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次教訓之後,已經被嬴政考怕了的胡亥,早已經沒有了初入朝議時的隨心所欲。
那戰戰兢兢、老老實實地態度,甚至比下面的各位大臣都要認真。
畢竟誰知道,嬴政會不會在下朝之後,那某一個刁鑽的問題來作爲藉口,狠狠地揍他一頓。
看到胡亥老老實實坐在那裡,嬴政滿意地點了點頭。
看著嬴政的目光移了過來,衆位大臣紛紛開始發表自己的意見。
“陛下,匈奴乃化外蠻夷,覬覦我大秦之心不死,應當狠狠給予還擊?!?
首先站出來的正是蒙毅,自家兄弟可是堅守在北疆的九原郡。
如果朝廷不重視,或者反應稍微遲一點,那麼很大概率背鍋的就是蒙恬了。
要知道長城軍團可是隻有十多萬的軍隊。
面對著三十萬的匈奴大軍,哪怕堅守不出也是夠嗆。
畢竟匈奴騎兵可是以機動性強著稱,誰知道這幫傢伙從那個地方入侵大秦。
朝廷裡的那些文臣,可不管你這麼多。
他們只知道北方的防守由長城軍團負責,一旦匈奴突破了北方的防線,那就是蒙恬的責任。
而面對著機動性能強大的匈奴,防守一方的大秦軍隊,總是處於被動的一方。
久守必失!
這個道理,不僅武將懂,哪怕文臣也懂。
這個時候的文臣,可不是後世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弱雞,甚至不少文臣都是上陣殺過敵的。
甚至從素質上來說,除了那些帶兵衝鋒的武將之外,大部分的文臣和武將還真區分得不是那麼清楚。
這也是每一個朝代建國之初的普遍現象。
“微臣贊同蒙少府的意見,區區匈奴,也敢冒犯我大秦天威。”
對於戰爭,但凡稍微有點氣節的武將,都不會退縮。
更何況武將世家出身的王離。
渴望能夠超越祖父、父親的他,第一時間就站出來,聲援了蒙毅。
“微臣請戰,願爲陛下掃除匈奴蠻夷,還我大秦北疆安寧。”
看著大家都支持戰爭,郎官辛勝著急了,直接請戰起來。
要是讓那些大佬開口,哪還有自己的機會,甚至連湯都喝不上了。
“陛下,微臣認爲,匈奴機動性太強,我們應該以防守爲主,否則耗費太過?!?
治粟內史的副手司馬欣,一聽這幫傢伙紛紛叫囂,趕緊出來滅火。
雖然大秦這兩年日子好過了一些,但依然並不富裕。
尤其是戰爭這種大規模消耗資源的問題。
甚至對於大規模或者長時期的戰爭,後勤問題,甚至能夠決定戰爭最後的勝負。
最典型的就是官渡之戰。
曹操之所以能夠戰勝兵力數倍於自己的袁紹,除了雙方主公的個人素養之外,就是因爲曹操燒燬了袁紹的糧草輜重。
否則,數十萬大軍站在那裡,讓曹軍去砍,也得累死了。
在封建社會的冷兵器時代,後勤問題是最影響士兵士氣的因素。
除了某些歷史節點上出現的精銳鐵軍,任何士兵都逃脫不了這個規律。
所以負責全國財政稅收的司馬欣,第一時間就習慣性地想到了後勤問題。
這是他的本職工作,和支不支持對匈奴開戰沒有關係。
畢竟防守消耗地要少的多。
而且大秦一直以來,都是採取守勢策略對付匈奴,可以說是自己最擅長的方式。
看到說話的是司馬欣,嬴政也重視起來。
最近秦騰的身體不好,所以基本上治粟內史都是司馬欣在負責。
而且司馬欣這個人,性情老實,工作勤勉,可謂是和秦騰的風格一脈相承。
他的話肯定不會誇大其詞。
沉思了一下之後,嬴政將目光再次看向殿上,畢竟兩位丞相都還沒有開口呢。
“微臣認爲,打是一定要打的,但要看陛下準備出兵多少?”
看到嬴政的動作,李斯主動地站了出來,對於後勤補給他也有過經驗。
當初征伐六國的某些時候,他就負責過糧草輜重的籌備工作。
所以,對於某些事情還是比較熟悉的。
“微臣贊同李相的意見!”
沒有等嬴政點名,馮去疾在李斯話音剛落,就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隨著左右相同時表態,戰爭的大戰略方向基本上已經定了下來。
至於嬴政本人的態度,只要眼睛沒有問題的人,都能看得出,嬴政是希望打的。
也是,連六國都推平了,始皇帝又豈能在一個蠻族面前露怯。
更何況,對於自家軍隊的實力,嬴政還是非常自信的。
最爲重要的是,因爲馮逍的影響,原本時間節點上,出征南越的軍隊,根本就沒有組建起來。
要知道那可是前後百萬數量的士兵。
所以就目前來說,光論兵力數量的話,大秦起碼能支撐起和匈奴這樣規模的戰爭好幾次。
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後勤的問題了。
雖然後面李斯和馮去疾都沒有直說,但卻問了嬴政出兵的數量。
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爲考慮到後勤負擔的問題。
這兩年,因爲各種高產農作物的推廣,大秦甚至免除了全國郡縣的賦稅。
但農作物是要以年爲單位出產的,到現在爲之,僅僅是將種苗堪堪推廣到所有的郡縣。
距離豐收還異常地遙遠。
而且因爲育種的原因,使得往年產糧大戶的內史郡,這兩年甚至連產出都沒有。
所以,最起碼要到明年,大秦才能挺起腰背說不缺糧食。
因爲證實了番薯、土豆、玉米的高產,民間老百姓情緒倒是異常地高漲。
但卻解決不了朝廷缺量的問題,畢竟連續兩年,朝廷已經算是顆粒無收了。
揉著額頭,嬴政陰沉著臉色,異常地不甘。
要是不出兵的話,守倒是沒有問題,畢竟起碼長城軍團十多萬的士兵不是擺設。
加上長城的艱險,只要情報工作能夠跟得上,那麼到不害怕匈奴的南下。
WWW_ тт kǎn_ ¢ 〇
但自親政以來,嬴政哪裡吃過這個虧啊。
以往都是他打別人,那被別人打的經歷。
尤其對方還是胡人蠻子。
始皇帝何時受過這種窩囊氣?
然後他就下意識地想起了馮逍。
哦,對了,馮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