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9章 前功盡棄

不承想,時隔多年之後的今天,冀州袁紹竟然效仿陶謙,將中原第一大州冀州拱手送給曹操,企圖藉此換取子孫後輩和袁氏族人的一世安寧。

但在李利看來,袁紹卻是英明一世糊塗一時,臨終前做了一生之中最昏聵的決定。

袁紹想讓兩個兒子從亂世爭鬥中脫身出來,想讓他們帶著子女和家眷遠離是非之地,平平安安地生活下去。於是他將地盤、兵馬和袁氏江山拱手讓給曹操,誤以爲失去兵馬和地盤之後,他的兩個兒子就徹底失去了參與紛爭的資本,從而老老實實的過日子,如此袁家後世子孫和族人便能安享太平。

可是袁紹卻忘了,他的兩個兒子袁譚和袁尚絕非陶謙之子陶商和陶應可比,這對袁氏兄弟都不是省油的燈。他們雖然無力反抗袁紹的決定,卻僅限於其父袁紹還活著,身爲人子豈能忤逆自己的父親?

然而當袁紹病逝之後,一切便脫離了袁紹生前精心謀劃的美好藍圖,畢竟他無法掌控身後之事。不管他對兩個兒子如何囑咐,他們又是如何滿口答應的,但是從他永久閉上眼睛的那一刻起,一切都變了。

從袁府老僕袁義的講述中得知,袁紹生前曾囑咐袁譚、袁尚兄弟:在其歸天之後的第二天深夜打開城門,將城外的曹操迎進鄴城,隨後便將鄴城全權交給曹操;自此以後,袁譚、袁尚兄弟二人不得插手任何軍政事務。安分守己的坐享榮華富貴即可,切記不可再染紛爭。

百般囑咐,萬般叮嚀。袁紹爲子孫後輩謀劃好了一切,兩個兒子也在他的病榻前滿口答應。可是前一刻袁紹撒手而去,後一刻他的兒子袁譚和袁尚便改變主意,所作所爲與袁紹生前囑咐截然相反。

按照袁紹的囑咐,他死後切忌聲張,一切從簡,悄然下葬即可。然則。素來不和的袁譚和袁尚兄弟二人卻突然達成一致,遂將袁紹的靈柩置於正殿大堂之上。並召集袁氏族人和冀州轄下僚屬前來祭拜弔唁。而後,他們兄弟二人公然在靈堂上反對袁紹生前的安排,口口聲聲宣稱誓與鄴城共存亡,絕不能坐視冀州僚屬多年的辛勞和袁家祖祖輩輩攢下來的基業拱手送給旁人。

此言一出。當即掀起軒然大波,令一衆冀州文臣武將震驚不已,惶惶不安。而此前,他們已經當著袁紹的面鄭重表態,服從袁紹的命令,歸附兗州曹操帳下。然而,經過經袁譚兄弟當衆挑明意圖,冀州文武的立場也隨之動搖,人心浮動。雜念叢生,以致當即便有冀州重臣支持袁氏兄弟的決定,並慷慨陳詞。鼓動衆人堅守鄴城,抵制曹操率軍入城,更不能容忍曹操提領冀州。

當夜,在袁紹的靈柩前,冀州文武激烈爭執,若不是呂曠呂翔兄弟率軍守護靈堂秩序。爭執不下的衆人險些當衆撕破臉,大打出手。

於是第二天城門緊閉。從清晨到午夜,自始至終都沒有打開。第三天,以許攸爲首的一股勢力佔據上風,清晨派遣呂曠、呂翔出城迎戰,其實是給曹操送情報,約定深夜打開城門迎曹操入城。

結果,消息剛送出去,以沮授爲首支持袁譚、袁尚兄弟二人的另一股反對勢力,公然對許攸、陳琳、辛評、辛毗等人動手,率軍圍堵其府邸,試圖擒拿其子女家眷,藉此要挾其就範。

關鍵時刻,袁紹生前的禁衛統領呂曠、呂翔與駐守鄴城的守將張郃、蔣奇、淳于瓊等將領達成一致,出兵解圍,與袁譚、袁尚兄弟率領的內府親兵展開廝殺,激戰一夜。直到天明時分,張郃強行打開南門,迎接曹操入城。至此袁譚、袁尚兄弟眼見大勢已去,當即帶領州牧府的親兵和袁家扈從,倉皇逃離出城。

袁譚兄弟二人領兵離開後,袁府僕從和雜役們惟恐曹操入城後見到正殿上的袁紹靈柩而怪罪他們,於是匆匆將靈柩擡進後院,將正殿大堂騰出來準備迎接新主公曹操。

出乎預料的是,曹操入城後並未立刻前來州牧府,而是下令打開東門、西門和北門,將事先潛伏在城外的大軍進駐鄴城,繼而調集兵馬於南城設伏,伏殺緊隨其後進城的李利大軍。

正是這些始料不及的突發變故,促使李利率部衝出重圍之後輕而易舉地攻佔了州牧府,奪下這座鄴城之中最宏偉最龐大的宮殿。

而西涼軍之所以不費吹灰之力便撞開宮門,是因爲袁府內外五千兵馬和精壯扈從都被袁譚和袁尚兄弟倆帶走了。只留下一羣年老體弱的家僕、雜役和侍婢,以及幾百名守護袁紹靈柩的親兵,除此之外再無其它兵馬拱衛皇宮。

一邊聽著老僕袁義的講述,李利一邊讓他引路,帶著公孫瓚、桓飛和陳到等將領前往後院的袁紹靈堂。

待公孫瓚命人打開棺槨驗明正身之後,李利伸手製止了正欲拔劍戮屍的公孫瓚,示意兵士重新蓋上棺槨,既而在袁紹的靈柩前躬身一揖,權當送別已經逝去的故人。

不管袁紹生前與公孫瓚、還有他李利有何深仇大恨,但此刻人死仇滅,一切都已經過去了。

佇立在袁紹的靈柩前,李利不禁唏噓,感慨良多。

此刻靜靜躺在棺槨裡的袁本初,可謂是煞費苦心,機關算盡,到頭來卻是這般情景。冀州僚屬內訌廝殺,袁紹爲子孫後輩苦心謀劃的大好前景,全都隨著袁譚兄弟二人率部逃離出城而化爲灰燼。

不可否認,當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袁紹選擇了一條與徐州陶謙同樣的路,希望自己壽終正寢之後自己的子孫後輩遠離亂世紛爭。平平安安、普普通通的度過一生。儘管袁紹和陶謙的身份地位不盡相同,但他們在人生最後的時光裡卻有著共同的願望,從而選擇了相同的道路。

也許在他們眼裡。功名霸業不過是過眼雲煙,榮華富貴也只是暫時的物慾享受,人生最寶貴的便是無病無災,平平安安的活著。只可惜他們自己年輕時並不懂得這些淺顯且最容易忽視的道理,或者曾經想到這種生活卻對此不屑一顧,直到繁華過後生命即將終結的時候才幡然醒悟。於是他們便將自己一生的感悟寄託在子孫後輩身上,期盼他們不要重走父輩的老路。遠離紛爭、遠離是是非非,平平淡淡的安穩過日子。一家人團團圓圓的生活在一起,妻賢子孝,安享天倫之樂。

願望很美好,計劃實施起來也很順利。袁紹把一切謀劃的都很完美。近乎無懈可擊,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他算天算地乃至把自己都算計在內,卻唯獨漏掉了他的兩個寶貝兒子。他以爲袁譚和袁尚兄弟倆一定遵照他的囑咐,卻萬萬沒有想到就在謀劃即將完成的節骨眼上,偏偏是他最放心的兩個兒子出現重大紕漏,節外生枝,使得整個計劃改變了原有軌跡,滑向未知的方向。

昔日陶謙三讓徐州美玉在前。今朝袁紹效仿陶謙,拱手讓江山,便是希望袁譚、袁尚兄弟倆能像陶家兄弟一樣。做個富家翁,安安穩穩的度過一生。可是他似乎沒有想過他和陶謙雖然都是一方諸侯,但彼此出身和經歷完全不同。這份不同對於瀕死之人來說,或許並無實際意義,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是對於他們的子女後輩卻影響巨大。出身家境的不同。就決定著袁譚和袁尚兄弟倆絕無可能重走陶家兄弟的老路。

陶謙出身貧苦,大半輩子辛苦打拼。輾轉大漢各州各郡,最終才坐上徐州牧的位子。而他的兩個兒子則跟著他一起飽受顛簸之苦,根本沒有穩定安逸的生活,直到陶謙坐鎮徐州之後才得以安定下來。是以陶家兄弟可以安於現狀,沉溺於酒色享受之中,坐擁榮華富貴,逍遙快活。

但是,袁譚和袁尚兄弟二人卻與陶家兄弟截然不同。他們出生在四世三公的袁氏望族,自幼錦衣玉食,長大成人後美酒佳人唾手可得,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因此袁氏兄弟根本不把酒色享受和榮華富貴放在眼裡,他們的眼睛始終都盯著其父袁紹的位子,醉心於權勢爭鬥,迫切期盼著有朝一日能夠掌管權柄,縱橫捭闔,叱吒風雲。於是他們這麼多年來一直在袁紹面前扮演乖兒子,俯首帖耳,唯唯諾諾,卻處處留心著袁紹如何駕馭麾下羣臣,如何在爾虞我詐的權勢爭鬥中穩居上風,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可謂是學了一身本事。

現如今,好不容易等到其父袁紹歸天退位,袁譚、袁尚兄弟二人豈能坐視冀州落到曹操手裡?是以袁紹剛一閉眼,他的兩個兒子便露出本來面目,堅決不同意迎曹操入城,以致冀州文武內訌,大打出手,最終兵敗逃離鄴城。

??站在袁紹的靈柩前,李利凝視著棺槨前擺放的靈位,思緒如潮,最終都化作一聲輕嘆:“袁公舐犢情深,用心良苦,不惜捨棄奮鬥一生的基業換取子孫後輩的一世平安,卻不料事與願違,而今一切都已付之東流,前功盡棄。袁公此番算無遺算,面面俱到,卻終究算不透人心,須知亂世之中人心叵測。惜哉,哀哉,何苦如此啊!”

唏噓感嘆之餘,李利留意到守護在靈柩旁邊的都是一些年輕的侍婢和年逾半百的家奴,此外再無旁人。詢問袁府老僕袁義之後,李利才知道,這裡面有幾個曾經侍奉過袁紹卻沒有生養的嬪妃(小妾),而這些晝夜跪拜爲袁紹守靈的一百餘人當中竟然沒有一個是袁紹的嫡系親屬。

如此淒涼的場景讓李利不禁失望地搖了搖頭,隨即吩咐駐守後院的甲士不得爲難他們,而後轉身返回前殿。

就在這時,領兵駐守前殿宮門的許定疾步上前,稟報道:“主公,曹軍現已四面合圍上來,那曹操此刻正在宮門外喊話,聲稱要與主公當面敘談。”

“嗯,算算時間,他也該到了。”李利微微頷首,隨之不急不緩地走進正殿,邊走邊說道:“從目前形勢上看,鄴城內的袁軍已經全部歸附曹操,而反對曹操入城的袁氏兄弟已於黎明時分率部出城。由此不難看出,我軍之前得到的昨夜鄴城各處城門徹夜攻城的情報有誤,實際上各處城門上演的所謂攻城只不過是虛張聲勢而已,真正發生激烈廝殺的是城內,而不是城外。我等此番真正是被曹操和袁紹二人算計了,處境堪憂啊!”

第242章 鐵壁困九 曲第905章 桂花釀,布衣秀士第204章 莽牛神勇敗赤兔第905章 桂花釀,布衣秀士第205章 卿何人第922章 得民心,坐收漁利第948章 魚龍舞,漢人本色第694章 生死鏖戰第345章 無瑕請纓第890章 縱豪情,潛龍出淵第908章 望海潮,抽刀斷水第142章 揚刀立威第615章 孫策挑戰呂奉先第433章 閃電金刀戰盤龍(續)第230章 虎口拔牙第162章 攘外安內,馬場傳喜訊第330章 歡聲笑語第29章 脣亡齒寒第202章 赤兔神駿辱文昌第50章 最後的尊嚴第100章 收武威,名震西涼第303章 戰槍王第257章 仲穎隕落(上)第521章 梨園煮酒論英雄第309章 殘陽血之臨陣倒戈(上)第124章 春雷動地布昭蘇第642章 爲君消得人憔悴第992章 鷓鴣天,亂世奸雄第626章 關東風雲戰河東(二)第203章 李摯單挑呂奉先第787章 傲視羣雄第228章 氣吞山河第328章 寒宮有佳人第443章 趾高氣揚袁二郎第41章 雁丘辭第438章 中山之行——無極第639章 兵臨城下北風寒第139章 你是女人?虎嘯受挫第55章 固執的曹操第90章 戰韓遂,滕羽戰豸奴(六)第79章 行人刁斗風沙暗第30章 弄巧成拙第573章 好風光塞外江南第229章 虎口拔牙第637章 擊掌爲誓第209章 孔明歸來第487章 雷電交加兩夏侯第420章 雨中激戰第706章 夤夜暗流(上)第249章 調虎離山第98章 虎羆相逢第940章 狼煙起,劍指幽州第492章 勢成騎虎出陰招第653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五)第342章 郎情妾意第340章 經略長安第147章 共度時艱穩軍心第780章 變天之光第432章 閃電金刀戰盤龍第954章 虎從風,俯首帖耳第967章 清涼雨,百密一疏第904章 搶手貨,誰與爭鋒第456章 疏忽大意殺錯人第820章 帝王心術第242章 鐵壁困九 曲第729章 石破天驚第10章 一馬當先第333章 富貴不相忘第772章 天崩地裂第339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第123章 東山口,文昌戰諸侯(二)第538章 夢魘鎖魂毒龍潭第166章 聽風雨,東州破城第512章 冰火淬鍊見真金第232章 女權先驅第2章 戰魂重生第351章 漢陽之戰(三)第481章 奪人妻罪莫大焉第825章 王者之劍第550章 段仲明落地驚魂第689章 燦若驚鴻第121章 道是無情卻有情第650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二)第59章 大旱天的一把火第49章 前途未卜第796章 局中局第183章 千絲萬縷,文昌三約(下)第921章 清平樂,方興未艾第456章 疏忽大意殺錯人第741章 巔峰之戰第730章 親者痛仇者快第675章 愁雲慘淡萬里凝第495章 前恭後倨自登門第126章 走馬河,圍堵三部將第270章 披荊斬棘(一)第341章 再度西征第966章 光陰如刀,風雨飄搖第244章 驅虎吞狼(六)第82章 平姑臧,二賊伏誅(三)第125章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第242章 鐵壁困九 曲第905章 桂花釀,布衣秀士第204章 莽牛神勇敗赤兔第905章 桂花釀,布衣秀士第205章 卿何人第922章 得民心,坐收漁利第948章 魚龍舞,漢人本色第694章 生死鏖戰第345章 無瑕請纓第890章 縱豪情,潛龍出淵第908章 望海潮,抽刀斷水第142章 揚刀立威第615章 孫策挑戰呂奉先第433章 閃電金刀戰盤龍(續)第230章 虎口拔牙第162章 攘外安內,馬場傳喜訊第330章 歡聲笑語第29章 脣亡齒寒第202章 赤兔神駿辱文昌第50章 最後的尊嚴第100章 收武威,名震西涼第303章 戰槍王第257章 仲穎隕落(上)第521章 梨園煮酒論英雄第309章 殘陽血之臨陣倒戈(上)第124章 春雷動地布昭蘇第642章 爲君消得人憔悴第992章 鷓鴣天,亂世奸雄第626章 關東風雲戰河東(二)第203章 李摯單挑呂奉先第787章 傲視羣雄第228章 氣吞山河第328章 寒宮有佳人第443章 趾高氣揚袁二郎第41章 雁丘辭第438章 中山之行——無極第639章 兵臨城下北風寒第139章 你是女人?虎嘯受挫第55章 固執的曹操第90章 戰韓遂,滕羽戰豸奴(六)第79章 行人刁斗風沙暗第30章 弄巧成拙第573章 好風光塞外江南第229章 虎口拔牙第637章 擊掌爲誓第209章 孔明歸來第487章 雷電交加兩夏侯第420章 雨中激戰第706章 夤夜暗流(上)第249章 調虎離山第98章 虎羆相逢第940章 狼煙起,劍指幽州第492章 勢成騎虎出陰招第653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五)第342章 郎情妾意第340章 經略長安第147章 共度時艱穩軍心第780章 變天之光第432章 閃電金刀戰盤龍第954章 虎從風,俯首帖耳第967章 清涼雨,百密一疏第904章 搶手貨,誰與爭鋒第456章 疏忽大意殺錯人第820章 帝王心術第242章 鐵壁困九 曲第729章 石破天驚第10章 一馬當先第333章 富貴不相忘第772章 天崩地裂第339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第123章 東山口,文昌戰諸侯(二)第538章 夢魘鎖魂毒龍潭第166章 聽風雨,東州破城第512章 冰火淬鍊見真金第232章 女權先驅第2章 戰魂重生第351章 漢陽之戰(三)第481章 奪人妻罪莫大焉第825章 王者之劍第550章 段仲明落地驚魂第689章 燦若驚鴻第121章 道是無情卻有情第650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二)第59章 大旱天的一把火第49章 前途未卜第796章 局中局第183章 千絲萬縷,文昌三約(下)第921章 清平樂,方興未艾第456章 疏忽大意殺錯人第741章 巔峰之戰第730章 親者痛仇者快第675章 愁雲慘淡萬里凝第495章 前恭後倨自登門第126章 走馬河,圍堵三部將第270章 披荊斬棘(一)第341章 再度西征第966章 光陰如刀,風雨飄搖第244章 驅虎吞狼(六)第82章 平姑臧,二賊伏誅(三)第125章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荫县| 姜堰市| 北京市| 呈贡县| 达日县| 保德县| 辽源市| 漠河县| 德惠市| 三江| 临海市| 乌什县| 腾冲县| 阳江市| 新余市| 德化县| 金华市| 武胜县| 吉木乃县| 迁安市| 长兴县| 余江县| 高雄市| 正宁县| 清徐县| 名山县| 新化县| 昌图县| 宜黄县| 汨罗市| 建德市| 长兴县| 灌阳县| 岳普湖县| 那曲县| 扎兰屯市| 冀州市| 阳泉市| 常熟市| 都昌县| 西乡县|