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18章 大調整(三)

…叫小浩然對地方行政機構也做出了調整,由於此前官職品嗽兒竹不是很合理,嚴重的降低了地方官的品級,使得中央權柄過重,而地方力量太小,無法制衡。[net]畢竟很多政策、律法都是從上而下而來。地方權職太小就不敢得罪上官,只好諾諾唯命從事,許多錯誤也不敢提出和反駁。

因此刻浩然準備將的方官員的品軼升上去,根據他的調整方案,各省布政使爲行政主官,參政爲行政副職,原本的一省一個布政使、三四個參政繼續保留,重要的職能廳,如內政廳、吏務廳的金事加參議銜,直接組成省布政司參議會。而加參議銜的全事則比一般廳的全事高半級;府縣也是如此,府衙由知府、同知、加協贊銜的主事組成府協贊會,縣衙由知縣、縣承、加協理銜的主簿組成縣協理會,各自爲各級地方處理政務的最高機構。

副相大學士爲從一品,只有相大學士爲正一品;直學士爲正從二品,各部尚書爲正三品。侍郎爲從:品;各省布政使爲正三品,參政和加參議銜的全事、府知府爲從三品;知府爲正四品,同知和加協贊銜的主事、縣知縣爲從四品;知縣爲正五品,縣承和加協理銜的主簿爲從五品;各縣局主箔爲正六品,副主簿從六品,各縣局下屬科室主官佐郎、鄉正爲正七品,副佐和鄉保(副鄉長)爲從七品;八品和九品不分

從。

大家仔細看了一下。很多宦海沉浮的官員很快就看出名堂了,先這各省布政使、參政、參議都無形中升了一級,和閣部的尚書、侍郎都是平級的,而知府、同知和各省職能廳全事、閣部的諸司員外郎都是一個級別的。看來皇帝陛下是準備加強地方權職了。

以後到地方去任職。這纔算是一員封疆大吏了,不像以前,與閣部大佬們品級差了一級,都不好意思擡頭了。

第二是這升職看來要分爲幾個關鍵門檻了,按照調整的制度,司政考舉成功後,一年“見習期”一過,自然是九品,優秀者直接爲八品。熬兩年磨堪期,升到正從七品是個關鍵,表現好的,動作快的,下到鄉里當個鄉正、鄉保。正從七品就到手了,比別人要快一步。要是差一點,恐怕只能多熬一兩個磨堪期,上司看在你資歷足夠的份上,給你一個從七品級,可是不到鄉里歷練,恐怕沒有那麼順利升正從六品,邁過第二道門檻。畢竟正從六品都是佐郎官,都是有些實權的。從正從六品升正從五品是第三道門檻,而且難度極大,可能有些人一輩子也不見得能升上來。正從五品升正從四品,恐怕更難,只有升上四品官,你纔算是踏上仕途青雲。要是能升上正從三品,那真是要萬中挑一。想到這裡,這些人不由想起那些國試庶吉士,翰林院一年下來,直接授正從六品官,比人家足足快了好幾步,就算考不上庶吉士,一箇中舉起碼也是正從七品,比省試的舉子們快兩步。

公佈這些調整方案之後。大家都知道,皇帝陛下接下來恐怕是要進行職位大調整。今年已經是明再六年了,很多布政使、尚書、侍郎都已經做了好幾年了,也該挪挪位置了。

果然,劉浩然先從地方調整起,淅江布政使、湖北布政使、湖南布政使、江西布政使、廣西布政使、廣東布政使、貴州布政使等紛紛易人,由其他省參政表現出色者或閣部侍郎出色者接任。

接著劉浩然宣佈孫炎出任吏部尚書,加直學士銜,羅復仁出任學部尚書,加直學士銜,宋思顏出任計部尚書,加直學士銜,楊元皋出任商部尚書,詹同出任農部尚書,章溢出任戶部尚書,胡深出任工部尚書,郭景祥出任營造部尚書,範常出任出任運轉部尚書,所遺河北、1東、山西、陝西布政使則由原淅江省布政使汪睿、湖南布政使王鐮、福建布政使詹同等人接任。其餘各省布政使、參政又是一番換防,每省都要動兩三個,人。

內政部尚書這一熱門由原法務部侍郎,調查局都事劉存禮出任,還加了直學士銜,一傢伙邁入從二品大員。沒辦法,誰叫人家是童子營第一批出來的,是皇帝陛下嫡系中的嫡系,這麼重要的部門。交給別人,不要說皇帝陛下放心。就是別人也不敢接手。原外務部侍郎,都知司都事楊憲終於當上了外務部尚書,讓一直與他暗中相爭的夏煜嫉妒不已,不過好歹他也被放任廣東省布政使,成了一員封疆大吏,也不差到哪裡去,也是正三品官職。他倆所遺留的都知司、監察局由劉浩然的國務秘書,第二次國試科舉探花一陳志遠和童子營出來的劉存久接任。

在會上,劉浩然嚴厲批評了主管“新聞監管”的禮部侍郎何謙之,夏時安上書一案原本鬧的不大,就是因爲“新聞監管”不力,讓兩封上書居然見報,結果釀成了一場事件。

何謙之被得滿頭是汗。他的前任是劉存信,由於北方戰事,劉存信被抽調去順天府擔任同知,而劉浩然出於拉攏江南學派支持他對北元作戰,於是讓出身江南學派。立場還這麼大的簍子。

劉浩然話落音,何謙之站起身來,拱手向劉浩然道:“陛下,臣自知失職,不敢再恭據要職。現向陛下請辭。”

“準了!”劉浩然毫不猶豫地答應道,“就由徐茂誠接任吧。”

徐茂誠字昌信,是次科舉榜眼,也做過劉浩然的國務秘書,後來轉職吏部、禮部行走,又後出任地方知府,現在爲江蘇省參政。

聽到這裡,禮部尚書錢用壬也站起身來向劉浩然請辭。也被準了,出人意料的是禮部尚書由原貴州省布政使胡惟庸接任,還加直學士銜,直接步入中樞。胡惟庸在貴州省幹得不錯。將整個貴州省治理得井井有條,不僅配合著貴州都指揮使擊退幾次雲南樑王的進攻,還平息了好幾次省內土司造反,更絕的是他一手協助進剿,一手大玩手段,鼓惑大批工。民走出深山老林,到指定的壩子居住,建立城鎮,加上他年年走李善長的門路,李善長對其印象不錯,每年磨堪都有優,又幾次向劉浩然推薦,因此入了帝心。

周禎也交卸了法務部尚書一職,交由法務部侍郎左泉道接任,專心當他的“政法委書記”去了,因爲他分管的部門除了內政部、法務部之外,還有新設的專門負責監管大明國家機密的保密局以及監察局等機構。

各部尚書、侍郎換了一大半,就6軍部、海軍部沒動,直學士也換了一批,就大學士沒有動,還是那四位。劉浩然以國事軍政不可分開爲由,補馮國用爲大學士,湊足了五人,補劉存孝、謬大亨爲直學士,加上吏部尚書孫炎、6軍部尚書劉基、海軍部尚書閉,玉、學部尚書羅復仁、計部尚書宋思顏、內政部尚書劉存供禮部尚書胡惟庸、應天府府尹楊元呆,湊足了十人,比原來少了六個,原本要湊足十一個單數。但是屬意的參軍總長讓馮國用兼領了。只好空缺一位。

而劉浩然讓軍方進入大學士和直學士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軍政現在已經劃分得很清楚了,而且也各成體系,不相往來。但走過於分割了又不太好,進入熱兵器打得就是錢糧,沒有行政單位的財政支持,軍方也難,現在預算和開支都掌握在內閣計部和6海軍部手裡,軍方必須在大明最高國事會議上有自己的聲音,不能事事靠皇帝陛下去爭取。

而削減直學士也是爲了避免內閣中互相鉗制,有的侍郎加直學士銜,比尚書還耍牛逼。這讓高一級的尚書如何處理和協調事務?

劉浩然還指定了各地方必須加銜的官職,如各省,除了一個布政使、三個參政,都指揮使,吏務廳全事小內政廳金事、禮事廳金事必須加參議銜。這四個官職換到另一個世界,一個省軍區司令員,一個是省組織部部長兼人事廳廳長,一個是省政法委書記兼公安廳廳長,一個是省宣傳部部長兼統戰部部長,不入常委行嗎?還有一個必須加參議銜的就是省治所在府的知府,而府加協贊、縣加協理銜就以此類推。算下來,地方上各級都是九個。“常委”只有縣比較特殊,因爲它不可能讓一個鄉正加協理銜,只好補了一個計事局主簿。

劉浩然接著宣佈。所以退仕的尚書侍郎均加授榮祿資政大夫之職,雖然是個虛職,但是劉浩然新設資政院,請這些榮祿資政大夫就職,贊襄國事,尤其是在律法制定上,劉浩然言明會重點考慮資政院的意見。同時,劉浩然也宣佈將從大明各地各界中選出賢能達士,授予資政大夫一職。代表各界百姓的利益,參與到律法制定上來。

討論完這些東西。劉浩然又提出一個讓衆人議論紛紛的調整,那就是設立幾大衛戍區。劉浩然在心裡其實不願意搞這種大軍區制,因爲這樣很容易引起將領擁兵自重,唐朝節度使就是一個例子。不過劉浩然考慮了很久,最後還是決定採取這種大軍區制,這是因爲在當前的通訊條件下,建立美國那種只設幾個指揮司令部,打起仗迅調集兵力就行的體制是不可能的。必須建立一套有一定應變能力的區域軍事防禦指揮機構。

劉浩然計劃在東北成立遼陽衛戌區,負責遼寧、三江、省的防務,並負責對朝鮮的監視;在華北成立北京衛戍區,負責順天府、河北、集寧、山西的防務;在漠北成立和林衛戍區,負責和寧、益蘭、嶺西的防務;在西北成立西安衛戍區,負責陝西、甘肅和將來將收復的青海的防務;在北方還成立東京衛戍區,負責河南、山東的防務;在東南成立南京衛戍區,負責江蘇、淅江、安徽、江西的防務;在中南成立武昌衛戍區,負責湖南、湖北和貴州的防務,在南方成立廣州衛戍區,負責廣東、廣西和福建的防務。至於耽羅島、琉球島、臺灣島、海南島則直接交由海軍負責防務。

這幾大衛戍區的主官爲大都督,各自下屬有錄事長、參軍長,有各自獨立的參軍署、軍政署和軍輻署。負責各衛戍區防務建設規劃和各所屬常備、守備部隊的日常管理和練,實施聯勤保障,戰時即爲該衛戍區指揮機構,負責對該區下轄的各6軍指揮作戰。

爲了防止衛戍區大都督擁兵自重,劉浩然設定了各種措施。先嚴禁各衛戍區對轄區各省地方官府和司法機構進行任何的干涉;軍費軍插下撥制,各衛戍區的軍費和輻重物資均由軍插司下撥,各區不得向6軍部索要和訂購;平時沒有調兵權,除了經過樞密院批準,軍令司下達指令進行軍事演練;換區招募兵源,也就是北京衛戍區下轄的各省招的兵必須到遼陽衛戍區入伍;軍官輪換制,即軍官從哨長升到都營都可以在原部隊,但是一旦升到團統領,必須換到另一師。升到師統制,必須換到另一衛戍區;樞密院直接監控,樞密院參軍總署、軍政司、軍令司平時可以直接對常備軍師一級進行監管和調遣,對各省都指揮使所部進行監管和調遣;軍銜權限制,所有軍官升軍銜,必須交由軍令司監管和批準,各師、各都指揮使司只有對尉級軍官進行升銜。但必須報衛戍區和軍令司覈準報備。各衛戍區只能對校級軍官進行授銜,但是必須向軍令司報批,等等若干條。

設立衛戍區和大都督的確引起了衆人的議論,但是這是軍方的卓情,文官們不好表意見,既然皇帝陛下堅持,軍方又沒有什麼意見,這事就算這麼定下來了。

御前全體會議開了一整天,讓與全的衆人都有些疲憊不堪小但是宋謙依然拉著劉基到自己府邸坐一坐。

“伯溫,你說陛下今日這番大調整是爲何意?”宋源有些鬱鬱不樂道,今日大調整。淮西派可謂是大獲全勝,大學士、直學士、各部尚書佔據優勢,江西派也有所斬獲,只有江南學派不但沒有收穫,反而“失地”不少,勉強保住了幾個侍郎和省布政使、參政的位置。

“鞏固軍權。”劉基默然了許久才低聲答道。

“鞏固軍權。那又設立內政部和巡防營幹什麼?”宋謙不解地問道,內政部和巡防營這兩大強權機構已經設立,但是要揮作用還要等到《大明內政法》正式頌布。御前全體會議之後,除了各機構調整之外,最關鍵的是相應的律法制定和修正。

“陛下深意。伯溫不敢妄猜,只是略悟一二。”

“伯溫請說。”

“軍對外,此再機構恐怕要對冉了。”

宋源不冉一驚:“你是說

“漠北已定。天下初定,大明上下的注意力恐怕會移向內,將來不會太平的。”劉基悠然說道。

宋鐮默然了。他已經想明白劉基所言,大明大的戰事已經沒有了,境外的大敵也基本消除了,接下來的就是擴張疆域。但是這些對於國內各派勢力來說過於遙遠,他們恐怕會將注意力放在政治鬥爭中來,各種被北伐、漠北戰事壓制的矛盾會接連不斷地出現。難道皇帝陛下開始爲此做準備了。

“這到底有何用處?”宋諜不是穿越人士小當然不知道類似公安部和武警部隊的內政部、巡防營到底可以派上什麼用場。

“當時就知道了。我只知道,武有武的戰法,文有文的鬥法。不敢妄言猜,不敢妄猜!”劉基說了幾句,便告辭離去。()

正文 第二百一十八章 大調整(三)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目錄

如果您喜歡,請,方便以後閱讀

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

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發表。

本站提供玄幻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網遊小說,網絡小說,小說下載,小說導航,如本站無意侵犯到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本站所有小說的版權爲原作者所有!僅代表發佈者個人行爲,與本站立場無關!

歡迎您訪問8810讀書吧,7×24小時不間斷超速小說更新,首發站!

《帝國的榮耀》

第211章 兀魯回河(三)第118章 細川賴之(三)第121章 授銜第259章 對日政策第205章 漠北風雲第93章 張定邊(一)第313章 黃沙漫漫掩古道第102章 安豐事件(二)第57章 火槍與火炮(一)第224章 伐蜀(二)第197章 與基督國家的外交關係第319 泰西攻略第329章 華麗的初戰(二)第284章 嚴守慎(二)第78章 參觀第72章 江上血戰(二)第66章 勇氣號第332章 天山(三)第286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三)第302章 事後(四)第117章 細川賴之(二)第102章 中樞(二)第72章 江上血戰(二)第206章 會盟(一)第282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一)第79章 安慶第20章 目標滁州(二)第323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第112章 中樞(三)第152章 五德第143章 雜事繁多第200章 醫療和社會保障計劃第269章 出巡之整軍第28章 再戰採石磯第181章 陝甘第12章 馮氏兄弟第254章 士兵王金貴(三)第250章 四國之亂(二)第102章 安豐事件(二)第146章 耽羅島第179章 春夏第44章 有女秦羅(二)第252章 士兵王金貴(一)第31章 再戰(二)第282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一)第87章 大事件(一)第三章第206章 會盟(一)第230章 威尼斯商人(一)第15章 清澗山(二)第226章 《明知論》(二)第21章 風雲突變第336章 西安第333章 誰輸誰贏?(一)第276章 出巡之回京第326章 吹響號角第197章 與基督國家的外交關係第207章 會盟(二)第325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三)第276章 出巡之回京第259章 對日政策第231章 威尼斯商人(二)第168章 擴廓帖木兒第152章 五德第31章 再戰(二)第89章 大事件(三)第255章 士兵王金貴(四)第64章 初次會戰第277章 新的海洋戰略第321章 敲山震虎第296章 驚變(二)第74章 當塗城外(一)第181章 陝甘第121章 授銜第192章 家宴第172章 石嶺關戰役(四)第308章 幸福島海戰(二)第157章 御前會議第四章第139章 張士誠的末日第259章 對日政策第132章 泉州第71章 江上血戰(一)第227章 馬六甲第一章第284章 嚴守慎(二)第292章 再亂第104章 安豐事件(四)第18章 朱重八來了第78章 參觀第183章 貨幣(二)第139章 張士誠的末日第261章 暗潮涌動第80章 餘波第155章 準備北伐(二)第126章 朱元璋的音訊第293章 再亂(二)第208章 丁亥日第64章 初次會戰
第211章 兀魯回河(三)第118章 細川賴之(三)第121章 授銜第259章 對日政策第205章 漠北風雲第93章 張定邊(一)第313章 黃沙漫漫掩古道第102章 安豐事件(二)第57章 火槍與火炮(一)第224章 伐蜀(二)第197章 與基督國家的外交關係第319 泰西攻略第329章 華麗的初戰(二)第284章 嚴守慎(二)第78章 參觀第72章 江上血戰(二)第66章 勇氣號第332章 天山(三)第286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三)第302章 事後(四)第117章 細川賴之(二)第102章 中樞(二)第72章 江上血戰(二)第206章 會盟(一)第282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一)第79章 安慶第20章 目標滁州(二)第323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第112章 中樞(三)第152章 五德第143章 雜事繁多第200章 醫療和社會保障計劃第269章 出巡之整軍第28章 再戰採石磯第181章 陝甘第12章 馮氏兄弟第254章 士兵王金貴(三)第250章 四國之亂(二)第102章 安豐事件(二)第146章 耽羅島第179章 春夏第44章 有女秦羅(二)第252章 士兵王金貴(一)第31章 再戰(二)第282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一)第87章 大事件(一)第三章第206章 會盟(一)第230章 威尼斯商人(一)第15章 清澗山(二)第226章 《明知論》(二)第21章 風雲突變第336章 西安第333章 誰輸誰贏?(一)第276章 出巡之回京第326章 吹響號角第197章 與基督國家的外交關係第207章 會盟(二)第325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三)第276章 出巡之回京第259章 對日政策第231章 威尼斯商人(二)第168章 擴廓帖木兒第152章 五德第31章 再戰(二)第89章 大事件(三)第255章 士兵王金貴(四)第64章 初次會戰第277章 新的海洋戰略第321章 敲山震虎第296章 驚變(二)第74章 當塗城外(一)第181章 陝甘第121章 授銜第192章 家宴第172章 石嶺關戰役(四)第308章 幸福島海戰(二)第157章 御前會議第四章第139章 張士誠的末日第259章 對日政策第132章 泉州第71章 江上血戰(一)第227章 馬六甲第一章第284章 嚴守慎(二)第292章 再亂第104章 安豐事件(四)第18章 朱重八來了第78章 參觀第183章 貨幣(二)第139章 張士誠的末日第261章 暗潮涌動第80章 餘波第155章 準備北伐(二)第126章 朱元璋的音訊第293章 再亂(二)第208章 丁亥日第64章 初次會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栗县| 赤峰市| 太谷县| 万全县| 正宁县| 新丰县| 高平市| 台东市| 阜宁县| 渭南市| 孝感市| 山丹县| 绵阳市| 大洼县| 平乐县| 南涧| 新安县| 镇坪县| 建湖县| 利津县| 白城市| 湛江市| 罗定市| 哈密市| 淳安县| 垣曲县| 陆河县| 卓资县| 龙口市| 富裕县| 汉沽区| 盖州市| 图们市| 昭觉县| 平定县| 新晃| 蓝山县| 无极县| 和顺县| 海门市| 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