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不是壞事 窯址,什麼窯址?
當然是固鎮白瓷古窯的窯址。
看林思成不說話,老人又笑了笑:“你是不是在想,我如果知道窯址在哪,運城找了十多年,我爲什麼沒講?”
“更或是讓考古院,陶瓷所去找,沒必要拿一隻碗把你哄到太原,再和你囉嗦大半天?”
“因爲直到你找到河津的老窯頭,我才推斷出白瓷窯的具體位置……”
老人拿起了那隻碗,“五零年,我被調到省輕工局。國家第一次工業大模底,我就跟著幾位老師勘查省內的古窯遺址。找到的不少,霍州窯、介休窯、晉城古窯、懷仁窯……等等等等。
應該是六零年,我們到河津,在攀村公社(鎮)勘查瓷土礦。當時,村民坪地時挖出了一些細白瓷片,因爲瓷土成份很相似,當時我們推測,當地很可能存在白瓷窯遺址……”
“但樣本太少,地表無明顯遺蹟點,勘查難度太大,就沒有費功夫……然後一直到八六年,國家第二次工業摸查,爲改進河津琉琉燒造工藝,我們又到了河津?!?
“大概待了半年,臨走時,縣工業局的一位領導慕名而來,拿著這這隻碗讓我鑑定。當時,我說這不是宋代的定窯白瓷,而是本地燒的唐瓷。但他不信,說我沒看準。
後面我一想,即便不是定窯,這碗也不差,就花一百塊收了下來。又問了問,他說是老家的房子翻修,挖地基的時候挖出來的。
之後,我跟著他到實地看了一下,運氣比較好,不但撿到了幾塊白瓷,還撿到了兩件未入窯的殘胎……由此,我更加確信,樊村鄉、僧樓鄉一帶存在唐代時期的白瓷窯遺址……”
“你肯定在想,我既然這麼肯定,當時爲什麼沒找出來?”
老人嘆了口氣:“因爲條件不允許:一是當時的科技力量有限,即便找到窯址,找到足夠多的遺蹟點和樣本,復原這種窯溫極高,燒造條件極爲苛刻的制瓷工藝,難度也極大。
其次,即便能復原,以當時省內的工業水平,也無法做到大規模量產。而即便能量產,從知名度、品牌影響力而言,也無法與景德鎮相提並論。
說直白點:你燒的再好,外地客商不認,頂多只能在省內消化。而以八九十年代的經濟水平,咱們省能用得起細白瓷、仿古瓷的家庭,有幾家?”
“而最關鍵的是,還是線索太少,不好勘察。與其費時費力、費人費錢,最後卻產生不了什麼效益,還不如多找幾座能生產得了,普通老百姓用的起的粗瓷窯……”
“然後沒幾年,我就退休了,這件事也不了了之。直到上個月,省陶瓷所的學生給我打電話,說是在河津北部的龍門山老窯頭一帶,發現了清代到民國時期的大型民用黑瓷窯遺址?!?
“當時我還奇怪,老窯頭那麼多的礦,能找到瓷窯,真就挺難。問了陶瓷所,說是外省人找到的,我更奇怪了。
又細問了一下,又讓陶瓷所從運城找來幾塊你們重點徵集的白瓷片,我才知道:我收來幾十年的這隻碗,竟然是唐代的卵白玉瓷?而你一直找的,也是卵白玉……”
被老人一語道破,王齊志和趙修能的臉色一變。
林思成卻波瀾不起,無動於衷。
看他仍舊不說話,老人蘸著茶水在桌子上畫了起來:“這是河津北部的龍門山,這是老窯頭。緊挨著老窯頭流下來的這條河,就左邊的這一道,是遮馬峪……”
“你之前應該覺得,無水不燒瓷,順著遮馬峪往下找,肯定能找到窯址。因爲固鎮的瓷土和你找到的細白瓷的胎土基本一致,大抵跑不出固鎮這一塊……
但出了龍門山你才發現,除了遮馬峪,這一帶還有兩條河:中間的瓜峪和東邊的神峪。恰恰好,這三條河中間的幹澗村、北午芹村一帶都產瓷土,而且和固鎮的瓷土成份非常相似。這樣一來,你找的那座白瓷窯建在哪條河岸上都有可能?!?
“又因爲這三條河多次改道,縣誌又修的晚,具體哪個朝代改到了哪個地方,查都查不到。所以,找了半個多月,你連古河道都沒辦法確定,窯址更是無從談起……”
“但這並非是你不專業,恰恰相反,你的能力遠超省考古院的好多專家?!?
老人又指了指那隻碗:“嚴格來說,我其實剽竊了你的思路:即以老窯頭爲錨點,以遮馬峪爲延長線,以這隻碗的出土點爲座標,最終才確定了唐代窯址範圍……”
“而找到唐代窯址,就等於有了新的錨點,你就可以順藤摸瓜,找到宋代、金代、乃至元、明時期的遺址……你很清楚:遺蹟點越多,發掘的產業鏈條越健全,工藝復原的可能性就越大……”
林思成點了點頭:“水先生,我信!”
他確實信:因爲他的考古勘察計劃就是這麼設計的。
如果讓他知道這隻碗,並老人說的發現殘胎的地點,就等於確定了瓷窯的確切範圍。
就像老窯頭遺址的那個草木灰坑。
林思成想了想,搖了搖頭:“但是,你老要的如果是卵白玉,那恕我無能爲力!”
老人笑了起來:不怕他拒絕,就怕他跟個悶嘴葫蘆似的,死活不吱聲。
“只要能商量,事情都有得談!”老人點了點碗,“這個碗不夠,我再加點:平定砂器,黑白刻花瓷,這兩種技術都給你!”
他剛要說什麼,老人又笑了笑:“其實吧,這件事情對於你個人而言,並沒有什麼損失:專利肯定還是你的,無非就是在山西多開一家分公司(分中心)。更說不定,還能多搞一項國家級非遺……”
說心裡話,條件很誘人:這次到山西來,除了澄泥硯,就是爲了平定砂器和黑白刻花。
這兩項技術本就是老先生指導復原的,有了最詳實的資料,不懂的立馬就問,頂多給林思成一兩週,他就能消化個七七八八。
算少點,至少能省兩到三個月的時間。有這個功夫,說不定哪個省的三四種名瓷都考察完了。
老先生也沒說錯,對他個人而言,確實沒什麼損失。而且不但沒損失,補益還不少:一旦出了陝西,以點帶面,包括修復中心、包括他個人的影響力絕不會只侷限在這兩個省。
但說實話:人不是這樣當的,事情也不是這樣乾的。
哪怕他對眼前的這位老人非常非常的尊敬……
就說一點:何局長費了多大勁,才把省田野所、省考古隊、省博實驗室弄過來,又辛辛苦苦一月餘。自己倒好,嘴脣上下一吧嗒,就拿他們換了好處? 轉念間,林思成搖了一下頭:“水先生,對不起!”
“你這聲對不起說早了!”老人笑了笑,“這樣,我先讓市裡聯繫,西京那邊肯定能談好!”
林思成笑了一下,又搖搖頭:“水先生,那就等西邊那邊有了答覆再說!”
應該早有預料,看他軟硬不吃,水即生一點兒都不生氣,反倒讓兒子訂酒樓,說是要和林思成喝兩杯。
林思成卻婉謝回絕。
於情於理,都得先給何志剛知會一聲。
林思成客氣的告辭,水即生親自把他們送出了包間,又讓兒子把他們送下了樓。
又過了幾分鐘,老人的兒子上了樓,裡間的門被推開,出來一位四十多歲的中年人。
“都聽到了吧!”水即生點了點桌子,“趁熱打鐵,要談就趕快談?!?
男人點了點頭,又看了看桌上的那隻碗:“老師,我是說如果,他萬一不答應,我們就自己挖!”
水即生不由失笑:“挖出來又能怎麼樣?光有唐代遺址,沒有傳承鏈條,你連卵白玉的邊都沾不上。而且埋這麼久,在河底下泡了一千多年,遺蹟早已七殘八破,意義可能還不如老窯頭那座清代遺址?!?
“再者,想復原工藝,就必須發掘出全產業鏈條,以及技術衍變軌跡。換個說法:光有唐代的還不行,你還得找到宋代、金代、元代,乃至明代的遺址,還得有足夠多的樣本……我我問你,你有沒有把握?”
男人怔了一下,搖了搖頭:要這麼好找,早找到了。
水即生又嘆了口氣:“而即便能找到,你讓誰來複原?如果早個二三十年,我們這羣老骨頭說不定還能試一下。
但你看看:現在哪個不是說話漏風,走路絆腿?讓我們給你復原,你還不如趁早給我們每人備口棺材……”
“哄”的一下,一羣老人全笑了起來。
男人被懟的沒話說。
如果是之前,老人這麼講,他肯定不信。但知道林思成是怎麼找到老窯頭遺址的之後,他連懷疑都懶得懷疑。
考古這一行,有的時候,運氣比能力更管用。何況,那小子能力更強。
自己這一身本事,就是跟水即生學的,老師如果說沒辦法復原,那至少省內肯定沒人能復原。
總不能跑景德鎮,請個專家團過來? 請肯定能請得來,但每個月的費用至少要以千萬計,錢能不能花得起?
反過來再說:那小子能不能復原?
答案是很有可能。
比如耀州都還在研究階段的倒流壺、茶葉末釉,以及數遍全國,就只有故宮掌握的青花瓷修復技術。
瞭解的越多,男人就越是覺得不可思議。而且說實話:卵白玉的工藝再難,也難不過青花瓷……
轉著念頭,男人又想了想:“西京那邊,應該不難談,無非就是利益交換。但我感覺,這小子有點難纏?”
廢話不是?
不知道便罷了,既然知道這隻碗是宋代卵白玉的先軀瓷,少說也值五六百萬。
但那小孩看都不多看一眼……
老人嘆了口氣:“先談吧!”
……
沒走遠,就近登了一家賓館。
回了房間,林思成就開始打電話。
王齊志和趙修能坐在沙發裡,捋了好久,纔算捋清了頭緒。
水即生已經知道,林思成找的是卵白玉的窯扯。
更知道,林思成要復原工藝。
如果只是找窯址,當地肯定舉雙手雙腳歡迎:因爲你想搬也搬不走。
但如果是復原工藝呢? 而且很可能是起始於唐代,興盛於金、宋,專供各代宮廷,乃至五大名窯都沒燒成幾件的卵白玉呢? 關鍵的是,窯址遺蹟,工業鏈條,原器樣本全是在山西發現的。這要是被外省搶了先,相關部門的所有領導都應該集體辭職。
但偏偏,相關部門的把握又不是很大,至少沒把握,比林思成更早把工藝復原出來。
那怎麼辦? 簡單,就兩個字:合作。
和發現老窯頭遺址,河津和運城的所有報道中,文件中從頭到尾都沒有“陝西”兩個字是一樣的道理:
人可以是外省人,但機構必須是本地的機構。
西京大學文物修復中心,在山西註冊一個分中心很難嗎? 無非就是利益交換,和西大談,和西京文物局、工業局、文化局,更或是直接是和西京市談,沒什麼不能談。
對林思成而言:反正最終目的是復原技藝,註冊專利。在西京,或是太原,有什麼區別? 有本地部門鼎力相助,遺址只會找到的更快,更多,工藝復原的也更快。
而且在兩個省的協助下,有很大的可能申請到國家級的項目課題,林思成文物修復中心的影響力更上一個臺階。
林思成的知名度也會更高,乃至於還有那隻碗,以及平定砂器、黑地刻花工藝。
怎麼想,都是好處多多,沒有壞處? “這是好事?。俊壁w修能回憶了一下:“那林思成爲什麼想都不想就拒絕?”
王齊志沒說話:如果換成他是林思成,即便心有顧慮,也不會那麼直接。
林思成倒好,一口回絕? 因爲他覺得:榮譽再大,再多,也只可能是山西人的榮譽,和你一羣老陝有什麼關係? 說直白點:一旦答應了,這段時間除了林思成之外,自己和趙修能也罷,何志剛、田傑、高章義、黃智峰、商妍也罷,並考古隊、實驗組、資料組,全白忙活了。
而以林思成的爲人,如果山西不插手,這些人的名字,以及這幾家單位,會反反覆覆的出現在各式各樣的文件裡,報告裡,以及論文裡。
可惜……
趙修能囁動了一下嘴脣,話到了舌根下,又被他嚥了回去:哪裡有萬全其美的事情? 林思成什麼都好,就是有時候考慮的太多。
正轉念間,林思成出了套間,王齊志和趙修能站了起來。
“何局長怎麼說?”
“讓等消息!何局長估計,估計能談成。”
看他興致不高,趙修能鄭重其事:“林師弟,我覺得吧,這不算壞事!”
王齊志點頭附和:“確實不算壞事!”
林思成沒說話。
何志剛在電話裡,也是這麼說的。
確實算是好事,但頂多算是他一個人的好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