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74章 平川之豪情震山河

————————————

“嗯?”諸葛亮聞聲色變,詫異道:“主公所言當真,益州之外竟有如此廣博的疆土?”

“當然。”李利應聲頷首:“益州之南和西邊都有非常廣大的地域,怎奈西南多瘴氣,蛇蟲毒物極多,地廣人稀,被視爲蠻荒之地。自古至今,我漢人輕易不願涉足其中,是以並不知道西南和西邊的疆域之大,絲毫不遜於我炎黃九州,真正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諸葛亮聞言後,十分震驚,驚訝不已,暗自咋舌,怔怔失神,半晌說不出話來。

不僅是他,就連周瑜和法正二人亦不例外。他們二人的神色與諸葛亮一般無二,神情詫然,表情甚爲豐富,又驚又喜,將信將疑。

他們三人堪稱當世智者,實爲大漢頂尖謀士,一等一的聰明人,自詡博覽羣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堪稱時下真正的飽學之士。

然而他們的所見所學,九成以上來自史書典籍中所記載的知識和見聞。毫不誇張地說,但凡書籍中記載的知識,他們即使是不求甚解,亦有所耳聞,鮮有他們不知道的事情。但是史書典籍所沒有記載的大漢疆域之外的地域人情,以及奇聞異事,他們卻是無從涉獵,說是一無所知亦不爲過。

相比而言,如果單論學識或對史書典籍的理解,周瑜、諸葛亮和法正三人的學識都不遜於李利,甚至遠遠超過他。因爲李利對許多晦澀難懂的古文都是不求甚解,甚至很多史料典籍。他見都沒見過,可是周瑜三人卻是熟讀史冊。熟諳東漢之前歷朝歷代的正史和奇聞異事。

在這一點上,李利真是自愧弗如。望塵莫及。索性他也不需要知道這些被湮沒在塵埃的歷史,即便能夠用到,有孔明等人代勞即可,用不著他親力親爲。

然而李利所知道的大漢疆域之外的疆域和種族,就不是周瑜等人所能理解的。於他們而言,真正是聞所未聞,簡直就如同神話一般,只能憑藉臆測想象,卻無法勾畫出具體的地形地貌。更想不到生活在毒瘴肆虐之中的人究竟如何生存,想象不出他們的生活環境和部落階層又是什麼樣子。

這是認知範圍的侷限性造成的,接觸不到的東西,自然無法理解,與聰明與否無關。

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閉塞,交通不便,仍然以鬼神之說爲主的封建社會裡,人們能夠接觸到的事物相對有限。大多數人從生到死都生活在一個縣城、甚至是一個村落之中,他們所能接觸的事物和信息極其有限。由此便不難想象,他們對外面的世界能夠了解多少。

因此,不瞭解外面的世界並不可笑,更不是無知。相反他們是值得敬重的人,民風淳樸,生活中充滿了真善美。至情至性,忠孝誠信。活得簡單而充實,很容易獲得滿足和快樂。與之相比。後世的我們眼界開闊,知識面極廣,不懂天文卻熟知地理,三教九流、諸子百家都有涉略。可是懂得的東西越多,苦惱越多;獲得的信息越多,越多,從而不知不覺失去了人生當中最淳樸最寶貴的一些東西,失去了很多應有的簡單和快樂,似乎永遠都無法真正感到滿足。

於是我們偶爾會感嘆,社會進步了,生活在社會之中的我們卻在不斷退步,經常迷失自我,缺乏信任,以至於連最起碼的真善美都變得模糊起來,不知不覺都以自我爲中心。記得小時候,我們常說某某人太自私,但現在整個社會都不說自私這個詞兒了,因爲我們都在其中,大家都一樣扯平了,就沒必要再說了。

言歸正傳。

就在諸葛亮錯愕失神之時,周瑜頗頗爲驚奇的道:“據末將所知,江東以南就是海域,東南方便是我大漢最遠的州郡交州。而益州西南及西邊,正如主公所說,全是灌木叢林,毒瘴瀰漫,人跡罕至,是爲蠻荒之地。

末將之前亦有所耳聞,毒瘴叢林之外仍是海域。而毒瘴瀰漫的叢林裡只有蠻夷才能生存,若是我漢人貿然進入叢林的話,均是有去無回,數百年來近乎沒有人能夠活著走出來。因此,恕末將斗膽,主公方纔所言是否有些欠妥?

如果真如主公所說,那沿途之上必定是險阻重重,危機四伏,加之又有毒瘴肆虐,貿然出兵進剿,甚是兇險哪!”出身江南的周瑜顯然對南疆有所瞭解,於是提出疑問,雖然他並未直接反對李利出兵南蠻之外的長遠戰略,卻直言不諱地表達出自己的意見。

這便是極具軍事才能的周瑜周公瑾,個性極其鮮明,見解獨到,一旦發現問題便立即指出來。這種膽識和氣魄在軍中無出其右者,而這恰恰是李利最欣賞他的地方。

李利輕輕點頭,讚許道:“公瑾所言不錯。益州東南與交州之間隔著十萬大山,沿途之上崇山峻嶺數不勝數,根本沒有可供通行的道路,因此被稱爲‘南疆’。然則南疆地處我大漢疆土之內,早晚都會開鑿出道路,將其納入我大漢王化之下,是以進駐南疆只是時間早晚問題,暫時不用管它。單說益州西南和西邊的毒瘴叢林,那裡確實存在著廣博土地,其間生存著許多部落,就像南蠻部落一樣。

而我漢人之所以從未涉足其中,原因很多,最關鍵之處無外乎此三點。其一,西南叢林毒瘴瀰漫、終年不散,毒蟲猛獸頗多,令人生畏。其二,叢林炎熱,陰寒潮溼,我漢人涉足其中,水土不服,易生疾患,難以適應。其三,南地水網密佈,通行不便,阻塞道路,不利大隊人馬行軍。此外,還有天氣多變。氣候變幻莫測等制約因素,其中不乏雪山、沼澤等惡劣環境。由此使得這些疆域數百年來一直於大漢之外,人跡罕至。所知寥寥。

但是這些困難總要一點點克服,不能望而卻步,繼而將其徹底遺忘。只要我等不輕言放棄,堅持探索,穩步推進,終有一日能夠克服困難,進入這些未知的疆域。只要肯努力,辦法總比困難多,沒有任何困難能夠難倒英雄輩出的大漢民族。對此我深信不疑!”這番話是李利的肺腑之言,亦是有感而發。

面對英姿勃發的周瑜、法正和諸葛亮三人,又置身於益州境內,再世爲人的李利不由想到許多和他們相關的事情。

歷史上,周瑜曾經千方百計地謀取荊州,屢敗屢戰,併爲此付出生命,年僅三十六歲便英年早逝;而流芳千古的武侯諸葛亮,窮盡一生心血都在謀劃著北伐中原。一次又一次勞師遠征,奔赴千里攻打西涼,最終仍是以失敗而告終,留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古佳話。法正也不例外。所有心思都用在中興漢室,輔佐劉備身上,同樣是年壽不永。英年早逝。

這些對於李利而言已經塵封的歷史,讓他感慨良多。思緒萬千。此刻談論到南蠻問題的時候,李利萌生一個極其大膽的設想。假如歷史上的周瑜輔佐孫權割據江東之際,他能將目標從荊州轉移到江東以南和西邊的所謂蠻夷之地,繼而傾盡畢生精力,率領東吳水軍西南挺進,其結果又將是何等景象?

與之相對的是,諸葛亮窮盡一生心血都在北伐,爲此不惜數次遠赴千里之外勞師遠征。倘若他將戰略目標轉移到益州西南或西邊的廣博地域,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加上益州後方的錢糧供給,未必不能在西南再建一個強大的帝國。要知道益州之外還有極其遼闊的土地,諸如後世的越南、老撾、緬甸、和印度等疆域,其疆域之大,與大漢疆域相比亦不遑多讓,甚至猶有過之。

有道是:千里蜀道難於上青天。可是蜀漢大軍卻在這條蜀道上耗盡數十年光景,翻來覆去折騰了十幾回,怎麼就不能穿過南蠻領地,向西南和西邊開疆擴土呢?歷史上的諸葛亮已經平定了南蠻,克服了毒瘴,怎麼就不能再進一步呢?古老的印度文明能與華夏文明相媲美,以諸葛武侯的通天徹地之能,窮盡一生心血,即使不能佔領其全境,打下半壁江山完全沒有問題,如此便可再創一個華夏文明,再建一個東方帝國。

如果諸葛亮果真這麼做了,那麼他將蜀漢的戰略縱深足足延長了數千裡,甚至是萬里。如此以來,曹魏又有何懼?彼此間完全可以成爲友好鄰邦,畢竟都是同族同種的炎黃子孫,一個在東方,一個佔據西方,相隔數萬裡,真正可以做到相安無事,互通有無,甚至可以攜手共進,重新書寫輝煌的華夏文明。

可是認知上的侷限性,讓這些驚才絕豔的曠世之才將一生心血都用在內訌廝鬥之上,目光始終盯著大漢十三州,根本就沒有想過探索未知的疆域,爲炎黃子孫開疆擴土。

正是因爲他們根本不知道大漢之外還有毗鄰的疆土,是以沒有開疆擴土之念,但是李利不能不想,甚至時刻都將此事記在心上,片刻不曾或忘。正如他自己所說,有生之年不管能不能實現如此宏大的願望,但他都要爲此付出努力,一步步推進,能佔多少佔多少,爲後世子嗣作出表率,讓他們知道大漢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大漢之外還有更加遼闊的土地。

但是,目前局勢已然是箭在玄上不得不發,平定天下已是大勢所趨。畢竟冀州曹操和荊州劉表的地盤勢力都處於腹心位置,斷然不能坐視不理,必須予以清除,否則李利縱有宏圖大志亦是枉然,根基不穩,什麼事也別想幹成。

————————————————————(

第987章 定幽州,牧馬遼東第373章 情深義重第589章 捷報傳公瑾建功第557章 拜君王初見雙簧第985章 刀馬旦,王者一怒第896章 起漣漪,執天下牛耳第160章 無瑕城主,李代桃僵第262章 喋血山河(七)第979章 破虜記,一戰成名(上)第139章 風浪起,抱薪救火第75章 大浪滔天如卷席第81章 飛虎天鷹戰雲長第869章 同心蠱第620章 成敗得失兩相隨第374章 化整爲零第999章 如夢令,今夕何夕?第720章 血性雄風第35章 吃獨食第205章 卿何人第687章 騎虎難下第723章 石沉大海第271章 虎嘯破城第163章 繞指柔,爭鋒相對第192章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第959章 殺破狼,縱橫喋血第445章 自取其辱莫欺老第189章 亂世重典一變再變第45章 吳下阿蒙第770章 天行健第142章 揚刀立威第325章 怨婦霓裳第170章 月圓夜之金花醉酒第157章 休屠降,馬踏三郡(二)第145章 天設雄關第13章 生死驚魂第177章 望君亭,親疏有別第796章 局中局第174章 家有賢妻第352章 漢陽之戰(四)第620章 成敗得失兩相隨第104章 戰端起,聯手禦敵第633章 王者之心堅如鐵第85章 戰韓遂,天險拒敵(一)第821章 帝王心術(續)第100章 白門樓上第157章 趙馬黃,威震四方第179章 睥睨天下第551章 李稚然聞訊造勢第98章 大潰敗,追殺三百里(中)第757章 縱橫捭闔第609章 鳳鳴鶴唳戰雲稠第134章 黃沙嶺,三軲戰桓飛(一)第246章 風雨欲來第251章 傷情第643章 一擊致命劫糧王143 黃沙漫道一寸黃土一寸血下第260章 惹禍上身第262章 愛恨交織第154章 洞天福地陰陽合(下)第43章 蔡老夫子第551章 李稚然聞訊造勢第256章 紅顏一笑定江山第937章 舉義旗,羣起圍攻第734章 天下第一戰將第607章 意氣風發劉玄德第260章 惹禍上身第146章 狂沙漫天滅人寰第7章 叔侄第4章 烏雲壓城第379章 放眼天下第241章 漢末無間道第563章 劉景升壯心不已第331章 大整軍第76章 伏案測聽風和雨第897章 東遊記,魂牽夢縈第138章 驚魂未定,無雙鐵騎第698章 諸侯隕落第一彈第14章 一戰可定第152章 禍兮福之所倚第385章 最純真的微笑第517章 劫後重逢情意切第419章 禍不單行第102章 成敗公臺第885章 漢中大捷第411章 一羣漂亮娘們第95章 決勝千里第265章 斬盡殺絕(下)第876章 爲子當孝第104章 帝王雄心第483章 坦坦蕩蕩真性情第232章 婚禮進行時(上)第809章 攘外安內第93章 平分天下第63章 奉孝救主第144章 萬夫莫摧第71章 爭執第107章 霹靂弦驚第132章 風雷動,驍騎出徵第732章 呂布、呂布!第624章 智勇雙全孫伯符
第987章 定幽州,牧馬遼東第373章 情深義重第589章 捷報傳公瑾建功第557章 拜君王初見雙簧第985章 刀馬旦,王者一怒第896章 起漣漪,執天下牛耳第160章 無瑕城主,李代桃僵第262章 喋血山河(七)第979章 破虜記,一戰成名(上)第139章 風浪起,抱薪救火第75章 大浪滔天如卷席第81章 飛虎天鷹戰雲長第869章 同心蠱第620章 成敗得失兩相隨第374章 化整爲零第999章 如夢令,今夕何夕?第720章 血性雄風第35章 吃獨食第205章 卿何人第687章 騎虎難下第723章 石沉大海第271章 虎嘯破城第163章 繞指柔,爭鋒相對第192章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第959章 殺破狼,縱橫喋血第445章 自取其辱莫欺老第189章 亂世重典一變再變第45章 吳下阿蒙第770章 天行健第142章 揚刀立威第325章 怨婦霓裳第170章 月圓夜之金花醉酒第157章 休屠降,馬踏三郡(二)第145章 天設雄關第13章 生死驚魂第177章 望君亭,親疏有別第796章 局中局第174章 家有賢妻第352章 漢陽之戰(四)第620章 成敗得失兩相隨第104章 戰端起,聯手禦敵第633章 王者之心堅如鐵第85章 戰韓遂,天險拒敵(一)第821章 帝王心術(續)第100章 白門樓上第157章 趙馬黃,威震四方第179章 睥睨天下第551章 李稚然聞訊造勢第98章 大潰敗,追殺三百里(中)第757章 縱橫捭闔第609章 鳳鳴鶴唳戰雲稠第134章 黃沙嶺,三軲戰桓飛(一)第246章 風雨欲來第251章 傷情第643章 一擊致命劫糧王143 黃沙漫道一寸黃土一寸血下第260章 惹禍上身第262章 愛恨交織第154章 洞天福地陰陽合(下)第43章 蔡老夫子第551章 李稚然聞訊造勢第256章 紅顏一笑定江山第937章 舉義旗,羣起圍攻第734章 天下第一戰將第607章 意氣風發劉玄德第260章 惹禍上身第146章 狂沙漫天滅人寰第7章 叔侄第4章 烏雲壓城第379章 放眼天下第241章 漢末無間道第563章 劉景升壯心不已第331章 大整軍第76章 伏案測聽風和雨第897章 東遊記,魂牽夢縈第138章 驚魂未定,無雙鐵騎第698章 諸侯隕落第一彈第14章 一戰可定第152章 禍兮福之所倚第385章 最純真的微笑第517章 劫後重逢情意切第419章 禍不單行第102章 成敗公臺第885章 漢中大捷第411章 一羣漂亮娘們第95章 決勝千里第265章 斬盡殺絕(下)第876章 爲子當孝第104章 帝王雄心第483章 坦坦蕩蕩真性情第232章 婚禮進行時(上)第809章 攘外安內第93章 平分天下第63章 奉孝救主第144章 萬夫莫摧第71章 爭執第107章 霹靂弦驚第132章 風雷動,驍騎出徵第732章 呂布、呂布!第624章 智勇雙全孫伯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静县| 南投县| 保定市| 易门县| 遂昌县| 丰宁| 固阳县| 平罗县| 繁昌县| 广南县| 平安县| 壶关县| 密云县| 新沂市| 广安市| 宁陕县| 马山县| 清涧县| 九台市| 东兰县| 德阳市| 瓦房店市| 黄龙县| 临海市| 濮阳县| 南宫市| 诏安县| 富宁县| 庆阳市| 大悟县| 和田县| 唐河县| 威远县| 花垣县| 琼结县| 红河县| 沂水县| 昌黎县| 庆安县| 太保市| 株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