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田倒不是想要怎麼樣,或者對馮逍如何,畢竟他只是一個小人物。
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只是希望正名一番,畢竟他也算是忠君體國的表現不是?
要知道,自從那件事情之後,他在行內的同級面前,可是腰都直不起來了。
甚至於,在羅網系統內所有的士兵跟前,名聲基本上已經算是徹底臭了。
但正如天下人都認爲皇帝最大一樣。
在皇帝的眼裡,他也只是一個小卒子,哪裡值得惦記?
甚至於他的重要性,都還不如馮逍的不給面子的行爲,更讓嬴政重視。
而其他的羅網官員,心裡波動就要凌亂地多。
到了今天,他們才忽然發現。
這個世界上,除了皇帝的話絕對不能違背之外,督主的話同樣重要。
甚至於都和皇帝一樣重要了。
否則,爲什麼皇帝除了吼兩聲之外,沒有任何的怪罪?
否則,柳田這番沒有錯的行爲,爲什麼被督主怪罪之後,也不見皇帝出來還他一個公道?
要知道,羅網從建立之初,就明確規定,是直屬皇帝統屬的。
至於羅網的底層人員,那想法就更加簡單了。
原來,這個世界上,竟然還有一個把我們當人看得貴族。
原來,在督主的心裡,我們竟然是袍澤兄弟。
而不僅僅是下屬,更不是走狗,不是隨意丟棄的貨物。
這些都是羅網內部的變化,而在羅網之外,也同樣有著很深的影響。
原來皇帝不合理的要求,竟然也是能夠拒絕的!
這就是所有大秦朝臣的第一觀念!
著實有些掀翻了他們三觀的感覺,一股前所未有的風暴,在他們腦海裡吹過。
這基本相當於,嬴政和馮逍聯手給他們上演了一場君臣相處的情景劇。
其震撼效果,甚至比馮逍對羅網普通士兵的影響都要大。
這倒不是說這些人沒有一旦自主想法。
著實是因爲嬴政這個大魔王太過厲害。
相傳,商鞅當初幾次覲見秦孝公,分別以王道、霸道、聖道來試探秦孝公。
結果這樣典範的事例,隻影響了嬴政一個人。
包括後世吹噓的漢武帝、唐太宗等都不過是拾人牙慧的存在。
他們連嬴政威勢的一半都達不到。
漢武帝害怕失去民心,影響到大漢的統治,成爲了第一個下罪己詔的皇帝。
李世民打了一輩子仗,結果只能面對世家無能狂怒。
可是縱觀嬴政一生,自從掌權之後,可有一個敢於違揹他的存在?
不管是民心承受能力,還是時機的問題。
大秦翻車發生在嬴政駕崩之後,卻是不爭的事實。
許多人都將大秦二世而亡的鍋,甩在胡亥、趙高等人的身上,甩在秦法的方面。
但是那裡就差那麼一年時間?
嬴政前腳駕崩,第二年就起義爆發,秦朝遍地狼煙?
不過是失去了嬴政的掌控罷了。
除了打得天下沒有抗手之外,嬴政的政治統治也是歷史獨一檔的。
其文治武功都達到了一個皇帝的頂峰,可謂是“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境界。
這也造成了,但凡是大秦的朝臣,在應徵面前都是一羣鵪鶉的現狀。
這對於一個勵志於萬世基業的王朝,是非常不健康的。
嬴政明白這一點,馮逍也明白這一點。
否則,你認爲馮逍整日裡上躥下跳,他難道真是活夠了?
如此一個看得明白,眼光長遠的傑出人才,運氣好地也遇到了一個千古一帝的嬴政。
於是君臣相得地,聯手上演了一場大戲。
當然,這一切都是嬴政的看法。
或許他看明白了自己威勢所帶來的隱憂,對於大秦不好一方面的影響。
但是要說馮逍也看得如此長遠,那就有些高看他了。
他就純屬於看不慣嬴政的行爲,性子耿直地進行勸諫而已。
有些事情,在當代的朝臣看來,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問題。
但是以馮逍相隔兩千年的眼光來看。
這點小問題就被無限的放大,成爲了馮逍心中不可忍的大問題。
如果馮逍不提出來,那麼或許嬴政也未必發現。
可是當馮逍提出來之後,那麼以嬴政的智慧,絕對能夠明白某些問題的隱憂。
甚至於大部分時間,都是嬴政在配合馮逍的行爲。
畢竟哪怕別人看到了問題,也不會和馮逍一樣愣頭青一樣,直來直去地提出來。
而被嬴政慣壞了的馮逍,到後面已經忘記了歷史對於嬴政的評價。
尉繚評價嬴政:“秦王爲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
而司馬遷則認爲:“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爲天下始。”
不管這些評價是否公正準確,但是結合歷代著名人士的評價。
起碼說明嬴政絕對不是一個體厚仁慈的君王,甚至於個人性情都算不上溫和仁厚。
爲君的行爲和方式,暴君遠遠談不上,但是暴躁、嚴厲、苛刻卻絕對不算冤枉他。
只能說馮逍的氣運不算古今無雙吧,起碼也能排進前三了。
否則,換另一人試試,哪怕換他大哥馮劫過來,現在墳頭草都能三丈高了。
也無怪之前很多人都認爲馮逍是嬴政的私生子。
實在是像嬴政這樣一個刻薄寡恩的君王。
竟然在馮逍的身上,體現出了遠超慈父一般的寵愛和寬容。
甚至都已經不能用寬容來形容,準確來說,都能用縱容來形容嬴政對馮逍地態度了。
如果不是已經確定了胡亥的繼承人地位。
甚至大家都要認爲,嬴政是不是準備要把大秦的基業,傳給馮逍來繼承了。
畢竟,所有人都還沒有看到過,哪一個君王,竟然縱容臣子不斷擴大手中地權勢的。
即使有寬容臣子的,但那都是特殊的原因。
比如以尚父名義出仕的姜子牙。
但那是姬發早亡,加上姜子牙年齡大的緣故。
或許姬發臨死前,都準備等上一等,要和姜子牙作伴而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