戰場選擇的主動權掌握在夏天南手中,在過了山海關一路推進並擊敗了滿清的幾支偏師之後,皇太極率領八旗精銳,加上蒙古、朝鮮等僕從軍共計三十餘萬人,與北伐大軍進行決戰。決戰的地點很微妙,正是大淩河——這個曾讓明朝徹底走向衰亡的轉折性戰役的所在地。

雙方投入的軍隊加上輜重等輔助部隊已經超過了百萬,投入大大小小的火炮總數超過了兩千門,達到了古代戰爭火炮使用數量的頂峰——當然絕大部分火炮都掌握在瓊海軍手中,由於“三順王”的覆滅,滿清並沒有像另外一個時空一樣獲得相對完整的鑄炮技術,裝備的火炮比例低的可憐,多數爲繳獲或者仿製的粗劣貨色。

北伐大軍有佔據壓倒優勢的火器化部隊,作戰方式之先進遠勝傳統的明軍和騎射步戰爲主的滿清軍隊,加上數量可觀的騎兵部隊輔助,火力強度和機動性兼具,經過幾日的慘烈戰鬥後,付出了傷亡近兩萬人的代價,殲滅滿清十餘萬精銳,逼得皇太極帶領滿清貴族倉皇逃回盛京,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作爲最高主帥的夏天南並沒有滿足這樣的戰績,而是繼續北上,直接打到了盛京城下。數千門火炮開始了不分晝夜的轟擊,威力巨大的臼炮更是讓滿清焦頭爛額。

滿清統治階層的矛盾在強敵的步步緊逼下爆發了,原本對皇太極的強勢本就不滿的旗主們開始了內訌,戰還是和的選擇讓貴族們分成了兩派。內憂外患之下,皇太極身體垮了,重病不起,在大軍圍城的第十五天死在病榻上。多爾袞臨危受命,成了暫時的領袖。

經過令人窒息的討論後,最終滿清統治者選擇了求和,並且答應了夏天南提出的屈辱性的條件:1、向大明投降,滿清的地盤迴歸大明版圖,2、解除旗丁武裝,包括打獵的工具在內,鐵器要統一登記備案,隱瞞武器者重罪,並實行連坐;3、每年篩選身體健康的年輕女子遷入關內,關外各旗各牛錄,每戶不管幾兄弟,只能有一人有資格娶妻。

這種另類版本的減丁政策讓滿清人口逐年減少,加上嚴格的鐵器管制,三五年之後徹底失去了對大明的威脅,從此海清河晏,再無外患。

夏天南依靠大將軍府掌握政權,讓皇帝徹底成了傀儡,終其一生,沒有當皇帝。六十歲時,把大將軍之位傳給了長子夏華,從此開創了大明版的幕府時代。

————————————————完——————————————————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二百六十三章 博輔保衛戰(二)第七百三十六章 岳父大人看上了董小宛第一百六十二章 吳橋兵變(一)第二百八十五章 炮轟廣州城第八百四十一章 大炮對準永定門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議第三十六章 港口和船匠第一百七十九章 兵臨城下第二百八十章 勸降火器營第七百七十一章 城頭變幻大王旗第一百一十八章 新兵第四百六十七章 林偉業的“新發明”第四十二章 對攻第七百三十二章 血濺桃花扇第三百一十八章 追殺第八百四十三章 風雲突起第四百五十九章第七百一十九章 軍民兩用軌道第五百六十一章 吃幹抹淨走人第六百三十四章 埋伏第七十三章 炮型的選擇第一百五十一章 飛剪船第四百三十七章 鄭家與荷蘭人的交涉第八百九十六章 逃跑第三百六十五章 聯鄭抗劉?第九章 攻打胡家莊第六百九十六章 剋扣糧餉第七百章 事出反常必有妖第六百八十章 正規軍與炮灰部隊第五百四十一章 遇到逃稅的商船第五百一十一章 火攻失敗第七百三十二章 太子朱慈烺第七百五十三章 入宮算賬第七百零三章 黃猛甲拒官第三百六十六章 王啓年的老本行第三百二十一章 行蹤泄露第八十五章 黎亂(三)第三百九十八章 真的敢動手?第七百七十九章 扣帽子第六百九十一章 常太監栽了第一百六十五章 佳人第六百四十七章 鳳陽之戰第三百六十二章 海盜的追擊第二百五十八章 海上伏擊(二)第三百八十六章 街頭偶遇第七百七十五章 不換思想就換人第七百零八章 夜幕下的陰謀第五百二十三章 安平老宅第八百二十五章 怯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隻雞引發的血案第七百二十七章 溫府風雲(下)第三百二十七章 入城第一百六十五章 佳人第六百四十七章 鳳陽之戰第九百零八章 情報司和內衛局第七百三十六章 岳父大人看上了董小宛第七十六章 測試榴彈第一百六十二章 吳橋兵變(一)第六百九十三章 大廈將傾第四百八十二章 絲行第三百二十九章 又見錦衣衛第一百七十五章 做法第六百七十七章 多爾袞的計策第四百章 城門口的攻防戰第七百六十四章 第一輪較量第五百一十三章 戰鬥意志的對決第二百九十八章 瓊州營第六百七十章 引蛇出洞第七百零二章 捐餉第五百八十三章 中原第一仗第一百八十七章 破城(二)第四百二十七章 臺灣的消息第二百六十三章 博輔保衛戰(二)第五百二十章 一戰即潰的藤牌兵第四百零五章 孤城第四百三十章 虎鬥行動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羅灣海戰(二)第八百零九章 借糧第六百八十八章 睚眥必報第一百九十五章 逃離登州(四)第五十七章 鄉勇第二百九十八章 瓊州營第六百九十三章 大廈將傾第一百二十八章 分兵第七百一十六章 共處一室第九百六十五章 敲打第八百章 手雷第三百零三章 軍官的人選第二百二十三章 招攬孫元化(一)第二百八十七章 應戰第九百零五章 新武器第五十九章 接觸第八百章 手雷第一百二十二章 襲擾戰(一)第八百二十一章 拒戰第八百四十四章 韃子來了第一百九十五章 逃離登州(四)第七十六章 測試榴彈第一百零七章 茶樓風波(一)第三百七十四章 宰肥羊
第二百六十三章 博輔保衛戰(二)第七百三十六章 岳父大人看上了董小宛第一百六十二章 吳橋兵變(一)第二百八十五章 炮轟廣州城第八百四十一章 大炮對準永定門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議第三十六章 港口和船匠第一百七十九章 兵臨城下第二百八十章 勸降火器營第七百七十一章 城頭變幻大王旗第一百一十八章 新兵第四百六十七章 林偉業的“新發明”第四十二章 對攻第七百三十二章 血濺桃花扇第三百一十八章 追殺第八百四十三章 風雲突起第四百五十九章第七百一十九章 軍民兩用軌道第五百六十一章 吃幹抹淨走人第六百三十四章 埋伏第七十三章 炮型的選擇第一百五十一章 飛剪船第四百三十七章 鄭家與荷蘭人的交涉第八百九十六章 逃跑第三百六十五章 聯鄭抗劉?第九章 攻打胡家莊第六百九十六章 剋扣糧餉第七百章 事出反常必有妖第六百八十章 正規軍與炮灰部隊第五百四十一章 遇到逃稅的商船第五百一十一章 火攻失敗第七百三十二章 太子朱慈烺第七百五十三章 入宮算賬第七百零三章 黃猛甲拒官第三百六十六章 王啓年的老本行第三百二十一章 行蹤泄露第八十五章 黎亂(三)第三百九十八章 真的敢動手?第七百七十九章 扣帽子第六百九十一章 常太監栽了第一百六十五章 佳人第六百四十七章 鳳陽之戰第三百六十二章 海盜的追擊第二百五十八章 海上伏擊(二)第三百八十六章 街頭偶遇第七百七十五章 不換思想就換人第七百零八章 夜幕下的陰謀第五百二十三章 安平老宅第八百二十五章 怯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隻雞引發的血案第七百二十七章 溫府風雲(下)第三百二十七章 入城第一百六十五章 佳人第六百四十七章 鳳陽之戰第九百零八章 情報司和內衛局第七百三十六章 岳父大人看上了董小宛第七十六章 測試榴彈第一百六十二章 吳橋兵變(一)第六百九十三章 大廈將傾第四百八十二章 絲行第三百二十九章 又見錦衣衛第一百七十五章 做法第六百七十七章 多爾袞的計策第四百章 城門口的攻防戰第七百六十四章 第一輪較量第五百一十三章 戰鬥意志的對決第二百九十八章 瓊州營第六百七十章 引蛇出洞第七百零二章 捐餉第五百八十三章 中原第一仗第一百八十七章 破城(二)第四百二十七章 臺灣的消息第二百六十三章 博輔保衛戰(二)第五百二十章 一戰即潰的藤牌兵第四百零五章 孤城第四百三十章 虎鬥行動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羅灣海戰(二)第八百零九章 借糧第六百八十八章 睚眥必報第一百九十五章 逃離登州(四)第五十七章 鄉勇第二百九十八章 瓊州營第六百九十三章 大廈將傾第一百二十八章 分兵第七百一十六章 共處一室第九百六十五章 敲打第八百章 手雷第三百零三章 軍官的人選第二百二十三章 招攬孫元化(一)第二百八十七章 應戰第九百零五章 新武器第五十九章 接觸第八百章 手雷第一百二十二章 襲擾戰(一)第八百二十一章 拒戰第八百四十四章 韃子來了第一百九十五章 逃離登州(四)第七十六章 測試榴彈第一百零七章 茶樓風波(一)第三百七十四章 宰肥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南县| 普洱| 开江县| 酒泉市| 金阳县| 河间市| 洛隆县| 朝阳县| 大冶市| 安龙县| 嘉善县| 个旧市| 太白县| 义马市| 旺苍县| 平泉县| 崇仁县| 自贡市| 霍城县| 上犹县| 北流市| 安西县| 堆龙德庆县| 贞丰县| 外汇| 青田县| 闽侯县| 新乡市| 井冈山市| 金门县| 镇江市| 辽宁省| 万全县| 视频| 汉寿县| 蓬莱市| 望都县| 大竹县| 东城区| 揭东县| 宿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